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開涉及一種出風結構及車輛。該出風結構設置于車輛中,所述出風結構包括:出風管道,所述出風管道的進風端連接空調風箱;以及導風組件,設置于所述出風管道的出風端,所述導風組件包括導風管道以及導風件,所述導風管道具有出風口,所述出風口位于所述車輛的兩個儀表盤縫隙處,所述導風件可轉動設置于所述導風管道中,并打開或關閉所述出風口。將出風口設置在兩個儀表盤的縫隙處,使得出風口被隱藏在兩個儀表盤之間,降低出風口外觀的可視化程度。而且,該出風結構通過導風塊在導風管道中轉動到不同位置實現出風控制,進而實現不同方向的導風,滿足車輛乘員艙的流場控制。滿足車輛乘員艙的流場控制。滿足車輛乘員艙的流場控制。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出風結構及車輛
[0001]本公開涉及出行設備
,特別是涉及一種出風結構及車輛。
技術介紹
[0002]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車輛已經越來越普及于人們的生活之中,人們在使用車輛的同時對汽車駕駛的舒適性能也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車載空調已經成為車輛上必不可少的配件之一,以滿足乘員艙中乘員乘車時的舒適性需求。
[0003]傳統汽車出風口多為圓形或矩形孔的形狀,具備較低的橫縱比。針對不同位置的人員點式分布,滿足每個乘客對熱舒適度的需求,這就對表板設計的觀瞻性產生較大影響,不符合新能源汽車內飾設計趨勢。另外,新能源車輛普遍配置中央大屏,傳統出風口結構復雜,布置位置受限,導致出風口面積和位置不能同時滿足座艙熱舒適性、內飾和造型的需求。
技術實現思路
[0004]基于此,有必要針對傳統出風無法滿足內飾需求以及布置位置受限問題,提供一種能夠降低出風口外觀的可視化程度、滿足不同方向導風的出風結構及車輛。
[0005]一種出風結構,設置于車輛中,所述出風結構包括:
[0006]出風管道,所述出風管道的進風端連接空調風箱;以及
[0007]導風組件,設置于所述出風管道的出風端,所述導風組件包括導風管道以及導風件,所述導風管道具有出風口,所述出風口位于所述車輛的兩個儀表盤縫隙處,所述導風件可轉動設置于所述導風管道中,并打開或關閉所述出風口。
[0008]在本公開的一實施例中,所述導風件包括轉軸以及導風塊,所述轉軸可轉動設置于所述導風管道中,所述導風塊設置于所述轉軸;
[0009]所述轉軸帶動所述導風塊轉動時具有關閉所述出風口的關閉位置,以及打開所述出風口的打開位置,并且,所述導風塊處于打開位置時,所述導風塊具有多個出風位置以實現上極限導風、下極限導風以及兩側導風。
[0010]在本公開的一實施例中,所述導風塊的縱截面形狀呈扇形設置,所述導風塊在所述上極限位置及所述下極限位置時能夠貼合所述導風管道的內壁。
[0011]在本公開的一實施例中,所述導風管道包括連接管段、安裝管段以及導風管段,所述安裝管段連接所述導風管段與所述連接管段,所述連接管段與所述出風管道的出風端連接,所述導風管段連接兩個所述儀表盤縫隙處的內壁,所述轉軸及所述導風塊可轉動設置于所述安裝管段中,所述出風口設置于所述導風管道遠離所述安裝管段的端部。
[0012]在本公開的一實施例中,所述導風管道具有上導風板及下導風板,所述上導風板及所述下導風板設置于所述出風口的上下兩側,所述上導風板的切向方向相對水平面傾斜設置,所述下導風板的切向方向相對于水平面傾斜設置。
[0013]在本公開的一實施例中,所述上導風板與所述下導風板的縱截面形狀成弧形或者
直線型。
[0014]在本公開的一實施例中,所述出風結構還包括密封組件,所述密封組件設置于所述導風管道,并靠近所述出風口設置,所述導風件與所述密封組件抵接,以關閉所述出風口。
[0015]在本公開的一實施例中,所述導風管道具有安裝孔,所述密封組件包括第兩個密封件,兩個所述密封件設置于所述導風管道的所述安裝孔中,并分設于所述出風口的兩側,所述導風塊轉動時分別與兩個所述密封件抵接以關閉所述出風口。
[0016]在本公開的一實施例中,所述密封件包括密封圈以及彈性件,所述密封圈可伸縮設置于所述安裝孔中,所述彈性件位于所述導風管道的外側,并抵接所述密封圈,所述彈性件的彈性力使所述密封圈伸入所述導風管道中;
[0017]或者,所述密封件為可壓縮的密封塊設置于所述安裝孔中,所述密封塊在所述導風塊擠壓下縮回所述安裝孔中;
[0018]或者,所述密封件采用軟性的密封材料制成。
[0019]在本公開的一實施例中,所述導風組件還包括導風柵格,所述導風柵格設置于所述導風管道靠近所述出風管道的端部;
[0020]所述導風柵格包括多個導風板體以及多個支撐軸,每個所述導風板體通過對應的支撐軸可轉動設置。
[0021]一種車輛,包括車身主體、空調風箱以及如上述任一技術特征所述的出風結構,所述車身主體包括多個儀表盤,所述空調風箱設置于所述車身主體中,所述出風結構設置于所述車身主體中,并且,所述出風結構的出風口位于相鄰兩根所述儀表盤的縫隙處。
[0022]在本公開的一實施例中,所述出風結構的數量為多個,多個所述出風結構間隔設置。
[0023]本公開的出風結構設置在車輛中,出風管道的進風端連接空調風箱,出風管道的出風端連接導風組件的導風管道,導風管道的出風口位于車輛的兩個儀表盤的縫隙處,導風件可轉動設置在出風口中,并能夠打開或關閉出風口。導風件關閉出風口時,導風件關閉兩個儀表盤的縫隙處,使得出風口不被外露,實現出風口的隱藏。當導風件打開出風口時,出風口從兩個儀表盤的縫隙處露出,空調風箱輸出的氣流能夠通過出風管道進入導風管道,并通過出風口送入車輛的乘員艙。
[0024]該出風結構的導風件在導風管道中轉動關閉出風口,實現出風口的自關閉,將出風口設置在兩個儀表盤的縫隙處,使得出風口被隱藏在兩個儀表盤之間,降低出風口外觀的可視化程度,最大程度的降低車輛內飾表面造型設計的約束。而且,該出風結構通過導風塊在導風管道中轉動到不同位置實現出風控制,進而實現不同方向的導風,滿足車輛乘員艙的流場控制,滿足不同環境和形式工況下乘員艙人員對出風的需求。并且,該出風結構的結構簡單,布置位置方便,能夠保證出風面積和位置滿足乘員艙的舒適性、內飾和造型的需求。
[0025]本公開的車輛采用上述實施例的出風結構后,能夠實現出風口的隱藏,降低出風口的可視化程度,同時還能滿足出風需求。
附圖說明
[0026]圖1為本公開一實施例的出風結構的主視結構示意圖;
[0027]圖2為圖1所示的出風結構的局部俯視剖視圖;
[0028]圖3為圖1所示的出風結構處于上極限位置的出風示意圖;
[0029]圖4為圖1所示的出風結構處于下極限位置的出風示意圖;
[0030]圖5為圖1所示的出風結構在中間位置的出風示意圖;
[0031]圖6為圖2所示的出風結構在左右兩側出風的示意圖;
[0032]圖7為圖1所示的出風結構關閉出風口時的示意圖;
[0033]圖8為圖1所示的出風結構的局部放大圖;
[0034]圖9為圖1所示的出風結構的局部放大圖。
[0035]其中:100、出風結構;110、出風管道;120、導風組件;121、導風管道;1211、連接管段;1212、安裝管段;1213、導風管段;12131、下導風板;12132、上導風板;1214、出風口;122、導風件;1221、轉軸;1222、導風塊;123、導風柵格;1231、導風板體;1232、支撐軸;130、密封件;200、儀表盤;300、空調風箱。
具體實施方式
[0036]為使本公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優點能夠更加明顯易懂,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公開的具體實施方式做詳細的說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闡述了很多具體細節以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出風結構(100),其特征在于,設置于車輛中,所述出風結構(100)包括:出風管道(110),所述出風管道(110)的進風端連接空調風箱(300);以及導風組件(120),設置于所述出風管道(110)的出風端,所述導風組件(120)包括導風管道(121)以及導風件(122),所述導風管道(121)具有出風口(1214),所述出風口(1214)位于所述車輛的兩個儀表盤(200)縫隙處,所述導風件(122)可轉動設置于所述導風管道(121)中,并打開或關閉所述出風口(1214)。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出風結構(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導風件(122)包括轉軸(1221)以及導風塊(1222),所述轉軸(1221)可轉動設置于所述導風管道(121)中,所述導風塊(1222)設置于所述轉軸(1221);所述轉軸(1221)帶動所述導風塊(1222)轉動時具有關閉所述出風口(1214)的關閉位置,以及打開所述出風口(1214)的打開位置,并且,所述導風塊(1222)處于打開位置時,所述導風塊(1222)具有多個出風位置以實現上極限導風、下極限導風以及兩側導風。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出風結構(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導風塊(1222)的縱截面形狀呈扇形設置,所述導風塊(1222)在所述上極限導風位置及所述下極限導風位置時能夠貼合所述導風管道(121)的內壁。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出風結構(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導風管道(121)包括連接管段(1211)、安裝管段(1212)以及導風管段(1213),所述安裝管段(1212)連接所述導風管段(1213)與所述連接管段(1211),所述連接管段(1211)與所述出風管道(110)的出風端連接,所述導風管段(1213) 連接兩個所述儀表盤(200)縫隙處的內壁,所述轉軸(1221)及所述導風塊(1222)可轉動設置于所述安裝管段(1212)中,所述出風口(1214)設置于所述導風管道(121)遠離所述安裝管段(1212)的端部。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出風結構(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導風管道(121)具有上導風板(12132)及下導風板(12131),所述上導風板(12132)及所述下導風板(12131)設置于所述出風口(1214)的上下兩側,所述上導風板(12132)的切向方向相對水平面傾斜設置,所述下導風板(1...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聶海棹,于劍澤,金盼盼,苗瀅,
申請(專利權)人:上海桔晟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