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病蟲害信息采集裝置,包括誘集裝置以及識別傳輸設備;誘集裝置包括底座板、收集箱、支架、上托板、錐斗、旋接口環(huán)、誘導筒、誘芯管、誘芯填充以及防護罩;收集箱呈密閉的方箱狀結構,其固定在底座板的上表面;收集箱的頂面中心位置還設有與其內部連通的中心孔,基于中心孔外部的蟲尸進入至收集箱內進行收集,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實現(xiàn)不間斷的運作采像,配合遠端的機器識別圖像分析可以較好的實現(xiàn)實時數(shù)據(jù)的精準判斷,無需人為的進行清理,可以實現(xiàn)較長的時間的續(xù)航運作。可以實現(xiàn)較長的時間的續(xù)航運作。可以實現(xiàn)較長的時間的續(xù)航運作。
【技術實現(xiàn)步驟摘要】
一種病蟲害信息采集裝置
[0001]本技術涉及農林業(yè)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病蟲害信息采集裝置。
技術介紹
[0002]隨著圖像識別以及機器學習的相關發(fā)展,對于現(xiàn)有的病蟲害識別來說,通過拍攝圖像并將圖像上傳至帶有機器學習能力的圖像識別平臺上便可相對快速的實現(xiàn)病蟲的類別識別,相比于傳統(tǒng)的人為識別來說,機器識別效率更高且更加準確。
[0003]對于戶外環(huán)境的病蟲抓取來說,通常是在一定范圍內放置誘捕裝置,通過一定時間的誘捕后,對于誘捕的蟲尸進行拍照后帶回識別,這種方式存在一定缺陷,即為現(xiàn)有的蟲尸收集器多為斗狀結構,蟲尸多呈現(xiàn)堆積狀,需要人為的攤開拍照,這樣就需要耗費較大的人力現(xiàn)場收集,而目前更為省力的遠程無線控制的設備缺由于堆積造成圖像無法較好的拍攝,造成識別率相對較低。
技術實現(xiàn)思路
[0004]本技術為克服上述情況不足,旨在提供一種能解決上述問題的技術方案。
[0005]一種病蟲害信息采集裝置,包括誘集裝置以及識別傳輸設備;
[0006]誘集裝置包括底座板、收集箱、支架、上托板、錐斗、旋接口環(huán)、誘導筒、誘芯管、誘芯填充以及防護罩;
[0007]底座板為最下方支撐結構,其起到水平支撐的作用,底座板采用硬質的金屬或者工程塑料材質制成;
[0008]收集箱呈密閉的方箱狀結構,其固定在底座板的上表面;其中收集箱的前表面開設有帶有封門的人孔,基于人孔方便后續(xù)的清理清潔;收集箱的頂面中心位置還設有與其內部連通的中心孔,基于中心孔外部的蟲尸進入至收集箱內進行收集;
[0009]支架由鋼構或者塑料材質制成,支架固定在底座板上,支架起到支撐上托板的作用;
[0010]所述上托板呈平板狀結構,且上托板設置在收集箱的正上方位置,其中上托板固定在支架的頂端位置;上托板的中心位置設有上下貫通式的安裝口;
[0011]錐斗呈上下端開口狀結構,且錐斗位于上托板與收集箱之間的位置,錐斗的上端大開口與上托板的安裝口同軸對接;錐斗的下端下開口與收集箱的頂面中心孔同軸對接;此時錐斗基于其結構在其底部小開口處形成收集口結構,落入錐斗內的蟲尸經(jīng)收集口落入至收集箱內;
[0012]錐斗的上端開口處同軸對接旋接口環(huán),該旋接口環(huán)與誘導筒的底部開口之間呈螺紋連接式結構;
[0013]誘導筒呈上端封閉底端開口狀結構,其中誘導筒的頂面中心位置設有一旋入口,誘芯管基于其表面的螺紋結構經(jīng)旋入口螺紋旋入至誘導筒內;誘芯管是其內部填充有誘芯填充且表面均布有揮發(fā)孔的管狀結構;誘芯填充主要由對應成分的誘導劑構成,從而引誘
不同類型的昆蟲害蟲;基于誘芯填充的揮發(fā)效果使其產(chǎn)生彌散;
[0014]防護罩呈錐形罩狀結構,其固定設置在誘導筒的內側,并且防護罩間隔外罩在誘芯管伸入至誘導筒內側部分的外側;其中防護罩的表面均布開設有連通孔,防護罩的作用在于隔離昆蟲,從而避免昆蟲直接接觸誘芯填充造成破壞,連通孔則起到氣體循環(huán)的作用,使得誘導劑成分揮發(fā)在空氣中;防護罩與錐斗之間呈間隔設置;
[0015]誘導筒的表面上也開設有多個進入孔,進入孔呈外側大內側小狀的錐孔結構,基于進入孔讓昆蟲進入至誘導筒,而內外孔徑的不同也減少昆蟲逃出的可能性;同時在錐斗的表面涂抹毒餌,或者防護罩的表面涂抹毒餌可以更快的實現(xiàn)昆蟲害蟲的滅殺;因此被誘導進入至誘導筒內的昆蟲害蟲在無法逃逸的情況下或者沾染毒餌的情況下被滅殺,最后經(jīng)收集口掉落至收集箱內;
[0016]識別傳輸設備包括安裝板、電箱、電機、主動輥、刮條桿、從動輥、輥軸、傳送帶、攝像頭以及刮條;
[0017]安裝板呈硬質板材狀結構,其固定在支架上,電箱以及電機均栓接固定在安裝板上;電機作為本案的主動驅動元件,而電箱則為配電元件以及通訊傳輸元件的安裝容納結構;
[0018]主動輥以及從動輥均呈圓輥狀結構,且主動輥與從動輥之間呈前后平行間隔設置在收集箱內;主動輥與從動輥的軸線位置均固定穿插有左右橫向設置的輥軸,收集箱的內表面上設有供輥軸轉動插入的軸座;所述輥軸轉動插入至相鄰軸座的軸孔內。
[0019]作為本技術進一步的方案:電機的電機軸通過聯(lián)軸器與主動輥的輥軸同軸傳動連接,此時在電機的作用下帶動主動輥轉動。
[0020]作為本技術進一步的方案:傳送帶呈首尾連接的帶狀結構,且傳送帶的兩端套在主動輥與從動輥上并漲緊;基于傳送帶的作用,當主動輥轉動時帶動從動輥轉動,從而傳送帶呈現(xiàn)周向往復運動;傳送帶采用透明的柔性PVC材質制成,且傳送帶的上傳送面間隔設置在收集口的下方位置,因此蟲尸落入至收集箱內時,率先會落在傳送帶上,當傳送帶在一定距離的運動后,蟲尸脫離傳送帶并掉落至收集箱內;此時傳送帶起到避免蟲尸堆積的作用。
[0021]作為本技術進一步的方案:傳送帶的上下傳送面之間的位置設有攝像頭,且攝像頭基于連桿的與收集箱之間固定連接;攝像頭的作用在于基于傳送帶的透明效果,拍攝落在傳送帶上的蟲尸,從而將獲取的圖片基于無線傳輸模塊傳遞給遠端服務器,從而實現(xiàn)機器視覺分析,此時傳送帶又起到隔離作用避免攝像頭污染;攝像頭選用目前常見的網(wǎng)絡攝像頭,通過構建局域網(wǎng)的形式使其連接AP網(wǎng)關,這樣便可有效的進行實時傳輸。
[0022]作為本技術進一步的方案:刮條呈左右橫向設置在傳送帶的下方位置并滑動貼合,且刮條固定在刮條桿上,刮條桿固定連接收集箱的內表面,基于傳送帶的周向運動效果,利用刮條的清刮作用將傳送帶表面的雜物去除,從而提高圖像的清晰度。
[0023]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本技術的目的在于實現(xiàn)不間斷的運作采像,配合遠端的機器識別圖像分析可以較好的實現(xiàn)實時數(shù)據(jù)的精準判斷,無需人為的進行清理,可以實現(xiàn)較長的時間的續(xù)航運作。
附圖說明
[0024]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技術實施例或現(xiàn)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xiàn)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
[0025]圖1是本技術結構示意圖;
[0026]圖2是本技術的局部結構示意圖。
[0027]圖中:1
?
底座板、2
?
收集箱、3
?
支架、4
?
上托板、5
?
錐斗、6
??
旋接口環(huán)、7
?
誘導筒、8
?
誘芯管、9
?
誘芯填充、10
?
防護罩、11
?
進入孔、12
?
揮發(fā)孔、13
?
連通孔、14
?
安裝板、15
?
電箱、16
?
電機、17
??
電機軸、18
?
主動輥、19
?
刮條桿、20
?
收集口、21
?
從動輥、22
?
輥軸、 23
?
傳送帶、24
?
攝像頭、25
?
刮條。
具本文檔來自技高網(wǎng)...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病蟲害信息采集裝置,包括誘集裝置以及識別傳輸設備;誘集裝置包括底座板、收集箱、支架、上托板、錐斗、旋接口環(huán)、誘導筒、誘芯管、誘芯填充以及防護罩;收集箱呈密閉的方箱狀結構,其固定在底座板的上表面;收集箱的頂面中心位置還設有與其內部連通的中心孔;支架固定在底座板上,上托板設置在收集箱的正上方位置,其中上托板固定在支架的頂端位置;上托板的中心位置設有上下貫通式的安裝口;錐斗呈上下端開口狀結構,且錐斗位于上托板與收集箱之間的位置,錐斗的上端大開口與上托板的安裝口同軸對接;錐斗的下端下開口與收集箱的頂面中心孔同軸對接;此時錐斗基于其結構在其底部小開口處形成收集口結構,錐斗的上端開口處同軸對接旋接口環(huán),該旋接口環(huán)與誘導筒的底部開口之間呈螺紋連接式結構;誘導筒的表面上也開設有多個進入孔,進入孔呈外側大內側小狀的錐孔結構;其特征在于,識別傳輸設備包括安裝板、電箱、電機、主動輥、刮條桿、從動輥、輥軸、傳送帶、攝像頭以及刮條;安裝板固定在支架上,電箱以及電機均栓接固定在安裝板上;主動輥以及從動輥均呈圓輥狀結構,且主動輥與從動輥之間呈前后平行間隔設置在收集箱內;主動輥與從動輥的軸線位置均固定穿插有左右橫向設置的輥軸,收集箱的內...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fā)人員:張賀凱,劉勇,韓偉亮,周姍姍,高博,單博文,任嘉璇,李欣怡,劉志新,遠浩東,唐佳欣,
申請(專利權)人:黑龍江大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fā)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