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壓力傳感器,包括裝置主體,所述裝置主體的一端外表面設置有第一編織系帶,所述第一編織系帶的內部表面設置有限制孔,所述裝置主體后端外表面設置有報警器,所述裝置主體的前端外表面設置有壓力傳感器,所述裝置主體的前端外表面靠近壓力傳感器的兩側設置有橡膠塊,所述壓力傳感器的前端外表面設置有棉布,所述裝置主體、橡膠塊、棉布的內部均貫穿設置有固定螺栓,所述裝置主體的另一端外表面設置有固定塊,所述固定塊的內部表面設置有轉動軸,所述轉動軸的外側表面設置有第二編織系帶。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所述的一種壓力傳感器,可以解決由于輸液皮膚腫大無人發現的情況發生。發生。發生。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壓力傳感器
[0001]本技術涉及醫療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壓力傳感器。
技術介紹
[0002]輸液是指由靜脈滴注輸入體內的大劑量注射液,一次給藥在100ml以上,它是注射劑的一個分支,通常包裝在玻璃或塑料的輸液瓶或袋中,不含抑菌劑,使用時通過輸液器調整滴速,持續而穩定地將藥物輸入體內;傳統的輸液過程中有一些缺點,比如有些智力障礙或者癱瘓、肢端麻木的病人在輸液時,有時候護士和家屬都沒注意出現了皮膚腫大的情況,病人不會表達或者本來肢體感受就不靈敏,會出現輸腫了的情況發生,腫的還很高,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我們提出了這種壓力傳感器。
技術實現思路
[0003]本技術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壓力傳感器,可以有效解決
技術介紹
中的問題。
[0004]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采取的技術方案為:
[0005]一種壓力傳感器,包括裝置主體,所述裝置主體的一端外表面設置有第一編織系帶,所述第一編織系帶的內部表面設置有限制孔,所述裝置主體后端外表面設置有報警器,所述裝置主體的前端外表面設置有壓力傳感器,所述裝置主體的前端外表面靠近壓力傳感器的兩側設置有橡膠塊,所述壓力傳感器的前端外表面設置有棉布,所述裝置主體、橡膠塊、棉布的內部均貫穿設置有固定螺栓,所述裝置主體的另一端外表面設置有固定塊,所述固定塊的內部表面設置有轉動軸,所述轉動軸的外側表面設置有第二編織系帶,所述第二編織系帶的一端外表面設置有限制環,所述第二編織系帶的一端外表面靠近限制環的內側設置有固定件。
[0006]優選的,所述第一編織系帶的一端外表面設置有系帶頭,所述系帶頭的一端外表面與第一編織系帶的一端外表面固定連接。
[0007]優選的,所述第一編織系帶的外表面與裝置主體的一端外表面固定連接,所述限制孔的外表面與第一編織系帶的內部表面固定連接,所述限制孔的數量為十組。
[0008]優選的,所述報警器的前端外表面與裝置主體的后端外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壓力傳感器的后端外表面與裝置主體的前端外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橡膠塊的后端外表面與裝置主體的前端外表面固定連接。
[0009]優選的,所述棉布的后端外表面與橡膠塊的前端外表現固定連接,所述固定螺栓的外表面與裝置主體、橡膠塊、棉布的內部表面均為螺紋連接,所述固定塊的一端外表面與裝置主體的另一端外表面固定連接。
[0010]優選的,所述第二編織系帶外表面與通過轉動軸與固定塊活動連接,所述限制環的一端外表面通過轉軸與第二編織系帶的一端外表面活動連接,所述固定件的一端外表面與通過轉軸與第二編織系帶的一端外表面活動連接。
[0011]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該一種壓力傳感器,使用時通過將裝置主體放在輸液針頭插入的皮膚上端,再根據使用者的手的寬度進行輕微固定,固定時通過將第一編織系帶一端的系帶頭貫穿限制環的內側,根據使用者手的大小選擇將固定件插入第一編織系帶內部的一組限制孔中,從而達到將壓力傳感器的前端外表面貼近皮膚的上端,當皮膚由于輸液不當出現腫大時,腫脹的皮膚擠壓壓力傳感器,當擠壓力達到一定程度時通過報警器可以發生報警,提醒進行重新輸液,可以解決由于輸液皮膚腫大無人發現的情況發生,較為實用,使用的效果相對于傳統方式更好。
附圖說明
[0012]圖1為本技術一種壓力傳感器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0013]圖2為本技術一種壓力傳感器的局部結構示意圖;
[0014]圖3為本技術一種壓力傳感器的局部結構示意圖。
[0015]圖中1、裝置主體;2、第一編織系帶;3、系帶頭;4、限制孔;5、報警器;6、壓力傳感器;7、橡膠塊;8、棉布;9、固定螺栓;10、固定塊;11、轉動軸;12、第二編織系帶;13、限制環;14、固定件。
具體實施方式
[0016]為使本技術實現的技術手段、創作特征、達成目的與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進一步闡述本技術。
[0017]如圖1-3所示,一種壓力傳感器,包括裝置主體1,裝置主體1的一端外表面設置有第一編織系帶2,第一編織系帶2的內部表面設置有限制孔4,裝置主體1后端外表面設置有報警器5,裝置主體1的前端外表面設置有壓力傳感器6,裝置主體1的前端外表面靠近壓力傳感器6的兩側設置有橡膠塊7,壓力傳感器6的前端外表面設置有棉布8,裝置主體1、橡膠塊7、棉布8的內部均貫穿設置有固定螺栓9,裝置主體1的另一端外表面設置有固定塊10,固定塊10的內部表面設置有轉動軸11,轉動軸11的外側表面設置有第二編織系帶12,第二編織系帶12的一端外表面設置有限制環13,第二編織系帶12的一端外表面靠近限制環13的內側設置有固定件14。
[0018]第一編織系帶2的一端外表面設置有系帶頭3,系帶頭3的一端外表面與第一編織系帶2的一端外表面固定連接。
[0019]第一編織系帶2的外表面與裝置主體1的一端外表面固定連接,限制孔4的外表面與第一編織系帶2的內部表面固定連接,限制孔4的數量為十組。
[0020]報警器5的前端外表面與裝置主體1的后端外表面固定連接,壓力傳感器6的后端外表面與裝置主體1的前端外表面固定連接,橡膠塊7的后端外表面與裝置主體1的前端外表面固定連接。
[0021]棉布8的后端外表面與橡膠塊7的前端外表現固定連接,固定螺栓9的外表面與裝置主體1、橡膠塊7、棉布8的內部表面均為螺紋連接,固定塊10的一端外表面與裝置主體1的另一端外表面固定連接。
[0022]第二編織系帶12外表面與通過轉動軸11與固定塊10活動連接,限制環13的一端外表面通過轉軸與第二編織系帶12的一端外表面活動連接,固定件14的一端外表面與通過轉
軸與第二編織系帶12的一端外表面活動連接。
[0023]需要說明的是,本技術為一種壓力傳感器,使用時通過將裝置主體1放在輸液針頭插入的皮膚上端,再根據使用者的手的寬度進行輕微固定,固定時通過將第一編織系帶2一端的系帶頭3貫穿限制環13的內側,根據使用者手的大小將固定件14插入第一編織系帶2內部的某一組限制孔4中,從而達到將壓力傳感器6的前端外表面貼近皮膚的上端,當皮膚由于輸液不當出現腫大時,腫脹的皮膚擠壓壓力傳感器6,當擠壓力達到一定程度時通過報警器5可以發生報警,提醒進行重新輸液,可以解決由于輸液皮膚腫大無人發現的情況發生,在使用前景上超越了傳統的壓力傳感器,較為實用。
[0024]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技術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技術的優點。本行業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技術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描述的只是說明本技術的原理,在不脫離本技術精神和范圍的前提下,本技術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技術范圍內。本技術要求保護范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效物界定。
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壓力傳感器,包括裝置主體(1),其特征在于:所述裝置主體(1)的一端外表面設置有第一編織系帶(2),所述第一編織系帶(2)的內部表面設置有限制孔(4),所述裝置主體(1)后端外表面設置有報警器(5),所述裝置主體(1)的前端外表面設置有壓力傳感器(6),所述裝置主體(1)的前端外表面靠近壓力傳感器(6)的兩側設置有橡膠塊(7),所述壓力傳感器(6)的前端外表面設置有棉布(8),所述裝置主體(1)、橡膠塊(7)、棉布(8)的內部均貫穿設置有固定螺栓(9),所述裝置主體(1)的另一端外表面設置有固定塊(10),所述固定塊(10)的內部表面設置有轉動軸(11),所述轉動軸(11)的外側表面設置有第二編織系帶(12),所述第二編織系帶(12)的一端外表面設置有限制環(13),所述第二編織系帶(12)的一端外表面靠近限制環(13)的內側設置有固定件(14)。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壓力傳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編織系帶(2)的一端外表面設置有系帶頭(3),所述系帶頭(3)的一端外表面與第一編織系帶(2)的一端外表面固定連接。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壓力傳感器,其特征在于:所...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白帆,肖紅英,陳曉芳,吳林霞,楊琴,
申請(專利權)人:德陽市人民醫院,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