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涉及中醫脾胃理療技術領域,具體說是一種中醫脾胃理療設備;包括:內筒;所述內筒的一端為開口;所述內筒的內底壁偏心貫穿設置有夾持孔;所述內筒的側壁貫穿設置有內出氣孔;外筒;所述外筒的一端為開口;所述外筒套設并與所述內筒轉動連接;所述外筒的側壁貫穿設置有外出氣孔;所述外筒的外壁設置有凸起;主軸;所述主軸固連在所述內筒的另一端;主套;所述主套套設在所述主軸外壁,所述主套與所述主軸轉動連接;所述主套外壁貫穿并螺紋連接著螺栓;所述螺栓的輸出端與所述主軸的外壁接觸;本發明專利技術通過在對脾胃艾灸的同時對相對應的部位進行按摩,從而提高了脾胃理療效果,且本發明專利技術還能夠根據患者的需要調節艾熱程度。明還能夠根據患者的需要調節艾熱程度。明還能夠根據患者的需要調節艾熱程度。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中醫脾胃理療設備
[0001]
[0002]本專利技術涉及中醫脾胃理療
,具體說是一種中醫脾胃理療設備。
技術介紹
[0003]脾胃是指脾經和胃經。中醫認為:脾胃五行屬土,屬于中焦,同為“氣血生化之源”,共同承擔著化生氣血的重任,是后天之本。人從出生之后成長需要大量的能量,而這些能量都是要通過飲食而來,但是飲食必須要由脾胃共同工作才能轉化為氣血能量。
[0004]中醫調理脾胃可通過艾灸和按摩結合的方式來進行理療,艾灸則是通過燃燒的艾條產生的艾熱刺激人體穴位或者特定部位,通過激發經氣的活動來調整人體紊亂的生理生化功能,在艾灸過后還可以通過按摩的方式促進血液循環,消除疼痛的目的;而現有的艾灸和按摩都是分開進行的,使得脾胃理療效果有限。
[0005]鑒于此,為了克服上述技術問題,本專利技術提出了一種中醫脾胃理療設備,解決了上述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0006]為了彌補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專利技術提出了一種中醫脾胃理療設備,本專利技術通過在對脾胃艾灸的同時對相對應的部位進行按摩,從而提高了脾胃理療效果,且本專利技術還能夠根據患者的需要調節艾熱程度。
[0007]本專利技術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本專利技術所述的一種中醫脾胃理療設備,包括:內筒;所述內筒的一端為開口;所述內筒的內底壁偏心貫穿設置有夾持孔;所述夾持孔內用于放置艾條;所述內筒的側壁貫穿設置有內出氣孔;外筒;所述外筒的一端為開口;所述外筒套設并與所述內筒轉動連接;所述外筒的側壁貫穿設置有外出氣孔;所述外筒的外壁設置有凸起;主軸;所述主軸固連在所述內筒的另一端;主套;所述主套套設在所述主軸外壁,所述主套與所述主軸轉動連接;所述主套外壁貫穿并螺紋連接著螺栓;所述螺栓的輸出端與所述主軸的外壁接觸;主桿;所述主桿固連在所述主套的外壁。
[0008]優選的,所述夾持孔內壁設置有滑槽;所述滑槽為多個;所述滑槽至少為兩個,均勻分布在夾持孔內壁;所述滑槽內滑動密封連接著夾持塊;所述主軸內設置有圓槽;所述圓槽內滑動密封連接著活塞;所述圓槽內填充有液壓油;所述圓槽與所述滑槽通過氣孔連通;所述活塞的一側轉動連接著螺棒;所述螺棒穿過所述主軸的一端,并與所述主軸螺紋連接。
[0009]優選的,所述內筒的內壁轉動連接著套筒;所述套筒的兩端均為開口;所述套筒的重心為最低點;所述套筒的最低點外壁貫穿設置有圓孔;所述圓孔與所述內出氣孔連通。
[0010]優選的,所述內筒外壁的環向設置有環形的波紋槽;所述外筒的內壁設有卡棒;所述卡棒滑動連接在所述波紋槽內。
[0011]優選的,所述外筒遠離所述主套的端面貫穿設置有進氣孔;所述進氣孔內設置有單向進氣閥;所述圓孔內設置有單向出氣閥。
[0012]優選的,所述內筒靠近所述主套的外端面轉動連接著密封蓋;所述密封蓋在轉動作用下能夠將所述夾持孔蓋合。
[0013]優選的,所述套筒內側通過支塊固連著弧形片;所述弧形片靠近所述圓孔設置;所述弧形片與所述套筒之間預留供煙氣流通的間隙。
[0014]優選的,所述內筒和外筒由透明材料制成,例如透明塑料;所述弧形片由金屬材料制成;所述弧形片最低耐200度或在接過灰燼火苗后不會發生融化,例如鋼等金屬;所述卡棒外壁設置有螺紋;所述卡棒穿過所述外筒并與所述外筒螺紋連接;所述卡棒遠離所述內筒的一端固連著圓球。
[0015]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如下:1.本專利技術通過在對脾胃艾灸的同時對相對應的部位進行按摩,從而提高了脾胃理療效果,且本專利技術還能夠根據患者的需要調節艾熱程度。
[0016]2.本專利技術中螺棒在擰動作用下會靠近內筒方向運動,螺棒在擰動后會擠壓活塞在圓槽內靠近內筒方向移動,圓槽內的液壓油在被活塞擠壓后液體壓強增大,使得液壓油會推動夾持塊沿著滑槽靠近艾條方向移動,通過液壓驅動夾持塊靠近艾條并與艾條接觸,實現對艾條夾持,并使得不同直徑的艾條都能夠被夾持。
[0017]3.本專利技術中艾條燃燒產生的煙氣會短暫儲存至套筒內側,并儲存至一定濃度后會沿著套筒上的圓孔排出,由于圓孔豎直朝下,故圓孔會豎直向下噴出煙氣,煙氣會穿過內出氣孔、外出氣孔,最后噴射至患者的皮膚外壁,從而避免了煙氣四散浪費的同時,最大化的利用了煙氣的理療效果。
附圖說明
[0018]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方式對本專利技術進一步說明。
[0019]圖1是本專利技術的立體圖;圖2是本專利技術另一個角度下的立體圖;圖3是本專利技術的剖視圖;圖4是圖3中A處的放大圖;圖5是本專利技術中內筒和外筒的徑向剖視圖;圖6是本專利技術中套筒和弧形片的立體圖;圖7是本專利技術中內筒的立體圖;圖中:內筒1、夾持孔11、滑槽111、夾持塊112、內出氣孔12、波紋槽13、外筒2、外出氣孔21、凸起22、卡棒23、進氣孔24、圓球25、主軸3、圓槽31、活塞32、氣孔33、螺棒34、主套4、螺栓41、主桿5、套筒6、圓孔61、密封蓋7、弧形片8、支塊81。
具體實施方式
[0020]為了使本專利技術實現的技術手段、創作特征、達成目的與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結
合具體實施方式,進一步闡述本專利技術。
[0021]如圖1至圖7所示,本專利技術所述的一種中醫脾胃理療設備,包括:內筒1;所述內筒1的一端為開口;所述內筒1的內底壁偏心貫穿設置有夾持孔11;所述夾持孔11內用于放置艾條;所述內筒1的側壁貫穿設置有內出氣孔12;外筒2;所述外筒2的一端為開口;所述外筒2套設并與所述內筒1轉動連接;所述外筒2的側壁貫穿設置有外出氣孔21;所述外筒2的外壁設置有凸起22;主軸3;所述主軸3固連在所述內筒1的另一端;主套4;所述主套4套設在所述主軸3外壁,所述主套4與所述主軸3轉動連接;所述主套4外壁貫穿并螺紋連接著螺栓41;所述螺栓41的輸出端與所述主軸3的外壁接觸;主桿5;所述主桿5固連在所述主套4的外壁;工作時,中醫調理脾胃可通過艾灸和按摩結合的方式來進行理療,艾灸則是通過燃燒的艾條產生的艾熱刺激人體穴位或者特定部位,通過激發經氣的活動來調整人體紊亂的生理生化功能,在艾灸過后還可以通過按摩的方式促進血液循環,消除疼痛的目的;而現有的艾灸和按摩都是分開進行的,使得脾胃理療效果有限;因此本專利技術工作人員在需要對脾胃進行理療時,先準備多個艾條,點燃其中一個艾條的一端,使得艾條的一端沿著夾持孔11進入內筒1的內側,夾持孔11與艾條的外壁相匹配,故艾條遠離燃燒的一端被夾持孔11夾持,隨后再手握著主桿5,通過主桿5帶動理療設備靠近需要理療的身體部位,需要理療的部位可以是脾胃的理療穴位,例如神闕穴、天樞穴、關元穴、足三里穴等部位;待外筒2的溫度受到艾條的熱能傳遞下升溫后,再將外筒2與需要理療的身體部位接觸,并通過主桿5帶動外筒2在皮膚上滾動,外筒2上的凸起22起到了按摩的效果,而艾條燃燒產生的熱能穿過內筒1、外筒2與皮膚接觸,通過艾熱刺激人體穴位和身體部位,同時艾條燃燒產生的煙氣會依次穿過內出氣孔12和外出氣孔21后,噴射至皮膚上,艾熱和煙氣都會起到一定的理療效果,并配合外筒2對身體部位的按摩,使得理療效果更佳,在需要控制艾熱強弱時,只需松開螺栓4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中醫脾胃理療設備,其特征在于,包括:內筒(1);所述內筒(1)的一端為開口;所述內筒(1)的內底壁偏心貫穿設置有夾持孔(11);所述內筒(1)的側壁貫穿設置有內出氣孔(12);外筒(2);所述外筒(2)的一端為開口;所述外筒(2)套設并與所述內筒(1)轉動連接;所述外筒(2)的側壁貫穿設置有外出氣孔(21);所述外筒(2)的外壁設置有凸起(22);主軸(3);所述主軸(3)固連在所述內筒(1)的另一端;主套(4);所述主套(4)套設在所述主軸(3)外壁,所述主套(4)與所述主軸(3)轉動連接;所述主套(4)外壁貫穿并螺紋連接著螺栓(41);所述螺栓(41)的輸出端與所述主軸(3)的外壁接觸;主桿(5);所述主桿(5)固連在所述主套(4)的外壁。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中醫脾胃理療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夾持孔(11)內壁設置有滑槽(111);所述滑槽(111)為多個;所述滑槽(111)內滑動密封連接著夾持塊(112);所述主軸(3)內設置有圓槽(31);所述圓槽(31)內滑動密封連接著活塞(32);所述圓槽(31)內填充有液壓油;所述圓槽(31)與所述滑槽(111)通過氣孔(33)連通;所述活塞(32)的一側轉動連接著螺棒(34);所述螺棒(34)穿過所述主軸(3)的一端,并與所述主軸(3)螺紋連接。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中醫脾胃理療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內筒(1)的內壁轉動...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胡云霞,呂天璞,
申請(專利權)人:胡云霞,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