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顱骨修補系統用旋轉固定結構,設置有用于連接修補主體和顱骨的固定組件,所述固定組件包括:固定塊、夾緊結構,所述夾緊結構上設置的連接桿用于連接修補主體,所述夾緊結構用于與顱骨內、外表面接觸來夾緊顱骨;所述固定塊設置在夾緊結構中,通過旋轉可與顱骨外表面配合并固定;本方案通過夾緊結構將修補主體與顱骨上預先選定的固定位置相連,實現了修補主體與顱骨的快速連接,再通過旋轉固定塊,使固定塊與所述夾具結構的夾緊顱骨的內外表面,進而實現穩定固定,并且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只需兩步即可實現對修補主體與顱骨的固定,安裝簡單、安裝時間短并且固定牢固。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顱骨修補系統用旋轉固定結構
本技術涉及手術應用顱骨修補系統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顱骨修補系統用旋轉固定結構。
技術介紹
顱骨修補術是解決顱骨缺損造成的反常性腦供血、腦脊液循環不足或障礙,以及腦受壓等問題的一種腦外科常見的手術,目的是防止由于顱骨缺損區形狀改變,頭皮受大氣壓的影響,使其內陷壓迫腦組織,以及為了恢復顱腔的密閉性,保持生理性顱內壓穩定,減輕顱骨缺損綜合征,通常對顱骨缺損直徑在3厘米以上,無肌肉覆蓋,無禁忌證者都應行顱骨修補。目前主要修補顱骨的材料除自體顱骨外,還有假體材料,包括醫用鈦合金、鈦網、羥基磷灰石、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醚醚酮類等,術中一般配合顱骨鎖、固定部件、鈦連接片等一起使用。在顱骨修補術之前需要對患者進行頭顱CT及額骨X線拍片檢查,通過數字化成型常規薄層CT掃描,層厚1-2mm,并進行三維重建,然后用CNC車床加工或3D打印技術進行成型加工,制造出與患者額骨缺損一致的顱骨修復假體。
技術實現思路
現有技術中存在的技術問題為:現有的顱骨修補系統在安裝時需要耗費大量的安裝時間,安裝過程繁瑣,并且固定不穩定。針對上述提出的技術問題,本技術提供了一種顱骨修補系統用旋轉固定結構,解決了顱骨修補系統安裝時間過長、安裝繁瑣且固定不穩定的問題。本方案的技術手段如下:一種顱骨修補系統用旋轉固定結構,用于安裝于修補主體,包括:用于連接修補主體和顱骨的固定組件,所述固定組件包括:固定塊、夾緊結構,所述夾緊結構上設置的連接桿用于連接修補主體,所述夾緊結構用于與顱骨內、外表面接觸來夾緊顱骨;所述連接桿可在修補主體中旋轉;所述固定塊設置在夾緊結構中,通過旋轉可與顱骨外表面配合并固定。本方案在實際使用時,所述夾緊結構上的連接桿安裝在修補主體之中,與修補主體之間實現固定連接,夾緊結構又用于夾緊顱骨,這夾緊結構能夠實現顱骨與所述修補主體之間的初步連接,在所述夾緊結構中設置有固定塊,所述固定塊通過旋轉來使固定塊的一端與顱骨外表面緊密相接,此時固定塊的端部的外表面緊密接觸,夾緊結構位于顱骨內表面的一側與顱骨內表面緊密接觸,實現了修補主體與顱骨之間的連接與固定。在使用時只需旋轉夾緊結構,先與顱骨進行一個初步的連接,再旋轉固定塊實現夾緊結構的固定,安裝簡單,僅需兩步即可完成安裝,減少了安裝的時間,并且提供了一個單獨的固定塊來進行固定,則能進一步保證修補主體與顱骨的固定效果。進一步地,所述夾緊結構還包括:第一板和第二板,所述第一板和第二板的端部通過連接桿相連接,所述連接桿用于與修補主體中的通孔配合,實現固定組件的旋轉。所述連接桿與第一板可第二板的連接位置位于端部則是保證,夾緊結構的夾緊端通過連接桿旋轉至修補主體的范圍中時,所述第一板和第二板的遠離用于夾緊的一端處于所述修補主體的范圍之內;保證在修補主體中安裝有本方案的旋轉固定結構后不影響修補主體的面積,保證修補主體能夠順利放入到顱骨缺失部位。進一步地,所述第一板的內表面可與顱骨的外表面配合,所述第一板遠離所述連接桿的一端設置有階梯孔,孔徑較大的一側位于所述第一板的下方。所述第一板與所述第二板之間的距離需要根據通過對患者顱骨進行CT掃描確定好固定位置后,再進行確定;所述第一板與第二板可與顱骨的內外表面進行配合,保證修補主體與顱骨之間的初步連接;所述階梯孔,孔徑大的一端位于下方則能夠能使位于階梯孔中的固定塊與顱骨上表面的接觸面積比較大,保證固定的穩定性,若是固定塊與顱骨的接觸面積小,在擰緊時容易對顱骨的外表面造成損傷。進一步地,所述階梯孔中設置有螺紋,所述固定塊外表面的螺紋可與所述階梯孔配合,所述固定塊可在階梯孔中旋轉,且在豎直方向上移動。采用螺紋連接的方式,保證了固定的穩定性,也無需采用單獨的裝置進行對固定塊的高度進行限位或者固定,簡化了結構。進一步地,所述固定塊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一板的厚度,所述固定塊位于所述第一板上表面的一端沿徑向方向開設有一通孔,所述通孔用于可拆卸連接扭動桿。所述固定塊上設置的扭動桿是為了方便對固定塊進行擰動,當扭動桿從固定塊中卸下時,所述固定塊與所述第一板也為可拆卸連接;所述固定塊可從所述第一板的內側卸下;在實際顱骨修補手術進行前可以選著最適宜的固定塊,通過對固定塊的形狀、高度或者表面處理進行選擇,挑選最適宜手術的固定塊提前安裝旋入到第一板之中。進一步地,所述第一板的端部均為圓角。當手術完成后,患者只會感受到輕微凸起,不會出現刮手等不適感,減輕了患者的心理壓力,患者更容易接受。本技術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的優點和有益效果:本技術設置有用于連接修補主體和顱骨的固定組件,所述固定組件包括:固定塊、夾緊結構,所述夾緊結構上設置的連接桿用于連接修補主體,所述夾緊結構用于與顱骨內、外表面接觸來夾緊顱骨;所述固定塊設置在夾緊結構中,通過旋轉可與顱骨外表面配合并固定;本方案通過夾緊結構將修補主體與顱骨上預先選定的固定位置相連,實現了修補主體與顱骨的快速連接,再通過旋轉固定塊,使固定塊與所述夾具結構的夾緊顱骨的內外表面,進而實現穩定固定,并且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只需兩步即可實現對修補主體與顱骨的固定,安裝簡單、安裝時間短并且固定牢固。附圖說明此處所說明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技術實施例的進一步理解,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并不構成對本技術實施例的限定。在附圖中:圖1為本技術的一種顱骨修補系統用旋轉固定結構的安裝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在圖1的A-A處的剖面圖,其中所述固定組件處于未擰緊狀態;圖3為本技術在圖1的A-A處的剖面圖,其中所述固定組件為擰緊狀態。圖中的附圖標記分別為:1-修補主體;2-固定組件;21-固定塊;22-扭動桿;23-連接桿;24-第二板;25-第一板;3-顱骨。具體實施方式參照說明書附圖對本技術的一種顱骨修補系統用旋轉固定結構,作以下詳細地說明。實施例1:如圖1至圖3所示,一種顱骨3修補系統用旋轉固定結構,用于安裝于修補主體1,包括:用于連接修補主體1和顱骨3的固定組件2,所述固定組件2包括:固定塊21、夾緊結構,所述夾緊結構上設置的連接桿23用于連接修補主體1,所述夾緊結構用于與顱骨3內、外表面接觸來夾緊顱骨3;所述連接桿(23)可在修補主體中旋轉所述固定塊21設置在夾緊結構中,通過旋轉可與顱骨3外表面配合并固定。本方案在實際使用時,所述夾緊結構上的連接桿23安裝在修補主體1之中,與修補主體1之間實現固定連接,夾緊結構又用于夾緊顱骨3,這夾緊結構能夠實現顱骨3與所述修補主體1之間的初步連接,在所述夾緊結構中設置有固定塊21,所述固定塊21通過旋轉來使固定塊21的一端與顱骨3外表面緊密相接,此時固定塊21的端部的外表面緊密接觸,夾緊結構位于顱骨3內表面的一側與顱骨3內表面緊密接觸,實現了修補主體1與顱骨3之間的連接與固定。在使用時只需旋轉夾緊結構,先與顱骨3進行一個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1.一種顱骨修補系統用旋轉固定結構,用于安裝于修補主體(1),包括:用于連接修補主體(1)和顱骨(3)的固定組件(2),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組件(2)包括:固定塊(21)、夾緊結構,所述夾緊結構上設置有用于連接修補主體(1)的連接桿(23),所述連接桿(23)可在修補主體(1)中旋轉;/n所述夾緊結構用于對顱骨(3)的夾緊;所述固定塊(21)設置在夾緊結構中,通過旋轉可與顱骨(3)外表面配合。/n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顱骨修補系統用旋轉固定結構,用于安裝于修補主體(1),包括:用于連接修補主體(1)和顱骨(3)的固定組件(2),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組件(2)包括:固定塊(21)、夾緊結構,所述夾緊結構上設置有用于連接修補主體(1)的連接桿(23),所述連接桿(23)可在修補主體(1)中旋轉;
所述夾緊結構用于對顱骨(3)的夾緊;所述固定塊(21)設置在夾緊結構中,通過旋轉可與顱骨(3)外表面配合。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顱骨修補系統用旋轉固定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夾緊結構還包括:第一板(25)和第二板(24),所述第一板(25)和第二板(24)的端部通過連接桿(23)相連接,所述連接桿(23)用于與修補主體(1)中的通孔配合,實現固定組件(2)的旋轉。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顱骨修補系統用旋轉固定結構,其特...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陳糧,吳建,楊滿,張曉金,
申請(專利權)人:成都美益達醫療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四川;5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