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配重支撐塊的定位裝夾機構
[0001]本技術涉及叉車
,具體涉及一種配重支撐塊的定位裝夾機構。
技術介紹
[0002]叉車在機械工程領域應用較廣,是用來對成件托盤進行裝卸、堆垛和短距離運輸作業的一種輪式搬運車輛,為了保持叉車平衡,叉車后端需設置配重,從而使得叉車在堆垛貨物時,不會發生前傾。
[0003]配重的安裝示意如圖1所示,配重10通過配重支撐塊6安裝在車架9上,配重支撐塊6的結構如圖2所示,為六邊形結構,其是通過斜面c和斜面d是與配重10進行卡合固定的,裝配示意如圖3所示。
[0004]所以配重支撐塊斜面的位置對于配重的安裝十分重要,在安裝時,需要對配重支撐塊的c、d兩斜面進行精準定位。如果依靠人工來將其與車架進行焊接操作,會導致其位置的定位不準確,并且由于配重的體積和重量均較大,也不易進行調整操作。故需要開發一種定位裝夾機構,實現對配重支撐塊的定位安裝。
技術實現思路
[0005]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配重支撐塊的定位裝夾機構,以解決上述
技術介紹
中提出的問題,實現對配重支撐塊的精準定位安裝。
[0006]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0007]一種配重支撐塊的定位裝夾機構,包括對稱設置的支撐架,所述支撐架的頂端內側壁上安裝有定位框,所述定位框通過推桿與支撐架連接并隨著推桿的軸向進行水平移動;所述定位框的中心處開設有與配重支撐塊相匹配的安裝孔;所述安裝孔的一側壁上活動安裝有至少一個頂桿,所述頂桿的頂端對位于安裝孔內的配重支撐塊進行支撐。 />[0008]進一步方案,所述頂桿包括支撐段和安裝段,位于支撐段和安裝段之間固設有凸臺;所述安裝孔的側壁上開設有上小下大的臺階狀頂桿孔,所述支撐段穿過頂桿孔而位于所述安裝孔內,所述凸臺正好位于頂桿孔的臺階面下方進行限位;所述安裝段外周套設有彈簧,所述彈簧的兩端分別由凸臺、固定板進行限位;所述固定板通過螺栓固定在定位框的底側壁上。
[0009]更進一步方案,所述支撐段的頂端面為圓弧形結構;所述固定板上開設有用于頂桿穿過的通孔。
[0010]進一步方案,所述彈簧的彈力大于配重支撐塊的重量。
[0011]進一步方案,所述頂桿有兩個,并排設置在定位框的底側壁上。
[0012]進一步方案,所述推桿活動穿設在支撐架上,所述定位框的一側壁上開設有錐形口狀的推桿卡孔,所述推桿的端部位于推桿卡孔的內部,推動定位框進行移動。
[0013]優選的,所述推桿至少有兩個,分別位于定位框的上下端。
[0014]進一步方案,所述支撐架垂直固定在底座上。
[0015]本申請中定位框中活動安裝有頂桿,頂桿下方裝有彈簧,彈簧的底端固定在固定板上,固定板通過螺栓安裝在定位框的底側壁上,實現對彈簧的固定和限位。同時固定板上也開設有用于頂桿底端進出的開孔。具體的定位裝夾過程如下:通過推桿將定位框安裝在兩個支撐架的內側壁,兩個支撐架的位置提前根據待焊接的車架的尺寸進行調整好。未裝入配重支撐塊時,定位框中的頂桿由于彈簧處于伸長的狀態而被頂出,當裝入配重支撐塊時,頂桿被壓下,相應的彈簧被壓縮,當配重支撐塊被放入后,由于彈簧所提供的彈力大于配重支撐塊的自重,彈簧由于有伸長的趨勢而將配重支撐塊頂住,使得配重支撐塊的c、d面與定位框的a、b面緊密配合,達到定位的效果。此時,推動推桿使得配重支撐塊與車架接觸,將配重支撐塊和車架進行焊接。焊接完成后,拉回推桿,使得配重支撐塊與配定位框、彈簧分離,彈簧又恢復到原來伸長的狀態,至此完成全部工作過程。配重支撐塊在車架上焊接完成后,將配重沿著配重支撐塊的c、d面安裝,完成配重和配重支撐塊的裝配過程。
[0016]本申請的定位裝夾機構可以實現對配重支撐塊的自適應定位,巧妙地利用了彈簧的伸長和壓縮的特點,實現配重支撐塊與定位框的自適應定位與配合,無需人工調整,提高了配重支撐塊與車架的焊接操作。
[0017]本申請通過定位框對配重支撐塊的各安裝面進行定位,從而提高了后期配重支撐塊與配重之間裝配的準確性。
[0018]本申請通過彈簧的彈力支撐并使配重支撐塊與定位框的內框進行相配合,即實現了對配重支撐塊與配重安裝面的位置限位,可以節省人力,降低勞動強度,方便操作,提高焊接準確度。
[0019]本申請的定位裝夾機構通用性強,可以用于不同的車架與配重的組裝上,具有良好的實用性。
附圖說明
[0020]圖1為配重與配重支撐塊配合示意圖;
[0021]圖2為配重支撐塊的結構示意圖;
[0022]圖3為圖1中B
?
B放大示意圖;
[0023]圖4為本申請的結構示意圖;
[0024]圖5為本申請中定位框的結構示意圖;
[0025]圖6為圖5的透視圖;
[0026]圖7為圖6中A
?
A放大圖;
[0027]圖8為本申請中定位框與配重支撐塊的配合示意圖;
[0028]圖9為圖8的透視圖;
[0029]圖10為圖9中C
?
C放大圖;
[0030]圖11為本申請的定位裝夾機構將配重定位安裝到車架上的示意圖;
[0031]圖12為圖11的狀態一時縱向剖視圖;
[0032]圖13為圖11的狀態二時縱向剖視圖;
[0033]圖14為圖11的狀態三時縱向剖視圖;
[0034]圖中:1、定位框;2、頂桿;3、彈簧;4、固定板;5、螺栓;6、配重支撐塊、7、支撐架;8、推桿;9、車架;10配重;11、底座;12、推桿卡孔;13、安裝孔;14
?
頂桿孔。
具體實施方式
[0035]下面將結合本技術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技術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技術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技術保護的范圍。
[0036]參閱圖1
?
4,配重10通過配重支撐塊6安裝在車架9上(如圖1所示),配重支撐塊6的結構如圖2所示,為六邊形結構,裝配時,其是通過斜面c和斜面d與配重10進行卡合固定的,裝配示意如圖3所示。
[0037]本技術實施例,請參閱圖4,一種配重支撐塊的定位裝夾機構,包括對稱設置的支撐架7,所述支撐架7的頂端內側壁上安裝有定位框1,所述定位框1通過推桿8與支撐架7連接并隨著推桿的軸向進行水平移動;所述定位框1(如圖5所示)的中心處開設有與配重支撐塊6相匹配的安裝孔13;所述安裝孔13的一側壁上活動安裝有至少一個頂桿2,本實施例中為了起到支撐的平衡性,頂桿2設有兩個,并排設置在定位框1的底側壁上。所述頂桿2的頂端對位于安裝孔13內的配重支撐塊6進行支撐。
[0038]為了減輕定位框1的體積和重量,將其設計為五邊形,其安裝孔13是為了與配重支撐塊6的外形相匹配,也設計成上小下大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配重支撐塊的定位裝夾機構,其特征在于:包括對稱設置的支撐架(7),所述支撐架(7)的頂端內側壁上安裝有定位框(1),所述定位框(1)通過推桿(8)與支撐架(7)連接并隨著推桿的軸向進行水平移動;所述定位框(1)的中心處開設有與配重支撐塊(6)相匹配的安裝孔(13);所述安裝孔(13)的一側壁上活動安裝有至少一個頂桿(2),所述頂桿(2)的頂端對位于安裝孔(13)內的配重支撐塊(6)進行支撐。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定位裝夾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頂桿(2)包括支撐段和安裝段,位于支撐段和安裝段之間固設有凸臺;所述安裝孔(13)的側壁上開設有上小下大的臺階狀頂桿孔(14),所述支撐段穿過頂桿孔(14)而位于所述安裝孔(13)內,所述凸臺正好位于頂桿孔(14)的臺階面下方進行限位;所述安裝段外周套設有彈簧(3),所述彈簧(3)的兩端分別由凸臺、固定板(4)進行限位;所述固定板(4)通過螺栓(...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閆杰,刁偉,董慧,李曉華,徐一帆,程峰,
申請(專利權)人: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