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新型雙面多負載無線電能傳輸耦合結構,包括發射線圈、鐵氧體磁芯、接收線圈、屏蔽板,所述接收線圈位于發射線圈的兩側。該新型雙面多負載無線電能傳輸耦合結構,通過設置的發射線圈為雙D型線圈,雙D線圈產生的磁場均勻,可有效提高耦合機構的抗偏置能力,因此,耦合機構的發射機采用雙D型線圈,接收機增加磁芯以增加耦合系數,并且雙側的磁場都能夠利用到,提高了線圈的空間利用率,發射線圈兩側的六個接收線圈為了更好的利用發射線圈兩端的空間,都設計為矩形線圈,在最大限度的增加空間利用率的同時,能夠增加與發射線圈之間的互感與耦合系數。發射線圈之間的互感與耦合系數。發射線圈之間的互感與耦合系數。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新型雙面多負載無線電能傳輸耦合結構
[0001]本技術涉及無線電能傳輸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新型雙面多負載無線電能傳輸耦合結構。
技術介紹
[0002]雖然磁耦合諧振式無線電能傳輸系統擺脫了線纜的束縛,但也存在著自身的局限性,其中大部分無線電能傳輸系統都是對單負載供電。目前,單負載WPT技術相對成熟,被應用于電動汽車、醫療、小型的電子設備如智能手機、藍牙耳機、平板電腦等領域,但是單負載的無線電能傳輸系統存在一些缺點,它只能給一個負載供電,不能給多個負載供電,系統利用率低;而多負載的無線電能傳輸技術恰好可以彌補單負載無線電能傳輸技術的不足。在一部分低功耗的用電設備中,多負載無線電能傳輸設備更具有實用意義,向多個設備供電是無線電力傳輸發展的一大趨勢。
[0003]目前國內外已開展了許多關于多負載耦合結構的研究,包括多負載耦合結構設計與排布設計,使原副邊之間的耦合更加緊密;傳輸系統的恒壓、恒流控制,以提高系統的穩定性;以及通過對多負載無線電能傳輸系統的結構、相位的調整,來控制空間磁場的分布。在多負載無線電力傳輸系統的研究中,常用的耦合機制。為了增加線圈間的互感,在一次線圈的一側加上磁芯。同時,另一側的磁場被屏蔽,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線圈。
[0004]因此,提出一種新型雙面多負載無線電能傳輸耦合結構來解決上述問題很有必要。
技術實現思路
[0005]本技術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新型雙面多負載無線電能傳輸耦合結構,可以有效解決
技術介紹
中的問題。
[0006]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采取的技術方案為:
[0007]一種一種新型雙面多負載無線電能傳輸耦合結構,包括發射線圈、鐵氧體磁芯、接收線圈、屏蔽板,所述接收線圈位于發射線圈的兩側。
[0008]優選的,所述接收線圈為兩組,每組的數量為三個,每組的三個均勻分布。
[0009]優選的,所述屏蔽板兩個,并且屏蔽板位于接收線圈的外側。
[0010]優選的,所述鐵氧體磁芯為兩組,每組的數量為六個,每組的六個均勻分布于每個屏蔽板和每組接收線圈之間。
[0011]優選的,所述發射線圈為雙D型線圈。
[0012]優選的,所述接收線圈為矩形線圈。
[0013]有益效果
[0014]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提供了一種新型雙面多負載無線電能傳輸耦合結構,具備以下有益效果:
[0015]該新型雙面多負載無線電能傳輸耦合結構,通過設置的發射線圈為雙D型線圈,雙
D線圈產生的磁場均勻,可有效提高耦合機構的抗偏置能力,因此,耦合機構的發射機采用雙D型線圈,接收機增加磁芯以增加耦合系數,并且雙側的磁場都能夠利用到,提高了線圈的空間利用率,發射線圈兩側的六個接收線圈為了更好的利用發射線圈兩端的空間,都設計為矩形線圈,在最大限度的增加空間利用率的同時,能夠增加與發射線圈之間的互感與耦合系數。
附圖說明
[0016]圖1是本技術的結構示意圖;
[0017]圖2是本技術的側視結構示意圖;
[0018]圖3是本技術圖2中A
?
A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0019]圖4是本技術途2中B
?
B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0020]圖中:1、發射線圈;2、鐵氧體磁芯;3、接收線圈;4、屏蔽板。
具體實施方式
[0021]為使本技術實現的技術手段、創作特征、達成目的與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進一步闡述本技術。
[0022]如圖1
?
4所示,一種一種新型雙面多負載無線電能傳輸耦合結構,包括發射線圈1、鐵氧體磁芯2、接收線圈3、屏蔽板4,接收線圈3為兩組,每組的數量為三個,每組的三個均勻分布,接收線圈3位于發射線圈1的兩側,屏蔽板4兩個,并且屏蔽板4位于接收線圈3的外側,鐵氧體磁芯2為兩組,每組的數量為六個,每組的六個均勻分布于每個屏蔽板4和每組接收線圈3之間,發射線圈1為雙D型線圈,接收線圈3為矩形線圈,通過設置的發射線圈1為雙D型線圈,雙D線圈產生的磁場均勻,可有效提高耦合機構的抗偏置能力,因此,耦合機構的發射機采用雙D型線圈,接收機增加磁芯以增加耦合系數,并且雙側的磁場都能夠利用到,提高了線圈的空間利用率,發射線圈1兩側的六個接收線圈3為了更好的利用發射線圈1兩端的空間,都設計為矩形線圈,在最大限度的增加空間利用率的同時,能夠增加與發射線圈1之間的互感與耦合系數。
[0023]需要說明的是,本技術為一種新型雙面多負載無線電能傳輸耦合結構,使用時發射線圈1為雙D型線圈,雙D線圈產生的磁場均勻,可有效提高耦合機構的抗偏置能力,因此,耦合機構的發射機采用雙D型線圈,接收機增加磁芯以增加耦合系數,并且雙側的磁場都能夠利用到,提高了線圈的空間利用率,發射線圈1兩側的六個接收線圈3為了更好的利用發射線圈1兩端的空間,都設計為矩形線圈,在最大限度的增加空間利用率的同時,能夠增加與發射線圈1之間的互感與耦合系數,該裝置中的屏蔽板4和鐵氧體磁芯2均勻現有技術,不做過多的贅述。
[0024]需要說明的是在現有的多負載耦合結構設計中,往往為了實現多負載WPT的高效率傳輸,忽視了對于在常用的耦合機制中,為了增加線圈間的互感,在一次線圈的一側加上磁芯。同時,另一側的磁場被屏蔽,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線圈,該技術通過優化耦合機構的設計,使得線圈在空間上得到更好的利用率。
[0025]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技術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技術的優點。本行業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技術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描述
的只是說明本技術的原理,在不脫離本技術精神和范圍的前提下,本技術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技術范圍內。本技術要求保護范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效物界定。
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新型雙面多負載無線電能傳輸耦合結構,包括發射線圈(1)、鐵氧體磁芯(2)、接收線圈(3)、屏蔽板(4),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線圈(3)位于發射線圈(1)的兩側。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新型雙面多負載無線電能傳輸耦合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線圈(3)為兩組,每組的數量為三個,每組的三個均勻分布。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新型雙面多負載無線電能傳輸耦合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屏蔽板(4)兩個,并且屏蔽板(4)位于接收...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聞楓,徐東,馬建行,堯智軍,王磊,梁碩,張翔,張大上,陳澤,張潤茂,張碩麟,張軒赫,
申請(專利權)人:蘇州奧彼電源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