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可抵抗多方向載荷破壞的地下結構。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屬于地下基礎設施領域,包括地表、回填土層、地下結構、隔水保護結構、耐侵蝕保護層、內圈連接固定板、外圈連接固定板、底部連接封板、安裝連接螺栓、連接緊固桿件、固定端部、抗震支撐層、內置阻尼介質、四分之一過渡連接隔震支撐弧形板、隔震支撐半圓形連接板、外凸面和內凹面,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優點效果是能顯著增加地下整體結構多方向的減震抗震能力和抵抗多方向載荷破壞的能力,能在突發狀況如遇到地震、爆炸等災害時大大減少對地下結構的破壞,具有足夠的結構剛度和強度設計,解決現有技術中許多地下結構抗震保護的很多缺點,有利于地下結構的長期建設。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可抵抗多方向載荷破壞的地下結構
本技術屬于地下基礎設施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可抵抗多方向載荷破壞的地下結構。
技術介紹
綜合管廊的建設正在大力進行,綜合管廊所到達的區域也會越來越廣泛。地下綜合管廊對滿足民生基本需求和提高城市綜合承載力發揮著重要作用,降低了路面多次翻修的費用和工程管線的維修費用。保持了路面的完整性和各類管線的耐久性,便于各種管線的敷設、增減、維修和日常管理。并且管線一起入地,減少架空線與綠化的矛盾。但是普通的綜合管廊只能短期承受地面各種荷載沖擊,難以達到長期抗震作用,其頂部的板片直接承受動載荷和靜載荷,兩側墻體不僅要承受頂部板片的動載荷和靜載荷,還要承受側邊土層的橫向載荷,因此為了增強綜合管廊的承載能力和抵抗地面荷載沖擊的能力、防止結構失穩,墻壁需要設置的很厚,而且這種結構通過現場澆筑或者預制件制作,工程量大、施工周期長、建設成本高,不利于抗震型綜合管廊的長期推廣使用,會大大增加建設維修費用,因此,建設一種有利于消除地面對管廊荷載沖擊的抗震結構,為了抵抗來自地面的動載荷和靜載荷,形成完整的抗震保護結構十分重要,避免造成地面荷載對管廊造成應力局部變大、對結構不利的現象。現階段管廊抵抗荷載作用能力有待提高,僅僅能保證正常自然條件下抵抗荷載作用效果,對應付突發狀況(如遇到地震、爆炸等災害),結構剛度和強度設計明顯不足,會存在管線散落、結構坍落等隱患,這樣既增大了后期的維修成本,也影響了整個公共市政的運行,給居民生活帶來不便,現有技術中的一些管廊抗震保護結構有很多缺點,如不利于地下綜合管廊的長期建設,或者功能設計的不完善、不合理,部分裝置無法保證長期耐久性,有時容易失效,有的構造設計比較復雜,有的成本過高,在有些地區的綜合管廊結構的周圍會同時受到側邊橫向載荷對廊體的破壞,這會增加后期地下管廊使用的維修費用,造成地下管廊使用壽命縮短的現象,因此很有必要建設一種合理的消除荷載對管廊破壞的減震保護結構。
技術實現思路
為了解決上述存在的技術問題,本技術提供一種可抵抗多方向載荷破壞的地下結構,能顯著增加地下整體結構多方向的減震抗震能力和抵抗多方向載荷破壞的能力,能大幅耗散地面載荷和側邊橫向載荷傳遞到地下結構的能量,同時設置的抗震支撐層以及多個隔震支撐半圓形連接板的連接結構在減震耗能的同時能增強地下結構整體承載能力,能對地下結構形成完整抗震保護層,能有效抵抗地下結構上方地面載荷破壞和減少周圍側邊橫向載荷傳遞到結構的震動能量,具有足夠的結構剛度和強度設計,解決現有技術中許多地下結構抗震保護的很多缺點,有利于地下結構的長期建設。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可抵抗多方向載荷破壞的地下結構,包括地表、回填土層、地下結構、隔水保護結構、耐侵蝕保護層、內圈連接固定板、外圈連接固定板、底部連接封板、安裝連接螺栓、連接緊固桿件、固定端部、抗震支撐層、內置阻尼介質、四分之一過渡連接隔震支撐弧形板、隔震支撐半圓形連接板、外凸面和內凹面,可抵抗多方向載荷破壞的地下結構中,在地表的下方設置地下結構,在地下結構的外層設置隔水保護結構,在隔水保護結構的外層設置耐侵蝕保護層,在耐侵蝕保護層的上端和兩側設置內圈連接固定板,在內圈連接固定板的上端和兩側設置外圈連接固定板,設置底部連接封板對內圈連接固定板和外圈連接固定板的底端進行連接,在內圈連接固定板和外圈連接固定板之間設置兩個四分之一過渡連接隔震支撐弧形板、若干隔震支撐半圓形連接板,相鄰的隔震支撐半圓形連接板和隔震支撐半圓形連接板相互連接,四分之一過渡連接隔震支撐弧形板的兩端和與其相鄰的隔震支撐半圓形連接板相互連接,每個隔震支撐半圓形連接板均設置一個外凸面和一個內凹面,每個隔震支撐半圓形連接板上的外凸面的頂點處均和內圈連接固定板或外圈連接固定板相切設置,并且在相切處設置安裝連接螺栓對隔震支撐半圓形連接板和內圈連接固定板、外圈連接固定板進行連接,四分之一過渡連接隔震支撐弧形板的一端和隔震支撐半圓形連接板的連接處與外圈連接固定板相切設置,并且在相切處設置安裝連接螺栓對四分之一過渡連接隔震支撐弧形板和隔震支撐半圓形連接板的連接端與外圈連接固定板進行連接,在安裝連接螺栓的結構中設置連接緊固桿件,在連接緊固桿件的兩端設置固定端部,在外圈連接固定板的上方和兩側設置回填土層,在內圈連接固定板、外圈連接固定板和底部連接封板圍成的區域內設置抗震支撐層,并在抗震支撐層的內部設置若干空腔,在每個空腔內填充內置阻尼介質。進一步地,所述的四分之一過渡連接隔震支撐弧形板、隔震支撐半圓形連接板采用低屈服點耗能鋼板。進一步地,所述的內置阻尼介質采用泡沫鋁制成。進一步地,所述的隔水保護結構采用SBS改性瀝青防水卷材。進一步地,所述的耐侵蝕保護層采用鍍鋅聚乙烯基板制成。進一步地,所述的抗震支撐層采用阻尼材料添加入輕質混凝土,阻尼材料采用聚乙烯醇、聚丙乳液和丁苯乳膠中的一種或多種混制而成,其體積百分比為20~30%。進一步地,所述的每個隔震支撐半圓形連接板上的外凸面的頂點處均和內圈連接固定板或外圈連接固定板相切設置,并且在相切處設置安裝連接螺栓對隔震支撐半圓形連接板和內圈連接固定板、外圈連接固定板進行連接。進一步地,所述的四分之一過渡連接隔震支撐弧形板的一端和隔震支撐半圓形連接板的連接處與外圈連接固定板相切設置,并且在相切處設置安裝連接螺栓對四分之一過渡連接隔震支撐弧形板和隔震支撐半圓形連接板的連接端與外圈連接固定板進行連接。本技術的優點效果:本技術的優點有益效果是本技術可抵抗多方向載荷破壞的地下結構能顯著增加地下整體結構多方向的減震抗震能力和抵抗多方向載荷破壞的能力,可減少地面載荷和側邊橫向載荷對地下結構的破壞,當地面載荷和側邊的橫向載荷對地下結構產生沖擊作用時,內圈連接固定板和外圈連接固定板能對抗震支撐層、內置阻尼介質、四分之一過渡連接隔震支撐弧形板和隔震支撐半圓形連接板擠壓耗能,能大幅耗散地面載荷和側邊橫向載荷傳遞到地下結構的能量,同時設置的抗震支撐層以及多個隔震支撐半圓形連接板的連接結構在減震耗能的同時能增強地下結構整體承載能力,避免地下結構周圍各個方向的震動荷載對地下結構造成破壞的情況出現,本技術能對地下結構形成完整抗震保護層,能有效抵抗地下結構上方地面載荷破壞和減少周圍側邊橫向載荷傳遞到結構的震動能量,能在突發狀況如遇到地震、爆炸等災害時大大減少對地下結構的破壞,具有足夠的結構剛度和強度設計,解決現有技術中許多地下結構抗震保護的很多缺點,有利于地下結構的長期建設。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可抵抗多方向載荷破壞的地下結構示意圖。圖2為安裝連接螺栓示意圖。圖3為四分之一過渡連接隔震支撐弧形板示意圖。圖4為隔震支撐半圓形連接板示意圖。圖中:1為地表;2為回填土層;3為地下結構;4為隔水保護結構;5為耐侵蝕保護層;6為內圈連接固定板;7為外圈連接固定板;8為底部連接封板;9為安裝連接螺栓;10為連接緊固桿件;11為固定端部;12為抗震支撐層;13為內置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1.一種可抵抗多方向載荷破壞的地下結構,包括地表(1)、回填土層(2)、地下結構(3)、隔水保護結構(4)、耐侵蝕保護層(5)、內圈連接固定板(6)、外圈連接固定板(7)、底部連接封板(8)、安裝連接螺栓(9)、連接緊固桿件(10)、固定端部(11)、抗震支撐層(12)、內置阻尼介質(13)、四分之一過渡連接隔震支撐弧形板(14)、隔震支撐半圓形連接板(15)、外凸面(16)和內凹面(17),其特征在于:/n可抵抗多方向載荷破壞的地下結構中,在地表(1)的下方設置地下結構(3),在地下結構(3)的外層設置隔水保護結構(4),在隔水保護結構(4)的外層設置耐侵蝕保護層(5),在耐侵蝕保護層(5)的上端和兩側設置內圈連接固定板(6),在內圈連接固定板(6)的上端和兩側設置外圈連接固定板(7),設置底部連接封板(8)對內圈連接固定板(6)和外圈連接固定板(7)的底端進行連接,在內圈連接固定板(6)和外圈連接固定板(7)之間設置兩個四分之一過渡連接隔震支撐弧形板(14)、若干隔震支撐半圓形連接板(15),相鄰的隔震支撐半圓形連接板(15)和隔震支撐半圓形連接板(15)相互連接,四分之一過渡連接隔震支撐弧形板(14)的兩端和與其相鄰的隔震支撐半圓形連接板(15)相互連接,每個隔震支撐半圓形連接板(15)均設置一個外凸面(16)和一個內凹面(17),每個隔震支撐半圓形連接板(15)上的外凸面(16)的頂點處均和內圈連接固定板(6)或外圈連接固定板(7)相切設置,并且在相切處設置安裝連接螺栓(9)對隔震支撐半圓形連接板(15)和內圈連接固定板(6)、外圈連接固定板(7)進行連接,四分之一過渡連接隔震支撐弧形板(14)的一端和隔震支撐半圓形連接板(15)的連接處與外圈連接固定板(7)相切設置,并且在相切處設置安裝連接螺栓(9)對四分之一過渡連接隔震支撐弧形板(14)和隔震支撐半圓形連接板(15)的連接端與外圈連接固定板(7)進行連接,在安裝連接螺栓(9)的結構中設置連接緊固桿件(10),在連接緊固桿件(10)的兩端設置固定端部(11),在外圈連接固定板(7)的上方和兩側設置回填土層(2),在內圈連接固定板(6)、外圈連接固定板(7)和底部連接封板(8)圍成的區域內設置抗震支撐層(12),并在抗震支撐層(12)的內部設置若干空腔,在每個空腔內填充內置阻尼介質(13)。/n...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可抵抗多方向載荷破壞的地下結構,包括地表(1)、回填土層(2)、地下結構(3)、隔水保護結構(4)、耐侵蝕保護層(5)、內圈連接固定板(6)、外圈連接固定板(7)、底部連接封板(8)、安裝連接螺栓(9)、連接緊固桿件(10)、固定端部(11)、抗震支撐層(12)、內置阻尼介質(13)、四分之一過渡連接隔震支撐弧形板(14)、隔震支撐半圓形連接板(15)、外凸面(16)和內凹面(17),其特征在于:
可抵抗多方向載荷破壞的地下結構中,在地表(1)的下方設置地下結構(3),在地下結構(3)的外層設置隔水保護結構(4),在隔水保護結構(4)的外層設置耐侵蝕保護層(5),在耐侵蝕保護層(5)的上端和兩側設置內圈連接固定板(6),在內圈連接固定板(6)的上端和兩側設置外圈連接固定板(7),設置底部連接封板(8)對內圈連接固定板(6)和外圈連接固定板(7)的底端進行連接,在內圈連接固定板(6)和外圈連接固定板(7)之間設置兩個四分之一過渡連接隔震支撐弧形板(14)、若干隔震支撐半圓形連接板(15),相鄰的隔震支撐半圓形連接板(15)和隔震支撐半圓形連接板(15)相互連接,四分之一過渡連接隔震支撐弧形板(14)的兩端和與其相鄰的隔震支撐半圓形連接板(15)相互連接,每個隔震支撐半圓形連接板(15)均設置一個外凸面(16)和一個內凹面(17),每個隔震支撐半圓形連接板(15)上的外凸面(16)的頂點處均和內圈連接固定板(6)或外圈連接固定板(7)相切設置,并且在相切處設置安裝連...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張延年,楊森,李強,吳金國,
申請(專利權)人:深圳市廣德建筑設計咨詢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廣東;44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