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露天礦山高壓電纜線移動裝置,包括移動吊環、連接繩、第一夾持力臂和第二夾持力臂,第一夾持力臂的底端連接第一夾持部的頂端形成第一夾持架,第二夾持力臂的底端連接第二夾持部的頂端形成第二夾持架,第一夾持部、第二夾持部的底端設置第二夾持護筒,第一夾持架與第二夾持架之間通過鉸接軸鉸接,頂端中部均通過螺栓安裝連接繩,連接繩頂端均連接至移動吊環。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移動電纜線時咬合電纜線,移動過程中保持電纜線處于合適的彎曲角度,移動完成后釋放電纜線,解決了傳統移動方法容易磨損、破壞電纜線的問題,減少了電纜線磨損后可能帶來的安全隱患,有效提升了移動電纜線的工作效率,同時降低了人工移動電纜線的工作強度。纜線的工作強度。纜線的工作強度。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露天礦山高壓電纜線移動裝置
[0001]本技術屬于電纜設備
,具體涉及一種針對露天礦山配置的高壓電纜線的移動裝置。
技術介紹
[0002]目前,露天礦山多使用大型電驅動設備,需配置長距離的高壓電纜線,生產作業過程中,高壓電纜線的移動較為頻繁。移動高壓電纜線時,要使電纜線彎曲角度大于30
°
,保證電纜線的絕緣層和銅芯線不會損壞;由于高壓電纜線材質較重,通過人力拖動勞動強度大,作業效率低,且拖動過程中容易磨損、破壞高壓電纜線,同時高壓電纜線電壓主要以10KV或6KV為主,人力拖動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
技術實現思路
[0003]針對
技術介紹
中存在的問題,本技術提出一種露天礦山高壓電纜線移動裝置,本裝置采用鉸接的力臂結構,當吊車等機械設備提升力臂時,在杠桿原理和重力作用下,夾持力臂向內收緊,夾持住高壓電纜線,從而可以穩定、快速的轉移高壓電纜線。
[0004]為了實現以上目的,本技術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露天礦山高壓電纜線移動裝置,包括移動吊環、連接繩、第一夾持力臂和第二夾持力臂,第一夾持力臂的底端連接第一夾持部的頂端形成第一夾持架,第一夾持部的底端設置第一夾持護筒,第二夾持力臂的底端連接第二夾持部的頂端形成第二夾持架,第二夾持部的底端設置第二夾持護筒,第一夾持架與第二夾持架之間通過鉸接軸鉸接,第一夾持力臂和第二夾持力臂的頂端中部均通過螺栓安裝連接繩,兩個連接繩頂端均連接至移動吊環。
[0005]進一步,鉸接軸連接轉軸,轉軸上安裝軸套,轉軸和軸套之間轉動連接,轉軸和第一夾持護筒之間通過第一加強桿連接,軸套和第二夾持護筒之間通過第二加強桿連接。
[0006]進一步,第一夾持護筒和第二夾持護筒設置相同弧度且彎曲方向一致,兩護筒內側棱邊上設置防滑齒。
[0007]本技術結構簡單,易于制造,效果明顯,通過吊車等機械設備提拉力臂,帶動夾持部,使夾持部上安裝的夾持護筒夾持住高壓電纜,從而移動高壓電纜線,同時夾持護筒設置了一定弧度,保證移動高壓電纜線的過程中不會損壞電纜線。本技術采取機械方法轉移高壓電纜線,極大減輕了人工作業的勞動量,消除了人工作業可能被高壓電擊的安全隱患。
附圖說明
[0008]圖1是本技術結構示意圖;
[0009]圖2是本技術側視圖。
[0010]附圖標記說明:1
?
移動吊環,2
?
連接繩,3
?
第一夾持力臂,4
?
第二夾持力臂,5
?
鉸接軸,6
?
第一夾持部,7
?
第二夾持部,8
?
轉軸,9
?
軸套,10
?
第一加強桿,11
?
第二加強桿,12
?
第
一夾持護筒,13
?
第二夾持護筒,14
?
螺栓。
具體實施方式
[0011]為了使本技術的目的、技術方案和有益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技術的優選實施例進行詳細的說明,以方便技術人員理解。
[0012]如圖1所示,一種露天礦山高壓電纜線移動裝置,包括移動吊環1、連接繩2、第一夾持力臂3和第二夾持力臂4,第一夾持力臂3的底端連接第一夾持部6的頂端形成第一夾持架,第一夾持部6的底端設置第一夾持護筒12,第二夾持力臂4的底端連接第二夾持部7的頂端形成第二夾持架,第二夾持部7的底端設置第二夾持護筒13,第一夾持架與第二夾持架之間通過鉸接軸5鉸接,第一夾持力臂3和第二夾持力臂4的頂端中部部均通過螺栓14安裝連接繩2,兩個連接繩2頂端均連接至移動吊環1。
[0013]使用本裝置時,將高壓電纜線卡入任一夾持護筒中,使用吊車等機械設備向上提拉移動吊環1,第一夾持力臂和3第二夾持力臂4向內靠攏,帶動第一夾持部6和第二夾持部7向內靠攏,使第一夾持護筒12和第二夾持護筒13夾緊高壓電纜線,完成對高壓電纜線的夾持,從而移動高壓電纜線,移動完成后,將本裝置放回地面,第一夾持架和第二夾持架打開,釋放高壓電纜線。
[0014]進一步地,鉸接軸5連接轉軸8,轉軸8上安裝軸套9,使轉軸8和軸套9之間轉動連接,轉軸8和第一夾持護筒12之間通過第一加強桿10連接,軸套9和第二夾持護筒13之間通過第二加強桿11連接;轉軸8和加強桿,加強了對兩夾持部和夾持護筒的支持,提升了整體結構的穩定性,使本裝置在夾持、移動高壓電纜線的過程中更牢固,防止高壓電纜線滑脫。
[0015]進一步地,第一夾持護筒12和第二夾持護筒13均設置30
°
以上弧度且彎曲方向一致,保證高壓電纜線在夾持、移動過程中保持合適的彎曲度,避免損壞高壓電纜線;兩護筒內側棱邊上設置防滑齒且護筒尺寸貼合被夾持、轉移高壓電纜線的尺寸,以提升夾持的穩定性,減少對高壓電纜線的磨損。
[0016]最后說明的是,以上優選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技術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盡管通過上述優選實施例已經對本技術進行了詳細的描述,但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在形式上和細節上對其做出各種改變,而不偏離本技術權利要求書所限定的范圍。
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露天礦山高壓電纜線移動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移動吊環(1)、連接繩(2)、第一夾持力臂(3)和第二夾持力臂(4),第一夾持力臂(3)的底端連接第一夾持部(6)的頂端形成第一夾持架,第一夾持部(6)的底端設置第一夾持護筒(12),第二夾持力臂(4)的底端連接第二夾持部(7)的頂端形成第二夾持架,第二夾持部(7)的底端設置第二夾持護筒(13),第一夾持架與第二夾持架之間通過鉸接軸(5)鉸接,第一夾持力臂(3)和第二夾持力臂(4)的頂端中部均通過螺栓(14)安裝連接繩(2),兩個連接繩(2...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馬開川,王仁沖,李德坤,劉佶林,羅正華,王仁志,錢旭林,韓金潮,
申請(專利權)人:云南華聯鋅銦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