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背光組件、及利用此背光組件的立體圖像成像裝置和方法,其中背光組件包括一第一導光板、一第一光源、一第二導光板、以及一第二光源;第一導光板具有一第一微溝槽結構面、一第一側、以及位于第一側相反側的一第二側,第一光源設置于第一導光板的第一側;第二導光板設置于第一導光板上,且具有一第二微溝槽結構面、一第三側、以及位于第三側相反側的一第四側,而第四側是與第二側位于相同側,第二光源設置于第二導光板的第四側。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背光組件,特別是涉及一種可應用于立體圖像成像裝置的背光組件。
技術介紹
人造立體圖像成像原理是仿真真實狀況,產生真正的立體物體,或將不同圖像(成對立體圖像、stereo pairs)投影到左右眼,提供額外的深度信息以形成立體圖像。公知的立體圖像成像技術可分成三種全像式、多平面式及成對立體圖像式。由于全像式、多平面式具有大量數據處理上的困難以及顯示效果不佳的缺點,近年來立體圖像顯示器的研究以成對立體圖像式為主。公知的成對立體圖像式的成像技術是采用空間多任務方式(spatial-multiplexed method,例如,lenticular screen和parallax barrier),也即將液晶層畫素劃分成多個立體成像對,分別投影左右眼的圖像到左右眼,形成立體圖像;然而,空間多任務方式具有分辨率和亮度減半的缺點,且有對位問題,另外,其系統體積龐大,不利于制作。有鑒于此,本專利技術的專利技術人已在臺灣申請案第98114833號中,提出一種立體圖像成像系統及方法,通過時間多任務的方式呈現立體圖像,其中在立體圖像成像系統中,具有兩種不同型式的V型微溝槽結構;然而,為了簡化架構及制作程序,故提出以下新的專利技術。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應用于立體圖像成像裝置的背光組件。根據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應用于立體圖像成像裝置的背光組件,該背光組件包括一第一導光板、一第一光源、一第二導光板、以及一第二光源;第一導光板具有一第一微溝槽結構面、一第一側、以及位于第一側相反側的一第二側,第一光源設置于第一導光板的第一側;第二導光板設置于第一導光板上,且具有一第二微溝槽結構面、一第三側、以及位于第三側相反側的一第四側,而第四側是與第二側位于相同側,第二光源設置于第二導光板的第四側。在一較佳實施例中,背光組件還包括一第一反射板以及一第二反射板,其中第一反射板設置于第一導光板的第二側,而第二反射板設置于第二導光板的第三側。又,第一微溝槽結構面是不面對第二導光板,且背光組件還包括一面對第一微溝槽結構面的吸收板,而吸收板可為一黑體;或者,第一微溝槽結構面是面對第二微溝槽結構面,而背光組件還包括一設置于第一導光板之下的第三反射板。應注意的是第一導光板的結構和第二導光板的結構相同,且第一導光板的厚度是由第一側朝第二側漸縮,而第二導光板的厚度是由第四側朝第三側漸縮;或者,第一導光板和第二導光板可分別具有均一的厚度。又,第一微溝槽結構面上形成多個微溝槽,且微溝槽間的間距由第一側朝第二側遞減,而第二微溝槽結構面上形成多個微溝槽,且微溝槽間的間距由第四側朝第三側遞減。應了解的是微溝槽分別具有一第一面和一第二面,而第一面與第一微溝槽結構面或第二微溝槽結構面之間具有一夾角,可根據導光板不同的設計或材料而調整夾角的角度,大約為20度至60度。在另一較佳實施例中,背光組件還包括一設置于第二導光板之上的擴散片,且擴散片的擴散系數是介于25至45之間。或者,第一導光板是可相對于第二導光板旋轉一既定角度,而此既定角度是約小于15度。又,第一微溝槽結構面和第二微溝槽結構面可由鉆石刀加工、注射模塑成形、或微機械加工所制成。又在本專利技術中,提供一種立體圖像成像裝置,具有一液晶面板和上述背光組件,其中液晶面板設置背光組件上。在一較佳實施例中,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可同時射出光線,并同時投影到人體的雙眼,借此在人體的眼睛成像出一平面圖像。又在本專利技術中,提供一種立體圖像成像方法,該立體圖像成像方法包括下列步驟提供一液晶面板以及上述背光組件;切換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的亮暗狀態,使從第一光源射出的光線和從第二光源射出的光線是以交替的方式射出,其中從第一光源射出的光線在第一微溝槽結構面上發生全反射后,穿過第二微溝槽結構面和液晶面板而投影至人體的一眼,而從第二光源射出的光線在第二微溝槽結構面上發生全反射,穿過液晶面板而投影至人體的另一眼,借此在人體的眼睛成像出立體圖像。應注意的是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每次點亮的時間小于等于8毫秒。為了使本專利技術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面特舉一較佳實施例,并結合附圖,作詳細說明如下。附圖說明圖1是為本專利技術的立體圖像成像裝置的第一實施例的示意圖;圖2a是為圖1a中的第一導光板和第二導光板的部份放大圖;圖2b是為圖1a中的第一導光板和第二導光板的平面示意圖;圖2c是為圖1a中的第二導光板的立體示意圖;圖2d是為第二導光板的變形例的立體示意圖;圖3是為本專利技術的立體圖像成像方法的示意圖;以及圖4是為本專利技術的立體圖像成像裝置的第二實施例的示意圖。符號說明1、1’立體圖像成像裝置10、10’背光組件11、11’第一導光板11a、11a’第一微溝槽結構面11b微溝槽11b’第一面11b”第二面11c第一側11d第二側111、131第一導光區域112、132第二導光區域113、133第三導光區域 114、134第四導光區域115、135第五導光區域116、136第六導光區域12、12’第一光源13、13’第二導光板13a、13a’第二微溝槽結構面13b微溝槽13b’第一面13b”第二面13c第三側13d第四側14、14’第二光源15第一反射板16第二反射板17吸收板17’第三反射板18擴散板20液晶面板21上玻璃22液晶層23下玻璃E1右眼E2左眼具體實施方式第一實施例參考圖1,本實施例的立體圖像成像裝置1包括一背光組件10以及一液晶面板20,其中背光組件10包括一第一導光板11、一第一光源12、一第二導光板13、一第二光源14、一第一反射板15、一第二反射板16、以及一吸收板17。第一導光板11具有一第一側11c、以及位于第一側11c相反側的一第二側11d,且在底面上形成一具有多個微溝槽11b的第一微溝槽結構面11a,其中第一微溝槽結構面11a是不面對第二導光板13;又,各微溝槽11b如圖2a所示,分別具有一第一面11b’和一第二面11b”,而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面11b’與第一微溝槽結構面11a之間的夾角約為38度;另外,微溝槽11b間的間距是由第一側11c朝第二側11d遞減(P1>P2),也即,微溝槽結構成不等距分布,越靠近第一光源12,結構分布越疏松。詳而言之,透過光學仿真軟件的分析,當第一導光板11的導光區域寬度約為30.4mm,且將微溝槽11b的寬度設定約為25μm時,可得到其中一組微溝槽結構分布,其結果如下f(y)=-0.0004y2-0.0002y+0.368 單位mm其中f(y)代表微溝槽11a之間的間距,而+y方向為第一導光板11的第一側11c往第二側11d的方向,并以導光區域靠近第一側11c的邊界為原點。應注意的是在實際制作時,微溝槽11b的寬度可根據均勻度的需要、導光板的厚度等因素而調整。第一光源12設置于第一導光板11的第一側11c,用以射出一第一光線L1;第二導光板13設置于第一導光板11上,且具有一第三側13c、以及位于第三側13c相反側的一第四側13d,而第四側13d是與第二側11d位于相同側,且在底面上形成一具有多個微溝槽13b的第二微溝槽結構面13a,由于第二導光板13的結構和第一導光板11的結構相同,在此省略其詳細說明,應注意的是微溝槽13b間的間距是由第四側13d朝第三側13c遞減。另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背光組件,應用于立體圖像成像裝置,包括:一第一導光板,該第一導光板具有一第一微溝槽結構面、一第一側、以及位于該第一側相反側的一第二側;一設置于該第一導光板的第一側的第一光源;一第二導光板,該第二導光板設置于該第一 導光板上,具有一第二微溝槽結構面、一第三側、以及位于該第三側相反側的一第四側,其中該第四側是與該第二側位于相同側;以及一設置于該第二導光板的第四側的第二光源。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簡克偉,朱玉棉,謝漢萍,胡至仁,楊青桑,許益誠,陳玠廷,張志明,林永倫,蔡孟璋,林敬桓,蘇睦仁,董修琦,
申請(專利權)人: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71[中國|臺灣]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