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采用抗菌防臭吸水速干的蜂巢布運動面料
本技術涉及蜂巢布
,具體為一種采用抗菌防臭吸水速干的蜂巢布運動面料。
技術介紹
現今,蜂巢布面料表面的紋路與蜂巢很相似,所以稱之為蜂巢布,其實提花蜂巢布料就是指面料的組織結構是采用蜂巢組織做的,蜂巢組織是一種面料的組織結構,蜂巢布相比其他面料,優勢在于透氣性強,穩定性好,蜂巢組織適合各種材質的面料,一般棉布和毛料用的較多一些,但是市場上大多數的蜂巢布運動面料存在外部不防水等弊端。市場上的蜂巢布運動面料在使用中除臭性能較弱,排汗性能不強,不具備抗菌功能,在雨天蜂巢布運動面料吸水承重緊貼皮膚導致使用者穿著舒適度較差,為此,我們提出一種采用抗菌防臭吸水速干的蜂巢布運動面料。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采用抗菌防臭吸水速干的蜂巢布運動面料,以解決上述
技術介紹
中提出的蜂巢布運動面料在使用中除臭性能較弱,排汗性能不強,不具備抗菌功能,在雨天蜂巢布運動面料吸水承重緊貼皮膚導致使用者穿著舒適度較差的問題。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采用抗菌防臭吸水速干的蜂巢布運動面料,包括布體和凸點,所述布體的表面設置有蜂巢格,且蜂巢格的豎向設置有經紗,所述蜂巢格的橫向設置有緯紗,且緯紗的表面設置有棉氨綸,所述經紗的表面設置有納米纖維,所述布體的上方設置有上層布,且布體的下方設置有下層布,所述上層布的上端設置有防水面料層,且上層布的下端設置有活性炭層,所述活性炭層的下方設置有空氣線層,所述布體的頂端設置有凸點,且布體的兩側設置有組合膠。 >優選的,所述蜂巢格呈正方形分布,且蜂巢格內部的經紗與緯紗之間為編織連接。優選的,所述上層布與下層布之間相互平行,且上層布與下層布之間形狀結構相吻合。優選的,所述上層布的上端與防水面料層之間相貼合,且上層布的下端與活性炭層之間相粘結。優選的,所述空氣線層呈中空狀分布,且布體與空氣線層之間形狀相匹配。優選的,所述布體表面的凸點呈均勻狀分布,且布體與組合膠之間相膠合。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該采用抗菌防臭吸水速干的蜂巢布運動面料設置有納米纖維,納米纖維在紫外線照射下產生的原子氧能有效的與多數有機物反應從而在短時間內殺死大多數細菌,提高了蜂巢布運動面料的抗菌性,棉氨綸自身的吸濕透氣性提高了蜂巢布運動面料整體的吸水速干性;布體設置的上下兩層提高了蜂巢布運動面料的厚度從而有效的提升了蜂巢布運動面料的重量,避免風力較大時蜂巢布運動面料過于輕便導致吹起,給使用者帶來不便,上層布與下層布的設置提高了蜂巢布運動面料的穿著性,使用者可將這種蜂巢布運動面料制作的運動服正反穿著;防水面料層具有防水透汽的性能,良好的透汽性避免霉菌滋生,保持人體的干爽性,防水面料層避免了雨天雨水的浸泡減少使用者在雨天的穿著不適,空氣線層的設置有效的增加了一層緩沖層,減少碰撞時受到的直接沖擊,空氣線層的設置便于輕微調節布體的松緊度,使得布體適用于大多數不同體型的人群,提高蜂巢布運動面料的適配性。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正視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橫截面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技術圖2中A處放大結構示意圖。圖中:1、布體;2、蜂巢格;3、經紗;4、緯紗;5、上層布;6、防水面料層;7、納米纖維;8、棉氨綸;9、活性炭層;10、組合膠;11、空氣線層;12、下層布;13、凸點。具體實施方式下面將結合本技術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技術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技術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技術保護的范圍。請參閱圖1-3,本技術提供一種技術方案:一種采用抗菌防臭吸水速干的蜂巢布運動面料,包括布體1、蜂巢格2、經紗3、緯紗4、上層布5、防水面料層6、納米纖維7、棉氨綸8、活性炭層9、組合膠10、空氣線層11、下層布12和凸點13,布體1的表面設置有蜂巢格2,且蜂巢格2的豎向設置有經紗3,蜂巢格2的橫向設置有緯紗4,且緯紗4的表面設置有棉氨綸8,經紗3的表面設置有納米纖維7,布體1的上方設置有上層布5,且布體1的下方設置有下層布12,上層布5的上端設置有防水面料層6,且上層布5的下端設置有活性炭層9,活性炭層9的下方設置有空氣線層11,布體1的頂端設置有凸點13,且布體1的兩側設置有組合膠10;蜂巢格2呈正方形分布,且蜂巢格2內部的經紗3與緯紗4之間為編織連接,經紗3采用納米纖維7,納米纖維7在紫外線照射下產生的原子氧能有效的與多數有機物反應從而在短時間內殺死大多數細菌,提高了蜂巢布運動面料的抗菌性,緯紗4采用棉氨綸8,棉氨綸8自身的吸濕透氣性提高了蜂巢布運動面料整體的吸水速干性;上層布5與下層布12之間相互平行,且上層布5與下層布12之間形狀結構相吻合,布體1設置有上下兩層,提高了蜂巢布運動面料的厚度從而有效的提升了蜂巢布運動面料的重量,避免風力較大時蜂巢布運動面料過于輕便導致吹起,給使用者帶來不便,上層布5與下層布12的設置提高了蜂巢布運動面料的穿著性,使用者可將這種蜂巢布運動面料制作的運動服正反穿著;上層布5的上端與防水面料層6之間相貼合,且上層布5的下端與活性炭層9之間相粘結,防水面料層6采用高分子防水透氣材料與布料混合而成,具有防水透汽的性能,良好的透汽性使得使用者穿著蜂巢布運動面料時產生的汗汽迅速排出,避免霉菌滋生,保持人體的干爽性,防水面料層6避免了雨天雨水的浸泡減少使用者在雨天的穿著不適,活性炭層9有效的吸附人體產生的臭氣;空氣線層11呈中空狀分布,且布體1與空氣線層11之間形狀相匹配,空氣線層11處于布體1的中部,有效的增加了一層緩沖層,減少碰撞時受到的直接沖擊,空氣線層11的設置可輕微調節布體1的松緊度,使得布體1適用于大多數不同體型的人群,提高蜂巢布運動面料的適配性;布體1表面的凸點13呈均勻狀分布,且布體1與組合膠10之間相膠合,凸點13的設置提升了布體1表面的摩擦力,避免布體1過于光滑導致不易放置,凸點13的設置增強了蜂巢布運動面料與人體的貼合力,布體1與組合膠10之間的膠合避免了不同層面料的移動從而減少布體1的不平整,膠合減少了不同層面料的線頭移出從而避免布體1的損壞。工作原理:對于這類的采用抗菌防臭吸水速干的蜂巢布運動面料,首先蜂巢格2內部設置有經紗3與緯紗4,經紗3與緯紗4之間相互編織,經紗3采用納米纖維7,納米纖維7在紫外線照射下產生的原子氧能與多數有機物反應從而在短時間內殺死大多數細菌,緯紗4采用棉氨綸8,棉氨綸8自身具有吸濕透氣性,布體1設置有上層布5與下層布12,使用者可將這種蜂巢布運動面料制作的運動服正反穿著,防水面料層6采用高分子防水透氣材料與布料混合而成,防水透氣材料使得使用者穿著蜂巢布運動面料時產生的汗汽迅速排出,活性炭層9吸附人體產生的臭氣,空氣線層11處于布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1.一種采用抗菌防臭吸水速干的蜂巢布運動面料,包括布體(1)和凸點(13),其特征在于:所述布體(1)的表面設置有蜂巢格(2),且蜂巢格(2)的豎向設置有經紗(3),所述蜂巢格(2)的橫向設置有緯紗(4),且緯紗(4)的表面設置有棉氨綸(8),所述經紗(3)的表面設置有納米纖維(7),所述布體(1)的上方設置有上層布(5),且布體(1)的下方設置有下層布(12),所述上層布(5)的上端設置有防水面料層(6),且上層布(5)的下端設置有活性炭層(9),所述活性炭層(9)的下方設置有空氣線層(11),所述布體(1)的頂端設置有凸點(13),且布體(1)的兩側設置有組合膠(10)。/n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采用抗菌防臭吸水速干的蜂巢布運動面料,包括布體(1)和凸點(13),其特征在于:所述布體(1)的表面設置有蜂巢格(2),且蜂巢格(2)的豎向設置有經紗(3),所述蜂巢格(2)的橫向設置有緯紗(4),且緯紗(4)的表面設置有棉氨綸(8),所述經紗(3)的表面設置有納米纖維(7),所述布體(1)的上方設置有上層布(5),且布體(1)的下方設置有下層布(12),所述上層布(5)的上端設置有防水面料層(6),且上層布(5)的下端設置有活性炭層(9),所述活性炭層(9)的下方設置有空氣線層(11),所述布體(1)的頂端設置有凸點(13),且布體(1)的兩側設置有組合膠(10)。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采用抗菌防臭吸水速干的蜂巢布運動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蜂巢格(2)呈正方形分布,且蜂巢格(2)內部的經紗(3)與緯紗(4)之間為編織連接...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郭明松,
申請(專利權)人:桐鄉市匯勝紡織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浙江;33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