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便于固定的急診用吸氧裝置,包括氧氣罩,所述氧氣罩的兩側均設置有透氣孔,所述氧氣罩的前端面安裝有橢圓形保護片,所述橢圓形保護片的內側安裝有進管口,所述進管口的前方安裝有軟管固定座,所述軟管固定座的內側安裝有限位螺栓,所述限位螺栓的一端安裝有旋轉把手,所述氧氣罩后端面的兩側安裝有兩個固定帶,所述固定帶的一端安裝有耳部固定帶,所述耳部固定帶的一端安裝有限位套。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通過使用耳部固定的方式,便于頭部受傷不易移動的患者使用,避免移動其頭部而造成二次受傷,通過耳部固定帶和限位套使得該裝置可根據患者的胖瘦調節大小,提高該裝置的利用率。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便于固定的急診用吸氧裝置
本技術涉及醫療用品
,具體為一種便于固定的急診用吸氧裝置。
技術介紹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吸氧即吸入氧氣。是臨床常用的治療方法,氧療主要是緩解缺氧的一種方法。適量吸氧用于糾正缺氧,提高動脈血氧分壓和氧飽和度的水平,促進代謝,是輔助治療多種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吸氧用于糾正缺氧,提高動脈血氧分壓和氧飽和度的水平,促進代謝,是輔助治療多種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如呼吸衰竭,慢性氣管炎,腦血管病,冠心病。臨床缺氧癥狀不明顯者,也可能存在著氧債,也可能微循環代謝異常,因而可能需要吸氧。如某些外科手術前后病人、大出血休克病人、胎心音不良或分娩時產程過長等病人等。但是,現有的急診用吸氧裝置不適合用于頭部受傷的患者,由于需要抬起患者頭部安裝氧氣裝置,極易造成患者的二次傷害,同時氧氣管常常由于無法穩定固定而脫落,進而造成患者的損傷;因此,不滿足現有的需求,對此我們提出了一種便于固定的急診用吸氧裝置。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便于固定的急診用吸氧裝置,以解決上述
技術介紹
中提出的現有的急診用吸氧裝置不適合用于頭部受傷的患者,由于需要抬起患者頭部安裝氧氣裝置,極易造成患者的二次傷害,同時氧氣管常常由于無法穩定固定而脫落,進而造成患者的損傷等問題。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便于固定的急診用吸氧裝置,包括氧氣罩,所述氧氣罩的兩側均設置有透氣孔,所述氧氣罩的前端面安裝有橢圓形保護片,所述橢圓形保護片的內側安裝有進管口,所述進管口的前方安裝有軟管固定座,所述軟管固定座的內側安裝有限位螺栓,所述限位螺栓的一端安裝有旋轉把手,所述氧氣罩后端面的兩側安裝有兩個固定帶,所述固定帶的一端安裝有耳部固定帶,所述耳部固定帶的一端安裝有限位套。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通過使用耳部固定的方式,便于頭部受傷不易移動的患者使用,避免移動其頭部,進而造成二次受傷,同時也能穩定的使患者臉部與該裝置固定連接。優選的,所述固定帶的外側安裝有魔術貼,且魔術貼與固定帶通過縫線連接。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通過固定帶與魔術貼的配合,提高了連接的穩定性,便于該裝置根據患者頭部的大小不同而調整,提高該裝置的利用率。優選的,所述限位套的一端與耳部固定帶的一端通過縫線連接,所述限位套與固定帶通過魔術貼連接。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通過耳部固定帶與限位套的配合,連接的穩定性得到有效提高,通過固定帶與限位套的配和,使得該裝置可根據患者胖瘦不同而進行調整。優選的,所述軟管固定座的后端面與氧氣罩的前端面完全貼合,所述氧氣罩與軟管固定座通過接枝膠連接。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通過氧氣罩與軟管固定座的配合,便于固定氧氣管,避免氧氣管的脫落,提高其連接的穩定性。優選的,所述軟管固定座的內側設置有螺紋孔,所述軟管固定座與限位螺栓通過螺紋孔連接。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通過軟管固定座與限位螺栓的配合,通過旋轉限位螺栓進而固定氧氣管,使得氧氣管不易脫落。優選的,所述氧氣罩的后端面安裝有棉紗布,且棉紗布與氧氣罩通過接枝膠連接。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通過氧氣罩與棉紗布的配合,提高患者的舒適度,避免患者的臉部生長壓瘡。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術通過耳部固定帶和限位套的配合,使得該裝置可根據患者的胖瘦調節大小,提高該裝置的利用率;2、本技術通過使用耳部固定的方式,便于頭部受傷不易移動的患者使用,避免移動其頭部,進而造成二次受傷,同時也能穩定的與該裝置固定連接;3、本技術通過軟管固定座和限位螺栓的配合,便于固定氧氣管,避免氧氣管的脫落,進而造成患者的損傷;4、本技術通過氧氣罩與棉紗布的配合,提高患者的舒適度,避免患者的臉部生長壓瘡。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整體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整體的正視圖;圖3為本技術耳部固定帶的結構示意圖。圖中:1、氧氣罩;2、透氣孔;3、固定帶;4、耳部固定帶;5、橢圓形保護片;6、進管口;7、軟管固定座;8、限位螺栓;9、旋轉把手;10、限位套。具體實施方式下面將結合本技術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技術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請參閱圖1-3,本技術提供的一種實施例:一種便于固定的急診用吸氧裝置,包括氧氣罩1,氧氣罩1的兩側均設置有透氣孔2,氧氣罩1的前端面安裝有橢圓形保護片5,橢圓形保護片5的內側安裝有進管口6,進管口6的前方安裝有軟管固定座7,便于固定氧氣管,避免氧氣管的脫落,軟管固定座7的內側安裝有限位螺栓8,限位螺栓8的一端安裝有旋轉把手9,氧氣罩1后端面的兩側安裝有兩個固定帶3,固定帶3的一端安裝有耳部固定帶4,便于固定該裝置,避免該裝置在使用過程中掉落,耳部固定帶4的一端安裝有限位套10,便于根據患者胖瘦調整大小,提高該裝置的利用率。具體的,如圖3所示,固定帶3的外側安裝有魔術貼,且魔術貼與固定帶3通過縫線連接。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通過固定帶3與魔術貼的配合,提高了連接的穩定性,便于該裝置根據患者頭部的大小不同而調整,提高該裝置的利用率。具體的,如圖3所示,限位套10的一端與耳部固定帶4的一端通過縫線連接,限位套10與固定帶3通過魔術貼連接。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通過耳部固定帶4與限位套10的配合,連接的穩定性得到有效提高,通過固定帶3與限位套10的配和,使得該裝置可根據患者胖瘦不同而進行調整。具體的,如圖2所示,軟管固定座7的后端面與氧氣罩1的前端面完全貼合,氧氣罩1與軟管固定座7通過接枝膠連接。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通過氧氣罩1與軟管固定座7的配合,便于固定氧氣管,避免氧氣管的脫落,提高其連接的穩定性。具體的,如圖2所示,軟管固定座7的內側設置有螺紋孔,軟管固定座7與限位螺栓8通過螺紋孔連接。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通過軟管固定座7與限位螺栓8的配合,通過旋轉限位螺栓8進而固定氧氣管,使得氧氣管不易脫落。具體的,如圖1所示,氧氣罩1的后端面安裝有棉紗布,且棉紗布與氧氣罩1通過接枝膠連接。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通過氧氣罩1與棉紗布的配合,提高患者的舒適度,避免患者的臉部生長壓瘡。工作原理:使用時,將該裝置放置于患者的臉部,通過棉紗布,提高患者的舒適度,避免患者的臉部生長壓瘡,將耳部固定帶4繞過患者的耳部,根據患者的胖瘦,通過魔術貼,連接固定帶3與限位套10,進而固定該裝置,避免該裝置產生位移,此時將氧氣管伸入進管口6的內側,通過螺紋使得進管口6與氧氣管連接,連接后,通過旋轉旋轉把手9,帶動限位螺栓8的旋轉,進而固定氧氣管,避免氧氣管在使用過程中脫落,進而造成患者的損傷。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顯然本技術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實施例的細節,而且在不背離本技術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況下,能夠以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1.一種便于固定的急診用吸氧裝置,包括氧氣罩(1),其特征在于:所述氧氣罩(1)的兩側均設置有透氣孔(2),所述氧氣罩(1)的前端面安裝有橢圓形保護片(5),所述橢圓形保護片(5)的內側安裝有進管口(6),所述進管口(6)的前方安裝有軟管固定座(7),所述軟管固定座(7)的內側安裝有限位螺栓(8),所述限位螺栓(8)的一端安裝有旋轉把手(9),所述氧氣罩(1)后端面的兩側安裝有兩個固定帶(3),所述固定帶(3)的一端安裝有耳部固定帶(4),所述耳部固定帶(4)的一端安裝有限位套(10)。/n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便于固定的急診用吸氧裝置,包括氧氣罩(1),其特征在于:所述氧氣罩(1)的兩側均設置有透氣孔(2),所述氧氣罩(1)的前端面安裝有橢圓形保護片(5),所述橢圓形保護片(5)的內側安裝有進管口(6),所述進管口(6)的前方安裝有軟管固定座(7),所述軟管固定座(7)的內側安裝有限位螺栓(8),所述限位螺栓(8)的一端安裝有旋轉把手(9),所述氧氣罩(1)后端面的兩側安裝有兩個固定帶(3),所述固定帶(3)的一端安裝有耳部固定帶(4),所述耳部固定帶(4)的一端安裝有限位套(10)。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便于固定的急診用吸氧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帶(3)的外側安裝有魔術貼,且魔術貼與固定帶(3)通過縫線連接。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王智剛,王大明,朱紅波,張霞明,
申請(專利權)人:常州市第一人民醫院,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江蘇;32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