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胸外科術后呼吸鍛煉護理裝置、鍛煉護理方法
[0001]本專利技術涉及呼吸鍛煉器械
,尤其涉及一種胸外科術后呼吸鍛煉護理裝置、鍛煉護理方法。
技術介紹
[0002]胸外科是一門醫學專科,專門研究胸腔內器官,主要指食道、肺部、縱隔病變的診斷及治療,乳腺外科領域也被歸入這個專科,其中又以肺外科和食道外科為主,胸外科是一個古老的學科,其形成和發展大約經歷了1個世紀,同時也由點滴的臨床經驗的積累,發展為具有獨立的理論基礎又與各個學科相互滲透獨立體系,現代胸外科醫師無需象先驅們那樣艱難地探索某一種疾病與外科治療的關系,先人們已經給我們留下了許許多多成功的或失敗的經驗教訓,并且根據這些經驗教訓作出總結,形成胸部外科的基礎理論。胸外科醫師的培養和訓練還應強調學習伴隨醫療實踐的全過程,不同階段、不同層次、不同水平的胸外科醫師有其不同的學習內容,亦會在學習中不斷吸收新知識,吐故納新,使其不斷成熟、更加豐滿。
[0003]胸外科中肺部手術后,需要進行呼吸功能鍛煉,是以進行有效的呼吸,增強呼吸肌,特別是膈肌的肌力和耐力為主要原則,以減輕呼吸困難、提高機體活動能力、預防呼吸肌疲勞、防治發生呼吸衰竭及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為目的的,原有呼吸鍛煉裝置在鍛煉時不具備調節功能,無法根據患者的身體情況進行訓練強度的調節,鍛煉效果不理想,患者在鍛煉時,往往需要醫護人員拿著裝置輔助患者進行鍛煉,因裝置放置起來不穩固,且裝置使用的患者較多,清理不方便,容易出現交叉感染的情況。
技術實現思路
[0004]1.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0005]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胸外科術后呼吸鍛煉護理裝置、鍛煉護理方法,具備自由調節的功能,可根據患者具體的身體情況進行強度的調節,可以直接固定在桌面上,無需醫護人員進行輔助,降低醫護人員的勞動強度,且清理方便,不會發生回流情況,避免交叉感染的優點。
[0006]2.技術方案
[0007]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專利技術采用如下的技術方案。
[0008]一種胸外科術后呼吸鍛煉護理裝置、鍛煉護理方法,包括訓練盒和調節組件,所述訓練盒的內底壁固定連接有多個吹氣腔體,每個所述吹氣腔體的內部均設置有懸浮球,相鄰兩個所述吹氣腔體之間均設置有連接管,所述訓練盒的左側設置有泄氣組件,所述泄氣組件貫穿訓練盒并與左側所述吹氣腔體相連通,右側所述吹氣腔體的表面連通有出氣閥,所述出氣閥的右端貫穿訓練盒并延伸至訓練盒的外部;調節組件所述調節組件的左側連通有第一輸氣管,所述第一輸氣管貫穿訓練盒并與左側所述吹氣腔體相連通,所述調節組件的右側連通有第二輸氣管。
[0009]進一步地,所述第二輸氣管的右側設置有可拆卸的面罩。
[0010]進一步地,所述訓練盒的正面嵌入安裝有觀測板,所述觀測板和吹氣腔體均為透明玻璃材質。
[0011]所述支撐桿的底部固定連接有底板,所述底板的頂部設置有均勻分布的固定組件,所述固定組件貫穿底板并延伸至底板的下方,所述底板的頂部固定連接有調節組件,所述調節組件包括調節框,所述調節框和底板固定連接,所述調節框的內壁轉動連接有轉動桿,所述轉動桿的表面固定連接有環形分布的撥片,所述撥片和調節框相接觸。
[0012]進一步地,所述調節框的正面螺紋連接有調節絲桿,所述調節絲桿的背面固定連接有阻力片,所述阻力片和轉動桿相接觸,所述阻力片為鋼纖維、還原鐵粉、泡沫鐵粉材料組成。
[0013]進一步地,所述泄氣組件包括圓形管,所述圓形管貫穿訓練盒并與左側所述吹氣腔體相連通,所述圓形管的左側螺紋連接有泄氣絲桿。
[0014]進一步地,所述泄氣絲桿的右側開設有泄氣孔,所述泄氣孔為T形,所述泄氣絲桿的表面套接有橡膠墊,所述橡膠墊和圓形管相接觸,所述泄氣絲桿上還設有與所述泄氣孔相連通的出氣孔。
[0015]進一步地,所述連接管分別連通左側吹氣腔體的出氣口和右側吹氣腔體進氣口,所述出氣口高于位于最低點時所述懸浮球的中心,所述進氣口高于位于最低點時所述懸浮球的中心。
[0016]進一步地,所述連接管上設有從左向右連通的連接管單向閥。
[0017]進一步地,還包括箱蓋,所述箱蓋和訓練盒通過卡鎖卡接,所述訓練盒的頂部設置有密封墊,所述密封墊的頂部和箱蓋的內頂壁固定連接,所述卡鎖包括鎖母,所述鎖母和訓練盒固定連接,所述箱蓋的左右兩側均固定連接有與鎖母相匹配的鎖扣。
[0018]3.有益效果
[0019]相比于現有技術,本專利技術的優點在于:
[0020](1)該專利技術胸外科術后呼吸鍛煉護理裝置,通過設置面罩、第二輸氣管、第一輸氣管、吹氣腔體、懸浮球和連接管,相互配合,可以實現患者的呼吸鍛煉,且多個吹氣腔體、懸浮球和連接管之間相互配合,可有效劃分呼吸鍛煉的訓練階段,更加有利于患者的康復,通過設置調節組件,可以根據患者自身的情況,調節裝置的訓練強度,更加有力對患者的呼吸鍛煉,使得康復效果更好。
[0021](2)該專利技術胸外科術后呼吸鍛煉護理裝置,通過設置吹氣腔體和觀測板,使得患者和醫護人員可直接觀測到懸浮球的運動狀態,從而判斷出訓練的成效,且懸浮球的上下浮動可增加患者訓練的趣味性。
[0022](3)通過在泄氣絲桿上設置出氣孔,通過相對調節泄氣絲桿和圓形管的位置,可以調節出氣孔相對暴露在外的面積,從而實現調節吹氣阻力大小的作用,可以根據患者實際感受進行調節,并且保證氣體能夠通過連接管進入下個出氣腔體。
[0023](4)該專利技術胸外科術后呼吸鍛煉護理裝置,通過設置單向閥,訓練盒內部不會發生氣體回流情況,避免了氣體回流將水汽和細菌帶向患者口腔。
[0024](5)該專利技術胸外科術后呼吸鍛煉護理裝置,通過設置泄氣組件,可對吹氣腔體的內部進行泄氣,避免訓練盒內部壓力過大,影響鍛煉效果。
[0025](6)該專利技術胸外科術后呼吸鍛煉護理裝置,通過設置卡鎖,實現了箱蓋和訓練盒的可拆卸,更加有利于對訓練盒內部進行清理和維護,降低出現交叉感染的風險,且卡鎖在鎖定箱蓋和訓練盒時會對密封墊進行擠壓,密封墊會發生相應的形變,更加裝置的密閉性能。
附圖說明
[0026]圖1為本專利技術的立體圖;
[0027]圖2為本專利技術的正面剖視圖;
[0028]圖3為本專利技術調節組件的結構示意圖;
[0029]圖4為本專利技術泄氣組件的結構示意圖;
[0030]圖5為本專利技術圖1中A處的放大圖;
[0031]圖6為本專利技術圖1中B處的放大圖;
[0032]圖7為本專利技術圖2中C處的放大圖。
[0033]圖中:1、訓練盒;2、吹氣腔體;3、懸浮球;4、連接管;5、箱蓋;6、卡鎖;601、鎖扣;602、鎖母;7、密封墊;8、泄氣組件;801、圓形管;802、泄氣絲桿;803、橡膠墊;804、泄氣孔;805、出氣孔;9、支撐桿;10、底板;1001、圓形孔;11、調節組件;1101、調節框;1102、轉動桿;1103、撥片;1104、調節絲桿;1105、阻力片;12、第一輸氣管;13、第二輸氣管;14、面罩;15、固定組件;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胸外科術后呼吸鍛煉護理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訓練盒(1)和調節組件(11),所述訓練盒(1)的內底壁固定連接有多個吹氣腔體(2),每個所述吹氣腔體(2)的內部均設置有懸浮球(3),相鄰兩個所述吹氣腔體(2)之間均設置有連接管(4),所述訓練盒(1)的左側設置有泄氣組件(8),所述泄氣組件(8)貫穿訓練盒(1)并與左側所述吹氣腔體(2)相連通,右側所述吹氣腔體(2)的表面連通有出氣閥,所述出氣閥的右端貫穿訓練盒(1)并延伸至訓練盒(1)的外部;調節組件(11)所述調節組件(11)的左側連通有第一輸氣管(12),所述第一輸氣管(12)貫穿訓練盒(1)并與左側所述吹氣腔體(2)相連通,所述調節組件(11)的右側連通有第二輸氣管(13)。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胸外科術后呼吸鍛煉護理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輸氣管(13)的右側設置有可拆卸的面罩(14)。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胸外科術后呼吸鍛煉護理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訓練盒(1)的正面嵌入安裝有觀測板(17),所述觀測板(17)和吹氣腔體(2)均為透明玻璃材質。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胸外科術后呼吸鍛煉護理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訓練盒(1)的底部四角均固定連接有支撐桿(9),所述支撐桿(9)的底部固定連接有底板(10),所述底板(10)的頂部設置有均勻分布的固定組件(15),所述固定組件(15)貫穿底板(10)并延伸至底板(10)的下方,所述底板(10)的頂部固定連接有調節組件(11),所述調節組件(11)包括調節框(1101),所述調節框(1101)和底板(10)固定連接,所述調節框(1101)的內壁轉動連接有轉動桿(1102),所述轉動桿(1102)的表面固定連接有環形分布的撥片(1103),所述撥片(1103)和調節框(1101)相接觸。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胸外科術后呼吸鍛...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