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手推式播種機的下籽裝置,包括外殼,外殼內轉動安裝有種箱,所述種箱上安裝有帶矩形進料口的箱蓋,所述種箱下部安裝有取種輪,所述取種輪的一側轉動安裝有毛刷,所述種箱的底壁上還固定安裝有擋板,所述擋板的一端與種箱的側壁固定連接、另一端與毛刷相抵;所述箱蓋的內側可拆卸的安裝有分隔板,所述分隔板包括依次連接的第一分隔部、第二分隔部、第三分隔部、第四分隔部;所述第一分隔部與擋板平行且緊密接觸,所述第三分隔部與進料口的上緣平行,所述第四分隔部的自由端設有與取種輪配合的倒圓角。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種箱內安裝有和拆卸的分隔板,在種箱內形成一個較小的第二種倉,更適合小批量種粒的播種。更適合小批量種粒的播種。更適合小批量種粒的播種。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手推式播種機的下籽裝置
[0001]本技術涉及手動播種設備
,特別涉及一種手推式播種機的下籽裝置。
技術介紹
[0002]手推式播種機的先將種粒放置于種箱當中,在推動播種機向前移動的過程中,種粒在重力的作用下進入取種輪的凹槽當中。隨著取種輪的轉動,種粒重力落入鴨嘴當中,完成播種。但是現有的手推式播種機的種箱行傳均是不規則的,并且空間很大,當種粒較少的時候,經常出現種粒殘留在種箱的角落里,無法被播種的現象,不適合小批量的播種。
技術實現思路
[0003]本技術為了彌補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了一種手推式播種機的下籽裝置。
[0004]本技術是通過如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0005]一種手推式播種機的下籽裝置,包括外殼,所述外殼內轉動安裝有種箱,所述種箱上安裝有帶矩形進料口的箱蓋,所述種箱下部安裝有取種輪,所述取種輪的一側轉動安裝有毛刷,所述種箱的底壁上還固定安裝有擋板,所述擋板的一端與種箱的側壁固定連接、另一端與毛刷相抵;所述箱蓋的內側可拆卸的安裝有分隔板,所述分隔板包括依次連接的第一分隔部、第二分隔部、第三分隔部、第四分隔部;所述第一分隔部與擋板平行且緊密接觸,所述第三分隔部與進料口的上緣平行,所述第四分隔部的自由端設有與取種輪配合的倒圓角。
[0006]所述第二分隔部與第三分隔部以及第三分隔部與第四分隔部之間的夾角均為鈍角。
[0007]所述擋板和隔板的高度均與種箱的高度相等。
[0008]所述種輪的一側安裝有弧形的第一擋片,所述第一擋片的弧度與取種輪的弧度相同。
[0009]所述箱蓋設有與取種輪相對應的邊緣呈臺階狀的通孔,所述通孔處安裝有孔塞和頂部設有凸沿的弧形的第二擋片。
[0010]所述凸沿上設有限位耳,所述箱蓋設有與限位耳相匹配的凹槽。
[0011]所述第二擋片的高度等于取種輪高度的一半。
[0012]本技術具有以下技術效果:
[0013]本技術的種箱內安裝有和拆卸的分隔板,進行小批量的播種時,種粒直接進入內種倉,從而實現種粒的充分播種;
[0014]取種輪上設有量層凹槽,配合第二擋片可靈活實現單雙粒播種。
附圖說明
[0015]下面結合附圖對本技術作進一步的說明。
[0016]附圖1為本技術的結構示意圖。
[0017]附圖2為種箱內部結構示意圖。
[0018]附圖3為分隔板與種箱配合示意圖。
[0019]附圖4為分隔板安裝示意圖。
[0020]附圖5為分隔板結構示意圖。
[0021]附圖6為擋片與箱蓋的配合示意圖。
[0022]圖中,1
?
外殼,2
?
箱蓋,2.1
?
進料口,2.2
?
通孔, 3
?
料斗,4
?
金屬圈,5
?
鴨嘴,6
?
種箱,7
?
分隔板,7.1
?
連接耳,7.2
?
第一分隔部,7.3
?
第二分隔部,7.4
?
第三分隔部,7.5
?
第四分隔部,8
?
取種輪,10
?
第一擋片,11
?
毛刷,12
?
擋板,13
?
第一種倉,14
?
第二種倉,15
?
第二擋片,15.1
?
限位耳。
具體實施方式
[0023]以下僅為本技術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是本技術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術人員在本技術揭露的技術范圍內,可以輕易想到的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技術的保護范圍之內。
[0024]本技術中所述的“左”、“右”、“內”、“外”等描述方向關系的詞語僅為了實施例的描述方便,不視為對本技術的限定。所述“第一”、“第二”等僅用于區分描述,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所述固定連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焊接、螺接、卡接、過盈配合、一體成型等現有技術已知的連接方式;所述若干為一個以上。
[0025]附圖1至附圖6為本技術的一種具體實施例。該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手推式播種機的下籽裝置,包括中空的外殼1,在外殼1的外周安裝有帶鴨嘴5的金屬圈4,鴨嘴5與外殼1連通。外殼1內轉動安裝有種箱6,種箱6上通過螺釘安裝有帶矩形進料口2.1的箱蓋2,箱蓋2上安裝有料斗3,該料斗3的出料口與箱蓋2上的進料口2.1連通。
[0026]圓形的種箱6的內部結構如附圖2至附圖3在所示,其下部安裝有取種輪8,該取種輪8設有兩圈一一對應的取種凹槽。在種輪8的一側安裝有毛刷11和弧形的第一擋片10,該第一擋片10的弧度與取種輪8的弧度相同,從而使得取種輪8上的種粒不會提前掉出來。在種箱6的底壁上還固定安裝有擋板12,該擋板12的一端與種箱6的側壁固定連接、另一端與毛刷11相抵,整個擋板12的高度與種箱6的高度相同。取種輪8、毛刷11和擋板12的上方為種倉。
[0027]箱蓋2的內側過螺釘固定安裝有分隔板7,將種倉分為第一種倉13和第二種倉14,該分隔板7的結構如附圖4和圖5所示,通過連接7.1余箱蓋2螺釘連接,其整體高度等于擋板12的高度,包括依次連接的第一分隔部7.2,第二分隔部7.3,第三分隔部7.4,第四分隔部7.5;其中第一分隔部7.2與擋板12平行且緊密接觸,第三分隔部7.4與進料口2.1的上緣平行,第四分隔部7.5的自由端設有與取種輪8配合的倒圓角;第二分隔部7.3與第三分隔部7.4以及第三分隔部7.4與第四分隔部7.5之間的夾角均為鈍角;使用時,種粒將料斗3進入由分隔板7與種輪8、毛刷11構成的相對封閉的空間即第二種倉14內,種粒在重力的作用下落在取種凹槽 中,取種輪的一側的毛刷與取種輪逆向轉,毛刷將取種輪周圍多余的種 籽掃除,保證取種凹槽內存有一粒種籽,種籽隨著取種輪轉動到下方時,靠自身重 力落入鴨嘴中,由于第二種倉14的空間較小且沒有可以讓種粒停留的死角,因此即便是幾個種粒也
可使實現有效播種,不會產生殘留。
[0028]箱蓋2設有一個與取種輪8相對應的邊緣呈臺階狀的通孔2.2,該通孔2.2上安裝有與之過盈配合的孔塞16。頂部設有凸沿的弧形的第二擋片15與通孔2.2呈臺階狀邊緣相配合,并通過孔塞16固定在通孔2.2處,該第二擋片15的高度等于取種輪8高度的一半,且弧度與取種輪8弧度相同,可以遮擋住取種輪8上層的取種凹槽,從而實現單粒播種。為了防止第二擋片15在使用過程中發生移動,在第二擋片15的凸沿上設有與之一體成型的限位耳15.1,箱蓋2的頂部設有與限位耳15.1相匹配的凹槽。如需要單粒播種,就可以安裝第二擋片15,若需要雙粒播種就可以吧第二擋片15取下。
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手推式播種機的下籽裝置,包括外殼(1),所述外殼(1)內轉動安裝有種箱(6),其特征在于:所述種箱(6)上安裝有帶矩形進料口(2.1)的箱蓋(2),所述種箱(6)下部安裝有取種輪(8),所述取種輪(8)的一側轉動安裝有毛刷(11),所述種箱(6)的底壁上還固定安裝有擋板(12),所述擋板(12)的一端與種箱(6)的側壁固定連接、另一端與毛刷(11)相抵;所述箱蓋(2)的內側可拆卸的安裝有分隔板(7),所述分隔板(7)包括依次連接的第一分隔部(7.2)、第二分隔部(7.3)、第三分隔部(7.4)、第四分隔部(7.5);所述第一分隔部(7.2)與擋板(12)平行且緊密接觸,所述第三分隔部(7.4)與進料口(2.1)的上緣平行,所述第四分隔部(7.5)的自由端設有與取種輪(8)配合的倒圓角。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手推式播種機的下籽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分隔部(7.3)與第三分隔部(7.4)以及第三分隔部(7.4)與第四分隔部(...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位志敏,王有波,劉誠誼,卜艷霞,馬學強,紀宣伊,
申請(專利權)人:濟南新綠洲農業發展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