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木質船捻縫方法,涉及木船制作技術領域,解決了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容易出現漏水、進水的技術問題。該木質船捻縫方法包括以下步驟:首先對與減搖鰭相接觸的固定板與減搖鰭之間的縫隙捻縫,對靠近減搖鰭的不超過一半的固定板之間的縫隙捻縫;其次,對與龍骨相接觸的固定板與龍骨之間的縫隙捻縫,對靠近龍骨的不超過一半的固定板之間的縫隙捻縫;另外,對其他縫隙捻縫。本發明專利技術用于提供一種避免或減少滲水、進水現象的木質船捻縫方法。進水現象的木質船捻縫方法。進水現象的木質船捻縫方法。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木質船捻縫方法
[0001]本專利技術涉及木船制作
,尤其是涉及一種木質船捻縫方法。
技術介紹
[0002]木質船在船體框架制作完成后,需要對減搖鰭、肋骨、船底板以及船幫等連接縫進行捻縫工序,但是現有的木船在加工完成使用時,由于木船很多時間不出海時要在碼頭擱淺,受潮起潮落的影響,以及在海上風浪中行駛顛簸時,減搖鰭周邊以及龍骨周邊的縫隙會不同的變化,從而出現滲水、進水現象。
[0003]本申請人發現現有技術至少存在以下技術問題:現有的捻縫方法容易出現漏水、進水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0004]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木質船捻縫方法,以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容易出現漏水、進水的技術問題。本專利技術提供的諸多技術方案中的優選技術方案所能產生的諸多技術效果詳見下文闡述。
[0005]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提供了以下技術方案:
[0006]本專利技術提供的木質船捻縫方法,包括龍骨,在所述龍骨的兩端依次連接有肋骨底梁和肋骨側梁,所述肋骨底梁與所述龍骨之間連接有底梁鏈接材,所述肋骨底梁和所述肋骨側梁之間連接有肘板材;
[0007]所述肋骨底梁與所述肋骨側梁連接處外側設置有減搖鰭,在所述減搖鰭與所述龍骨之間設置有若干固定板,若干所述固定板固定在所述肋骨底梁上;在所述肋骨側梁外側設置有若干船幫,所述減搖鰭與所述船幫之間設置有若干外板,所述船幫與所述外板均固定在所述肋骨側梁上;
[0008]捻縫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0009]A、對與所述減搖鰭相接觸的所述固定板與所述減搖鰭之間的縫隙捻縫,對靠近所述減搖鰭的不超過一半的所述固定板之間的縫隙捻縫;
[0010]B、對與所述龍骨相接觸的所述固定板與所述龍骨之間的縫隙捻縫,對靠近所述龍骨的不超過一半的所述固定板之間的縫隙捻縫;
[0011]C、對設置在所述龍骨與所述減搖鰭中部的其他所述固定板之間的縫隙捻縫;
[0012]D、對與所述減搖鰭相接觸的所述外板與所述減搖鰭之間的縫隙捻縫,對靠近所述減搖鰭的不超過一半的所述外板之間的縫隙捻縫;
[0013]E、對若干船幫之間的縫隙捻縫,按照距離所述減搖鰭由遠及近的順序捻縫;
[0014]F、對船幫與外板之間的間隙捻縫。
[0015]作為本專利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固定板包括龍骨翼板、副翼板、第一底板、第二底板、第三底板、第四底板以及第五底板,所述龍骨翼板與所述龍骨連接,所述副翼板與所述龍骨翼板連接,所述第一底板、所述第二底板、所述第三底板、所述第四底板以及所述第五
底板依次連接在所述減搖鰭與所述副翼板之間。
[0016]作為本專利技術的進一步改進,在步驟A中,先對所述減搖鰭與所述第一底板之間的第一縫隙捻縫,然后對所述第一底板與所述第二底板之間的第二縫隙、所述第二底板與所述第三底板之間的第三縫隙依次捻縫。
[0017]作為本專利技術的進一步改進,在步驟B中,先對所述龍骨與所述龍骨翼板之間的第四縫隙捻縫,然后對所述龍骨翼板與所述副翼板之間的第五縫隙捻縫。
[0018]作為本專利技術的進一步改進,在步驟C中,對副翼板與所述第五底板之間的第六縫隙、所述第五底板與所述第四底板之間的第七縫隙、所述第四底板與所述第三底板之間的第八縫隙依次捻縫。
[0019]作為本專利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船幫包括第一船幫、第二船幫以及第三船幫,所述外板包括第一外板和第二外板,所述第一外板與所述減搖鰭連接,所述第二外板與所述第一外板連接,所述第一船幫與所述第二外板連接,所述第二船幫與所述第一船幫連接,所述第三船幫與所述第二船幫連接。
[0020]作為本專利技術的進一步改進,在步驟D中,對所述第一外板與所述減搖鰭間的第九縫隙捻縫,然后對所述第一外板與所述第二外板之間的第十縫隙捻縫。
[0021]作為本專利技術的進一步改進,在步驟E中,對所述第三船幫與所述第二船幫之間的第十一縫隙捻縫,然后對所述第二船幫與所述第一船幫之間的第十二縫隙捻縫。
[0022]作為本專利技術的進一步改進,在步驟F中,對所述第一船幫與所述第二外板之間的第十三縫隙捻縫。
[0023]作為本專利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龍骨、所述肋骨底梁以及所述底梁鏈接材通過螺栓連接、所述肋骨底梁、所述肋骨側梁以及肘板材通過螺栓連接,所述船幫和所述外板與所述肋骨側梁均通過螺栓連接,若干所述固定板與所述肋骨底梁均通過螺栓連接。
[0024]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是:本專利技術提供的木質船捻縫方法,首先對距離減搖鰭接近的縫隙捻縫,其次,對距離龍骨接近的縫隙捻縫,最后對其他的縫隙捻縫,在其他縫隙均未捻縫的情況下,對減搖鰭周邊縫隙捻縫時,能夠嵌入更多的捻料,船體下水后耐腐蝕強度會大一些,船的漲力也大些,從而避免和減少了船體變化時滲水、漏水、腐蝕船板及腐蝕螺栓的機會;然后,對龍骨接近的縫隙捻縫,在對龍骨周邊縫隙捻縫時,也能夠嵌入較多的捻料,從而提高龍骨周邊的耐腐蝕強度,減少龍骨附近滲水、漏水現象;最后,對其他縫隙捻縫,由于剩余的縫隙在肋骨梁的中部位置,該區域相對來說受沖撞壓力較小,在捻縫的過程中,嵌入的捻料少一些,耐腐蝕強度相對就小一些,船體經過浸泡漲力小一些,確保在減搖鰭與龍骨附近的縫隙填充較多的捻料,避免縫隙出現滲水、進水現象。
附圖說明
[0025]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專利技術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0026]圖1是本專利技術的結構示意圖。
[0027]圖中100、龍骨;101、肋骨底梁;102、肋骨側梁;103、底梁鏈接材;104、肘板材;105、
減搖鰭;106、第一底板;107、第二底板;108、第三底板;109、第四底板;110、第五底板;111、副翼板;112、龍骨翼板;113、第一船幫;114、第二船幫;115、第三船幫;116、第一外板;117、第二外板;1、第一縫隙;2、第二縫隙;3、第三縫隙;4、第四縫隙;5、第五縫隙;6、第六縫隙;7、第七縫隙;8、第八縫隙;9、第九縫隙;10、第十縫隙;11、第十一縫隙;12、第十二縫隙;13、第十三縫隙。
具體實施方式
[0028]下面可以參照附圖圖1以及文字內容理解本專利技術的內容以及本專利技術與現有技術之間的區別點。下文通過附圖以及列舉本專利技術的一些可選實施例的方式,對本專利技術的技術方案(包括優選技術方案)做進一步的詳細描述。需要說明的是:本實施例中的任何技術特征、任何技術方案均是多種可選的技術特征或可選的技術方案中的一種或幾種,為了描述簡潔的需要本文件中無法窮舉本專利技術的所有可替代的技術特征以及可替代的技術方案,也不便于每個技術特征的實施方式均強調其為可選的多種實施方式之一,所以本領域技術人員應該知曉:可以將本專利技術提供的任一技術手段進行替換或將本專利技術提供的任意兩個或更多個技術手段或技術特征互相進行組合而得到新的技術方案。本實施例內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木質船捻縫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龍骨,在所述龍骨的兩端依次連接有肋骨底梁和肋骨側梁,所述肋骨底梁與所述龍骨之間連接有底梁鏈接材,所述肋骨底梁和所述肋骨側梁之間連接有肘板材;所述肋骨底梁與所述肋骨側梁連接處外側設置有減搖鰭,在所述減搖鰭與所述龍骨之間設置有若干固定板,若干所述固定板固定在所述肋骨底梁上;在所述肋骨側梁外側設置有若干船幫,所述減搖鰭與所述船幫之間設置有若干外板,所述船幫與所述外板均固定在所述肋骨側梁上;捻縫方法包括以下步驟:A、對與所述減搖鰭相接觸的所述固定板與所述減搖鰭之間的縫隙捻縫,對靠近所述減搖鰭的不超過一半的所述固定板之間的縫隙捻縫;B、對與所述龍骨相接觸的所述固定板與所述龍骨之間的縫隙捻縫,對靠近所述龍骨的不超過一半的所述固定板之間的縫隙捻縫;C、對設置在所述龍骨與所述減搖鰭中部的其他所述固定板之間的縫隙捻縫;D、對與所述減搖鰭相接觸的所述外板與所述減搖鰭之間的縫隙捻縫,對靠近所述減搖鰭的不超過一半的所述外板之間的縫隙捻縫;E、對若干船幫之間的縫隙捻縫,按照距離所述減搖鰭由遠及近的順序捻縫;F、對船幫與外板之間的間隙捻縫。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木質船捻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包括龍骨翼板、副翼板、第一底板、第二底板、第三底板、第四底板以及第五底板,所述龍骨翼板與所述龍骨連接,所述副翼板與所述龍骨翼板連接,所述第一底板、所述第二底板、所述第三底板、所述第四底板以及所述第五底板依次連接在所述減搖鰭與所述副翼板之間。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木質船捻縫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驟A中,先對所述減搖鰭與所述第一底板之間的第一縫隙捻縫,然后對所述第一底板與所述第二底板之間的第二縫隙、所述第二...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張興華,張茂勝,王寶明,張莉,王超,張海斌,
申請(專利權)人:張興華,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