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拋丸機技術領域,提出了一種用于球墨鑄鐵井蓋毛邊修復的拋丸機,包括底座,底座上端固定連接有拋丸箱,拋丸箱前端通過鉸鏈連接有門,拋丸箱右端固定連接有拋丸裝置,拋丸箱下端面開設有排出口,拋丸箱下端固定連接有輸送裝置,拋丸箱上端固定連接有轉動裝置和氣缸,氣缸輸出軸固定連接有固定裝置。通過上述技術方案,解決了井蓋在通過拋丸進進行拋丸時,對井蓋邊緣處處理均勻性較差,且不方便井蓋取放的問題。方便井蓋取放的問題。方便井蓋取放的問題。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用于球墨鑄鐵井蓋毛邊修復的拋丸機
[0001]本技術涉及拋丸機
,具體的,涉及一種用于球墨鑄鐵井蓋毛邊修復的拋丸機。
技術介紹
[0002]隨著工業的快速發展,鑄鐵行業也得到了迅速發展,在鑄鐵加工生產領域,特別是用于加工球墨鑄鐵井蓋時,需要用到一種拋丸機,拋丸機是一種利用拋丸器拋出的高速彈丸清理或強化鑄件表面的鑄造設備,拋丸機能同時對鑄件進行落砂、除芯和清理,幾乎所有的鑄鋼件、灰鑄件、瑪鋼件、球鐵件等都要進行拋丸處理,在一般鑄件生產中,拋噴丸清理是發現鑄件表面缺陷如皮下氣孔、渣孔以及粘砂、冷隔、起皮等的必不可少的工藝手段。
[0003]但是井蓋成型后,其邊緣區域會存在部分毛刺毛邊,較為鋒利,若不處理,對其后續的生產和使用都存在一定的影響,因此需要對毛刺毛邊進行處理,現有的毛邊修復處理一般采用拋丸機進行去除處理,但是現有的拋丸機在使用時,其對井蓋邊緣處的處理均勻性較差,并且不方便井蓋的取放,從而導致其實用性較差.
技術實現思路
[0004]本技術提出一種用于球墨鑄鐵井蓋毛邊修復的拋丸機,解決了井蓋在通過拋丸進進行拋丸時,對井蓋邊緣處處理均勻性較差,且不方便井蓋取放的問題。
[0005]本技術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用于球墨鑄鐵井蓋毛邊修復的拋丸機,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端固定連接有拋丸箱,所述拋丸箱前端通過鉸鏈連接有門,所述拋丸箱右端固定連接有拋丸裝置,所述拋丸箱下端面開設有排出口,所述拋丸箱下端固定連接有輸送裝置,所述拋丸箱上端固定連接有轉動裝置和氣缸,所述氣缸輸出軸固定連接有固定裝置。
[0006]作為本技術進一步的方案:所述拋丸裝置包括有安裝箱、第一電機、分砂輪和葉片,所述安裝箱后端固定連接有第一電機,所述第一電機出軸端固定連接有分砂輪,所述分砂輪圓周面固定連接有葉片,工作時,通過第一電機轉動,第一電機帶動分砂輪轉動,分砂輪帶動葉片轉動,旋轉的葉片將鋼丸向拋丸箱內的井蓋拋去,對井蓋毛邊進行碰撞,達到了清理井蓋毛邊的效果。
[0007]作為本技術進一步的方案:所述輸送裝置包括有第二電機、輸送箱、第一蛟龍、滾筒、傳送帶、輸送板、第一轉動軸、第一齒輪和第二齒輪,所述拋丸箱下端固定連接有輸送箱,所述輸送箱內轉動連接有第一蛟龍,所述輸送箱右端固定連接有第二電機,所述第二電機出軸端與第一蛟龍固定連接,所述第一蛟龍左端固定連接有第一齒輪,所述第一齒輪嚙合第二齒輪,所述第二齒輪內固定連接有第一轉動軸,所述第一轉動軸圓周面固定連接有滾筒,所述滾筒之間連接傳送帶,所述傳送帶固定連接有輸送板,工作時,當拋向井蓋的鋼丸與井蓋碰撞之后,通過排出口進入到輸送箱內,然后再通過第二電機轉動,第二電機帶動第一蛟龍將鋼丸向左輸送,然后第一齒輪帶動第二齒輪轉動,這時通過第二齒輪的轉動帶動第一轉動軸轉動,第一轉動軸帶動滾筒轉動,滾筒之間帶動傳送帶轉動,傳送帶轉動
帶動輸送板轉動,輸送板轉動時,達到了將輸送箱內的鋼丸向上輸送的效果。
[0008]作為本技術進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蛟龍與第一轉動軸圓周面固定連接有密封盒,所述第一齒輪與第二齒輪位于密封盒內,工作時,當第一齒輪與第二齒輪之間嚙合時,密封盒起到了將鋼丸與第一齒輪和第二齒輪隔絕的效果,防止鋼丸的介入,導致第一齒輪與第二齒輪之間無法正常工作。
[0009]作為本技術進一步的方案:所述圓筒內固定連接有第二轉動軸,所述第二轉動軸圓周面固定連接有第一鏈輪,所述第一鏈輪通過鏈條連接有第二鏈輪,所述第二鏈輪內固定連接有第二蛟龍,所述第二蛟龍與輸送箱之間轉動連接,工作時,通過第二轉動軸的轉動,帶動第一鏈輪轉動,第一鏈輪通過鏈條帶動第二鏈輪轉動,第二鏈輪帶動第二蛟龍轉動,第二蛟龍轉動時,帶動輸送箱內的鋼丸向右移動,然后通過出料口排進過濾箱內。
[0010]作為本技術進一步的方案:所述拋丸箱上端固定連接有過濾箱,所述過濾箱內轉動連接有風機,所述過濾箱內固定連接有濾網,所述過濾箱后端固定連接有排放管,所述過濾箱右端固定連接有輸送管,工作時,通過啟動風機,風機對著從輸送箱右端面開設的出料口落下的鋼丸,將摻雜在鋼丸內的金屬雜質通過濾網進行分離,然后將鋼丸通過輸送管輸送至拋丸裝置內,將雜質通過排放管進行排放
[0011]作為本技術進一步的方案:所述固定裝置有導軌、空心軸、連接軸、支撐桿、固定柱和支撐塊,所述氣缸輸送軸固定連接有空心軸,所述空心軸內轉動連接有連接軸,所述連接軸圓周面固定連接有支撐桿所述支撐桿固定連接有固定柱和支撐塊,所述拋丸箱上端固定連接有導軌,工作時,通過將井蓋上的小孔對準固定柱穿過去,然后將井蓋本身平面防止在支撐塊上,這時達到了對井蓋的固定,然后再通過氣缸帶動空心軸,空心軸帶動連接軸,連接軸通過支撐桿將井蓋運輸到拋丸箱內進行毛邊處理。
[0012]作為本技術進一步的方案:所述轉動裝置包括有第三電機、蝸桿、和蝸輪,所述拋丸箱上端固定連接有第三電機,所述第三電機出軸端固定連接有蝸桿,所述支撐桿圓周面固定連接有蝸輪,所述蝸桿與蝸輪之間嚙合,工作時,當井蓋通過氣缸被運輸到拋丸機內時,這時啟動第三電機,第三電機帶動蝸桿,蝸桿帶動蝸輪轉動,蝸輪與連接軸固定連接,蝸輪帶動連接軸轉動,支撐桿再通過支撐桿、固定柱和支撐塊將井蓋固定的作用下,帶動井蓋在拋丸箱內轉動,對井蓋的邊緣進行均勻的處理,提高了拋丸機處理井蓋毛邊的效果。
[0013]本技術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為:本技術通過第三電機、蝸輪、蝸桿、導軌、氣缸、空心軸、連接軸、固定塊和支撐塊的配合下,拋丸箱上端面固定連接有第三電機和氣缸,氣缸輸出軸固定連接有空心軸,空心軸內轉動連接有連接軸、連接軸圓周面固定連接有支撐桿,支撐桿固定連接有固定塊和支撐塊,將井蓋上的孔穿過固定塊,然后再將井蓋表面與固定塊表面進行貼合,這時啟動氣缸,氣缸進行收縮,支撐桿通過導軌向后滑動,進入到拋丸箱內時,氣缸停止運作,這時連接軸圓周面上固定連接的蝸輪與第三電機出軸端固定連接的蝸桿進行嚙合,然后將門進行關閉,啟動拋丸裝置,再啟動第三電機通過蝸輪蝸桿帶動連接軸轉動,從而拋丸箱內的井蓋進行旋轉,使每一處都能夠受到鋼丸的撞擊,解決了井蓋在通過拋丸進進行拋丸時,對井蓋邊緣處處理均勻性較差,且不方便井蓋取放的問題。
附圖說明
[0014]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技術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0015]圖1為本技術結構示意圖;
[0016]圖2為本技術中拆分的結構示意圖;
[0017]圖3為本技術中圖2中A部分的結構示意圖;
[0018]圖4為本技術中圖2中B部分的結構示意圖;
[0019]圖5為本技術中圖2中C部分的結構示意圖;
[0020]圖6為本技術后視局部剖視結構示意圖;
[0021]圖7為本技術中圖6中D部分的結構示意圖;
[0022]圖8為本技術中圖6中E部分的結構示意圖。
[0023]圖中:1
?
底座,2
?
拋丸箱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用于球墨鑄鐵井蓋毛邊修復的拋丸機,包括底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上端固定連接有拋丸箱(2),所述拋丸箱(2)前端通過鉸鏈連接有門(3),所述拋丸箱(2)右端固定連接有拋丸裝置,所述拋丸箱(2)下端面開設有排出口(38),所述拋丸箱(2)下端固定連接有輸送裝置,所述拋丸箱(2)上端固定連接有轉動裝置和氣缸(4),所述氣缸(4)輸出軸固定連接有固定裝置。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用于球墨鑄鐵井蓋毛邊修復的拋丸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拋丸裝置包括有安裝箱(37)、第一電機(5)、分砂輪(6)和葉片(7),所述安裝箱(37)后端固定連接有第一電機(5),所述第一電機(5)出軸端固定連接有分砂輪(6),所述分砂輪(6)圓周面固定連接有葉片(7)。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用于球墨鑄鐵井蓋毛邊修復的拋丸機,其特征在于,所述輸送裝置包括有第二電機(8)、輸送箱(9)、第一蛟龍(10)、滾筒(11)、傳送帶(12)、輸送板(39)、第一轉動軸(13)、第一齒輪(15)和第二齒輪(16),所述拋丸箱(2)下端固定連接有輸送箱(9),所述輸送箱(9)內轉動連接有第一蛟龍(10),所述輸送箱(9)右端固定連接有第二電機(8),所述第二電機(8)出軸端與第一蛟龍(10)固定連接,所述第一蛟龍(10)左端固定連接有第一齒輪(15),所述第一齒輪(15)嚙合第二齒輪(16),所述第二齒輪(16)內固定連接有第一轉動軸(13),所述第一轉動軸(13)圓周面固定連接有滾筒(11),所述滾筒(11)之間連接傳送帶(12),所述傳送帶(12)固定連接有輸送板(39)。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用于球墨鑄鐵井蓋毛邊修復的拋丸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蛟龍(10)與第一轉動軸(13)圓周面固定連接有...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陳子浩,
申請(專利權)人:雞澤縣子浩鑄造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