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土壤改良生物材料發酵及攪拌一體裝置包括:料罐,料罐為中空結構;加料口及排氣口,加料口及排氣口設置在料罐上方,加料口及排氣口與料罐的內腔連通;活動蓋,活動蓋設置在料罐上方,活動蓋蓋合在加料口上;出料口及排污口,出料口及排污口設置在料罐下方,出料口及排污口與料罐的內腔連通;攪拌機構,攪拌機構設置在料罐的底部,攪拌機構的攪拌組件從料罐的底部伸入料罐的內腔。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與傳統的露天或敞開式發酵相比,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能夠減少發酵過程中粉塵及氣味對環境的影響;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將發酵和攪拌過程置于同一裝置,節省空間,生產步驟簡便;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生產效率高,節省人力,適用工業生產。適用工業生產。適用工業生產。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土壤改良生物材料發酵及攪拌一體裝置
[0001]本技術涉及土壤改良材料生產
,尤其涉及一種土壤改良生物材料發酵及攪拌一體裝置。
技術介紹
[0002]許多農業土壤正在經歷酸化、鹽堿化和生物退化、生物多樣性喪失、板結、貧瘠和養分失衡、耕作層較淺等問題,針對這些類型的土壤一般使用改良材料進行土壤改良。傳統的敞開式發酵過程會產生粉塵、氣味等問題。目前的改良材料生產裝置存在攪拌不均勻,發酵不均勻等問題,有的生產過程是發酵與攪拌分開進行,生產步驟復雜,設備占用的空間位置大等。這就需要一種效率高,實用性強,能滿足人們使用需求的高效土壤改良材料生產裝置。
技術實現思路
[0003]針對上述技術問題,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避免粉塵和氣味問題的土壤改良生物材料發酵及攪拌一體裝置。
[0004]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技術土壤改良生物材料發酵及攪拌一體裝置包括:料罐,所述料罐為中空結構;加料口及排氣口,所述加料口及所述排氣口設置在所述料罐上方,所述加料口及所述排氣口與所述料罐的內腔連通;活動蓋,所述活動蓋設置在所述料罐上方,所述活動蓋蓋合在所述加料口上;出料口及排污口,所述出料口及所述排污口設置在所述料罐下方,所述出料口及所述排污口與所述料罐的內腔連通;攪拌機構,所述攪拌機構設置在所述料罐的底部,所述攪拌機構的攪拌組件從所述料罐的底部伸入所述料罐的內腔。
[0005]所述料罐包括:罐體,所述罐體為貫通結構;固定蓋及底板,所述固定蓋及所述底板分別設置在所述罐體的上方開口處及下方開口處;其中所述加料口、所述排氣口及所述活動蓋設置在所述固定蓋上;所述出料口設置在所述罐體下方;所述排污口設置在所述底板上;所述攪拌機構設置在所述底板上,所述攪拌組件從所述底板的攪拌口伸入所述料罐的內腔。
[0006]所述攪拌機構包括:機架,所述機架設置在所述底板上;電機,所述電機通過減速機設置在所述機架上;其中所述攪拌組件與所述電機連接。
[0007]所述攪拌組件包括:螺旋桿,所述螺旋桿從所述攪拌口伸入所述料罐的內腔,所述螺旋桿的一端與所述電機連接;攪拌葉,所述攪拌葉設置在所述螺旋桿上,所述攪拌葉位于所述料罐內。
[0008]在所述攪拌葉上均勻設置若干個攪拌孔。
[0009]在所述料罐上設有測溫機構,所述測溫機構包括:測溫套管,所述測溫套管穿設于所述固定蓋;測溫口,所述測溫口設置在位于所述料罐外部的所述測溫套管的端部。
[0010]在所述固定蓋上設有視鏡。
[0011]在所述罐體的外壁上設有支撐腿。
[0012]所述電機為防爆電機。
[0013]所述出料口的尺寸為40厘米
×
40厘米,所述排氣口的直徑為57厘米,所述排污口的直徑為57厘米,所述測溫口的直徑為57厘米,所述攪拌機構的轉速為63轉/分鐘。
[0014]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5]1、與傳統的露天或敞開式發酵相比,本技術能夠減少發酵過程中粉塵及氣味對環境的影響;
[0016]2、本技術將發酵和攪拌過程置于同一裝置,節省空間,生產步驟簡便;
[0017]3、本技術的生產效率高,節省人力,適用于工業生產。
附圖說明
[0018]通過閱讀參照以下附圖對非限制性實施例所作的詳細描述,本技術的其它特征目的和優點將會變得更明顯。
[0019]圖1為本技術土壤改良生物材料發酵及攪拌一體裝置結構示意圖;
[0020]圖2為本技術土壤改良生物材料發酵及攪拌一體裝置俯視圖;
[0021]圖3為本技術土壤改良生物材料發酵及攪拌一體裝置測溫機構結構示意圖。
[0022]本技術土壤改良生物材料發酵及攪拌一體裝置附圖中附圖標記說明:
[0023]1?
電機
??????????????????2?
減速機
????????????????3?
機架
[0024]4?
支撐腿
????????????????5?
底板
??????????????????6?
罐體
[0025]7?
攪拌組件
????????????????8?
活動蓋
?????????????????9?
固定蓋
[0026]10
?
視鏡
???????????????????
11
?
排氣口
????????????????
12
?
測溫口
[0027]13
?
出料口
?????????????????
14
?
排污口
????????????????
15
?
攪拌口
[0028]16
?
螺旋桿
?????????????????
17
?
攪拌葉
????????????????
18
?
攪拌孔
[0029]19
?
測溫套管
具體實施方式
[0030]下面結合附圖對本技術土壤改良生物材料發酵及攪拌一體裝置作進一步詳細說明。在下面的詳細描述中,只通過說明的方式描述了本技術的某些示范性實施例。毋庸置疑,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可以認識到,在不偏離本技術的精神和范圍的情況下,可以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對所描述的實施例進行修正。因此,附圖和描述在本質上是說明性的,而不是用于限制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
[0031]如圖1~圖3所示,本技術土壤改良生物材料發酵及攪拌一體裝置包括貫通結構的罐體6,罐體6通過支撐腿4安裝于地面上。在罐體6的上方開口處及下方開口處分別安裝固定蓋9及底板5,形成密閉中空結構的料罐。加料口(圖中未示出)、排氣口11、視鏡10設置在固定蓋9上,同時,出料口13設置在罐體6下方;排污口14則設置在底板5上。
[0032]其中,排氣口11用來及時排出發酵過程中產生的氣體;視鏡10用來隨時觀察罐體內生物材料的發酵狀態;活動蓋8蓋合在加料口上,方便加料。同時排污口14則用于收集和排出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料。
[0033]攪拌機構的機架3設置在底板5上,電機1(本實施例采用防爆電機)通過減速機2設
置在機架3上,位于罐體6的中央。攪拌組件7的攪拌葉17通過螺旋桿16穿過底板5上的攪拌口15與電機1連接,在攪拌葉17上均勻分布攪拌孔18,使得材料攪拌的更加均勻。
[0034]在固定蓋9上還設有測溫口12的下方連接測溫套管19,便于更加準確地測定罐體6內的溫度。
[0035]進一步地,出料口13的尺寸為40厘米
×
40厘米,排氣口11的直徑為57厘米,排污口14的直徑為57厘米,測溫口12的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土壤改良生物材料發酵及攪拌一體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料罐,所述料罐為中空結構;加料口及排氣口,所述加料口及所述排氣口設置在所述料罐上方,所述加料口及所述排氣口與所述料罐的內腔連通;活動蓋,所述活動蓋設置在所述料罐上方,所述活動蓋蓋合在所述加料口上;出料口及排污口,所述出料口及所述排污口設置在所述料罐下方,所述出料口及所述排污口與所述料罐的內腔連通;攪拌機構,所述攪拌機構設置在所述料罐的底部,所述攪拌機構的攪拌組件從所述料罐的底部伸入所述料罐的內腔。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土壤改良生物材料發酵及攪拌一體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料罐包括:罐體,所述罐體為貫通結構;固定蓋及底板,所述固定蓋及所述底板分別設置在所述罐體的上方開口處及下方開口處;其中所述加料口、所述排氣口及所述活動蓋設置在所述固定蓋上;所述出料口設置在所述罐體下方;所述排污口設置在所述底板上;所述攪拌機構設置在所述底板上,所述攪拌組件從所述底板的攪拌口伸入所述料罐的內腔。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土壤改良生物材料發酵及攪拌一體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攪拌機構包括:機架,所述機架設置在所述底板上;電機,所述電機通過減速機設置在所述機架上;其中所述攪拌組件與所述電機連接。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土壤改良生物材料發酵及攪...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薛佳佳,羅啟仕,常國興,郭偉偉,許至昭,
申請(專利權)人:上海圣瓏環境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