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智能鉆孔設備,其結構包括底座、移動箱、升降柱、橫向滑動器、放置機構、鉆孔機構,移動箱底部滑動安裝在底座上端,并且移動箱前端設有升降柱,通過吸盤能夠與不同直徑的不銹鋼管外側底部進行牢固的吸附,伸縮軟管收縮產生的氣壓使得氣囊泡鼓起對不銹鋼管內壁進行彈性抵觸,從而不同直徑的不銹鋼管裝夾的牢固性,避免不銹鋼管鉆孔過程中受到擠壓力發生轉動打滑的情況,通過貼合板與不銹鋼管上端外側先貼合接觸,貼合板對不同直徑的不銹鋼管外側上端進行貼合緩沖,緩沖板在鉆頭外側兩端進行彈性升降,對鉆頭與不銹鋼管之間起到一定的緩沖效果,避免不銹鋼管上端發生變形的情況。的情況。的情況。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智能鉆孔設備
[0001]本專利技術涉及鉆孔設備領域,更具體地說,尤其是涉及到一種智能鉆孔設備。
技術介紹
[0002]不銹鋼管生產后的用途極廣,在用于傳輸、支撐或者保護線路的作用中都有對管材進行鉆孔的需求,部分需要在不銹鋼管上鉆處多個細小的孔洞,鉆孔時將不銹鋼管固定在智能鉆孔設備上,再經智能鉆孔設備上的鉆頭下壓對不銹鋼管進行開孔,但是由于智能鉆孔設備在對不銹鋼管進行固定放置時,不銹鋼管表面較為光滑,對不銹鋼管表面進行裝夾后,在受到鉆頭下壓的鉆孔力時不銹鋼管還是容易發生轉動打滑的情況,導致不銹鋼管鉆孔的位置產生偏移,降低對不銹鋼管鉆孔的準確性,并且鉆頭下壓鉆孔時對不銹鋼管產生一定的擠壓力,而不銹鋼管為空心結構,鉆孔完成后的一瞬間對不銹鋼管產生的擠壓力較大,容易導致不銹鋼管自身發生擠壓變形,降低不銹鋼管的使用質量。
技術實現思路
[0003]本專利技術實現技術目的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該一種智能鉆孔設備,其結構包括底座、移動箱、升降柱、橫向滑動器、放置機構、鉆孔機構,所述移動箱底部滑動安裝在底座上端,并且移動箱前端設有升降柱,所述橫向滑動器后端滑動安裝在升降柱前端,并且橫向滑動器前端設有鉆孔機構,所述鉆孔機構位于放置機構上方,所述放置機構設在底座上端面,所述放置機構包括外吸機構、連接桿、內抵機構,所述外吸機構外側底部設在底座上端面,并且外吸機構內側底部與連接桿底部相固定,所述連接桿上端與內抵機構后端相固定,并且內抵機構位于外吸機構內側,所述外吸機構和內抵機構均位于鉆孔機構下方,所述外吸機構、連接桿和內抵機構均設有三個,并且呈橫向等距分布在底座上端面。
[0004]作為本專利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外吸機構包括卡合底板、吸盤、擠壓管,所述卡合底板外側底部設在底座上端面,并且卡合底板內側底部與擠壓管下端相固定,所述吸盤設在擠壓管上端并且相貫通,所述擠壓管位于卡合底板內側底部,所述內抵機構位于卡合底板內側,并且卡合底板內側底部與連接桿底部相固定,所述卡合底板呈弧形結構,與不銹鋼管結構匹配,并且吸盤和擠壓管均設有五個,并且呈弧形等距分布在卡合底板內側。
[0005]作為本專利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內抵機構包括中軸、伸縮軟管、擠壓傳導管、抵觸片、氣囊泡、緩沖機構,所述中軸后端與連接桿上端相固定,并且中軸外側端內部設有伸縮軟管,所述伸縮軟管與擠壓傳導管內側端相固定,并且擠壓傳導管外側端設有抵觸片,所述擠壓傳導管內側端采用間隙配合安裝在中軸)外側端內部,所述抵觸片外側端嵌有氣囊泡,并且氣囊泡與擠壓傳導管內部相貫通,所述緩沖機構設在中軸上端外側,所述伸縮軟管、擠壓傳導管和抵觸片均設有三個,并且設在中軸外側兩端和底部,而中軸的上端設置一個緩沖機構。
[0006]作為本專利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緩沖機構包括壓桿、壓簧、支撐片、鉆孔槽,所述壓桿下端采用間隙配合安裝在中軸上端內部,并且壓桿下端與壓簧頂部相固定,所述壓簧固
定安裝在中軸上端內部,所述壓桿上端設有支撐片,并且支撐片內部中端嵌有鉆孔槽,所述壓桿共設有兩個,分別設在支撐片底部與中軸上端兩側連接處。
[0007]作為本專利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鉆孔機構包括電機、鉆頭、支撐桿、導向彈力桿、滑動塊、緩壓機構,所述電機安裝在橫向滑動器前端,所述電機輸出端與鉆頭同步轉動,所述電機下端設有支撐桿,并且支撐桿內部設有導向彈力桿,所述導向彈力桿采用間隙配合貫穿于滑動塊內部,所述滑動塊滑動安裝在支撐桿內部,所述滑動塊外側與緩壓機構上端相固定,所述緩壓機構位于鉆頭外側,所述支撐桿、導向彈力桿和滑動塊均設有四個,并且兩個為一組,分別與兩側的緩壓機構相連接。
[0008]作為本專利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緩壓機構包括緩沖板、連動桿、彈簧滑槽、貼合板,所述緩沖板上端與滑動塊外側相固定,并且緩沖板內部嵌有彈簧滑槽,所述連動桿一端滑動安裝在彈簧滑槽內部,并且彈簧滑槽另一端與貼合板外側中端相鉸接,所述貼合板位于緩沖板內側,并且貼合板位于鉆頭外側,所述連動桿共設有兩個,并且兩個連動桿一端均滑動在緩沖板的弧形彈簧滑槽內部,而兩個連動桿的另一端均與弧形的貼合板外側中端相鉸接。
[0009]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0]1.通過吸盤能夠與不同直徑的不銹鋼管外側底部進行牢固的吸附,擠壓傳導管往中軸內側對伸縮軟管進行擠壓,伸縮軟管受到擠壓力后施加回彈力,將抵觸片往外側進行頂出對不銹鋼管內壁進行抵觸,同時伸縮軟管收縮產生的氣壓使得氣囊泡鼓起對不銹鋼管內壁進行彈性抵觸,從而不同直徑的不銹鋼管裝夾的牢固性,避免不銹鋼管鉆孔過程中受到擠壓力發生轉動打滑的情況,提高對不銹鋼管進行鉆孔位置的準確性。
[0011]2.鉆頭下壓鉆孔的過程中,通過貼合板與不銹鋼管上端外側先貼合接觸,通過兩個連動桿在彈簧滑槽內部進行彈性連動,使得貼合板對不同直徑的不銹鋼管外側上端進行貼合緩沖,通過滑動塊在導向彈力桿上進行彈性導向滑動,使得緩沖板在鉆頭外側兩端進行彈性升降,對鉆頭與不銹鋼管之間起到一定的緩沖效果,避免鉆頭對不銹鋼管鉆孔的過程中施加過大的下壓力度而導致不銹鋼管上端發生變形的情況。
附圖說明
[0012]圖1為本專利技術一種智能鉆孔設備的結構示意圖。
[0013]圖2為本專利技術一種放置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0014]圖3為本專利技術一種外吸機構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0015]圖4為本專利技術一種內抵機構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0016]圖5為本專利技術一種緩沖機構的內部以及局部立體結構示意圖。
[0017]圖6為本專利技術一種鉆孔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0018]圖7為本專利技術一種緩壓機構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0019]圖中:底座
?
Z、移動箱
?
Y、升降柱
?
S、橫向滑動器
?
H、放置機構
?
F、鉆孔機構
?
T、外吸機構
?
f5、連接桿
?
f7、內抵機構
?
f2、卡合底板
?
f53、吸盤
?
f58、擠壓管
?
f55、中軸
?
f25、伸縮軟管
?
f21、擠壓傳導管
?
f29、抵觸片
?
f27、氣囊泡
?
f26、緩沖機構
?
f23、壓桿
?
33、壓簧
?
35、支撐片
?
31、鉆孔槽
?
38、電機
?
t3、鉆頭
?
t8、支撐桿
?
t1、導向彈力桿
?
t9、滑動塊
?
t4、緩壓機構
?
t6、緩沖板
?
t63、連動桿
?
t61、彈簧滑槽
?
t68、貼合板
?
t66。
具體實施方式
[0020]以下結合附圖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智能鉆孔設備,其結構包括底座(Z)、移動箱(Y)、升降柱(S)、橫向滑動器(H)、放置機構(F)、鉆孔機構(T),所述移動箱(Y)底部滑動安裝在底座(Z)上端,并且移動箱(Y)前端設有升降柱(S),所述橫向滑動器(H)后端滑動安裝在升降柱(S)前端,并且橫向滑動器(H)前端設有鉆孔機構(T),所述鉆孔機構(T)位于放置機構(F)上方,所述放置機構(F)設在底座(Z)上端面,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置機構(F)包括外吸機構(f5)、連接桿(f7)、內抵機構(f2),所述外吸機構(f5)外側底部設在底座(Z)上端面,并且外吸機構(f5)內側底部與連接桿(f7)底部相固定,所述連接桿(f7)上端與內抵機構(f2)后端相固定,并且內抵機構(f2)位于外吸機構(f5)內側,所述外吸機構(f5)和內抵機構(f2)均位于鉆孔機構(T)下方。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智能鉆孔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吸機構(f5)包括卡合底板(f53)、吸盤(f58)、擠壓管(f55),所述卡合底板(f53)外側底部設在底座(Z)上端面,并且卡合底板(f53)內側底部與擠壓管(f55)下端相固定,所述吸盤(f58)設在擠壓管(f55)上端并且相貫通,所述擠壓管(f55)位于卡合底板(f53)內側底部,所述內抵機構(f2)位于卡合底板(f53)內側,并且卡合底板(f53)內側底部與連接桿(f7)底部相固定。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智能鉆孔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內抵機構(f2)包括中軸(f25)、伸縮軟管(f21)、擠壓傳導管(f29)、抵觸片(f27)、氣囊泡(f26)、緩沖機構(f23),所述中軸(f25)后端與連接桿(f7)上端相固定,并且中軸(f25)外側端內部設有伸縮軟管(f21),所述伸縮軟管(f21)與擠壓傳導管(f29)內側端相固定,并且擠壓傳導管(f29)外側端設有抵觸片(f27),所述擠壓傳導管(f2...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劉強強,
申請(專利權)人:劉強強,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