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空調器精細化正向循環除冰系統及控制方法,包括板式換熱器和室外換熱器,所述板式換熱器和室外換熱器之間通過主路管道連接,所述板式換熱器的主路連通氣液分離器;在所述板式換熱器的主路上分支連接有第一支路,通過板式換熱器中第一支路冷媒吸收主路的換熱余熱后,用于室外換熱器的除冰除霜。通過板式換熱器換熱后的余熱進行二次利用,用于室內換熱器的除冰除霜,從而避免了主路冷媒的損耗導致的供熱能力不穩定的問題。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空調器精細化正向循環除冰系統及控制方法
本專利技術屬于電器
,尤其涉及一種空調器精細化正向循環除冰系統及控制方法。
技術介紹
風冷熱泵機組廣發應用于居民生活品質提升,其主要功能在于利用少量的電能,借助空調器系統,轉化輸出為客戶末端的熱能,以達到制冷或者制熱的效果。其中熱泵機組,主要在于制熱功能的運用,顧名思義,“熱泵”機組就是一種從低熱能區域,克服熱能自然傳遞梯度差,汲取熱量至高高熱量區域的機組。在淮河以北地區,冬季制熱功能應用的尤為明顯,風冷熱泵機組也備受消費者青睞。但是,隨著機組的制熱運行,室外機長時間進行低溫蒸發吸收熱量,當換熱器表面溫度低于空氣露點溫度時,就會產生凝露、結霜等現象。并且,伴隨著制熱運行時間的延長,結霜結冰的現象會進一步惡化。現有除霜除冰的方式中,正向循環除霜除冰技術應用較為廣泛,尤其在北方地區,室外環境較為惡劣,極容易產生換熱器結冰現象。正向循環除冰時整機除霜除冰時維持制熱不換向,保證客戶的穩定受熱。但是,現有的技術主要是通過對壓縮機排氣口或者均油器出口的的高溫冷媒,獨立設置支路控制,引流至室內換熱器2中進行除霜除冰。此方案可以品質化客戶享受,但是在化霜除冰階段,由于耗費了主路的冷媒,導致系統冷媒的有效循環量減少,室外吸熱能力較低,影響客戶側制熱能力。機組通過自身調節,會持續控制壓縮機頻率的提升,從而加大了電耗。
技術實現思路
為解決上述現有技術中的問題,本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空調器精細化正向循環除冰系統及控制方法,該專利技術簡要描述核心設計點及技術效果。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的一種空調器精細化正向循環除冰系統及控制方法的具體技術方案如下:一種空調器精細化正向循環除冰系統,包括板式換熱器和室外換熱器,所述板式換熱器和室外換熱器之間通過主路管道連接,所述板式換熱器的主路連通氣液分離器;在所述板式換熱器的主路上分支連接有第一支路,通過板式換熱器中第一支路冷媒吸收主路的換熱余熱后,用于室外換熱器的除冰除霜。進一步的,所述板式換熱器的第一支路上設有控制閥,控制閥連接控制器,通過控制閥控制板式換熱器中換熱后的支路冷媒,將支路冷媒流向室外換熱器中進行除霜。進一步的,所述板式換熱器的主路連通氣液分離器,且從該主路分支出的第一支路管路經過室外換熱器后回到板式換熱器的主路上連通的氣液分離器中;當需要除冰時候,在室外側低溫結冰后,通過控制分支出的第一支路將板式換熱器中吸余熱后的支路冷媒,進入室外換熱器除冰化凍。進一步的,所述室內換熱器中的第一支路設置成沿著流道從下至上沿著冰層厚度的方向逆向流動除冰化凍。進一步的,從板式換熱器到室外換熱器正向上的第一支路上設有第三除冰閥,從室外換熱器到板式換熱器逆向上的第一支路上設有第一除冰閥和第二除冰閥;在室外側低溫結冰后,匹配室內換熱器檢測溫度,再通過控制器控制分析,通過控制第一除冰閥關閉且開啟第三除冰閥,在板式換熱器中吸熱后的支路冷媒,通過第一過濾器進入室外換熱器除冰化凍。進一步的,所述從板式換熱器到室外換熱器正向上的第一支路上還設有第一過濾器。進一步的,所述板式換熱器和室外換熱器之間還連接有第二支路,第二支路上設置有電子膨脹閥,且電子膨脹閥的兩端之間連有單向閥,電子膨脹閥且與控制器連接。進一步的,所述第二支路上還設有第二過濾器。一種空調器精細化正向循環除冰系統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驟:檢測步驟:從板式換熱器的主路管道上分支出的第一支路連通于室外換熱器,第一支路吸收了主路管道的熱量后,匹配室內換熱器檢測溫度;控制步驟:控制器控制第一除冰閥關閉,第三除冰閥開啟,在板式換熱器中吸熱后的第二支路冷媒,進入室外換熱器底部;除冰步驟:控制經過室外換熱器流道自下至上沿著冰層厚度的方向逆向流動除冰化凍。進一步的,還包括設置在節流降溫步驟:板式換熱器和室外換熱器之間還連接有第二支路,通過控制器的自動分析判斷,自動調節第二支路的電子膨脹閥的步數,從而實現節流降溫。相比較現有技術而言,本專利技術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通過板式換熱器換熱后的余熱進行二次利用,用于室內換熱器的除冰除霜,從而避免了主路冷媒的損耗導致的供熱側能力不穩定的問題;2、逆向流動式除霜,大溫差換熱,高效可靠,有效縮短了化霜除冰周期長。附圖說明圖1為本專利技術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專利技術和現有技術空調系統連接圖;圖3為本專利技術原理控制圖。圖中標號說明:板式換熱器1、室外換熱器2、第一除冰閥31、第二除冰閥32、第三除冰閥33、第一過濾器34、第二過濾器4、電子膨脹閥5、單向閥6、化霜感溫包7、第一支路8、第二支路9。具體實施方式為了更好地了解本專利技術的目的、結構及功能,下面結合附圖1-3,對本專利技術一種空調器精細化正向循環除冰系統,做進一步詳細的描述。設計一種空調器精細化正向循環除冰系統,包括板式換熱器1(即過冷器)和室外換熱器2,板式換熱器1和室外換熱器2之間通過主路管道連接,板式換熱器1的主路連通氣液分離器,且從該主路分支出的第一支路8管路經過室外換熱器2后回到板式換熱器1的主路上連通的氣液分離器中;當需要除冰時候,在室外側低溫結冰后,通過控制分支出的第一支路8將板式換熱器1中吸余熱后的支路冷媒,進入室外換熱器2除冰化凍。在板式換熱器1的主路上分支連接有第一支路8,通過板式換熱器1中第一支路8冷媒吸收主路的換熱余熱后,用于室外換熱器2的除冰除霜。板式換熱器1余熱化霜技術,在系統正向循環的模式下,通過板式換熱器1的支路冷媒吸收了主路的熱量后,通過第一支路8用于室內換熱器2的除冰除霜,即室外機除冰化霜,化霜感溫包7檢測溫度方便控制器隨時分析控制溫度,從而避免了主路冷媒的損耗導致的供熱側能力不穩定的問題;另一方面,逆流除霜,利用除冰系統的大溫差換熱,高效可靠,有效解決了化霜除冰周期長的問題。室內換熱器2中的第一支路8設置成沿著流道從下至上沿著冰層厚度的方向逆向流動除冰化凍。本方案使用的熱源與眾不同,不需現有技術中采用壓縮機本體熱源,而是板式換熱器1的換熱余熱,利用循環回路的支路設置流路,實現除冰除霜技術效果。如圖2所示箭頭所示的流向,采用正向制熱循環、沿著溫度方向逆向流動的化霜方式。對于換熱后的余熱應用均有更好的技術效果,對于冷凝器化霜技術的方式采用逆流流動式除霜,高效可靠,縮短化霜除冰周期。本方案中,成分利用了板式換熱器1換熱后的余熱,實現高效、低耗除冰。由于在整機制熱運行時,經過壓縮機排出的高溫高壓冷媒,即為換熱介質,統稱為冷媒,直接進入室內換熱器,在室內風機的作用下,空氣被迫流動,當空氣略過室內高溫銅管時,因溫差產生傳熱,從而室內空氣吸熱,輸出“熱風”。與此同時,銅管內的冷媒,放熱冷凝,形成常壓常溫的液態冷媒。但是由于是內、外換熱器的面積、風量相差較大,而換熱能力與換氣面積、溫差成正比關系,所以室內換熱能力明顯弱于室外側,導致室內外換熱不平衡,既影響系統壓力的穩定性,也會導致制熱能力的銳減。因此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1.一種空調器精細化正向循環除冰系統,包括板式換熱器(1)和室外換熱器(2),所述板式換熱器(1)和室外換熱器(2)之間通過主路管道連接,所述板式換熱器(1)的主路連通氣液分離器;/n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板式換熱器(1)的主路上分支連接有第一支路(8),通過板式換熱器(1)中第一支路(8)冷媒吸收主路的換熱余熱后,用于室外換熱器(2)的除冰除霜。/n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空調器精細化正向循環除冰系統,包括板式換熱器(1)和室外換熱器(2),所述板式換熱器(1)和室外換熱器(2)之間通過主路管道連接,所述板式換熱器(1)的主路連通氣液分離器;
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板式換熱器(1)的主路上分支連接有第一支路(8),通過板式換熱器(1)中第一支路(8)冷媒吸收主路的換熱余熱后,用于室外換熱器(2)的除冰除霜。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空調器精細化正向循環除冰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板式換熱器(1)的第一支路(8)上設有控制閥,控制閥連接控制器,通過控制閥控制板式換熱器(1)中換熱后的支路冷媒,將支路冷媒流向室外換熱器(2)中進行除霜。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空調器精細化正向循環除冰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板式換熱器(1)的主路連通氣液分離器,且從該主路分支出的第一支路(8)管路經過室外換熱器(2)后回到板式換熱器(1)的主路上連通的氣液分離器中;
當需要除冰時候,在室外側低溫結冰后,通過控制分支出的第一支路(8)將板式換熱器(1)中吸余熱后的支路冷媒,進入室外換熱器(2)除冰化凍。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空調器精細化正向循環除冰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內換熱器(2)中的第一支路(8)設置成沿著流道從下至上沿著冰層厚度的方向逆向流動除冰化凍。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空調器精細化正向循環除冰系統,其特征在于,從板式換熱器(1)到室外換熱器(2)正向上的第一支路(8)上設有第三除冰閥(33),從室外換熱器(2)到板式換熱器(1)逆向上的第一支路(8)上設有第一除冰閥(31)和第二除冰閥(32);
在室外側低溫結冰后,匹配室內換熱器檢測溫度,再通過控制器控...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徐蒙,李敏,甘威,楊久子,陳銳,郭磊,
申請(專利權)人:格力電器合肥有限公司,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安徽;34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