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新型鎖芯,包括外殼、前鎖殼、后鎖殼、前彈子、后彈子、彈簧、連接軸和鎖芯撥片;所述后鎖殼上設有若干后鎖孔,所述后鎖孔為沿軸向延伸的盲孔,后鎖孔的開口位于后鎖殼的前端面;每個后鎖孔內設置一彈簧和一后彈子;所述前鎖殼上設有若干前鎖孔,前鎖孔與后鎖孔的數量和位置一一對應;所述前鎖孔為沿軸向貫通的通孔,每個前鎖孔中設置一個前彈子;所述前彈子通過軸向位移調節結構,可軸向移動地安裝于前鎖孔內;前彈子的后端與后彈子的前端相抵,每個前彈子的長度各不相同。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的一種新型鎖芯,具備結構小巧、使用方便、安全性高的特點,能夠廣泛應用于各種鎖具的改進。的改進。的改進。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新型鎖芯
[0001]本專利技術涉及鎖具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新型鎖芯。
技術介紹
[0002]鎖芯是控制鎖開啟的主要零件,是鎖具的心臟,通過使用配套的鑰匙能夠轉動鎖芯并帶動鎖體的鎖舌運動來實現開鎖。
[0003]目前,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智能鎖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雖然智能鎖大部分時間使用指紋識別或密碼識別的電子開鎖方式,但同時也內置了機械鎖芯,用于在發生意外情況而無法開鎖時,作為備用的應急開門方式。
[0004]市面上現有的鎖芯大部分是采用單排、雙排彈子或者葉片組合的結構,彈子沿長度方向依次排列,彈子越多,鎖芯越長。因此,鎖芯核心長度決定了安全性,但是長度又很影響鎖具特別是智能鎖的外形和結構,鎖芯越長,智能鎖就需要對應設計得越厚,極大的限制了智能鎖的外形和結構。
[0005]此外,對于智能鎖來說,鎖芯只是備用的應急開門方式,使用頻率不高,也就導致了長期不使用的鑰匙很容易被用戶遺忘遺失,使得鎖芯在關鍵時候也無法發揮作用。
[0006]因此,設計一種不需要鑰匙,長度較短,能夠安全開鎖并且方便使用的鎖芯成為當務之急。
技術實現思路
[0007]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針對現有技術中的問題,提供一種新型鎖芯,其長度較短,能夠靈活應用于智能鎖中。
[0008]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0009]一種新型鎖芯,包括外殼、前鎖殼、后鎖殼、前彈子、后彈子、彈簧、連接軸和鎖芯撥片;
[0010]所述前鎖殼和后鎖殼呈圓柱形,前鎖殼和后鎖殼的軸心處中空,前鎖殼的后端面與后鎖殼的前端面相貼合;所述連接軸的前端依次從后鎖殼和前鎖殼的軸心處穿過,連接軸的前端設有用于對連接軸進行旋轉操作的旋轉操作結構,連接軸的后端固定連接鎖芯撥片;
[0011]所述外殼套設于前鎖殼和后鎖殼外部;前鎖殼和后鎖殼的其中一個與連接軸固定連接,另一個與外殼固定連接;
[0012]所述后鎖殼上設有若干后鎖孔,所述后鎖孔為沿軸向延伸的盲孔,后鎖孔的開口位于后鎖殼的前端面;每個后鎖孔內設置一彈簧和一后彈子,所述彈簧的兩端分別與后鎖孔的底面和后彈子的后端相抵,使后彈子的前端可彈性伸縮地設置于后鎖孔的開口處;
[0013]所述前鎖殼上設有若干前鎖孔,前鎖孔與后鎖孔的數量和位置一一對應;所述前鎖孔為沿軸向貫通的通孔,每個前鎖孔中設置一個前彈子;所述前彈子通過軸向位移調節結構,可軸向移動地安裝于前鎖孔內;前彈子的后端與后彈子的前端相抵,每個前彈子的長
度各不相同。
[0014]進一步地,所述軸向位移調節結構包括設置于前鎖孔內壁的內螺紋、設置于前彈子側面的外螺紋以及設置于前彈子前端的旋轉操作結構;前彈子螺紋連接于前鎖孔內,并通過旋轉操作結構進行旋轉,以在前鎖孔內軸向移動。
[0015]進一步地,所述后鎖孔的內壁上設有內螺紋,用于在前彈子的后端移動到后鎖孔內時,與前彈子的后端螺紋連接。
[0016]進一步地,所述連接軸和前彈子上的旋轉操作結構為設置于連接軸和前彈子的前端面的六角螺絲槽。
[0017]進一步地,所述前鎖殼與連接軸固定連接,所述后鎖殼與外殼固定連接。
[0018]進一步地,所述后鎖殼與連接軸固定連接,所述前鎖殼與外殼固定連接。
[0019]進一步地,所述前鎖孔有6個,所述后鎖孔也有6個;6個前鎖孔以前鎖殼的軸心為中心均勻分布,6個后鎖孔以后鎖殼的軸心為中心均勻分布。
[0020]進一步地,還包括限位面板,所述限位面板固定于前鎖殼的前端面,限位面板的端面上設有若干個限位孔,所述限位孔的數量和位置與前鎖孔一一對應,所述限位孔的直徑小于前鎖孔。
[0021]進一步地,所述前彈子的前端面設有內指示刻度線,所述限位面板的限位孔上設有對應的外指示刻度線。
[0022]進一步地,所述前彈子的軸心處中空。
[0023]本專利技術提供的一種新型鎖芯,通過改變彈子的排列方式,大幅縮小了鎖芯的長度;解放了智能鎖設計時的長度限制,使得智能鎖的款式更加多樣,結構更加靈活。本專利技術的新型鎖芯,使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工具就可以進行開鎖,避免了忘帶鑰匙的尷尬;同時,可以通過改變鎖孔的數量和彈子的長度,使開鎖組合變得無限多,具備較高的安全性。本專利技術提供的一種新型鎖芯,具備結構小巧、使用方便、安全性高的特點,能夠廣泛應用于各種鎖具的改進。
附圖說明
[0024]圖1是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一提供的一種新型鎖芯的整體外觀圖。
[0025]圖2是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一提供的一種新型鎖芯的爆炸圖。
[0026]圖3是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一提供的一種新型鎖芯的側面爆炸圖。
[0027]圖4是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二提供的一種新型鎖芯的整體外觀圖。
[0028]圖5是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二提供的一種新型鎖芯的爆炸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9]下面將結合附圖和具體的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的技術方案進行詳細說明。
[0030]實施例一
[0031]如圖1至圖3所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提供的一種新型鎖芯包括外殼1、前鎖殼2、后鎖殼3、前彈子21、后彈子31、彈簧32、連接軸4和鎖芯撥片5。
[0032]其中,所述前鎖殼2和后鎖殼3呈圓柱形,前鎖殼2和后鎖殼3的軸心處中空,前鎖殼2的后端面與后鎖殼3的前端面相貼合;所述連接軸4的前端依次從后鎖殼3和前鎖殼2的軸
心處穿過,連接軸4的前端設有用于對連接軸4進行旋轉操作的旋轉操作結構,連接軸4的后端固定連接鎖芯撥片5。通過旋轉操作結構對連接軸4進行旋轉操作,即可控制鎖芯撥片5進行開鎖。
[0033]進一步地,所述外殼1套設于前鎖殼2和后鎖殼3外部,用于使前鎖殼2和后鎖殼3軸向固定。前鎖殼2和后鎖殼3的其中一個與連接軸4固定連接,另一個與外殼1固定連接;這就使得只有在前鎖殼2和后鎖殼3能夠相對轉動的情況下,連接軸4才能夠轉動進而通過鎖芯撥片5開鎖。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前鎖殼2與連接軸4固定連接,所述后鎖殼3與外殼1固定連接。
[0034]進一步地,所述后鎖殼3上設有6個后鎖孔30,所述6個后鎖孔30以后鎖殼3的軸心為中心均勻分布。所述后鎖孔30為沿軸向延伸的盲孔,后鎖孔30的開口位于后鎖殼3的前端面;每個后鎖孔30內設置一彈簧32和一后彈子31,所述彈簧32的兩端分別與后鎖孔30的底面和后彈子31的后端相抵,使后彈子31的前端可彈性伸縮地設置于后鎖孔30的開口處。
[0035]所述前鎖殼2上設有6個前鎖孔20,所述6個前鎖孔20以前鎖殼2的軸心為中心均勻分布。前鎖孔20與后鎖孔30的數量和位置一一對應;所述前鎖孔20為沿軸向貫通的通孔,每個前鎖孔20中設置一個前彈子21;所述前彈子21通過軸向位移調節結構,可軸向移動地安裝于前鎖孔20內;前彈子21的后端與后彈子31的前端相抵,每個前彈子21的長度各不相同,使得在初始狀態下各組前彈子21和后彈子32的接觸面位于不同平面。
[0036]具體來說,在初始狀態下,有的前彈子21和后彈子31的接觸面位于前鎖孔20中,有的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新型鎖芯,其特征在于,包括外殼、前鎖殼、后鎖殼、前彈子、后彈子、彈簧、連接軸和鎖芯撥片;所述前鎖殼和后鎖殼呈圓柱形,前鎖殼和后鎖殼的軸心處中空,前鎖殼的后端面與后鎖殼的前端面相貼合;所述連接軸的前端依次從后鎖殼和前鎖殼的軸心處穿過,連接軸的前端設有用于對連接軸進行旋轉操作的旋轉操作結構,連接軸的后端固定連接鎖芯撥片;所述外殼套設于前鎖殼和后鎖殼外部;前鎖殼和后鎖殼的其中一個與連接軸固定連接,另一個與外殼固定連接;所述后鎖殼上設有若干后鎖孔,所述后鎖孔為沿軸向延伸的盲孔,后鎖孔的開口位于后鎖殼的前端面;每個后鎖孔內設置一彈簧和一后彈子,所述彈簧的兩端分別與后鎖孔的底面和后彈子的后端相抵,使后彈子的前端可彈性伸縮地設置于后鎖孔的開口處;所述前鎖殼上設有若干前鎖孔,前鎖孔與后鎖孔的數量和位置一一對應;所述前鎖孔為沿軸向貫通的通孔,每個前鎖孔中設置一個前彈子;所述前彈子通過軸向位移調節結構,可軸向移動地安裝于前鎖孔內;前彈子的后端與后彈子的前端相抵,每個前彈子的長度各不相同。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鎖芯,其特征在于,所述軸向位移調節結構包括設置于前鎖孔內壁的內螺紋、設置于前彈子側面的外螺紋以及設置于前彈子前端的旋轉操作結構;前彈子螺紋連接于前鎖孔內,并通過旋...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葉鍵秋,
申請(專利權)人:廣州光沅電子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