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涉及傳輸機構領域,具體的說是設有循環混合進給與間歇上料系統的傳輸機構,包括支撐機構,所述支撐機構的頂端中心固定安裝有傳動裝置,所述傳動裝置的前端中心嚙合有混合傳輸裝置,所述支撐機構的后端固定安裝有控制輸出裝置,所述傳動裝置包括接觸凸輪、接觸凸桿、電機、恒星齒輪、第一行星齒輪、連接桿和連桿,所述恒星齒輪固定安裝在電機的底端中心,所述接觸凸輪固定安裝在恒星齒輪的頂端靠近外圈處,所述接觸凸桿固定安裝在恒星齒輪底端靠近外圈處,所述第一行星齒輪嚙合在恒星齒輪的兩側上。通過傳動裝置、混合傳輸裝置、控制輸出裝置和支撐結構的設置,實現了可將有機土傳輸機構內部實現循環混合進給與間歇下料的目的。的。的。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設有循環混合進給與間歇上料系統的傳輸機構
[0001]本專利技術涉及傳輸機構領域,具體說是設有循環混合進給與間歇上料系統的傳輸機構。
技術介紹
[0002]傳輸機構是一種可將物料及工件運輸至指定工作區域的一種設備,通過傳輸機構的設置,可將物料快速導向傳輸,使得可將物料運輸至指定的區域,傳輸機構的運用領域非常廣泛,例如,工業、化學、倉庫、科學等領域中,現有的有機土傳輸機構在使用時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例如:
[0003]現有的有機土傳輸機構在使用時,由于有機土傳輸機構內部結構較為簡單,使得有機土在混合與上料時,需要依靠外界的設備對其干預,才能實現有機土的混合攪拌工作,現有的有機土傳輸機構在使用時,無法實現內部自供式循環混合進給與間歇下料的工作,因此針對上述問題需要一種設備對其進行改進。
技術實現思路
[0004]針對現有技術中的問題,本專利技術提供了設有循環混合進給與間歇上料系統的傳輸機構。
[0005]本專利技術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設有循環混合進給與間歇上料系統的傳輸機構,包括支撐機構,所述支撐機構的頂端中心固定安裝有傳動裝置,所述傳動裝置的前端中心嚙合有混合傳輸裝置,所述支撐機構的后端固定安裝有控制輸出裝置,所述傳動裝置包括接觸凸輪、接觸凸桿、電機、恒星齒輪、第一行星齒輪、連接桿和連桿,所述恒星齒輪固定安裝在電機的底端中心,所述接觸凸輪固定安裝在恒星齒輪的頂端靠近外圈處,所述接觸凸桿固定安裝在恒星齒輪底端靠近外圈處,所述第一行星齒輪嚙合在恒星齒輪的兩側上,所述連接桿固定安裝在第一行星齒輪的底端中心,所述連桿固定安裝在連接桿的底端中心。
[0006]優選的,所述混合傳輸裝置包括第二行星齒輪、抵接滑動桿、第一齒輪、傳動齒帶、攪動爪、轉動封閉板、第一復位彈簧、移動插桿、連接導桿、連接橫架、第二齒輪和U型支撐架,所述第一齒輪和第二齒輪分別嚙合在傳動齒帶的內部兩端,所述攪動爪固定安裝在第一齒輪的底端中心,所述第二行星齒輪貫穿U型支撐架固定安裝在第二齒輪的頂端中心,所述抵接滑動桿滑動插接在U型支撐架遠離第二行星齒輪的一端內部,所述移動插桿的一端轉動連接在抵接滑動桿的底端內部,所述移動插桿的另一端滑動插接在轉動封閉板靠近抵接滑動桿的一側內部,所述連接橫架轉動安裝在轉動封閉板靠近抵接滑動桿的兩端上,所述連接導桿轉動連接在連接橫架背離轉動封閉板的一端上,所述第一復位彈簧固定安裝在連接導桿的頂端。
[0007]優選的,所述控制輸出裝置包括接觸導桿、L型支撐架、延伸連接架、收納腔體、活動槽、定位片、第一封閉底板、連接豎桿和第二復位彈簧,所述接觸導桿固定安裝在L型支撐
架的頂部前側,所述第一封閉底板固定安裝在L型支撐架的底部前側,所述連接豎桿對稱固定安裝在第一封閉底板的頂端,所述定位片固定連接在連接豎桿的頂端,所述第二復位彈簧等距固定連接在收納腔體和定位片相對的一側,所述活動槽對稱開設在收納腔體的內部底端,所述延伸連接架固定安裝在L型支撐架靠近收納腔體的側端上。
[0008]優選的,所述支撐機構包括集中腔體、釋放裝置、連接限位架、支撐頂架和物料集中腔體,所述釋放裝置和物料集中腔體對稱固定安裝在集中腔體的頂端,且所述物料集中腔體位于釋放裝置的外側,所述連接限位架固定連接在物料集中腔體與物料集中腔體之間,所述支撐頂架固定安裝在物料集中腔體的頂端。
[0009]優選的,所述釋放裝置包括藥液集中腔體、滴加管、第二封閉底板、接觸槽板、釋放槽、輔助限位支架、第三復位彈簧和支撐底板,所述支撐底板固定安裝在藥液集中腔體的兩側底部,所述滴加管對稱固定安裝在藥液集中腔體的底部,所述輔助限位支架等距固定安裝在藥液集中腔體底部側端,且所述輔助限位支架位于滴加管與滴加管之間,所述第二封閉底板滑動插接在輔助限位支架的內部,所述接觸槽板固定安裝在第二封閉底板背離輔助限位支架的側端,所述第三復位彈簧固定安裝在第二封閉底板與支撐底板之間。
[0010]優選的,所述支撐底板固定安裝在集中腔體的頂端,所述電機固定安裝在支撐頂架的內部頂端中心,所述連接桿對稱轉動連接在支撐頂架的內部底端,且所述連桿位于物料集中腔體的內部底端中心,所述第一齒輪轉動連接在連接限位架的內部中心,所述第二行星齒輪與第一行星齒輪嚙合,所述轉動封閉板轉動連接在集中腔體的底部后側,所述第一復位彈簧固定安裝在集中腔體兩端前側,所述收納腔體固定安裝在集中腔體的后側頂端。
[0011]優選的,所述接觸槽板的內部開設有與延伸連接架相適配的卡槽,且所述延伸連接架與接觸槽板內部的卡槽平齊,所述接觸凸桿的底端呈45
°
斜坡設置,所述恒星齒輪與第二行星齒輪的傳動比為1:20,所述集中腔體的內部兩端均呈45
°
斜坡設置,所述集中腔體的后側頂端開設有與第一封閉底板相適配的切槽,且所述第一封閉底板滑動插接在切槽的內部。
[0012]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
[0013]一,通過傳動裝置的設置,可進行本裝置整體的傳動工作,通過傳動裝置與混合傳輸裝置接觸配合,使得混合傳輸裝置可進行工作,通過混合傳輸裝置與傳動裝置之間的傳動比不同,使得混合傳輸裝置內部的攪拌裝置,可高速的轉動,通過控制輸出裝置與傳動裝置接觸配合,使得控制輸出裝置可向內側移動,致使控制輸出裝置與支撐機構內部脫離接觸,致使支撐機構內部的物料向下流動。
[0014]二,當傳動裝置經過控制輸出裝置時,通過控制輸出裝置內部固定安裝有復位裝置,使得可帶動控制輸出裝置快速的復位,通過支撐機構的內部固定安裝有適應調控裝置,使得控制輸出裝置在啟動時,可帶動適應調控裝置啟動,致使支撐機構內部可播撒混合藥物,便于有機土進行混合攪拌。
附圖說明
[0015]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進一步說明。
[0016]圖1為本本專利技術的主體結構示意圖;
[0017]圖2為本專利技術的傳動裝置底端結構示意圖;
[0018]圖3為本專利技術的混合傳輸裝置局部剖切結構示意圖;
[0019]圖4為本專利技術的控制輸出裝置翻轉拆分剖切示意圖;
[0020]圖5為本專利技術的控制輸出裝置合并結構示意圖;
[0021]圖6為本專利技術的支撐機構結構示意圖;
[0022]圖7為本專利技術的釋放裝置結構示意圖。
[0023]圖中:1
?
傳動裝置、2
?
混合傳輸裝置、3
?
控制輸出裝置、4
?
支撐機構、5
?
接觸凸輪、6
?
接觸凸桿、7
?
電機、8
?
恒星齒輪、9
?
第一行星齒輪、10
?
連接桿、11
?
連桿、12
?
第二行星齒輪、13
?
抵接滑動桿、14
?
第一齒輪、15
?
傳動齒帶、16
?
攪動爪、17
?
轉動封閉板、18
?
第一復位彈簧、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設有循環混合進給與間歇上料系統的傳輸機構,包括支撐機構(4),所述支撐機構(4)的頂端中心固定安裝有傳動裝置(1),所述傳動裝置(1)的前端中心嚙合有混合傳輸裝置(2),所述支撐機構(4)的后端固定安裝有控制輸出裝置(3),其特征在于:所述傳動裝置(1)包括接觸凸輪(5)、接觸凸桿(6)、電機(7)、恒星齒輪(8)、第一行星齒輪(9)、連接桿(10)和連桿(11),所述恒星齒輪(8)固定安裝在電機(7)的底端中心,所述接觸凸輪(5)固定安裝在恒星齒輪(8)的頂端靠近外圈處,所述接觸凸桿(6)固定安裝在恒星齒輪(8)底端靠近外圈處,所述第一行星齒輪(9)嚙合在恒星齒輪(8)的兩側上,所述連接桿(10)固定安裝在第一行星齒輪(9)的底端中心,所述連桿(11)固定安裝在連接桿(10)的底端中心。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設有循環混合進給與間歇上料系統的傳輸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傳輸裝置(2)包括第二行星齒輪(12)、抵接滑動桿(13)、第一齒輪(14)、傳動齒帶(15)、攪動爪(16)、轉動封閉板(17)、第一復位彈簧(18)、移動插桿(19)、連接導桿(20)、連接橫架(21)、第二齒輪(22)和U型支撐架(23),所述第一齒輪(14)和第二齒輪(22)分別嚙合在傳動齒帶(15)的內部兩端,所述攪動爪(16)固定安裝在第一齒輪(14)的底端中心,所述第二行星齒輪(12)貫穿U型支撐架(23)固定安裝在第二齒輪(22)的頂端中心,所述抵接滑動桿(13)滑動插接在U型支撐架(23)遠離第二行星齒輪(12)的一端內部,所述移動插桿(19)的一端轉動連接在抵接滑動桿(13)的底端內部,所述移動插桿(19)的另一端滑動插接在轉動封閉板(17)靠近抵接滑動桿(13)的一側內部,所述連接橫架(21)轉動安裝在轉動封閉板(17)靠近抵接滑動桿(13)的兩端上,所述連接導桿(20)轉動連接在連接橫架(21)背離轉動封閉板(17)的一端上,所述第一復位彈簧(18)固定安裝在連接導桿(20)的頂端。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設有循環混合進給與間歇上料系統的傳輸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輸出裝置(3)包括接觸導桿(24)、L型支撐架(25)、延伸連接架(26)、收納腔體(27)、活動槽(28)、定位片(29)、第一封閉底板(30)、連接豎桿(31)和第二復位彈簧(32),所述接觸導桿(24)固定安裝在L型支撐架(25)的頂部前側,所述第一封閉底板(30)固定安裝在L型支撐架(25)的底部前側,所述連接豎桿(31)對稱固定安裝在第一封閉底板(30)的頂端,所述定位片(29)固定連接在連接豎桿(31)的頂端,所述第二復位彈簧(32)等距固定連接在收納腔體(27)和定位片(29)相對的一側,所述活動槽(28)對稱開設在收納腔體(27)的內部底端,所述延伸連接架(26)固定安裝在L型支...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陶凱峰,
申請(專利權)人:陶凱峰,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