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一種防腫瘤播散的舉宮杯,屬于醫療器械技術領域。為解決現有舉宮杯對宮頸腫瘤病灶部分封閉不嚴,造成腫瘤與腹腔內環境相通;側孔內的倒鉤固定力不足,取出標本時易脫落;腫瘤切除范圍受限,造成過度切除的問題。杯狀結構的第一舉宮杯主體和第二舉宮杯主體套接,第一舉宮杯主體和第二舉宮杯主體之間的腔體為負壓吸引通道,側壁的開口為環形負壓口,第二舉宮杯主體的杯底處設有負壓吸引管,負壓吸引管與負壓吸引通道連通。密封性好,降低腫瘤復發以及腫瘤轉移的風險;可通過調整第一舉宮杯主體杯口至環形負壓口之間的距離進而改變環形負壓口的封閉位置,便于根據腫瘤的浸潤情況靈活應用,避免腫瘤的過度切除,提高病人術后生活質量。病人術后生活質量。病人術后生活質量。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防腫瘤播散的舉宮杯
[0001]本技術涉及醫療器械
,具體而言,涉及一種防腫瘤播散的舉宮杯。
技術介紹
[0002]舉宮器主要用于子宮全切或次全切手術,包括腹腔鏡輔助下經陰道子宮切除術(LAVH)、腹腔鏡下全子宮切除術(TLH)、腹腔鏡下輸卵管染色通液檢查,以及各種腹腔鏡手術過程中配合定位子宮。2018年10月《新英格蘭醫學雜志》(NEMJ)發表的一項前瞻性多中心隨機對照(LACC研究)結果認為宮頸癌腹腔鏡手術與經典的開腹手術相比病死率更高、復發率更高、生存率更低。NCCN指南、FTGO指南、EMSO指南等多個指南中曾推薦的腹腔鏡技術可應用于早期宮頸癌手術治療的建議,國際婦科腫瘤學界引起強烈反響。現有的舉宮器在腹腔鏡子宮手術中會造成腫瘤與腹腔內環境相通,人為造成腫瘤細胞種植、擴散、轉移。
[0003]現有舉宮杯如中國專利申請號為CN201821991787.2的一種新型防腫瘤種植舉宮杯,底部設置有吸引管,吸引管用于連接負壓吸引器;吸引管與外壁均勻設置的一圈側孔連通。通過負壓吸引的方式將陰道壁吸附在舉宮杯的外壁上,但在子宮全切過程中,血液、組織液等體液會大量滲出,由于側孔之間存在間隙,不能形成完整的密閉空間,無法形成對病灶部分的完全封閉,各側孔的間隙可能成為病灶部分腫瘤同腹腔和陰道殘端的播散通道。且側孔上下邊緣中間設置的防退回倒鉤受杯壁空心部分厚度的影響固定能力不足,在切開陰道壁取出標本的過程中極容易脫落導致腫瘤播散的發生,造成腫瘤醫源性播散。該專利對腫瘤封閉范圍固定,切除范圍受限,不能根據病人病情調整封閉范圍和切除范圍,無法對腫瘤進行“適宜治療”容易造成過度切除,影響病人術后生活質量。
技術實現思路
[0004]本技術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
[0005]為了解決現有舉宮杯對宮頸腫瘤病灶部分封閉不嚴,造成宮頸病灶部分的腫瘤與腹腔內環境相通;側孔內的倒鉤固定力不足,取出標本時易脫落;腫瘤切除范圍受限,造成過度切除的問題。
[0006]本技術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
[0007]本技術提供了一種防腫瘤播散的舉宮杯,包括套接的第一舉宮杯主體和第二舉宮杯主體,所述第一舉宮杯主體和第二舉宮杯主體均為杯狀結構,所述第二舉宮杯主體套接在第一舉宮杯主體外,套接后的第一舉宮杯主體上沿高于第二舉宮杯主體的上沿,所述第一舉宮杯主體和第二舉宮杯主體之間的腔體為負壓吸引通道,所述第一舉宮杯主體和第二舉宮杯主體在側壁的開口為環形負壓口,所述第二舉宮杯主體的杯底處設有負壓吸引管,所述負壓吸引管與負壓吸引通道連通,所述負壓吸引管用于與負壓吸引器連接。
[0008]進一步地,靠近環形負壓口的第一舉宮杯主體和第二舉宮杯主體的外壁上均設置有第一環脊,所述第一環脊包括第一環脊一和第一環脊二,所述第一環脊一位于第一舉宮杯主體側壁上,所述第一環脊二位于第二舉宮杯主體側壁上,所述第一環脊一和第一環脊
二之間為環形負壓口。
[0009]進一步地,所述第二舉宮杯主體的第一環脊二下方設置有環形縫合槽。
[0010]進一步地,所述環形縫合槽的下方設置有第二環脊,所述第二環脊上設置有環形切口,所述環形切口便于進行環切。
[0011]進一步地,所述第一環脊一的上緣與第一舉宮杯主體的杯口相距0
?
4cm。
[0012]進一步地,所述第一舉宮杯主體和第二舉宮杯主體卡接或通過螺紋連接。
[0013]進一步地,所述第一舉宮杯主體和第二舉宮杯主體的杯底處均設置有撥動桿通孔,用于將撥動桿貫穿撥動桿通孔并伸入至第一舉宮杯主體內部。
[0014]進一步地,所述第一舉宮杯主體和第二舉宮杯主體內部底部設置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依次貫穿第一舉宮杯主體的撥動桿通孔和第二舉宮杯主體的撥動桿通孔。
[0015]進一步地,還包括固定臺,所述固定臺位于密封圈內并延伸出第二舉宮杯主體底部,所述固定臺為環形套筒結構,用于撥動桿貫穿固定臺伸入至舉宮杯主體內。
[0016]進一步地,還包括限位件,所述限位件為環形套筒結構,所述限位件的內壁設置有螺紋,所述固定臺的外壁設置有螺紋,所述限位件套接在固定臺上且通過螺紋連接,所述撥動桿依次貫穿限位件、固定臺和撥動桿通孔并延伸至第一舉宮杯主體內部,所述限位件上設置有鎖緊孔,用于通過鎖緊螺栓貫穿限位件將限位件固定在撥動桿上。
[0017]相較于現有技術,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
[0018]本技術一種防腫瘤播散的舉宮杯,杯狀結構的第一舉宮杯主體和第二舉宮杯主體套接,第一舉宮杯主體和第二舉宮杯主體之間的腔體為負壓吸引通道,第一舉宮杯主體和第二舉宮杯主體在側壁的開口為環形負壓口,第二舉宮杯主體的杯底處設有負壓吸引管,負壓吸引管與負壓吸引通道連通,負壓吸引管用于與負壓吸引器連接;
[0019]將舉宮杯置入體內的陰道穹窿處,利用負壓吸引的方式將陰道壁吸附在舉宮杯杯壁的環形負壓口上,具有較好的密封性,避免在進行子宮切除時,產生的大量體液從舉宮杯的杯壁滲出,避免若干個側孔及側孔內倒鉤導致的吸附力不牢,防止腫瘤隨體液播散至腹腔或種植于陰道殘端,降低腫瘤復發以及腫瘤轉移的風險;通過環形負壓口將陰道壁吸附后,將陰道壁縫合固定在舉宮杯杯壁上,降低取出標本時標本脫落進一步造成腫瘤擴散的風險;
[0020]可通過調整第一舉宮杯主體杯口至環形負壓口之間的距離進而改變環形負壓口的封閉位置,便于根據腫瘤的浸潤情況靈活應用,當腫瘤浸潤較大時,選用杯口至環形負壓口之間距離較大的第一舉宮杯主體,增大封閉和切除范圍;當腫瘤浸潤較小時,選用杯口至環形負壓口之間距離較小的第一舉宮杯主體,減小封閉和切除范圍;避免腫瘤的過度切除,提高病人術后生活質量。
附圖說明
[0021]圖1為本技術一種防腫瘤播散的舉宮杯的立體圖;
[0022]圖2為本技術一種防腫瘤播散的舉宮杯的剖視圖一;
[0023]圖3為本技術一種防腫瘤播散的舉宮杯的剖視圖二;
[0024]圖4為本技術一種防腫瘤播散的舉宮杯的俯視圖;
[0025]圖5為本技術一種防腫瘤播散的舉宮杯負壓吸引通道的立體圖。
[0026]附圖標記說明:
[0027]1、第一舉宮杯主體;2、第一環脊;3、環形負壓口;4、環形縫合槽;5、第二環脊;6、環形切口;7、負壓吸引管;8、負壓吸引通道;9、固定臺;10、限位件;11、鎖緊螺栓;12、撥動桿;13、螺紋;14、密封圈;15、第二舉宮杯主體;2
?
1、第一環脊一;2
?
2、第一環脊二。
具體實施方式
[0028]在本技術的描述中,應當說明的是,各實施例中的術語名詞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方位的詞語,只是為了簡化描述基于說明書附圖的位置關系,并不代表所指的元件和裝置等必須按照說明書中特定的方位和限定的操作及方法、構造進行操作,該類方位名詞不構成對本技術的限制。
[0029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防腫瘤播散的舉宮杯,其特征在于:包括套接的第一舉宮杯主體(1)和第二舉宮杯主體(15),所述第一舉宮杯主體(1)和第二舉宮杯主體(15)均為杯狀結構,所述第二舉宮杯主體(15)套接在第一舉宮杯主體(1)外,套接后的第一舉宮杯主體(1)上沿高于第二舉宮杯主體(15)的上沿,所述第一舉宮杯主體(1)和第二舉宮杯主體(15)之間的腔體為負壓吸引通道(8),所述第一舉宮杯主體(1)和第二舉宮杯主體(15)在側壁的開口為環形負壓口(3),所述第二舉宮杯主體(15)的杯底處設有負壓吸引管(7),所述負壓吸引管(7)與負壓吸引通道(8)連通,所述負壓吸引管(7)用于與負壓吸引器連接。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防腫瘤播散的舉宮杯,其特征在于:靠近環形負壓口(3)的第一舉宮杯主體(1)和第二舉宮杯主體(15)的外壁上均設置有第一環脊(2),所述第一環脊(2)包括第一環脊一(2
?
1)和第一環脊二(2
?
2),所述第一環脊一(2
?
1)位于第一舉宮杯主體(1)側壁上,所述第一環脊二(2
?
2)位于第二舉宮杯主體(15)側壁上,所述第一環脊一(2
?
1)和第一環脊二(2
?
2)之間為環形負壓口(3)。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防腫瘤播散的舉宮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舉宮杯主體(15)的第一環脊二(2
?
2)下方設置有環形縫合槽(4)。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防腫瘤播散的舉宮杯,其特征在于:所述環形縫合槽(4)的下方設置有第二環脊(5),所述第二環脊(5)上設置有環形切口(6),所述環形切...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胡海濤,胡鶴騰,
申請(專利權)人:胡海濤,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