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動態腕關節支具,包括臂護套和掌護套,掌護套上表面固接有轉接板,臂護套和掌護套之間設置有復位扭簧一,復位扭簧一為兩個并分別位于臂護套的兩側;轉接板上設置有指套組件,指套組件包括平行設置于轉接板上方的安裝條,安裝條兩端與轉接板之間固接有復位扭簧二,沿安裝條長度方向上均勻掛設有四個彈簧,彈簧位于安裝條和掌護套之間,彈簧遠離安裝條一端固接有手指套;臂護套的側壁遠離復位扭簧一的一側固接有復位扭簧三,復位扭簧三遠離臂護套一端的端部掛設有彈簧和手指套。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具有能夠使得患者手腕做到主動彎曲和被動伸張,便于患者做手腕的抓取訓練,有利于患者的康復的效果。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動態腕關節支具
本技術涉及矯形輔助器具
,尤其是涉及一種動態腕關節支具。
技術介紹
為了預防或矯正四肢、軀干的畸形或治療骨關節及神經肌肉疾病,通常會用康復支具來輔助康復。腕關節支具適用于腕掌關節、腕中關節、橈腕關節和橈尺關節的康復,具有傳導應力及屈伸、偏斜、旋轉、回旋運動等功能。現有技術中公開號為CN209827453U的中國專利,其公開了一種腕關節鍛煉支具,包括前臂上支板、手掌護具、旋轉驅動機構和屈伸驅動機構,所述前臂上支板沿前后方向水平設置,所述旋轉驅動機構安裝在所述前臂上支板的前端,所述手掌護具通過所述屈伸驅動機構與所述旋轉驅動機構傳動連接,并位于所述前臂上支板的前方,所述旋轉驅動機構可驅動所述手掌護具旋轉,且所述屈伸驅動機構可驅動所述旋轉驅動機構帶動所述手掌護具上下擺轉。上述中的現有技術方案存在以下缺陷:患者手腕中的神經受傷嚴重時,手腕在康復訓練時,難以做到主動伸張狀態,不利于患者的康復。
技術實現思路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技術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種動態腕關節支具,能夠使得患者手腕做到主動彎曲和被動伸張,便于患者做手腕的抓取訓練,有利于患者的康復。本技術的上述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得以實現的:一種動態腕關節支具,包括套設于小臂上的臂護套和套設于手掌上的掌護套,所述掌護套上表面固接有轉接板,所述臂護套和所述掌護套之間設置有復位扭簧一,所述復位扭簧一為兩個并分別位于所述臂護套的兩側,所述復位扭簧一的一端固接于所述轉接板上表面,另一端固接于所述臂護套的側壁上;所述轉接板上設置有指套組件,所述指套組件包括平行設置于所述轉接板上方的安裝條,所述安裝條兩端與所述轉接板之間固接有復位扭簧二,沿所述安裝條長度方向上均勻掛設有四個彈簧,所述彈簧位于所述安裝條和所述掌護套之間,所述彈簧遠離所述安裝條一端固接有手指套;所述臂護套的側壁遠離所述復位扭簧一的一側固接有復位扭簧三,所述復位扭簧三遠離所述臂護套一端的端部掛設有所述彈簧和所述手指套。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患者將小臂和手掌分別套設于臂護套和掌護套上,再分別將五個手指分別套設于五個手指套上,當患者手部套設在支具時,手腕向上且手掌處于伸張狀態,此時患者手腕和手指向下做彎曲動作,其中復位扭簧一和復位扭簧二可以對手腕起到反作用力,復位扭簧三上的彈簧可以對大拇指起到反作用力,安裝條上的彈簧可以對其他四個手指起到反作用力,進而可以起到康復訓練的作用,因而能夠使得患者手腕做到主動彎曲和被動伸張,便于患者做手腕的抓取訓練,有利于患者的康復。本技術在一較佳示例中可以進一步配置為:所述轉接板長度方向的兩端開設有兩個平行設置的腰形孔,所述腰形孔的長度方向與所述轉接板長度方向垂直,所述腰形孔中設置有兩個用于連接所述復位扭簧一和所述復位扭簧二的固定螺栓,所述固定螺栓與所述掌護套之間螺紋連接。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利用腰形孔上的兩個固定螺栓,可以使得復位扭簧一和復位扭簧二分別與轉接板之間有兩個固定點,進而可以避免復位扭簧一和復位扭簧二發生轉動,有利于保證支具的正常工作。本技術在一較佳示例中可以進一步配置為:沿所述安裝條的長度方向開設有多個均勻分布的調節孔,所述調節孔中固接有調節螺栓,所述彈簧固接于所述調節螺栓的端部。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將彈簧設置于不同位置的調節孔時,可以調節彈簧之間的間距,進而可以適應不同手型的手指。本技術在一較佳示例中可以進一步配置為:所述安裝條為弧形狀,所述安裝條的外弧面朝向手指的指尖。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由于安裝條為弧形狀,從而安裝條上的彈簧的分布為弧形狀,進而可以適應手掌指尖的弧度分布,便于患者的使用。本技術在一較佳示例中可以進一步配置為:所述復位扭簧三與所述臂護套側壁之間連接有延伸鋼絲。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由于大拇指的伸張與手部垂直,從而利用延伸鋼絲可以使得復位扭簧三遠離臂護套,有利于患者大拇指的康復訓練。本技術在一較佳示例中可以進一步配置為:所述掌護套與掌心貼合的一面一體成型有凸片。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由于手指在彎曲時,手掌的掌心會處于凹陷狀態,利用凸片可以填補掌心的內陷,進而有利于患者掌心與掌護套之間的緊密貼合。本技術在一較佳示例中可以進一步配置為:所述掌護套靠近指尖一側的側面為弧形狀,所述掌護套的外弧面朝向手指的指尖。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由于手掌彎曲時,靠近指尖的一側為弧形狀,將掌護套靠近指尖一側的側面設置為弧形狀,進一步有利于患者掌心與掌護套之間的緊密貼合。本技術在一較佳示例中可以進一步配置為:所述臂護套上開設有多個均分布的透氣孔。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可以通過透氣孔向患者的臂部進行透氣散熱,進而有利于提高患者的舒適度。綜上所述,本技術包括以下至少一種有益技術效果:1.通過設置驅動機構,患者將小臂和手掌分別套設于臂護套和掌護套上,再分別將五個手指分別套設于五個手指套上,當患者手部套設在支具時,手腕向上且手掌處于伸張狀態,此時患者手腕和手指向下做彎曲動作,其中復位扭簧一和復位扭簧二可以對手腕起到反作用力,復位扭簧三上的彈簧可以對大拇指起到反作用力,安裝條上的彈簧可以對其他四個手指起到反作用力,進而可以起到康復訓練的作用,因而能夠使得患者手腕做到主動彎曲和被動伸張,便于患者做手腕的抓取訓練,有利于患者的康復;2.通過設置腰形孔和兩個固定螺栓,利用腰形孔上的兩個固定螺栓,可以使得復位扭簧一和復位扭簧二分別與轉接板之間有兩個固定點,進而可以避免復位扭簧一和復位扭簧二發生轉動,有利于保證支具的正常工作;3.通過設置調節孔,將彈簧設置于不同位置的調節孔時,可以調節彈簧之間的間距,進而可以適應不同手型的手指。附圖說明圖1主要示意本技術中腕關節的整體構造;圖2是圖1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圖,主要示意轉接板的構造;圖3主要示意圖1中安裝條的結構示意圖。圖中,1、臂護套;101、繃帶;11、透氣孔;2、掌護套;21、凸片;3、轉接板;31、腰形孔;32、固定螺栓;4、復位扭簧一;5、指套組件;51、安裝條;511、調節孔;512、調節螺栓;52、復位扭簧二;53、彈簧;54、手指套;6、復位扭簧三;61、延伸鋼絲。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對本技術作進一步詳細說明。參照圖1,為技術公開的一種動態腕關節支具,包括臂護套1、掌護套2、轉接板3、復位扭簧一4、指套組件5以及復位扭簧三6。臂護套1上固接有繃帶101,臂護套1能夠套設于患者小臂上并靠近手腕。掌護套2能夠套設于患者手掌的掌心上,掌護套2靠近指尖一側的側面為弧形狀,掌護套2的外弧面朝向手指的指尖,有利于患者掌心與掌護套2之間的緊密貼合。轉接板3固接于掌護套2中與手背貼合一側的外壁上,轉接板3為長方形板,轉接板3的長度方向與掌護套2的長度方向一致,轉接板3上開設有腰形孔31(如圖2所示),腰形孔3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1.一種動態腕關節支具,包括套設于小臂上的臂護套(1)和套設于手掌上的掌護套(2),其特征在于:所述掌護套(2)上表面固接有轉接板(3),所述臂護套(1)和所述掌護套(2)之間設置有復位扭簧一(4),所述復位扭簧一(4)為兩個并分別位于所述臂護套(1)的兩側,所述復位扭簧一(4)的一端固接于所述轉接板(3)上表面,另一端固接于所述臂護套(1)的側壁上;所述轉接板(3)上設置有指套組件(5),所述指套組件(5)包括平行設置于所述轉接板(3)上方的安裝條(51),所述安裝條(51)兩端與所述轉接板(3)之間固接有復位扭簧二(52),沿所述安裝條(51)長度方向上均勻掛設有四個彈簧(53),所述彈簧(53)位于所述安裝條(51)和所述掌護套(2)之間,所述彈簧(53)遠離所述安裝條(51)一端固接有手指套(54);所述臂護套(1)的側壁遠離所述復位扭簧一(4)的一側固接有復位扭簧三(6),所述復位扭簧三(6)遠離所述臂護套(1)一端的端部掛設有所述彈簧(53)和所述手指套(54)。/n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動態腕關節支具,包括套設于小臂上的臂護套(1)和套設于手掌上的掌護套(2),其特征在于:所述掌護套(2)上表面固接有轉接板(3),所述臂護套(1)和所述掌護套(2)之間設置有復位扭簧一(4),所述復位扭簧一(4)為兩個并分別位于所述臂護套(1)的兩側,所述復位扭簧一(4)的一端固接于所述轉接板(3)上表面,另一端固接于所述臂護套(1)的側壁上;所述轉接板(3)上設置有指套組件(5),所述指套組件(5)包括平行設置于所述轉接板(3)上方的安裝條(51),所述安裝條(51)兩端與所述轉接板(3)之間固接有復位扭簧二(52),沿所述安裝條(51)長度方向上均勻掛設有四個彈簧(53),所述彈簧(53)位于所述安裝條(51)和所述掌護套(2)之間,所述彈簧(53)遠離所述安裝條(51)一端固接有手指套(54);所述臂護套(1)的側壁遠離所述復位扭簧一(4)的一側固接有復位扭簧三(6),所述復位扭簧三(6)遠離所述臂護套(1)一端的端部掛設有所述彈簧(53)和所述手指套(54)。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動態腕關節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轉接板(3)長度方向的兩端開設有兩個平行設置的腰形孔(31),所述腰形孔(31)的長度方向與所述轉接板(3)長度方向垂直,所述腰形孔(31)中...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賈艷,李沐原,
申請(專利權)人:合肥瑞欣康復用品用具有限責任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安徽;34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