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的一實施例提供一種用于車輛的通風口,包括:管道,空氣通過管道流動;蓋罩,其設置在管道的前側,在蓋罩中形成有流出網孔,空氣通過流出網孔流出;多個層,多個層一層接一層地設置在蓋罩的后方,在多個層中形成有引導空氣通過的引導網孔;以及軸,其穿過多個層,其中當引導網孔在前后方向上彼此重疊時,形成至少一個空氣流動通道S,并且其中,所述用于車輛的通風口具有一種結構,在該結構中多個層根據軸的操作方向以逐級方式移動,從而改變空氣流動通道S的方向。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用于車輛的通風口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用于車輛的通風口,更具體地,涉及一種作為多層(multi-layer)隱藏式通風口的用于車輛的通風口,其構成為其中形成有網孔的多個層,這些層一層接一層地布置在蓋罩后面并以逐級方式操作,由此來調節風向。
技術介紹
車輛內設置有暖通空調(HVAC:Heating,VentilationandAirConditioning)系統,暖通空調系統用于產生暖氣或冷氣并將其供應至室內來實現制熱或制冷或者使車輛內部時刻保持舒適狀態,不管外部環境如何。并且,在例如雨天或冬季等外部溫度較低時,這樣的暖通空調系統還可以用于通過去除風擋與車輛玻璃上形成的霜或霧來保障駕駛的安全性。通常,暖通空調系統包括空調箱,空調箱內依次設置有用于吸入外部空氣或內部空氣并將外部空氣或內部空氣送至空調箱的室內室外機、蒸發器,及加熱器芯等,在對空氣進行加熱或冷卻后供應至車輛內部。由上述暖通空調系統冷卻或加熱的空氣通過與空調箱連通的用于車輛的通風口(airvent)供應至車輛內部,由此實現車內的制冷與制熱。在傳統的通風口中,其通常的結構使調節空氣的風向的葉片暴露在通風口外部,在這種情況下,不僅需要水平葉片還需要垂直葉片。因此,存在調節風向的通風口內部結構變得復雜的問題。并且,由于其結構使葉片暴露在外部,會導致因葉片之間的空間內進入異物而降低通風口性能的問題。在先技術文獻專利文獻專利文獻1:韓國授權專利公報第10-1878965號(2018年7月10日)專利技術內容技術目的本專利技術用于解決上述現有技術中的問題,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用于車輛的通風口,該用于車輛的通風口是一種多層隱藏式的通風口,其構成為其中形成有網孔的多個層,這些層一層接一層地布置在蓋罩后面并以逐級方式操作,由此來調節風向。解決問題的技術方案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的一方面提供一種用于車輛的通風口,包括:管道,空氣通過所述管道流動;蓋罩,其設置在所述管道的前側,并且在所述蓋罩中形成有流出網孔,空氣通過所述流出網孔流出;多個層,這些層一層接一層地設在所述蓋罩的后方,并且在多個層中形成有引導空氣通過的引導網孔;以及軸,其穿過所述多個層設置,其中當所述引導網孔在前后方向上彼此重疊時,形成至少一個空氣流動通道S,并且其中,所述用于車輛的通風口具有一結構,在所述結構中當所述多個層根據所述軸的操作方向以逐級方式移動時,所述空氣流動通道S的方向改變。在本專利技術一實施例的用于車輛的通風口中,所述用于車輛的通風口還可以包括層承載件,所述層承載件被配置成當所述軸上下操作時,將所述軸的操作力傳遞至所述多個層。在本專利技術一實施例中,所述用于車輛的通風口的特征在于,所述層承載件可以具有水平部及兩側部,所述水平部中形成有通孔,所述軸能夠通過所述通孔插入,所述兩側部中形成有聯接突起以及插槽,所述聯接突起能夠與所述管道聯接,所述插槽能夠與所述多個層的最后一層聯接。在本專利技術一實施例中,所述用于車輛的通風口的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可以形成為沿左右方向更長的長孔形狀,所述通孔的垂直寬度對應于所述軸的直徑。在本專利技術一實施例中,所述用于車輛的通風口還可以包括層連桿,所述層連桿分別設置在所述多個層的兩側,并且被配置成將所述多個層相互連接。在本專利技術一實施例中,所述用于車輛的通風口的特征在于,所述層連桿上可以形成有分別與所述多個層聯接的多個突起。在本專利技術一實施例中,所述用于車輛的通風口的特征在于,還可以包括連桿止動件,所述連桿止動件被配置成輔助連接所述多個層,并且被配置成當所述軸左右操作時,限制各個層的左右方向移動范圍。在本專利技術一實施例中,所述用于車輛的通風口的特征在于,所述多個層中的每個層可以設置有插入孔,所述連桿止動件插入到所述插入孔中,所述插入孔被形成為使得左右方向直徑從前方層至后方層逐漸變大。專利技術的效果根據本專利技術的一方面,其中形成有引導網孔G的多個層一層接一層地布置在蓋罩后方并以逐級方式操作,由此,即使沒有暴露在外的單獨的葉片,也能夠輕松調節風向。并且,方便的是僅通過操作旋鈕就能夠調節由通風口流出的空氣的風向及風速。此外,管道隱藏在形成有流出網孔F的蓋罩的后方,容易實現車輛儀表盤及周圍部件間的相互協調。應當理解,本專利技術的效果并不受限于上述效果,還包括可以從本專利技術的詳細說明或權利要求書所記載的專利技術結構中推導出的所有效果。附圖說明圖1是根據本專利技術一實施例的用于車輛的通風口的立體圖。圖2是根據本專利技術一實施例的用于車輛的通風口的分解圖。圖3是根據本專利技術一實施例的省略了管道及蓋罩的用于車輛的通風口的立體圖。圖4是顯示根據本專利技術一實施例的多個層的連接結構的分解圖。圖5是顯示根據本專利技術一實施例的空氣引導件的操作過程的截面圖。圖6是根據本專利技術一實施例的用于車輛的通風口的沿A-A線的截面圖。圖7是根據本專利技術一實施例的用于車輛的通風口的沿B-B線的截面圖。圖8是根據本專利技術一實施例的用于車輛的通風口的沿C-C線的截面圖。圖9是根據本專利技術一實施例的用于車輛的通風口的沿D-D線的截面圖。具體實施方式以下將參照附圖對本專利技術做出說明。然而,本專利技術可以體現為多種不同形式,并不受限于在此說明的實施例。并且,省略了附圖中與說明無關的部分,以助于明確說明本專利技術,在通篇說明書中,類似部件使用類似附圖標記。在通篇說明書中,當某一部件被稱為“連接于”另一個部件時,不僅包括“直接連接”,還包括這兩個部件之間介有其他部件的“間接連接”。并且,當說明某一部件“包括”其他構成要素時,這不表示排除其它構成要素,而是可以表示進一步包括其它構成要素,除非特別聲明相反情況。下面,參照附圖詳細說明本專利技術的實施例。圖1是根據本專利技術一實施例的用于車輛的通風口的立體圖;圖2是根據本專利技術一實施例的用于車輛的通風口的分解圖;圖3是根據本專利技術一實施例的省略了管道及蓋罩的用于車輛的通風口的立體圖;圖4是顯示根據本專利技術一實施例的多個層的連接結構的分解圖。根據本專利技術一實施例的用于車輛的通風口1000在車輛內位于駕駛人及同乘人的前側面板上,由此可將暖氣或冷氣供應至車內。下面,將空氣排出方向的下游側定義為前方,將上游側定義為后方。參照圖1至圖4,本專利技術的用于車輛的通風口1000包括管道100、蓋罩200、多個層300,及軸400。更具體地,本專利技術的用于車輛的通風口1000包括:管道100,空氣通過管道100流動;蓋罩200,蓋罩200設置在管道100的前側并且其中形成有供空氣通過其流出的流出網孔F;多個層300,多個層一層接一層地設在蓋罩200的后方并且其中形成有引導空氣通過的引導網孔G;以及穿過多個層300的軸400,通過引導網孔G在前后方向上彼此重疊,形成至少一個空氣流動通道S,并且,用于車輛的通風口1000被配置成根據軸400的操作方向,多個層300以逐級方式移動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1.一種用于車輛的通風口,包括:/n管道,空氣通過所述管道流動;/n蓋罩,所述蓋罩設置在所述管道的前側,在所述蓋罩中形成有流出網孔,空氣通過所述流出網孔流出;/n多個層,所述多個層一層接一層地設置在所述蓋罩的后方,在所述多個層中形成有引導空氣通過的引導網孔;以及/n軸,所述軸穿過所述多個層,/n其中,當所述引導網孔在前后方向上彼此重疊時,形成至少一個空氣流動通道(S),并且其中,所述用于車輛的通風口具有一結構,在所述結構中當所述多個層根據所述軸的操作方向以逐級方式移動時,所述空氣流動通道(S)的方向改變。/n
【技術特征摘要】
20200205 KR 10-2020-00136601.一種用于車輛的通風口,包括:
管道,空氣通過所述管道流動;
蓋罩,所述蓋罩設置在所述管道的前側,在所述蓋罩中形成有流出網孔,空氣通過所述流出網孔流出;
多個層,所述多個層一層接一層地設置在所述蓋罩的后方,在所述多個層中形成有引導空氣通過的引導網孔;以及
軸,所述軸穿過所述多個層,
其中,當所述引導網孔在前后方向上彼此重疊時,形成至少一個空氣流動通道(S),并且其中,所述用于車輛的通風口具有一結構,在所述結構中當所述多個層根據所述軸的操作方向以逐級方式移動時,所述空氣流動通道(S)的方向改變。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車輛的通風口,還包括:
層承載件,所述層承載件被配置成當所述軸上下操作時,將所述軸的操作力傳遞至所述多個層。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車輛的通風口,其中所述層承載件具有水平部及兩側部,
其中所述水平部中形成有通孔,所述軸能夠通過所述通孔插入...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柳昌佑,金炳祚,
申請(專利權)人:伊利諾斯工具制品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美國;US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