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一種觸控顯示裝置及顯示裝置,該觸控顯示裝置包括設置在顯示面板出光側的觸控面板,還包括框貼結構,所述觸控面板包括作為觸控面的正面和靠近顯示面板的背面;所述框貼結構包括:內框,與所述觸控面板的背面固定連接;外框,所述外框包括側框部分,所述側框部分與所述內框可拆卸連接。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觸控顯示裝置及顯示裝置,后續維修簡單,不用更換整個觸控模組,降低了維修成本。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觸控顯示裝置及顯示裝置
本技術涉及顯示
,尤其涉及一種觸控顯示裝置及顯示裝置。
技術介紹
對于觸控顯示產品來說,通常,觸控面板與顯示模組框貼在一起。目前市面上的框貼技術主要有兩種,這兩種框貼技術均是基于可獨立于顯示模組的外掛式觸控屏模組的改進,其中,外掛式觸控面板與外框連接,外框與顯示模組的框體連接,使得觸控屏與顯示模組結合。第一種框貼方式,通過3MVHB雙面膠或其它粘性很強的膠水,將TP(觸控面板)和外框(包括前面部分和側面部分)粘在一起,在產品搬運過程中,外框易損壞,外框損壞后,需要更換外框時,由于外框與觸控面板粘貼牢固,無法拆卸外框,需要將TP和外框全部換掉,因此,在生產過程中需要謹慎小心,降低了生產效率,同時,也增加了后續的維修成本。第二種框貼方式,通過玻璃膠將TP和前框粘在一起,玻璃膠需要在倉庫劃定指定的區域讓其固化12小時,才能繼續組裝后面的物料,這種方案需要占用倉庫資源,增加了生產成本,且后續維修過程相對復雜,需要將玻璃膠一點點剝離下來,維修時間長。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觸控顯示裝置及顯示裝置,裝配簡單,成本低,后續維修簡單,未損壞的物料可以再次利用。本技術實施例所提供的技術方案如下:本技術實施例提供了一種觸控顯示裝置,包括設置在顯示面板出光側的觸控面板,還包括框貼結構,所述觸控面板包括作為觸控面的正面和靠近顯示面板的背面;所述框貼結構包括:內框,與所述觸控面板的背面固定連接;外框,所述外框包括側框部分,所述側框部分與所述內框可拆卸連接。示例性的,所述內框包括:第一部分,具有平行于所述觸控面板的第一面,所述第一面至少部分與所述觸控面板的非觸控區域連接;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部分連接在所述第一部分的遠離所述觸控面板的一側,所述第二部分上設有用于與所述外框可拆卸連接的第一安裝孔;所述外框具有與所述第一安裝孔對應的第二安裝孔,所述第一安裝孔和所述第二安裝孔內穿裝緊固件將所述內框和所述外框可拆卸地連接。示例性的,所述第二部分包括:連接在所述第一部分的遠離所述觸控面板的一側的第一連接板;第二連接板,所述第二連接板連接在所述第一連接板上,所述第一安裝孔設置在所述第二連接板上;所述第二連接板與所述第一部分平行設置,所述內框的側框部分設置有與所述第二連接板平行設置的第三連接板,所述第三連接板上設置有所述第二安裝孔。示例性的,所述第三連接板插裝于所述第二連接板與所述第一部分之間;或者,所述第二連接板插裝于所述第三連接板與所述第一部分之間。示例性的,所述內框的第一部分為設置于所述觸控面板邊緣的框體,第二連接板為對應于所述觸控面板邊緣的框體,所述第二連接板上設置有多個所述第一安裝孔;所述第三連接板為對應于所述觸控面板邊緣的框體,所述第三連接板上設置有多個一一對應于所述第一安裝孔的所述第二安裝孔。示例性的,所述緊固件為螺栓。示例性的,所述外框還包括延伸到所述觸控面板的正面的延伸部分,所述延伸部分平行于所述觸控面板的側面,且延伸至所述觸控面板的正面與正面平齊,所述延伸部分與所述側框部分一體設置;或者,所述外框還包括:延伸到所述觸控面板的正面的延伸部分,所述延伸部分平行于所述觸控面板的側面,且延伸至所述觸控面板的正面與正面平齊;以及延伸到所述觸控面板的正面向觸控面板觸控區域方向延伸的彎折部分,所述側框部分、所述延伸部分與所述彎折部分一體式設置。示例性的,所述觸控面板包括襯底基板及設置于所述襯底基板之上的觸控感應結構,其中所述觸控感應結構設置在所述襯底基板的中間區域,所述內框對應于所述周邊區域的部分與所述襯底基板的周邊區域粘貼固定。示例性的,所述內框的第一部分、第一連接板、第二連接板為一體成型結構,所述外框的側框部分和第三連接板為一體成型結構。本技術還提供一種顯示裝置,包括如上所述的觸控顯示裝置。本技術所帶來的有益效果如下:上述方案中,內框可固定在觸控面板的背面,而外框與內框可拆卸連接,且外框包括側框部分,外框的側框部分位于內框的外側,可與顯示模組連接,這樣,觸控面板與顯示模組框貼在一起時,可以將內框固定在觸控面板的背面,將外框再裝配固定在內框上,顯示模組由外框固定在觸控面板的背面一側即可,裝配結構簡單,組裝過程中對物料的尺寸精度要求低,可提高生產效率,提高整機的直通率;此外,若某一部件發生損壞需更換時,例如,外框損壞后,可直接將外框從內框及顯示模組上單獨拆卸下來,僅更換外框即可,而對于未損壞的物料,例如,觸控面板、內框和顯示模組,則可以再次進行利用,后續維修簡單,不用更換整個觸控模組,降低了維修成本。附圖說明圖1表示本技術一種示例性實施例中的觸控顯示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2表示本技術一種示例性實施例中的觸控顯示裝置中內框的結構示意圖;圖3表示本技術一種示例性實施例中的觸控顯示裝置中外框的結構示意圖;圖4表示本技術另一種示例性實施例中的觸控顯示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5表示本技術另一種示例性實施例中的觸控顯示裝置中外框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為使本公開實施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公開實施例的附圖,對本公開實施例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公開的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公開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無需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公開保護的范圍。除非另外定義,本公開使用的技術術語或者科學術語應當為本公開所屬領域內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義。本公開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類似的詞語并不表示任何順序、數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來區分不同的組成部分。同樣,“一個”、“一”或者“該”等類似詞語也不表示數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個。“包括”或者“包含”等類似的詞語意指出現該詞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蓋出現在該詞后面列舉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連接”或者“相連”等類似的詞語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機械的連接,而是可以包括電性的連接,不管是直接的還是間接的。“上”、“下”、“左”、“右”等僅用于表示相對位置關系,當被描述對象的絕對位置改變后,則該相對位置關系也可能相應地改變。針對現有技術中,觸控面板與顯示模組框貼結構存在外框損壞后需要更換整個模組,維修復雜、成本高、時間長的問題,本技術實施例中提供了一種觸控顯示裝置及顯示裝置,裝配簡單,成本低,后續維修簡單,未損壞的物料可以再次利用,降低維修成本。如圖1和圖4所示,本技術實施例提供了一種觸控顯示裝置,該觸控顯示裝置包括設置在顯示面板出光側的觸控面板10,還包括框貼結構,所述觸控面板10包括作為觸控面的正面和靠近顯示面板的背面;所述框貼結構包括:內框100,與所述觸控面板10的背面固定連接;外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1.一種觸控顯示裝置,包括設置在顯示面板出光側的觸控面板,還包括框貼結構,所述觸控面板包括作為觸控面的正面和靠近顯示面板的背面;其特征在于,所述框貼結構包括:/n內框,與所述觸控面板的背面固定連接;/n外框,所述外框包括側框部分,所述側框部分與所述內框可拆卸連接。/n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觸控顯示裝置,包括設置在顯示面板出光側的觸控面板,還包括框貼結構,所述觸控面板包括作為觸控面的正面和靠近顯示面板的背面;其特征在于,所述框貼結構包括:
內框,與所述觸控面板的背面固定連接;
外框,所述外框包括側框部分,所述側框部分與所述內框可拆卸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觸控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內框包括:
第一部分,具有平行于所述觸控面板的第一面,所述第一面至少部分與所述觸控面板的非觸控區域連接;
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部分連接在所述第一部分的遠離所述觸控面板的一側,所述第二部分上設有用于與所述外框可拆卸連接的第一安裝孔;
其中,所述外框具有與所述第一安裝孔對應的第二安裝孔,所述第一安裝孔和所述第二安裝孔內穿裝緊固件,將所述內框和所述外框可拆卸地連接。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觸控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部分包括:
連接在所述第一部分的遠離所述觸控面板的第一面的一側的第一連接板;
第二連接板,所述第二連接板連接在所述第一連接板上,所述第一安裝孔設置在所述第二連接板上;
所述第二連接板與所述第一部分平行設置,所述外框的側框部分設置有與所述第二連接板平行設置的第三連接板,所述第三連接板上設置有所述第二安裝孔。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觸控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連接板插裝于所述第二連接板與所述第一部分之間;
或者,所述第二連接板插裝于所述第三連接板與所述第一部分之間。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觸控顯示裝置,其特征在...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肖軍,周修和,虞昭喜,
申請(專利權)人:京東方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高創蘇州電子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北京;1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