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一種全鹵制堿新技術的蒸發濃縮系統,包括蒸發釜,蒸發釜上連通有若干個蒸發液冷凝組件;蒸發液冷凝組件包括冷凝釜,蒸發釜的頂部連通有冷凝管,冷凝管貫穿冷凝釜的頂部,冷凝管上連通有若干個冷凝機構;冷凝機構包括連通在冷凝管上的凝液盤,凝液盤內具有凝液空腔,凝液盤的外側壁連通有若干個環形管道,環形管道上環形分布有若干個冷凝球,若干個冷凝球在環形管道上呈上、下兩層分布;冷凝球與環形管道傾斜連通設置。上述蒸發濃縮系統實現增加溶劑蒸汽的冷凝面積,具體溶劑蒸汽以分流到不同冷凝管,再進入到表面積大的冷凝球內進行冷卻,該方式提高了濃縮冷卻的效率,節省了能耗。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全鹵制堿新技術的蒸發濃縮系統
本技術涉及蒸發濃縮系統,尤其涉及的是一種全鹵制堿新技術的蒸發濃縮系統。
技術介紹
采用機械蒸汽再壓縮全鹵制堿的過程中,經常需要對反應液進行蒸發濃縮,其具體原理是通過加熱,在常壓條件下,溶劑蒸發,溶液濃度不斷的增大。現有技術公開的蒸發濃縮裝置大多在蒸發釜內進行,采用蒸汽加熱,溶劑蒸汽經過冷卻后液化成可以重新回收利用的溶液。然而,現有技術公開蒸發濃縮系統采用的往往是單一的管道式蒸發,既溶劑分子從一根單一的管道進入到冷卻裝置內冷卻,該方式的缺陷在于:冷卻面積小,溶劑分子無法充分冷凝,冷凝時間較長,進而導致需要更多的熱蒸汽形成提供熱能形成溶劑氣體。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了一種全鹵制堿新技術的蒸發濃縮系統。本技術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一種全鹵制堿新技術的蒸發濃縮系統,包括蒸發釜,所述蒸發釜上連通有若干個蒸發液冷凝組件;所述蒸發液冷凝組件包括冷凝釜,所述蒸發釜的頂部連通有冷凝管,所述冷凝管貫穿冷凝釜的頂部,所述冷凝管上連通有若干個冷凝機構,所述冷凝機構位于冷凝釜內;所述冷凝機構包括連通在冷凝管上的凝液盤,所述凝液盤內具有凝液空腔,所述凝液盤的外側壁連通有若干個環形管道,所述環形管道上環形分布有若干個冷凝球,若干個所述冷凝球在環形管道上呈上、下兩層分布;所述冷凝球與環形管道傾斜連通設置;全鹵制堿新技術的蒸發濃縮系統還包括與蒸發液冷凝組件配合的真空組件,通過所述真空組件使所述冷凝釜內形成真空。進一步地,所述蒸發釜包括釜體,所述釜體上設有夾套,所述夾套用于通入熱蒸汽加熱釜體。進一步地,所述蒸發釜上連通有6個蒸發液冷凝組件;6個所述蒸發液冷凝組件環形陣列分布在蒸發釜的頂部。進一步地,所述冷凝管上連通有上、下間隔設置的兩個冷凝機構。進一步地,所述凝液盤的外側壁連通有若干個側端管,所述側端管連通在環形管道的內側壁上。進一步地,若干個所述冷凝球在環形管道的上、下端以環形陣列分布方式分布;所述冷凝球與環形管道之間通過管道連通;位于環形管道上端的所述冷凝球傾斜朝上設置,位于環形管道下端的所述冷凝球傾斜朝下設置。進一步地,所述真空組件包括環形真空管道,所述環形真空管道朝下通過側管道連通在冷凝釜的頂部;所述環形真空管道連通有真空泵;所述冷凝管上開設有若干個真空通孔,所述真空通孔位于冷凝釜內。進一步地,所述冷凝管連接有閥門。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的全鹵制堿新技術的蒸發濃縮系統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術公開一種全鹵制堿新技術的蒸發濃縮系統,包括蒸發釜,所述蒸發釜上連通有若干個蒸發液冷凝組件;所述蒸發液冷凝組件包括冷凝釜,所述蒸發釜的頂部連通有冷凝管,所述冷凝管貫穿冷凝釜的頂部,所述冷凝管上連通有若干個冷凝機構,所述冷凝機構位于冷凝釜內;所述冷凝機構包括連通在冷凝管上的凝液盤,所述凝液盤內具有凝液空腔,所述凝液盤的外側壁連通有若干個環形管道,所述環形管道上環形分布有若干個冷凝球,若干個所述冷凝球在環形管道上呈上、下兩層分布;所述冷凝球與環形管道傾斜連通設置;全鹵制堿新技術的蒸發濃縮系統還包括與蒸發液冷凝組件配合的真空組件,通過所述真空組件所述冷凝釜內形成真空。通過上述蒸發濃縮系統實現增加溶劑蒸汽的冷凝面積,具體溶劑蒸汽以分流到不同冷凝管,再進入到表面積大的冷凝球內進行冷卻,該方式提高了濃縮冷卻的效率,節省了能耗。附圖說明圖1是本技術實施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技術實施例中蒸發液冷凝組件的結構示意圖;圖3是本技術實施例圖1中的俯視圖;圖4是本技術實施例中冷凝球與環形管道的連接關系結構示意圖;圖5是本技術實施例中冷凝機構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下面對本技術的實施例作詳細說明,本實施例在以本技術技術方案為前提下進行實施,給出了詳細的實施方式和具體的操作過程,但本技術的保護范圍不限于下述的實施例。如圖1-5所示,一種全鹵制堿新技術的蒸發濃縮系統,包括蒸發釜1,其中,蒸發釜1為現有技術公開常規用于蒸發溶劑的反應釜,在蒸發釜1的頂部具有入料端,底部具有出料端,具體而言,蒸發釜1包括釜體,釜體上設有夾套,夾套用于通入熱蒸汽加熱釜體,釜體頂部裝配有攪拌組件進行攪拌物料。本技術在現有蒸發釜1基礎上,為增加蒸發濃縮效率,進行如下結構改進:蒸發釜1上連通有若干個蒸發液冷凝組件3;具體是,蒸發釜1上連通有6個蒸發液冷凝組件3;6個所述蒸發液冷凝組件3環形陣列分布在蒸發釜1的頂部。所述蒸發液冷凝組件3包括冷凝釜31,所述蒸發釜1的頂部連通有冷凝管2,所述冷凝管2貫穿冷凝釜31的頂部,所述冷凝管2上連通有有上、下間隔設置的兩個冷凝機構32。所述冷凝機構32均位于冷凝釜31內。其中,冷凝釜31為現有技術公開的常規用于冷凝的釜體,具有通入冷凍鹽水的夾套用于冷卻。冷凝機構32包括連通在冷凝管2上的凝液盤322,所述凝液盤322內具有凝液空腔,所述凝液盤322的外側壁連通有若干個環形管道321,所述環形管道321上環形分布有若干個冷凝球324,若干個所述冷凝球324在環形管道321上呈上、下兩層分布;凝液盤322的外側壁連通有若干個側端管323,側端管323連通在環形管道321的內側壁上。同時,冷凝球324與環形管道321傾斜連通設置。若干個所述冷凝球324在環形管道321的上、下端以環形陣列分布方式分布;所述冷凝球324與環形管道321之間通過管道3241連通;位于環形管道321上端的所述冷凝球324傾斜朝上設置,位于環形管道321下端的所述冷凝球324傾斜朝下設置;所述環形管道321設置有若干排液孔,冷凝的液體經排液孔流出冷凝機構32匯集到冷凝釜31內,所述冷凝釜31設置有出液孔和出液閥門。全鹵制堿新技術的蒸發濃縮系統還包括與蒸發液冷凝組件3配合的真空組件,通過所述真空組件使所述冷凝釜31內形成真空。真空組件包括環形真空管道4,所述環形真空管道4朝下通過側管道41連通在冷凝釜31的頂部;環形真空管道4連通有真空泵42;同時,冷凝管2上開設有若干個真空通孔21,所述真空通孔21位于冷凝釜31內。冷凝管2連接有閥門。本技術的全鹵制堿新技術的蒸發濃縮系統的具體過程如下:按照現有方式在蒸發釜1上通入熱蒸汽,此時,蒸發釜1內的溶劑分子加熱形成蒸汽,蒸汽從6個冷凝管2分別進入到冷凝釜31內,此時,蒸汽進入到凝液盤322內,從凝液盤322順著側端管323進入到冷凝球324內(冷凝球324采用玻璃材質,內部具有腔體),通過該方式實現增加冷凝面積,蒸汽能夠被充分冷凝。其次,冷凝釜31頂部連通的真空組件,能夠實現,在需要減壓濃縮時,打開真空泵42,所有冷凝釜31中形真空,同時,因冷凝管2通過真空通孔21與蒸發釜1形成真空,進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1.一種全鹵制堿新技術的蒸發濃縮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蒸發釜,所述蒸發釜上連通有若干個蒸發液冷凝組件;/n所述蒸發液冷凝組件包括冷凝釜,所述蒸發釜的頂部連通有冷凝管,所述冷凝管貫穿冷凝釜的頂部,所述冷凝管上連通有若干個冷凝機構,所述冷凝機構位于冷凝釜內;/n所述冷凝機構包括連通在冷凝管上的凝液盤,所述凝液盤內具有凝液空腔,所述凝液盤的外側壁連通有若干個環形管道,所述環形管道上環形分布有若干個冷凝球,若干個所述冷凝球在環形管道上呈上、下兩層分布;/n所述冷凝球與環形管道傾斜連通設置;/n全鹵制堿新技術的蒸發濃縮系統還包括與蒸發液冷凝組件配合的真空組件,通過所述真空組件使所述冷凝釜內形成真空。/n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全鹵制堿新技術的蒸發濃縮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蒸發釜,所述蒸發釜上連通有若干個蒸發液冷凝組件;
所述蒸發液冷凝組件包括冷凝釜,所述蒸發釜的頂部連通有冷凝管,所述冷凝管貫穿冷凝釜的頂部,所述冷凝管上連通有若干個冷凝機構,所述冷凝機構位于冷凝釜內;
所述冷凝機構包括連通在冷凝管上的凝液盤,所述凝液盤內具有凝液空腔,所述凝液盤的外側壁連通有若干個環形管道,所述環形管道上環形分布有若干個冷凝球,若干個所述冷凝球在環形管道上呈上、下兩層分布;
所述冷凝球與環形管道傾斜連通設置;
全鹵制堿新技術的蒸發濃縮系統還包括與蒸發液冷凝組件配合的真空組件,通過所述真空組件使所述冷凝釜內形成真空。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全鹵制堿新技術的蒸發濃縮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蒸發釜包括釜體,所述釜體上設有夾套,所述夾套用于通入熱蒸汽加熱釜體。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全鹵制堿新技術的蒸發濃縮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蒸發釜上連通有6個蒸發液冷凝組件;
6個所述蒸發液冷凝組件環形陣列分布在蒸發釜的頂部。
...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黃瑩瑩,張廣林,莫新來,譚子斌,莫光明,張博圖,楊恒君,
申請(專利權)人:廣州新普利節能環保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廣東;44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