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燃氣管的連接結構,包括左、右燃氣管,左燃氣管右端外側設有左連接套,左連接套右端上設有插槽,插槽上設有磁性連接板,左燃氣管右端端口的下表面設有下連接座,下連接座頂面的前后兩側內均設有空腔,空腔底部設有壓縮彈簧,壓縮彈簧頂端固連有滑動板,滑動板頂部設有卡塊,卡塊斜面朝向右側且其頂端伸出空腔,左燃氣管右端端口的內部固設有導流管,導流管右端為錐形管且其上設有密封圈,右燃氣管左端的外側上設有右連接套,右連接套左端上設有磁鐵,右燃氣管左端端口的上表面設有上連接座,上連接座底面的前后兩側設有卡槽。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可使兩燃氣管首尾之間的連接更加快速便捷并能在連接處形成多重防護,安全性更高。性更高。性更高。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燃氣管的連接結構
[0001]本技術屬于燃氣管連接
,具體涉及一種燃氣管的連接結構。
技術介紹
[0002]燃氣的輸送使用需要鋪設燃氣管網。而現階段,在鋪設燃氣管網時,相鄰兩燃氣管的首尾之間通常采用的是螺栓連接,在實際連接操作時較為不便且費時費力,不夠便捷,影響了燃氣管網的連接鋪設施工進度。同時,在后續使用過程中,受外部環境的侵蝕等因素影響,連接處的螺栓易松動損壞,進而導致連接處的密封效果降低,極易出現燃氣的泄漏,使用安全性較低,有待改進。
技術實現思路
[0003]有鑒于此,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燃氣管的連接結構,可使兩燃氣管首尾之間的連接更加快速便捷并在連接處形成多重防護,以解決上述問題。
[0004]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燃氣管的連接結構,包括管徑一致的左燃氣管和右燃氣管,所述左燃氣管右端的外側上設有左連接套,所述左連接套的縱截面呈方形且其左端封閉并與左燃氣管固定套接、右端敞口并延伸至左燃氣管的右側,所述左連接套的右端上開設有方環形插槽,所述插槽的槽壁上設有磁性連接板,所述左燃氣管右端端口的下表面設有下連接座,所述下連接座頂面的中部開設有下半圓形槽、前后兩側的內部均設有空腔,所述左燃氣管右端端口的下表面與下半圓形槽的左端固定套接,所述空腔的底部上沿左右方向間隔固設有若干壓縮彈簧,所述壓縮彈簧的頂端固定連接有同一個滑動板,所述滑動板上下滑動設在空腔中且其頂部設有一呈直角三角形的卡塊,所述卡塊的斜面朝向右側且其頂端伸出空腔至下連接座的外部,所述左燃氣管右端端口的內部固定套設有導流管,所述導流管的右端為錐形管,所述錐形管的小徑端朝向右側伸出左燃氣管且該端上固定套設有若干密封圈;所述右燃氣管左端的外側上設有右連接套,所述右連接套的縱截面呈方形且其右端封閉并與右燃氣管固定套接、左端敞口并延伸至右燃氣管的左側,所述右連接套的左端上固定連接有方環形磁鐵,所述右燃氣管左端端口的上表面設有上連接座,所述上連接座底面的中部開設有上半圓形槽、前后兩側均開設有呈直角三角形的卡槽,所述右燃氣管左端端口的上表面與上半圓形槽的右端固定套接;所述左燃氣管的右端與右燃氣管的左端抵接,此時所述左連接套與右連接套抵接,所述磁鐵與插槽插接并與磁性連接板磁吸連接,所述上連接座與下連接座對接且卡塊與同側卡槽卡接,所述錐形管伸入右燃氣管內且密封圈外側與右燃氣管的內壁抵接。
[0005]優選的,所述左連接套、下連接座、右連接套和上連接座均由泡沫鋁制成。
[0006]優選的,所述左連接套、下連接座、右連接套和上連接座的外表面均涂裝有聚氨酯防腐漆層。
[0007]優選的,所述左連接套與右連接套相適配,所述插槽與磁鐵相適配。
[0008]優選的,所述下連接座與上連接座相適配,所述下半圓形槽與上半圓形槽相適配
且兩者均與左燃氣管和右燃氣管相適配,所述卡塊與卡槽相適配。
[0009]優選的,所述密封圈相互緊貼設置且其外徑與右燃氣管的內徑相適配。
[0010]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本技術設計合理,結構簡單,在連接左燃氣管與右燃氣管時,只需將左燃氣管的右端與右燃氣管的左端對準并抵接即可,過程中,左連接套的右端可與右連接套的左端對準抵接,左連接套上的插槽可與右連接套上的磁鐵對準并插接到位,磁鐵又可與插槽中的磁性連接板磁吸連接。同時,左燃氣管的右端可與上連接座的上半圓形槽的左端套接,右燃氣管的左端可與下連接座的下半圓形槽的右端套接,上連接座可與下連接座對接且對接過程中,在卡塊的斜面的作用下,卡塊可先被自動壓入空腔,壓縮彈簧被進一步壓縮,待對接到位后,卡塊又能與同側卡槽對準,在壓縮彈簧的復位彈力作用下,卡塊可自動被彈出到對應卡槽中。此外,導流管右端的錐形管可伸入右燃氣管內且密封圈可抵接在右燃氣管的內壁上;
[0011]綜上,以這樣的結構來實現左燃氣管與右燃氣管之間的連接,操作更加簡單、快速和便捷,更加省時省力,更有利于整個燃氣管網的快速連接和鋪設施工。同時,一方面,以這樣的結構可實現多重插接相連、卡接相連以及磁吸連接,使得左燃氣管與右燃氣管之間的連接強度更高且更加穩固可靠,另一方面,通過導流管及其上的密封圈、下連接座與上連接座、左連接套與右連接套的設置配合,可形成對連接部位的由內至外的多重有效密封防護,能大大減輕外部環境因素對連接部位的侵蝕損害,從而更能大大增強兩燃氣管連接處的密封效果以及密封的長期有效性,保證燃氣不易泄漏,使得后期使用的穩定性和安全性更高。
附圖說明
[0012]圖1是本技術的主視結構示意圖;
[0013]圖2是本技術的主視剖面結構示意圖;
[0014]圖3是本技術導流管與右燃氣管插接時的主視剖面結構示意圖;
[0015]圖4是本技術左燃氣管的主視剖面結構示意圖;
[0016]圖5是本技術左燃氣管的右視剖面結構示意圖;
[0017]圖6是圖5中A處的放大結構示意圖;
[0018]圖7是本技術導流管的主視剖面結構示意圖;
[0019]圖8是本技術右燃氣管的主視剖面結構示意圖;
[0020]圖9是本技術右燃氣管的左視剖面結構示意圖;。
[0021]圖中標號:1為左燃氣管,2為左連接套,3為插槽,4為磁性連接板,5為下連接座,6為下半圓形槽,7為空腔,8為壓縮彈簧,9為滑動板,10為卡塊,11為導流管,12為錐形管,13為密封圈,14為右燃氣管,15為右連接套,16為磁鐵,17為上連接座,18為上半圓形槽,19為卡槽。
具體實施方式
[0022]下面結合附圖及具體實施方式對本技術作進一步詳細描述:
[0023]如圖1至9所示,一種燃氣管的連接結構,包括管徑一致的左燃氣管1和右燃氣管14。左燃氣管1右端的外側上設有左連接套2,左連接套2的縱截面呈方形且其左端封閉并與左燃氣管1固定套接、右端敞口并延伸至左燃氣管1的右側。左連接套2的右端上開設有方環
形插槽3,插槽3的槽壁上設有磁性連接板4。左燃氣管1右端端口的下表面設有下連接座5,下連接座5頂面的中部開設有下半圓形槽6、前后兩側的內部均設有空腔7,左燃氣管1右端端口的下表面與下半圓形槽6的左端固定套接,空腔7的底部上沿左右方向間隔固設有若干壓縮彈簧8,壓縮彈簧8的頂端固定連接有同一個滑動板9。滑動板9上下滑動設在空腔7中且其頂部設有一呈直角三角形的卡塊10,卡塊10的斜面朝向右側且其頂端伸出空腔7至下連接座5的外部。左燃氣管1右端端口的內部固定套設有導流管11,導流管11的右端為錐形管12,錐形管12的小徑端朝向右側伸出左燃氣管1且該端上固定套設有若干密封圈13;
[0024]右燃氣管14左端的外側上設有右連接套15,右連接套15的縱截面呈方形且其右端封閉并與右燃氣管14固定套接、左端敞口并延伸至右燃氣管14的左側,右連接套15的左端上固定連接有方環形磁鐵16。右燃氣管14左端端口的上表面設有上連接座17,上連接座17底面的中部開設有上半圓形槽1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燃氣管的連接結構,包括管徑一致的左燃氣管和右燃氣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左燃氣管右端的外側上設有左連接套,所述左連接套的縱截面呈方形且其左端封閉并與左燃氣管固定套接、右端敞口并延伸至左燃氣管的右側,所述左連接套的右端上開設有方環形插槽,所述插槽的槽壁上設有磁性連接板,所述左燃氣管右端端口的下表面設有下連接座,所述下連接座頂面的中部開設有下半圓形槽、前后兩側的內部均設有空腔,所述左燃氣管右端端口的下表面與下半圓形槽的左端固定套接,所述空腔的底部上沿左右方向間隔固設有若干壓縮彈簧,所述壓縮彈簧的頂端固定連接有同一個滑動板,所述滑動板上下滑動設在空腔中且其頂部設有一呈直角三角形的卡塊,所述卡塊的斜面朝向右側且其頂端伸出空腔至下連接座的外部,所述左燃氣管右端端口的內部固定套設有導流管,所述導流管的右端為錐形管,所述錐形管的小徑端朝向右側伸出左燃氣管且該端上固定套設有若干密封圈;所述右燃氣管左端的外側上設有右連接套,所述右連接套的縱截面呈方形且其右端封閉并與右燃氣管固定套接、左端敞口并延伸至右燃氣管的左側,所述右連接套的左端上固定連接有方環形磁鐵,所述右燃氣管左端端口的上表面設有上連接座...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韓朝輝,李冠群,董康敏,陳樂,梁傳運,郭海東,苗壯,李依霖,侯敏琪,
申請(專利權)人:安陽華潤燃氣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