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偏心孔式閘閥結構,包括閥體、閥蓋、閥桿、閘板、手輪;閥體內分別設置有相通的進水孔、出水孔,閥蓋將閥桿和閘板形成定位連接、并與閥體之間形成容置閘板上升開啟時的閘板容置腔;進水孔包括進水連孔部和進水偏心連孔部、且兩者的中心軸線不在同一條中心線上,出水孔包括出水連孔部和出水偏心連孔部、且兩者的中心軸線不在同一條中心線上,進水連孔部與出水連孔部兩者的中心軸線在同一條中心線L1上,進水偏心連孔部與出水偏心連孔部兩者的中心軸線在同一條中心線L2上,中心軸線L2處于中心軸線L1的下側。本發明專利技術降低閘閥的高度、使閘閥加工的材料相應減少、節約加工成本,同時更好便于閘閥的啟閉操作。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偏心孔式閘閥結構
本專利技術涉及閘閥
,具體涉及一種偏心孔式閘閥結構。
技術介紹
閘閥廣泛運用于各種行業的各管道運輸上,用來控制介質的切斷或接通。在使用時一般是擰轉手輪通過閥桿帶動閘板的升降來控制閘閥的通斷情況,由于現有閘板的啟閉皆是通過閘板的升降來實現的,因此閘閥在開啟使用時、閥體內部要有足夠的高度空間用來容置閘板的上升,從而使得現有的閘閥在設計時高度較高,導致市場上現有結構的閘閥具有切下缺陷:一是閘閥較高的高度設計會對安裝的空間有要求,不然會影響閘閥的連接,非常的不方便連接安裝以及后期啟閉操作;二是閘閥閥體較高的設計需要的材料也相對增加,因此導致加工成本較高。因此現有市場上的閘閥繼續解決上述缺陷。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為解決上述
技術介紹
中提出的問題,提供一種偏心孔式閘閥結構。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的技術方案為:一種偏心孔式閘閥結構,包括閥體、閥蓋、閥桿、閘板、手輪;閥體內分別設置有相通的進水孔、出水孔,閥蓋將閥桿和閘板形成定位連接、并與閥體之間形成容置閘板上升開啟時的閘板容置腔,閘板設于閥體內、控制閥體的通斷;所述進水孔包括進水連孔部和進水偏心連孔部、且兩者的中心軸線不在同一條中心線上,出水孔包括出水連孔部和出水偏心連孔部、且兩者的中心軸線不在同一條中心線上,所述進水連孔部與出水連孔部兩者的中心軸線在同一條中心線L1上,進水偏心連孔部與出水偏心連孔部兩者的中心軸線在同一條中心線L2上;以進水連孔部與出水連孔部兩者的中心軸線L1為參照基準,中心軸線L2與閘板容置腔分別處于中心軸線L1的兩側、即中心軸線L2處于中心軸線L1的下側。在上述的一種偏心孔式閘閥結構中,所述進水偏心連孔部與出水偏心連孔部相對應、且兩者的直徑大小相等。在上述的一種偏心孔式閘閥結構中,所述進水偏心連孔部內壁對稱設置有若干分流改向通水槽,分流改向通水槽一端始自進水偏心連孔部與進水連孔部相接的端面、另一端終至進水偏心連孔部的內壁底部。在上述的一種偏心孔式閘閥結構中,所述分流改向通水槽自始端至終端呈螺旋軌跡線狀設計。在上述的一種偏心孔式閘閥結構中,所述分流改向通水槽與進水連孔部相通的一端處于進水偏心連孔部中心軸的上側、且其中兩條對稱的分流改向通水槽端部相交形成分水凸棱。在上述的一種偏心孔式閘閥結構中,所述進水偏心連孔部的內壁底部設置有通水直槽,若干分流改向通水槽的終端部匯集通至通水直槽中。在上述的一種偏心孔式閘閥結構中,所述分流改向通水槽的截面為梯形狀。采用以上所述技術方案,本專利技術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專利技術中的進水孔由進水連孔部、進水偏心連孔部兩部分組成,出水孔由出水連孔部、出水偏心連孔部兩部分組成,閘板對應處于進水偏心連孔部與出水偏心連孔部之間、閘板在兩者間升降即可控制閘閥的通斷情況;進水連孔部與出水連孔部兩者的中心軸線在同一條中心線L1上,進水偏心連孔部與出水偏心連孔部兩者的中心軸線在同一條中心線L2上,由于中心軸線L2與閘板容置腔分別處于中心軸線L1的兩側、即中心軸線L2處于中心軸線L1的下側,與現有的閘閥結構相比,使得閘板全開啟狀態時上升的距離縮短,因此閘板容置腔的設計高度就可以相應的降低、即閥體高度降低,從而使閘閥加工的材料相應減少、節約加工成本。本專利技術在進水孔的進水偏心連孔部內壁對稱設置有若干分流改向通水槽,分流改向通水槽的起始端部處于進水偏心連孔部中心軸的上側、終端部至進水偏心連孔部的底部,而且分流改向通水槽自始端至終端呈螺旋軌跡線狀設計;因此可以使進水連孔部直流沖擊進來的部分水流通過分流改向通水槽將水流沖擊力主要引導先作用在進水偏心連孔部的底部位置,從而在上升閘板進行開啟時、水流方向及沖擊力先對應作用在閘板底部位置,只要開啟閘板一點縫隙時、就可以將水流進來的大多沖擊力從閘板底部開啟的縫隙中卸掉,對于后面繼續的上升閘板開啟時就較為省力,非常的便于啟閉操作使用。附圖說明圖1是本專利技術的剖面圖;圖2是本專利技術中閥體的立體剖面圖。具體實施方式結合附圖對本專利技術再作進一步的闡述。須知,本說明書所附圖式所繪示的結構、比例、大小等,均僅用以配合說明書所揭示的內容,以供熟悉此技術的人士了解與閱讀,并非用以限定本專利技術可實施的限定條件,故不具技術上的實質意義,任何結構的修飾、比例關系的改變或大小的調整,在不影響本專利技術所能產生的功效及所能達成的目的下,均應仍落在本專利技術所揭示的
技術實現思路
得能涵蓋的范圍內。同時,本說明書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內”、“外”、“底”“中間”及“一”等的用語,亦僅為便于敘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專利技術可實施的范圍,其相對關系的改變或調整,在無實質變更
技術實現思路
下,當亦視為本專利技術可實施的范疇。如圖1、圖2所示,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偏心孔式閘閥結構,包括閥體1、閥蓋2、閥桿3、閘板4、手輪5;閥體1內分別設置有相通的進水孔6、出水孔7,閘板4設于閥體1內、控制閥體1的通斷,閥蓋2將閥桿3和閘板4形成定位連接、并與閥體1之間形成容置閘板4上升開啟時的閘板容置腔8;所述進水孔6包括進水連孔部9和進水偏心連孔部10、且兩者的中心軸線不在同一條中心線上,出水孔7包括出水連孔部11和出水偏心連孔部12、且兩者的中心軸線不在同一條中心線上,所述進水連孔部9與出水連孔部11兩者的中心軸線在同一條中心線L1上,進水偏心連孔部10與出水偏心連孔部12兩者的中心軸線在同一條中心線L2上;進水偏心連孔部10與出水偏心連孔部12相對應、且兩者的直徑大小相等,在閘閥處于關閉狀態時,閘板4處于進水偏心連孔部10與出水偏心連孔部12之間進行截斷關閉,在閘閥進行開啟時,閘板4在閥桿3的帶動下上升、慢慢進入閘板容置腔8中進行開啟;以進水連孔部9與出水連孔部11兩者的中心軸線L1為參照基準,中心軸線L2與閘板容置腔8分別處于中心軸線L1的兩側、即中心軸線L2處于中心軸線L1的下側;從而使得閘閥o在啟閉相通正常功能的前提下,通過設計改變進水偏心連孔部10與出水偏心連孔部12的位置使的閘板4上升開啟的行程減少,從而使閥體1的高度降低、達到節約材料以及減少加工成本的目的。進一步地,所述進水偏心連孔部10內壁對稱設置有若干分流改向通水槽13,分流改向通水槽13一端始自進水偏心連孔部10與進水連孔部9相接的端面、另一端終至進水偏心連孔部10的內壁底部;這樣的設計可以使水流進來的直流沖擊被分流改變,而且分流改向通水槽13的截面為梯形狀、可以盡多的對直流進入的水進行引流導向改變,直流沖擊進來的水流被改變作用在進水偏心連孔部10的內壁底部、即對應閘板4關閉時底部的位置,這樣在關閉狀態重新開啟時,只要閘板4上升使開啟存在一縫隙時、水流進來的直流沖擊力就會主要從閘板4的底部通過,對于后面的繼續升起開啟就比較省力、便于閘閥的啟閉操作使用。進一步地,所述分流改向通水槽13自始端至終端呈螺旋軌跡線狀設計,螺旋軌跡線狀的分流改向通水槽13可以使進水連孔部9中進來水流形成旋流方式,而且旋流的終點在進水偏心連孔部底部,從而可以更好的將進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1.一種偏心孔式閘閥結構,包括閥體、閥蓋、閥桿、閘板、手輪;閥體內分別設置有相通的進水孔、出水孔,閥蓋將閥桿和閘板形成定位連接、并與閥體之間形成容置閘板上升開啟時的閘板容置腔;其特征在于:所述進水孔包括進水連孔部和進水偏心連孔部、且兩者的中心軸線不在同一條中心線上,出水孔包括出水連孔部和出水偏心連孔部、且兩者的中心軸線不在同一條中心線上,所述進水連孔部與出水連孔部兩者的中心軸線在同一條中心線L1上,進水偏心連孔部與出水偏心連孔部兩者的中心軸線在同一條中心線L2上;以進水連孔部與出水連孔部兩者的中心軸線L1為參照基準,中心軸線L2與閘板容置腔分別處于中心軸線L1的兩側、即中心軸線L2處于中心軸線L1的下側。/n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偏心孔式閘閥結構,包括閥體、閥蓋、閥桿、閘板、手輪;閥體內分別設置有相通的進水孔、出水孔,閥蓋將閥桿和閘板形成定位連接、并與閥體之間形成容置閘板上升開啟時的閘板容置腔;其特征在于:所述進水孔包括進水連孔部和進水偏心連孔部、且兩者的中心軸線不在同一條中心線上,出水孔包括出水連孔部和出水偏心連孔部、且兩者的中心軸線不在同一條中心線上,所述進水連孔部與出水連孔部兩者的中心軸線在同一條中心線L1上,進水偏心連孔部與出水偏心連孔部兩者的中心軸線在同一條中心線L2上;以進水連孔部與出水連孔部兩者的中心軸線L1為參照基準,中心軸線L2與閘板容置腔分別處于中心軸線L1的兩側、即中心軸線L2處于中心軸線L1的下側。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偏心孔式閘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進水偏心連孔部與出水偏心連孔部相對應、且兩者的直徑大小相等。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宋丹丹,駱益水,潘環峰,楊啟柱,陳立彬,
申請(專利權)人:浙江瑞格銅業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浙江;33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