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全預制空腔樓板及制作方法、裝配方法,其中一種全預制空腔樓板,包括混凝土主板以及設置在所述混凝土主板內的頂層鋼筋網、底層鋼筋網、木絲板以及多個支撐件,多個所述支撐件間隔分布且將所述底層鋼筋網與所述頂層鋼筋網相連接,所述木絲板放置在所述底層鋼筋網與所述頂層鋼筋網之間。本發明專利技術有助于解決目前裝配式建筑的樓板普遍采用疊合板形式,疊合板施工過程中需先布置安裝預制板再澆筑,施工作業量較大且疊合板施工中桁架筋的布置,嚴重影響了機電管線施工的流暢性的問題。題。題。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全預制空腔樓板及制作方法、裝配方法
[0001]本專利技術涉及樓板
,具體地說涉及一種全預制空腔樓板及制作方法、裝配方法。
技術介紹
[0002]樓板,一般指預制板,在建筑裝配式結構中占有很大比例,而目前裝配式建筑的樓板普遍采用疊合板形式,即“預制層+現澆層”,施工時,先將預制層吊裝放置到位,然后通過安裝桁架筋,之后再進行混凝土現澆,與傳統現澆樓板相比:1.疊合板施工過程中需先布置安裝預制板再澆筑,施工作業量較大;2.疊合板桁架筋的布置,嚴重影響了機電管線施工的流暢性。
技術實現思路
[0003]本專利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可進行全預制且便于機電管線施工的全預制空腔樓板。
[0004]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專利技術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全預制空腔樓板,包括混凝土主板以及設置在所述混凝土主板內的頂層鋼筋網、底層鋼筋網、木絲板以及多個支撐件,多個所述支撐件間隔分布且將所述底層鋼筋網與所述頂層鋼筋網相連接,所述木絲板放置在所述底層鋼筋網與所述頂層鋼筋網之間。
[0005]進一步的,所述木絲板呈直條結構或呈多個十字相連結構。
[0006]進一步的,多個所述支撐件采用桁架鋼筋,且多個所述桁架鋼筋的多個支撐筋分別位于所述木絲板的兩側,多個所述桁架鋼筋的多個連接筋分別與所述底層鋼筋網以及所述頂層鋼筋網相連接。
[0007]進一步的,所述支撐件采用三角鋼筋,多個所述三角鋼筋分別位于所述木絲板的兩側,且多個所述三角鋼筋分別與所述底層鋼筋網以及所述頂層鋼筋網相連接。<br/>[0008]進一步的,所述木絲板的厚度選擇范圍為40
?
60mm,所述木絲板的上層混凝土澆筑厚度以及下層混凝土澆筑厚度均為35mm。
[0009]一種全預制空腔樓板制作方法,應用于所述的全預制空腔樓板,制作方法如下:
[0010]S1、模具清理涂油以及拼裝;
[0011]S2、將所述支撐件與所述底層鋼筋網連接并將所述底層鋼筋網安裝在模具的內底部;
[0012]S3、在模具內安裝吊鉤;
[0013]S4、在模具內澆筑底層混凝土;
[0014]S5、在澆筑的混凝土上布置所述木絲板;
[0015]S6、將所述頂層鋼筋網與所述支撐件相連接;
[0016]S7、在模具內進行混凝土的二次澆筑并振搗;
[0017]S8、構件表面處理;
[0018]S9、構件養護;
[0019]S10、脫模起吊;
[0020]S11、構件質檢、編號、入庫。
[0021]一種全預制空腔樓板裝配方法,應用于所述的全預制空腔樓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板
?
板裝配方法以及板
?
梁裝配方法,板
?
板裝配方法如下:
[0022]S1、在兩塊全預制空腔樓板的一側各設置預制底板,將兩個全預制空腔樓板對稱設置且將兩個所述預制底板拼接相連;
[0023]S2、在拼接位置處布置構造鋼筋并澆筑混凝土;
[0024]S3、在拼接位置處進行打膠;
[0025]板
?
梁裝配方法如下:
[0026]S1、在兩塊全預制空腔樓板的一側各設置預制底板,將兩個全預制空腔樓板對稱設置且將兩個所述預制底板間隔設置;
[0027]S2、在間隔位置處支現澆梁模具,且在所述支現澆梁模具內布置構造鋼筋;
[0028]S3、在所述支現澆梁模具內澆筑混凝土,將所述支現澆梁與兩個所述預制底板連接;
[0029]S4、使用環氧樹脂對全預制空腔樓板與所述現澆梁的接縫處進行填補接縫處理。
[0030]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體現在:
[0031]本專利技術全預制空腔樓板設置有混凝土主板、頂層鋼筋網、底層鋼筋網、木絲板以及多個支撐件,該結構中,木絲板的存在為混凝土主板澆筑過程中形成的空腔結構,減輕了樓板的自身重量,且木絲板的本身特性使得樓板具備一定的保溫、隔聲優勢,并且通過對木絲板鉆孔,使其便于管線布置,且本結構一次澆筑而成,為全預制空腔樓板結構,代替了疊合板施工中的預制加現澆過程,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施工作業量,同時支撐件在其中起到疊合板中桁架筋的連接、提高樓板的剛度作用,且由于木絲板的存在,避免了支撐件干擾機電管線施工的流暢性。
附圖說明
[0032]圖1是本專利技術全預制空腔樓板結構使用桁架鋼筋狀態部分結構俯視圖;
[0033]圖2是本專利技術全預制空腔樓板結構使用三角鋼筋狀態部分結構俯視圖;
[0034]圖3是本專利技術全預制空腔樓板結構部分結構正視圖;
[0035]圖4是本專利技術板
?
板連接部分結構俯視圖;
[0036]圖5是本專利技術板
?
板連接部分結構側視剖視圖;
[0037]圖6是本專利技術板
?
梁連接部分結構側視圖;
[0038]圖7是本專利技術板
?
梁連接部分結構側視剖視圖;
[0039]圖8是本專利技術連接件結構正視圖;
[0040]圖9是本專利技術連接件使用狀態結構俯視圖;
[0041]圖10是本專利技術連接件一種使用狀態結構正視圖;
[0042]圖11是本專利技術連接件另一種使用狀態結構正視圖。
[0043]附圖中各部件的標記為:1、混凝土主板;2、頂層鋼筋網;3、底層鋼筋網;4、木絲板;5、支撐件;6、預制底板;7、構造鋼筋;8、現澆梁;9、連接件;901、第一扣件;9011、第一圓弧形
扣體;9012、第二圓弧形扣體;9013、卡扣;9014、卡槽;9015、圓弧形凸塊;902、第二扣件;903、第一連接桿;904、第二連接桿。
具體實施方式
[0044]下面將結合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專利技術的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
[0045]另外,若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則該“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其相對重要性或者隱含指明所指示的技術特征的數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隱含地包括至少一個該特征。另外,各個實施例之間的技術方案可以相互結合,但是必須是以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能夠實現為基礎,當技術方案的結合出現相互矛盾或無法實現時應當認為這種技術方案的結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專利技術要求的保護范圍之內。
[0046]參見圖1至圖11。
[0047]本專利技術全預制空腔樓板,包括混凝土主板1以及設置在所述混凝土主板1內的頂層鋼筋網2、底層鋼筋網3、木絲板4以及多個支撐件5,多個所述支撐件5間隔分布且將所述底層鋼筋網3與所述頂層鋼筋網2相連接,所述木絲板4放置在所述底層鋼筋網3與所述頂層鋼筋網2之間。
[0048]本專利技術全預制空腔樓板設置有混凝土主板1、頂層鋼筋網2、底層鋼筋網3、木絲板4以及多個支撐件5,該結構中,木絲板4的存在為混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全預制空腔樓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混凝土主板(1)以及設置在所述混凝土主板(1)內的頂層鋼筋網(2)、底層鋼筋網(3)、木絲板(4)以及多個支撐件(5),多個所述支撐件(5)間隔分布且將所述底層鋼筋網(3)與所述頂層鋼筋網(2)相連接,所述木絲板(4)放置在所述底層鋼筋網(3)與所述頂層鋼筋網(2)之間。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全預制空腔樓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木絲板(4)呈直條結構或呈多個十字相連結構。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全預制空腔樓板,其特征在于,多個所述支撐件(5)采用桁架鋼筋,且多個所述桁架鋼筋的多個支撐筋分別位于所述木絲板(4)的兩側,多個所述桁架鋼筋的多個連接筋分別與所述底層鋼筋網(3)以及所述頂層鋼筋網(2)相連接。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全預制空腔樓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件(5)采用三角鋼筋,多個所述三角鋼筋分別位于所述木絲板(4)的兩側,且多個所述三角鋼筋分別與所述底層鋼筋網(3)以及所述頂層鋼筋網(2)相連接。5.根據權利要求3或4所述的全預制空腔樓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木絲板(4)的厚度選擇范圍為40
?
60mm,所述木絲板(4)的上層混凝土澆筑厚度以及下層混凝土澆筑厚度均為35mm。6.一種全預制空腔樓板制作方法,應用于權利要求1所述的全預制空腔樓板,其特征在于,制作方法如下:S1、模具清理涂油以及拼裝;S2、將所述支撐件(5)與所述底...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鄭志遠,盧文達,胡中平,萬里,周微翔,周天成,孫克平,李文軍,張磊,聶俊,
申請(專利權)人:中建三局科創產業發展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