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鞋材技術領域,一種水滴狀緩震鞋底其鞋子,所述鞋底包括主體,主體具有上層、中層和下層,所述上層設置成在使用過程中與使用者的腳接觸或從底部支撐內底,所述上層和下層為片材結構,下層設置成在使用過程中與地面接觸;所述中層在左右兩側具有若干個前后設置的水滴狀緩震體,緩震體由彈性材質制成,緩震體底部具有與下層連接的鈍部,頂部具有與上層連接的尖部,尖部向后延展成扁平狀,多個緩震體的尖部相互堆疊連接,所述緩震體上的通孔,通孔橫向貫穿緩震體,緩震體鈍部與尖部之間的區域在通孔兩側形成形變部和牽引部。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有助于在使用者行走或跑步過程中提供一個良好的向前推力。提供一個良好的向前推力。提供一個良好的向前推力。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水滴狀緩震鞋底及其鞋子
[0001]本技術涉及鞋材
,特別是涉及一種水滴狀緩震鞋底及其鞋子。
技術介紹
[0002]跑步是為大多數人參與鍛煉的活動之一,與之配套的是需要一雙具備良好回彈效果的鞋子。而鞋底作為鞋子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起支撐緩震作用。現有鞋底結構的緩震結構主要針對縱向緩震,能夠在行走或跑步動作中提供向上的回彈力,但無法提供一個良好的向前推力。
技術實現思路
[0003]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水滴狀緩震鞋底及其鞋子,有助于在使用者行走或跑步過程中提供一個良好的向前推力。
[0004]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技術采用這樣的技術方案:
[0005]一種水滴狀緩震鞋底,其用于跑鞋、運動鞋、工作鞋或休閑鞋,所述鞋底包括主體,主體具有上層、中層和下層,所述上層設置成在使用過程中與使用者的腳接觸或從底部支撐內底,所述上層和下層為片材結構,下層設置成在使用過程中與地面接觸;所述中層在左右兩側具有若干個前后設置的水滴狀緩震體,緩震體底部具有與下層連接的鈍部,頂部具有與上層連接的尖部,尖部向后延展成扁平狀,多個緩震體的尖部相互堆疊連接,所述緩震體上的通孔,通孔橫向貫穿緩震體,緩震體鈍部與尖部之間的區域在通孔兩側形成形變部和牽引部。
[0006]優選地,所述上層包括位于前掌部前端的前部、位于后跟部后端的后部以及位于前掌部靠近后跟部連接處的中部,所述前部、后部和中部均位于上層外輪廓處且向上延伸。
[0007]優選地,若干個所述緩震體的尺寸由鞋底前端向后端逐漸增大。
[0008]優選地,所述鈍部底面為平整面。
[0009]優選地,所述通孔內設有支撐體。
[0010]優選地,所述緩震體側壁上設有柔化槽。
[0011]優選地,所述緩震體側壁中心位置設有輕化槽。
[0012]優選地,所述中層位于緩震體內側的中間區域設有支撐體或彈性體。
[0013]優選地,所述彈性體采用爆米花彈性件或氣墊。
[0014]一種鞋子,所述鞋子包含上述的鞋底,以及鞋幫。
[0015]相較于現有技術,本技術至少包括以下優點:
[0016]本技術通過將鞋底分層,在中層內設置多個前后分布的水滴狀緩震體,緩震體中心設有橫向通孔,在使用過程中,鞋底受壓時,鈍部主要起承載支撐作用,形變部主要參與變形吸收壓力,并在受壓結束后復位產生回彈力,而牽引部能夠使得緩震體下端區域在受壓結束后能夠整體呈現朝前上方的擺動驅使,正因為這種結構,使得鞋底能夠為使用者提供良好的向前推力。
附圖說明
[0017]圖1為一實施例中鞋底的結構示意圖;
[0018]圖2為圖1中緩震體的結構示意圖;
[0019]圖3為另一實施例中緩震體的結構示意圖;
[0020]圖4為包含圖1中鞋底結構的鞋子結構示意圖;
[0021]圖5為一實施例中緩震體的結構示意圖;
[0022]圖6為又一實施例中緩震體的結構示意圖;
[0023]圖7為另一實施例中緩震體的結構示意圖;
[0024]圖8為再一實施例中緩震體的結構示意圖。
[0025]圖中標注:1、鞋底;2、上層;21、前部;22、后部;23、中部;3、中層;4、下層;5、緩震體;51、鈍部;52、尖部;53、牽引部;54、形變部;55、柔化槽;56、輕化槽;6、通孔;7、支撐體;8、鞋幫。
具體實施方式
[0026]為使本技術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結合附圖及具體實施方式做詳細的說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闡述了很多具體細節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術。但是本技術能夠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來實施,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在不違背本技術內涵的情況下做類似改進,因此本技術不受下面公開的具體實施的限制。
[0027]需要說明的是,當元件被稱為“固設于”另一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當一個元件被認為是“連接”另一元件,它可以是直接連接到一個元件或者可能同時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術語“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類似的表述只是為了說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實施方式。
[0028]實施例一:
[0029]參見圖1、2、4,本實施例示出了一種用于運動鞋的水滴狀緩震鞋底1,所述鞋底1包括主體,具體如圖1所示,主體具有一體式結構的上層2、中層3和下層4。
[0030]所述上層2設置成在使用過程中與使用者的腳接觸或從底部支撐內底,所述上層2采用片材結構支撐,其頂面具有凹面結構,這有助于提升穿戴舒適性。
[0031]所述下層4為片材結構,下層4設置成在使用過程中與地面接觸,下層4由耐磨材質制成,且底面設有防滑紋,能夠提供耐磨損、防滑的效果。
[0032]所述中層3在左右兩側具有若干個前后設置的水滴狀緩震體5,緩震體5上下兩端分別與上層2和下層4連接,三者之間能夠進行力的傳導。緩震體5由EVA、PU、TPU、TPE或高分子發泡材料制成,其具備足夠的彈性,為受壓形變提供基礎。
[0033]進一步的,緩震體5底部為鈍部51,頂部為尖部52,鈍部51底面為水平面結構,多個相鄰緩震體5的尖部52向鞋底1后方延展成扁平狀,并相互堆疊連接,這使得緩震體5在受壓解除后釋放的回彈力方向為朝前上方,這有助于為使用者在行走或跑步過程中提供良好的前推力。
[0034]實施例二:
[0035]在實施例一的基礎上,緩震體5上設有通孔6,所述通孔6橫向貫穿緩震體5,使得緩震體5形成環形結構體,所述緩震體5鈍部51與尖部52之間的區域在通孔6兩側形成形變部
54和牽引部53。
[0036]形變部54主要參與受壓時的形變動作,將壓力吸收存儲,這時形變部54處于壓縮狀態,利用其自身彈力特性,在壓力解除后,形變部54能夠恢復至原形,這一過程中,形成存儲力的釋放,釋放后作為回彈力。而由于牽引部53向后側延展傾斜,且該側的內夾角較小,因此,所述形變部54的復位及回彈力的釋放會受牽引部53影響,使其釋放方向朝前上方,這有別與傳統緩震結構回彈力豎直朝上的情形,使得使用者的向前行走或奔跑動作具備一定的輔助力,使其動作的完成更加輕松。
[0037]實施例三:
[0038]在實施例一或實施例二的基礎上,所述上層2包括位于前掌部前端的前部21、位于后跟部后端的后部22以及位于前掌部靠近后跟部連接處的中部23,所述前部21、后部22和中部23均位于上層2外輪廓處且向上延伸。這使得鞋幫8底部與鞋底1的復合包裹性更好,能夠提升鞋幫8與鞋底1之間的連接強度,以及,較好的包裹性能夠保護使用者的腳,減少受傷風險。另外的,這種結構能夠進一步提升美觀性,使得鞋子更具動感,這有助于吸引消費者購買。
[0039]實施例四:
[0040]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為了提升鞋底1的舒適性,根據人體工程學的設計,將若干個所述緩震體5的尺寸由鞋底1前端向后端逐漸增大。前掌部下方的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水滴狀緩震鞋底,其用于跑鞋、運動鞋、工作鞋或休閑鞋,其特征在于,所述鞋底包括主體,主體具有上層、中層和下層,所述上層設置成在使用過程中與使用者的腳接觸或從底部支撐內底,所述上層和下層為片材結構,下層設置成在使用過程中與地面接觸;所述中層在左右兩側具有若干個前后設置的水滴狀緩震體,緩震體由彈性材質制成,緩震體底部具有與下層連接的鈍部,頂部具有與上層連接的尖部,尖部向后延展成扁平狀,多個緩震體的尖部相互堆疊連接,所述緩震體上的通孔,通孔橫向貫穿緩震體,緩震體鈍部與尖部之間的區域在通孔兩側形成形變部和牽引部。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水滴狀緩震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層包括位于前掌部前端的前部、位于后跟部后端的后部以及位于前掌部靠近后跟部連接處的中部,所述前部、后部和中部均位于上層外...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吳建海,
申請(專利權)人:晉江玖富隆鞋業有限責任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