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模具脫芯裝置,該模具脫芯裝置包括基座、第一卡塊、第二卡塊和驅動單元,該基座具有凹槽,第一卡塊位于基座凹槽的一端,第二卡塊同樣位于凹槽中且位于第一卡塊的一側,驅動單元位于基座的另一端,驅動單元與第二卡塊相連,驅動單元可驅動第二卡塊沿凹槽朝遠離第一卡塊的方向移動;其中,第一卡塊與基座以及第二卡塊與驅動單元之間均為可拆卸式連接,通過更換不同規格的第一卡塊和第二卡塊,使得單臺模具脫芯裝置能夠實現對多種不同規格尺寸產品的適配,不僅節約了設備成本,減少了設備占地面積,還提高了設備的使用效率,節省了生產成本。節省了生產成本。節省了生產成本。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模具脫芯裝置
[0001]本技術涉及模具制造
,更具體地,涉及一種模具脫芯裝置。
技術介紹
[0002]管形、圓筒形等長柱類塑料制品,通常會采用模具通過注塑等工藝進行生產。在注塑成型時,產品通常會經過高溫高壓設備加溫加壓成型,會緊密地貼附在管狀模具的外表面,需要將產品與模具進行分離以便獲取產品及再次生產。
[0003]在現有技術中,根據產品不同的規格尺寸(圓管的內徑和外徑),通常需要使用不同型號的脫芯設備進行脫模,而工廠通常不會只生產單一規格的產品,故廠內需要有多個不同型號的脫芯設備以滿足不同產品的脫模需求;而多臺脫芯設備不僅會帶來經濟成本的上升,各設備的使用率也較低,設備的維護保養成本也較高,設備的復雜多樣及頻繁切換也會造成生產效率的降低。
[0004]因此,亟需設計一種可適用于多種尺寸規格的管狀模具脫芯設備,以解決上述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0005]本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模具脫芯設備,以解決現有的設備僅能適用單一規格產品的缺陷,使得單臺模具脫芯設備可以滿足多種不同規格產品的脫模需求。
[0006]本技術提供一種模具脫芯裝置,包括:基座,所述基座具有凹槽;第一卡塊,位于所述基座的一端,所述第一卡塊與所述基座相連并位于所述凹槽中;第二卡塊,位于所述第一卡塊的一側,所述第二卡塊位于所述基座的凹槽中;驅動單元,位于所述基座的另一端,所述驅動單元與所述第二卡塊相連,所述驅動單元可驅動所述第二卡塊沿所述凹槽朝遠離所述第一卡塊的方向移動;其中,所述第一卡塊與所述基座以及所述第二卡塊與所述驅動單元之間均為可拆卸式連接,通過更換所述第一卡塊和所述第二卡塊中的至少一者以適應不同規格產品的脫芯。
[0007]優選地,所述第一卡塊與所述第二卡塊同軸,所述凹槽中包括導軌,以保證所述第二卡塊的線性移動。
[0008]優選地,所述第一卡塊包括通孔和缺口,所述通孔的側壁通過所述缺口與所述第一卡塊的側邊相連通,所述通孔的尺寸大于模具的尺寸且小于產品的尺寸。
[0009]優選地,所述第二卡塊包括卡口,所述卡口與所述第二卡塊的側邊相連通,所述模具的一端可通過所述卡口卡在所述第二卡塊背離所述第一卡塊的一側,使得所述模具可隨所述第二卡塊朝遠離所述第一卡塊的方向移動。
[0010]優選地,所述驅動單元的驅動方式包括液壓驅動、氣壓驅動、電機驅動中的至少一種。
[0011]優選地,所述驅動單元采用電機驅動,所述驅動單元還包括蝸輪蝸桿、齒輪齒條、曲軸連桿中的至少一種。
[0012]優選地,所述驅動單元包括液壓缸、液壓桿、油箱、軟管和控制開關,所述液壓桿的一端與所述液壓缸相連,所述液壓桿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卡塊相連,所述油箱通過所述軟管與所述液壓缸相連,所述控制開關用于控制所述液壓缸。
[0013]優選地,還包括支架,所述支架位于所述基座的兩端并支撐所述基座,所述油箱位于所述基座下方。
[0014]優選地,所述控制開關為腳踏式開關。
[0015]優選地,所述第一卡塊和所述第二卡塊包括多組,所述驅動裝置與多個所述第二卡塊相連,所述驅動裝置單次行程可完成對多個產品的脫模。
[0016]本技術提供的模具脫芯裝置,設置有可拆卸的第一卡塊和第二卡塊,通過更換不同規格的第一卡塊和第二卡塊,使得單臺模具脫芯裝置能夠實現對多種不同規格尺寸產品的適配,不僅節約了設備成本,還提高了設備的使用效率,節省了生產成本,進一步地,該模具脫芯裝置不僅占地面積小,其結構簡單便于制造,且操作便捷;第一卡塊和/或第二卡塊在使用過程中如有磨損或損壞可以很便捷的進行更換,設備維護成本低。
附圖說明
[0017]通過以下參照附圖對本技術實施例的描述,本技術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特征和優點將更為清楚。
[0018]圖1示出了本技術實施例模具脫芯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0019]圖2示出了本技術實施例模具脫芯裝置中第一卡塊的示意圖;
[0020]圖3示出了本技術實施例模具脫芯裝置中第二卡塊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1]以下將參照附圖更詳細地描述本技術。在各個附圖中,相同的元件采用類似的附圖標記來表示。為了清楚起見,附圖中的各個部分沒有按比例繪制。此外,可能未示出某些公知的部分。
[0022]應當理解,在描述結構時,當將一個部件、一個區域稱為位于另一部件、另一個區域“上面”或“上方”時,可以指直接位于另一部件、另一個區域上面,或者在其與另一部件、另一個區域之間還包含其它的部件或區域。并且,如果將零件翻轉,該部件或區域將位于另一部件、另一個區域“下面”或“下方”。
[0023]如果為了描述直接位于另一部件、另一個區域上面的情形,本文將采用“直接在
……
上面”或“在
……
上面并與之鄰接”的表述方式。
[0024]在下文中描述了本技術部分實施例的許多特定的細節,例如部件的結構、材料、尺寸、處理工藝和技術,以便更清楚地理解本技術。但正如本領域的技術人員能夠理解的那樣,可以不按照這些特定的細節來實現本技術。
[0025]本技術可以各種形式呈現,以下將描述其中一些示例。
[0026]圖1示出了本技術實施例模具脫芯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中可見該模具脫芯裝置包括:基座110、第一卡塊120、第二卡塊130和驅動單元,其中,該基座110例如為長條形,其縱向剖面為中間具有凹槽的凹字形,該基座110的凹槽中從左到右依次設置有第一卡塊120、第二卡塊130和驅動單元,基座110的凹槽中具有卡槽111,第一卡塊120 例如通過卡
槽111與基座110實現可拆卸式連接,第二卡塊130例如同樣通過類似的卡槽設計與驅動單元的活動端相連。該模具脫芯裝置的具體工作流程:第二卡塊130位于初始位置,即緊鄰第一模塊120并位于第一模塊120的右側,將外部包覆有管狀產品的模具(模芯)的一端穿過第一卡塊120與第二卡塊130相連,啟動驅動單元,驅動單元通過活動端帶動第二卡塊130逐步向右移動,由于第一卡塊120的通孔尺寸大于模具但小于管狀產品的外徑,故僅有模具能通過第一卡塊120隨第二卡塊130向右移動,管狀產品會被第一卡塊120阻擋,從而實現管狀產品與模具分離。
[0027]具體地,在該實施例中,驅動單元例如選用液壓驅動,包括液壓缸 141、液壓桿142、軟管143、油箱144和控制開關145,為了減少該模具脫芯裝置的占地面積,故將油箱144設置在基座110下方,并在基座 110的下方設置支架113以支撐基座110,油箱144通過軟管143與液壓缸141相連,液壓桿142的一端通過連接端(圖中未示出)與第二卡塊 130實現可拆卸連接,液壓桿142的另一端與液壓缸141相連,在液壓缸141的驅動下,液壓桿142可帶動第二卡塊130沿液壓桿軸向方向往復運動,實現脫模操作及復位。進一步地,為了防止第二卡塊130在運動中發生偏斜,基座110的凹槽內側還設置有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模具脫芯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所述基座具有凹槽;第一卡塊,位于所述基座的一端,所述第一卡塊與所述基座相連并位于所述凹槽中;第二卡塊,位于所述第一卡塊的一側,所述第二卡塊位于所述基座的凹槽中;驅動單元,位于所述基座的另一端,所述驅動單元與所述第二卡塊相連,所述驅動單元可驅動所述第二卡塊沿所述凹槽朝遠離所述第一卡塊的方向移動;其中,所述第一卡塊與所述基座以及所述第二卡塊與所述驅動單元之間均為可拆卸式連接,通過更換所述第一卡塊和所述第二卡塊中的至少一者以適應不同規格產品的脫芯。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脫芯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塊與所述第二卡塊同軸,所述凹槽中包括導軌,以保證所述第二卡塊的線性移動。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脫芯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塊包括通孔和缺口,所述通孔的側壁通過所述缺口與所述第一卡塊的側邊相連通,所述通孔的尺寸大于模具的尺寸且小于產品的尺寸。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脫芯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卡塊包括卡口,所述卡口與所述第二卡塊的側邊相連通,所述模具的一端可通過所述卡口卡在所述第二卡塊背離所述第一卡塊...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劉若鵬,趙治亞,劉志林,徐志財,
申請(專利權)人:洛陽尖端技術研究院,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