蒸汽式加濕機,包括蒸發裝置、殼體、頂蓋,殼體的內部具有儲水腔和出霧通道,頂蓋的中部向下凹陷設置有混合凹槽,混合凹槽中設有導霧管、位于導霧管上方的導流蓋,導霧管的下端連通出霧通道頂部的出霧口,導流蓋的底部與混合凹槽的底面之間形成連通導霧管的冷卻腔,導流蓋的周邊與混合凹槽的槽壁之間留有連通冷卻腔的環形蒸汽出口,所述環形蒸汽出口圈設在導流蓋的外周。環形蒸汽出口圈設在導流蓋的外周,不但可以讓蒸汽從導流蓋的周邊流出與外部空氣中和混合降溫,使更多的外部空氣可以進入到冷卻腔內或/和在環形蒸汽出口的位置與蒸汽進行混合降溫,有效提高蒸汽降溫的效率,避免蒸汽燙傷用戶,保證蒸汽式加濕機的使用安全性能。能。能。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蒸汽式加濕機
[0001]本技術涉及加濕機
,具體涉及一種蒸汽式加濕機。
技術介紹
[0002]加濕機是一種增加房間濕度的家用電器,傳統的加濕機主要分為超聲波加濕機和蒸汽式加濕機,由于蒸汽式加濕機造價更低,該類加濕機被廣泛使用。
[0003]在現有蒸汽式加濕機中,為了避免蒸汽未作處理直接噴出而發生燙傷用戶等安全事故,公開號為CN217423493U的中國專利文獻公開了一種暖霧加濕器,包括殼體和產生高溫蒸汽的霧化裝置,霧化裝置設置在殼體內,殼體內形成有儲水腔,霧化裝置包括聚能罩和電加熱模塊。聚能罩包括相互連通的霧化管和導霧管。殼體和聚能罩之間形成儲水腔,霧化管和儲水腔連通,電加熱模塊設置在霧化管內以用于加熱產生高溫蒸汽。殼體上還設置有蒸汽降溫裝置,蒸汽降溫裝置包括冷卻腔和暖霧出口,冷卻腔與導霧管連通,高溫蒸汽在冷卻腔內膨脹降溫后由暖霧出口排出。蒸汽降溫裝置包括頂蓋和底蓋,頂蓋和底蓋之間形成冷卻腔,底蓋安裝在殼體上,頂蓋安裝在底蓋上。導霧管接合在底蓋的中部,與霧化管相連,霧化管內產生的熱蒸汽通過導霧管進入冷卻腔。暖霧出口偏置在頂蓋上,暖霧出口為一狹小的出汽口,偏離導霧管位置,便于蒸汽從導霧管出來到暖霧出口的路徑更長,冷卻效果更好。
[0004]然而,該技術方案至少存在以下技術問題:
[0005]1、暖霧出口為一狹小的出汽口,出口面積小,致使出霧的速度較低,更多的蒸汽因為不能及時從暖霧出口流出而在冷卻腔內凝聚為水珠,然后回流到儲水腔內,導致加濕機存在出霧加濕效率低的情況;
[0006]2、暖霧出口為一狹小的出汽口,意味著蒸汽在暖霧出口與外部空氣進行熱交換的空間也較小,蒸汽的降溫速度的也相對較慢。
技術實現思路
[0007]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技術提供一種蒸汽式加濕機。
[0008]本技術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0009]蒸汽式加濕機,包括蒸發裝置、設于蒸發裝置上的殼體、蓋設封閉殼體頂部的頂蓋,所述殼體的內部具有儲水腔和出霧通道,所述蒸發裝置具有水加熱蒸發腔,所述水加熱蒸發腔連通儲水腔和出霧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頂蓋的中部向下凹陷設置有混合凹槽,所述混合凹槽中設有導霧管、位于導霧管上方的導流蓋,所述導霧管的下端連通出霧通道頂部的出霧口,所述導流蓋的底部與混合凹槽的底面之間形成連通導霧管的冷卻腔,所述導流蓋的周邊與混合凹槽的槽壁之間留有連通冷卻腔的環形蒸汽出口,所述環形蒸汽出口圈設在導流蓋的外周。
[0010]在本技術中,所述導流蓋包括用于使蒸汽向四周分散流動的分散導流板、用于使蒸汽反壓下沉再流向環形蒸汽出口的繞流擋環,所述分散導流板懸于導霧管上方,所
述繞流擋環圍設在分散導流板外周。
[0011]在本技術中,所述分散導流板的底面為中間向下凸起設置的導流凸弧面,所述導霧管的上端對準導流凸弧面的中間位置;所述繞流擋環的內側為向下向外彎曲設置的導流凹弧面,所述導流凹弧面與導流凸弧面相接。
[0012]在本技術中,所述分散導流板的底部設有使導流蓋懸于導霧管上方的連接柱,所述連接柱與頂蓋相連接。
[0013]在本技術中,所述頂蓋上設有位于混合凹槽底面的若干個進水口,所述進水口與儲水腔連通。
[0014]在本技術中,所述混合凹槽的槽壁為凹弧面。
[0015]在本技術中,所述蒸發裝置包括底座、電加熱模塊,所述底座的上端設有加熱水槽,所述殼體安裝在底座的頂部上,所述殼體的底部設有插接到加熱水槽上端的導霧配合接頭;所述電加熱模塊安裝在底座內且封閉加熱水槽的底部,所述加熱水槽與電加熱模塊組成所述水加熱蒸發腔。
[0016]在本技術中,所述水加熱蒸發腔與儲水腔之間通過自動補水結構連通。
[0017]在本技術中,所述殼體底部設有出水口,所述底座的上端設有進水槽,所述自動補水結構包括水泵和用于控制出水口啟閉的控水閥,所述控水閥設于進水槽內,所述水泵安裝在底座內,所述水泵的進水端通過第一水管與進水槽連通,出水端通過第二水管與水加熱蒸發腔的加熱水槽連通。
[0018]在本技術中,所述控水閥包括安裝座、擺動桿、密封膠塞,所述安裝座安裝在進水槽的底面上,所述擺動桿的中部鉸接在安裝座上,所述擺動桿的一端設有浮力模塊,另一端設有活塞桿,所述活塞桿從下至上穿過出水口伸入到儲水腔內,所述密封膠塞套設在活塞桿伸入到儲水腔內的一端上,所述儲水腔底面上設有對應出水口位置的封閉凹槽,所述密封膠塞活動配合在封閉凹槽中。
[0019]本技術的有益效果:
[0020]1、本技術通過導流蓋的底部與混合凹槽的底面之間形成冷卻腔,儲水腔內的水進入到水加熱蒸發腔,然后蒸發裝置將水加熱蒸發為蒸汽,這些蒸汽依次經過出霧通道、導霧管后進入到冷卻腔中與外部空氣進行混合降溫,降低蒸汽的溫度;
[0021]2、環形蒸汽出口圈設在導流蓋的外周,不但可以讓蒸汽從導流蓋的周邊流出與外部空氣中和混合降溫,還能讓環形蒸汽出口的出口面積相對于現有加濕機的蒸汽出口的出口面積大,使更多的外部空氣可以進入到冷卻腔內或/和在環形蒸汽出口的位置與蒸汽進行混合降溫,有效提高蒸汽降溫的效率,從而避免蒸汽燙傷用戶,保證蒸汽式加濕機的使用安全性能;
[0022]3、在混合凹槽底面的若干個進水口,在冷卻腔凝聚的水珠可以從進水口流回到儲水腔中,循環使用;
[0023]4、當加濕機缺水時,用戶可以從環形蒸汽出口位置將水倒入到混合凹槽中,讓水從進水口流入到儲水腔中進行補水,環形蒸汽出口圈設在導流蓋的外周且具有面積大的優點,使用戶無論從加濕機外周的那個方向,都可以將在環形蒸汽出口位置倒水補充到冷卻腔中,從而達到了方便加濕機補水的目的。
附圖說明
[0024]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方式對本技術進一步說明:
[0025]圖1為本實施例的立體圖;
[0026]圖2為本實施例的剖視圖;
[0027]圖3為頂蓋和導流蓋的組合安裝示意圖;
[0028]圖4為本實施例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0029]圖5為蒸發裝置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30]為使本技術實施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技術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0031]參照圖1
?
5,蒸汽式加濕機,包括蒸發裝置1、設于蒸發裝置1上的殼體2、蓋設封閉殼體2頂部的頂蓋3,所述殼體2的內部具有儲水腔21和出霧通道22,所述出霧通道22的頂部為出霧口,所述蒸發裝置1具有用于將水加熱蒸發為蒸汽的水加熱蒸發腔,所述水加熱蒸發腔連通儲水腔21和出霧通道22。所述頂蓋3的中部向下凹陷設置有混合凹槽30,所述混合凹槽30中設有與頂蓋3一體成型設置的導霧管31、位于導霧管31上方的導流蓋4,所述導霧管31的下端連通出霧口,上端與導流蓋4的底部之間留有出霧空間,所述導流蓋4的底部與混合凹槽30的底面之間形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蒸汽式加濕機,包括蒸發裝置(1)、設于蒸發裝置(1)上的殼體(2)、蓋設封閉殼體(2)頂部的頂蓋(3),所述殼體(2)的內部具有儲水腔(21)和出霧通道(22),所述蒸發裝置(1)具有水加熱蒸發腔,所述水加熱蒸發腔連通儲水腔(21)和出霧通道(22),其特征在于:所述頂蓋(3)的中部向下凹陷設置有混合凹槽(30),所述混合凹槽(30)中設有導霧管(31)、位于導霧管(31)上方的導流蓋(4),所述導霧管(31)的下端連通出霧通道(22)頂部的出霧口,所述導流蓋(4)的底部與混合凹槽(30)的底面之間形成連通導霧管(31)的冷卻腔,所述導流蓋(4)的周邊與混合凹槽(30)的槽壁之間留有連通冷卻腔的環形蒸汽出口(10),所述環形蒸汽出口(10)圈設在導流蓋(4)的外周。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蒸汽式加濕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導流蓋(4)包括用于使蒸汽向四周分散流動的分散導流板(41)、用于使蒸汽反壓下沉再流向環形蒸汽出口(10)的繞流擋環(42),所述分散導流板(41)懸于導霧管(31)上方,所述繞流擋環(42)圍設在分散導流板(41)外周。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蒸汽式加濕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散導流板(41)的底面為中間向下凸起設置的導流凸弧面(410),所述導霧管(31)的上端對準導流凸弧面(410)的中間位置;所述繞流擋環(42)的內側為向下向外彎曲設置的導流凹弧面(420),所述導流凹弧面(420)與導流凸弧面(410)相接。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蒸汽式加濕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散導流板(41)的底部設有使導流蓋(4)懸于導霧管(31)上方的連接柱(43),所述連接柱(43)與頂蓋(3)相連接。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蒸汽式加濕機,其特征在于:所述頂蓋(3)上設有位于混合凹槽(30)底面的若干個進水口(32),所述進水口(32)與儲水腔(21)連...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謝國盛,
申請(專利權)人:佛山市利其電子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