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加工茶葉的解塊機,屬于茶葉加工設備的技術領域,包括雙重解塊機構,雙重解塊機構包括箱體,箱體內壁一側轉動連接有兩個支撐軸和兩個驅動齒輪,每個驅動齒輪均嚙合連接有傳動齒輪,兩個傳動齒輪上均設置有傳動軸、圓筒和第一分解桿,每個傳動軸通過第一皮帶輪、皮帶和第二皮帶輪連接從動軸,每個從動軸上均設置有轉盤,每個轉盤通過傳動桿鉸接有移動塊和第二分解桿,通過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實現了對茶塊的壓散和打散處理,在不損壞茶葉的情況下,提高了解塊的效率,避免了后期人工分解細小的茶塊,并且結構穩定,僅需一個電機便可完成動力的輸出,減少了能源的耗損,具有一定的實用價值和市場前景。具有一定的實用價值和市場前景。具有一定的實用價值和市場前景。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加工茶葉的解塊機
[0001]本技術主要涉及茶葉加工設備的
,具體為一種加工茶葉的解塊機。
技術介紹
[0002]茶葉,指茶樹的葉子和芽,別名茶、槚,茗,荈,泛指可用于泡茶的常綠灌木茶樹的葉子,以及用這些葉子泡制的飲料,后來引申為所有用植物花、葉、種子、根泡制的草本茶,如“菊花茶”等,在中國文學中亦稱雷芽,茶葉源于中國,茶葉最早是被作為祭品使用的,但從春秋后期就被人們作為菜食,在西漢中期發展為藥用,西漢后期才發展為宮廷高級飲料,依據季節采制可分為春茶、夏茶、秋茶、冬茶,茶葉中含有兒茶素、膽甾烯酮、咖啡堿、肌醇、葉酸、泛酸等成分,可以增進人體健康。
[0003]在如今現有的茶葉解塊機中,例如申請號為CN201820134674.4申請文案的技術結構中,包括輸送帶,輸送帶的一端設有供塊狀茶葉落下的第一引導板,第一引導板的下部設有一個落料孔,落料孔的正上方安裝有氣缸,氣缸的活塞桿上安裝有一個沖頭,沖頭上具有多根可沖散塊狀茶葉的沖桿,落料孔的下方設有一個可承接被沖散茶葉的第二引導板,該裝置雖然通過沖桿來將茶葉沖散,但是沖桿僅能上下移動,給茶塊提供向下的沖擊力,結構和效果過于單一,不能很好的將茶葉打散,還需要后期人工進行分解,降低了工作的效率。
技術實現思路
[0004]本技術技術方案針對現有技術解決方案過于單一的技術問題,提供了顯著不同于現有技術的解決方案,具體地本技術主要提供了一種加工茶葉的解塊機,用以解決上述
技術介紹
中提出的技術問題。
[0005]本技術解決上述技術問題采用的技術方案為:
[0006]一種加工茶葉的解塊機,包括雙重解塊機構,所述雙重解塊機構包括箱體,所述箱體內壁一側轉動連接有兩個支撐軸,每個所述支撐軸一端均設置有驅動齒輪,兩個所述驅動齒輪之間呈嚙合連接,每個所述驅動齒輪均嚙合連接有傳動齒輪,兩個所述傳動齒輪上均設置有傳動軸,每個所述傳動軸上均設置有圓筒,以及每個圓筒上等間距環繞的多個第一分解桿,每個所述傳動軸上靠近傳動齒輪一端均設置有第一皮帶輪,每個所述第一皮帶輪均通過皮帶連接有第二皮帶輪,兩個所述第二皮帶輪上均設置有從動軸,從動軸一端與箱體內壁轉動連接,每個所述從動軸另一端均設置有轉盤,每個所述轉盤遠離從動軸一側的側緣位置均鉸接有傳動桿,每個所述傳動桿前端均鉸接有移動塊和移動塊上的多個第二分解桿。
[0007]進一步的,所述箱體外壁一側設置有電機,所述電機的輸出端設置有輸出軸,輸出軸穿過箱體側壁上的圓孔與其中一個支撐軸連接。
[0008]進一步的,每個所述移動塊的兩側位置均設置有限位滑塊,每個所述限位滑塊均滑動連接有限位滑槽,限位滑槽設置在箱體內壁兩側。
[0009]進一步的,所述箱體內壁底部的開口兩側為斜面,且箱體底部的開口位置下緣設
置有出料管道,所述箱體外壁上側的開口位置設置有進料斗。
[0010]進一步的,所述箱體外壁的兩側位置均設置有矩形把手。
[0011]進一步的,所述箱體外壁下表面的四個頂角位置均設置有腳架。
[0012]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的有益效果為:
[0013]本技術通過設置的支撐軸、驅動齒輪、傳動齒輪、傳動軸、圓筒、第一皮帶輪、第二皮帶輪、從動軸、轉盤、傳動桿和移動塊,實現了驅動第一分解桿作圓周運動,驅動第二分解桿來回線性移動,
[0014]來對茶塊進行打散和處壓散理,在不損壞茶葉的情況下,提高了解塊的效率,避免了后期人工分解細小的茶塊,并且結構穩定,僅需一個電機便可完成動力的輸出,減少了能源的耗損,具有一定的實用價值和市場前景。
[0015]以下將結合附圖與具體的實施例對本技術進行詳細的解釋說明。
附圖說明
[0016]圖1為本技術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0017]圖2為本技術的箱體內部結構截面示意圖;
[0018]圖3為本技術的兩個圓筒連接結構示意圖。
[0019]圖中:1、雙重解塊機構;10、箱體;11、支撐軸;111、驅動齒輪;12、傳動齒輪;121、傳動軸;13、圓筒;131、第一分解桿;14、第一皮帶輪;15、第二皮帶輪;151、從動軸;16、轉盤;161、傳動桿;17、移動塊;171、第二分解桿;172、限位滑塊;18、限位滑槽;2、進料斗;3、出料管道;4、矩形把手;5、腳架;6、電機;61、輸出軸。
具體實施方式
[0020]為了便于理解本技術,下面將參照相關附圖對本技術進行更加全面的描述,附圖中給出了本技術的若干實施例,但是本技術可以通過不同的形式來實現,并不限于文本所描述的實施例,相反的,提供這些實施例是為了使對本技術公開的內容更加透徹全面。
[0021]需要說明的是,當元件被稱為“固設于”另一個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個元件上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當一個元件被認為是“連接”另一個元件,它可以是直接連接到另一個元件或者可能同時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術語“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類似的表述只是為了說明的目的。
[0022]除非另有定義,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術和科學術語與屬于本技術的
的技術人員通常連接的含義相同,本文中在本技術的說明書中所使用的術語知識為了描述具體的實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術,本文所使用的術語“及/或”包括一個或多個相關的所列項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組合。
[0023]請著重參照附圖1
?
3,一種加工茶葉的解塊機,包括雙重解塊機構1,所述雙重解塊機構1包括箱體10,所述箱體10內壁一側轉動連接有兩個支撐軸11,每個所述支撐軸11一端均設置有驅動齒輪111,兩個所述驅動齒輪111之間呈嚙合連接,每個所述驅動齒輪111均嚙合連接有傳動齒輪12,兩個所述傳動齒輪12上均設置有傳動軸121,每個所述傳動軸121上均設置有圓筒13,以及每個圓筒13上等間距環繞的多個第一分解桿131,每個所述傳動軸
121上靠近傳動齒輪12一端均設置有第一皮帶輪14,每個所述第一皮帶輪14均通過皮帶連接有第二皮帶輪15,兩個所述第二皮帶輪15上均設置有從動軸151,從動軸151一端與箱體10內壁轉動連接,每個所述從動軸151另一端均設置有轉盤16,每個所述轉盤16遠離從動軸151一側的側緣位置均鉸接有傳動桿161,每個所述傳動桿161前端均鉸接有移動塊17和移動塊17上的多個第二分解桿171。
[0024]上述結構通過雙重解塊機構1,實現了對茶塊的壓散和打散處理,在不損壞茶葉的情況下,提高了解塊的效率,避免了后期人工分解細小的茶塊,并且結構穩定,僅需一個電機6便可完成動力的輸出,減少了能源的耗損,具有一定的實用價值和市場前景;
[0025]具體操作如下,首先將裝置整體放置在水平地面上,然后檢查裝置整體內的各個器件是否存在損壞情況,在確保無損壞后接通電源,然后將茶塊放入進料斗2內,隨后啟動電機6,輸出軸61驅動一個支撐軸11轉動,隨后通過兩個驅動齒輪111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加工茶葉的解塊機,包括雙重解塊機構(1),其特征在于,所述雙重解塊機構(1)包括箱體(10),所述箱體(10)內壁一側轉動連接有兩個支撐軸(11),每個所述支撐軸(11)一端均設置有驅動齒輪(111),兩個所述驅動齒輪(111)之間呈嚙合連接,每個所述驅動齒輪(111)均嚙合連接有傳動齒輪(12),兩個所述傳動齒輪(12)上均設置有傳動軸(121),每個所述傳動軸(121)上均設置有圓筒(13),以及每個圓筒(13)上等間距環繞的多個第一分解桿(131),每個所述傳動軸(121)上靠近傳動齒輪(12)一端均設置有第一皮帶輪(14),每個所述第一皮帶輪(14)均通過皮帶連接有第二皮帶輪(15),兩個所述第二皮帶輪(15)上均設置有從動軸(151),從動軸(151)一端與箱體(10)內壁轉動連接,每個所述從動軸(151)另一端均設置有轉盤(16),每個所述轉盤(16)遠離從動軸(151)一側的側緣位置均鉸接有傳動桿(161),每個所述傳動桿(161)前端均鉸接有移動塊(17)和移動塊(17)上的...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汪志航,劉新蓮,
申請(專利權)人:黃山市華大茶業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