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組網方法,首先,在公網環境良好的A點與公網環境差的B點分別設置第一組網裝置和第二組網裝置;當第一組網裝置和第二組網裝置之間的距離大于5km時,可在兩者之間增設組網裝置作為第一組網裝置和第二組網裝置之間信號傳輸的橋梁,相鄰的組網裝置之間的距離小于兩者之間的最大信號傳輸距離;然后,利用多維度聚合簽名技術對相鄰的兩個組網裝置之間進行通信握手和設備交叉認證,設備交叉認證之后即可實現兩個組網裝置之間的通信長連接。采用本發明專利技術方法不僅可以實現組網裝置之間的數據傳輸,而且在組網裝置周邊信號覆蓋區域的智能設備也可以通過組網裝置接入公網;此外數據傳輸的安全性高。此外數據傳輸的安全性高。此外數據傳輸的安全性高。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組網裝置及組網方法
[0001]本專利技術屬于網絡傳輸
,尤其涉及一種組網裝置及組網方法。
技術介紹
[0002]傳統的電力桿塔通信有三大技術手段,第一,利用運營商提供的基礎網絡覆蓋桿塔周邊與桿塔之間的通信;第二,塔身之間利用OPGW做內網生產數據的傳輸;第三,利用衛星電話、窄帶通信模塊做基礎語音通信。對于電力桿塔尤其是特/超高壓傳輸用的桿塔,經常布點在人跡罕至的區域如高山、密林等區域,此種環境下運營商提供的網絡覆蓋難以保證,所以第一種技術方式在此類環境下難以實現;第二種方式由于OPGW的纖芯有限,部分纖芯傳輸的數據是電網的極機密的生產數據,用于攝像頭、間隔棒、風力風量、基礎通話等傳輸,需要協調的纖芯資源難度較大,涉及面太廣,對于基礎通話和攝像頭數據等非高敏數據,走普通專網環境或公網環境是最佳路徑;第三種方式只能保證小微數據傳輸和語音傳輸,且只能當作應急措施使用,在平常巡線或者作業情況下并不適用。因此,亟需開發一種組網方法,從而保障在公網信號弱的區域也可以實現穩定可靠的數據傳輸。
技術實現思路
[0003]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組網裝置及組網方法,實現組網裝置之間以及組網裝置周圍良好的通信環境,從而保障在公網信號弱的區域也可以實現穩定可靠的數據傳輸。
[0004]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0005]本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組網裝置,包括自組網模塊、通訊模塊、供電模塊和天線模塊,所述自組網模塊分別與通訊模塊和天線模塊電連接,所述供電模塊分別與自組網模塊、通訊模塊、和天線模塊連接并為其供電。
[0006]優選地,所述自組網模塊為雙頻Mesh自組網模塊,所述通訊模塊為4G雙向收發模塊和SIM卡,所述供電模塊為5V直流供電模塊,所述天線模塊的天線長度為40
?
80cm。
[0007]本專利技術還公開了一種組網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0008](1)在公網環境良好的A點與公網環境差的B點分別設置第一組網裝置和第二組網裝置;當第一組網裝置和第二組網裝置之間的距離大于最大通信距離時,可在兩者之間增設組網裝置作為第一組網裝置和第二組網裝置之間信號傳輸的橋梁,相鄰的組網裝置之間的距離小于兩者之間的最大信號傳輸距離;
[0009](2)利用多維度聚合簽名技術對相鄰的兩個組網裝置之間進行通信握手和設備交叉認證,設備交叉認證之后即可實現兩個組網裝置之間的通信長連接。
[0010]優選地,步驟(1)中,計算相鄰的組網裝置之間的最大信號傳輸距離的方法為根據組網裝置的天線模塊的發射功率和增益以及弗里斯傳輸公式進行計算。
[0011]優選地,步驟(2)中對相鄰的兩個組網裝置之間進行通信握手和設備交叉認證的具體過程如下:
[0012](2.1)第一自組網模塊將其MEID碼、SCI碼、CID碼和QCID碼順序排列形成向量
并轉化成大整數然后隨機生成數字r
i
,依據表達式對該大整數加密并發送給第二自組網模塊,式中N、C
i
為常數,加密過程中共生成α個常數,分別為C1、C2…
C
α
,N等于自組網模塊的生產序列號組成的數字,g為1.11到1.99之間的隨機數,mod為求余函數;
[0013](2.2)第二自組網模塊根據表達式σ
i
=Sig(sk
i
,C
i
)對數據進行簽名,并將(σ
i
,C
i
)發送給第一自組網模塊;式中Sig為簽名函數,sk
i
為主題密鑰標識符,C
i
為常數,σ
i
為數據的簽名;
[0014](2.3)第一自組網模塊在接收到數據后對數據進行聚合簽名,并發送給第二自組網模塊;
[0015](2.4)第二自組網模塊驗證簽名的合法性后對數據進行解密。
[0016]優選地,步驟(2.3)中第一自組網模塊對數據進行聚合簽名的步驟為:
[0017](2.3.1)計算并驗證哈希是否一致;式中K'
i
為常數,sk
i
為主題密鑰標識符,g2為6.998至7.112之間的一個隨機數,p為隨機生成的質數,C
i
為常數;
[0018](2.3.2)根據表達式C=[w1]C1+[w2]C2+
…
+[w
α
]C
α
,計算線性加密的數據;式中,C為常數,w1、w2…
w
α
為從大整數中隨機取的α個數字,C1、C2…
C
α
為步驟(2.1)加密過程中生成的α個常數;
[0019](2.3.3)為每個節點計算同態標量乘法結果C'
i
和同態加法結果C,計算同態標量乘法結果C'
i
的表達式為C'
i
=HMul(w
i
,C
i
);計算同態加法結果C的表達式為C=HAdd(C,C'
i
);式中,HMul表示約束數組乘法函數,HAdd為約束數組加法函數,w
i
為從大整數中隨機取的第i個數字,C
i
為步驟(2.1)加密過程中生成的第i個常數;
[0020](2.3.4)利用私鑰對多維數據進行聚合簽名,計算簽名結果σ的表達式為σ=SIg(sk
i
,C),式中,Sig表示簽名函數,sk
i
為主題密鑰標識符,C為線性加密的數據;然后將{C,σ}與發送給B,表示從大整數中隨機取的α個數字的和。
[0021]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為:
[0022]本專利技術的組網裝置由自組網模塊、通訊模塊、供電模塊和天線模塊組成,結構簡單,安裝方便,利用本裝置可以實現快速、高效地組網。
[0023]采用本專利技術方法不僅可以實現組網裝置之間的數據傳輸,而且在組網裝置周邊信號覆蓋區域的智能設備也可以通過組網裝置接入公網;通過多維度聚合簽名技術對相鄰的兩個組網裝置之間進行通信握手和設備交叉認證,有效地保障了數據傳輸的安全性。
附圖說明
[0024]圖1為組網裝置結構示意圖;
[0025]圖2為組網裝置安裝示意圖;
[0026]圖3為本專利技術的方法流程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7]如圖1至圖3所示,本專利技術的組網裝置,包括自組網模塊3、通訊模塊、供電模塊和天
線模塊4,所述自組網模塊分別與通訊模塊和天線模塊電連接,所述供電模塊分別與自組網模塊、通訊模塊、和天線模塊連接并為其供電。所述自組網模塊3為Mesh自組網模塊,Mesh自組網模塊選用2.4G/5.8G雙頻接入模塊;所述通訊模塊為4G雙向收發模塊2和SIM卡1,SIM卡1可選用移動、聯通、電信、廣電四大運營商;所述供電模塊為5V直流供電模塊,所述天線模塊的天線長度為40
?
80cm,增益為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組網裝置,包括自組網模塊、通訊模塊、供電模塊和天線模塊,其特征在于,所述自組網模塊分別與通訊模塊和天線模塊電連接,所述供電模塊分別與自組網模塊、通訊模塊、和天線模塊連接并為其供電。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組網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自組網模塊為雙頻Mesh自組網模塊,所述通訊模塊為4G雙向收發模塊和SIM卡,所述供電模塊為5V直流供電模塊,所述天線模塊的天線長度為40
?
80cm。3.一種基于權利要求1或2所述組網裝置的組網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1)在公網環境良好的A點與公網環境差的B點分別設置第一組網裝置和第二組網裝置;當第一組網裝置和第二組網裝置之間的距離大于組網裝置的最大通信距離時,可在兩者之間增設組網裝置作為第一組網裝置和第二組網裝置之間信號傳輸的橋梁,相鄰的組網裝置之間的距離小于兩者之間的最大信號傳輸距離;(2)利用多維度聚合簽名技術對相鄰的兩個組網裝置之間進行通信握手和設備交叉認證,設備交叉認證之后即可實現兩個組網裝置之間的通信長連接。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組網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1)中,計算相鄰的組網裝置之間的最大信號傳輸距離的方法為根據組網裝置的天線模塊的發射功率和增益以及弗里斯傳輸公式進行計算。5.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組網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2)中對相鄰的兩個組網裝置之間進行通信握手和設備交叉認證的具體過程如下:(2.1)第一自組網模塊將其MEID碼、SCI碼、CID碼和QCID碼順序排列形成向量并轉化成大整數然后隨機生成數字r
i
,依據表達式對該大整數加密并發送給第二自組網模塊,式中N、C
i
為常數,加密過程中共生成α個常數,分別為C1、C2…
C
α
,N等于自組網模塊的生產序列號組成的數字,g為1.11到1.99之間的隨機數,mod為求余函數;(2.2)第二自組網模塊根據表達式σ
i
=Sig(sk
i
,C
i
)對數據進行簽名,并將(σ
i
,C
i
)發送給第一自組網模塊;式中Si...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弓鵬,朱正偉,原瑋,陳太雷,王力,王常飛,左磊,武霆,劉曉林,
申請(專利權)人:國家電網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