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一種壓線機構、繞線機和自動上料焊錫剝皮檢測生產線,該生產線包括繞線機,繞線機上設有壓線機構,壓線機構包括多個壓塊組件、旋轉驅動機構以及移動驅動機構,旋轉驅動機構驅動多個壓塊組件轉動,移動驅動機構驅動壓塊組件和旋轉驅動機構移動,壓塊組件包括壓塊,壓塊包括下壓部以及導向部,下壓部用于壓緊線夾,導向部設置在下壓部的上方,導向部上設置有直角,采用以上結構,線嘴在壓塊的導向部的直角導向作用下,固定好線嘴的移動方向,將線材放置在壓塊的導向部上,使得線材對應在間隙的正前方,然后線夾朝向線材移動,使得線材進入間隙中,線夾在繼續繞線,從而實現線材與線夾間隙的對應,減少繞線誤差,使得繞線更加穩固。
Crimping mechanism, winding machine and automatic feeding and winding solder peeling detection production line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壓線機構、繞線機和自動上料繞線焊錫剝皮檢測生產線
本技術涉及線圈生產設備領域,具體是涉及一種壓線機構、繞線機和自動上料焊錫剝皮檢測生產線。
技術介紹
線圈是指呈環形的導線繞組,線圈的應用廣泛,如馬達和變壓器等;而線圈的應用場景不同,線圈內承載線組的骨架的形狀不同,繞線的方式也不同。其中,有些線夾上設置有兩個凸起,兩個凸起之間有間隙,在繞線過程中,需要線材進入間隙中。目前,線圈的繞線方式一般是通過程序控制線嘴的行走路徑,通過計算線嘴與線夾上的間隙的相對位置來調整線嘴的行走路徑,從而將線材繞入間隙內。但是由于該間隙長度與寬度極小,難以調節間隙與線嘴之間的相對位置,并且僅僅通過線嘴的移動將線材繞入間隙內,產生的誤差較大,往往無法準確繞入間隙內,或者無法深入間隙內,使得繞線容易從間隙內脫落,繞線不穩固,給后續線圈的應用帶來許多不便。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第一目的是提供一種減少繞線誤差的壓線機構。本技術的第二目的是提供一種具有能夠減少繞線誤差的壓線機構的繞線機。本技術的第三目的是提供一種能夠減少繞線誤差的繞線機的自動上料焊錫剝皮檢測生產線。為了實現上述的第一目的,本技術提供的壓線機構包括多個壓塊組件、旋轉驅動機構以及移動驅動機構,旋轉驅動機構驅動多個壓塊組件轉動,移動驅動機構驅動壓塊組件和旋轉驅動機構移動,壓塊組件包括壓塊,壓塊包括下壓部以及導向部,下壓部用于壓緊線夾,導向部設置在下壓部的上方,導向部上設置有直角。由上述方案可見,在繞線的過程中,當線材需要進入線夾的間隙前,移動驅動機構驅動壓塊組件和旋轉驅動機構移動至線夾的上方,旋轉驅動機構驅動壓塊組件旋轉,使得壓塊的下壓部壓在線夾上,對線夾的位置進行定位,貫穿有線材的線嘴在移動的過程中,沿著壓塊的導向部移動,由于壓塊的導向部上設置有直角,使得線嘴的行走路徑也形成有直角,而導向部對應設置在間隙的上方,線嘴在壓塊的導向部的直角導向作用下,固定好線嘴的移動方向,將線材放置在壓塊的導向部上,使得線材對應在間隙的正前方,然后線夾朝向線材移動,使得線材進入間隙中,線夾在繼續繞線,而旋轉驅動機構驅動壓塊組件復位,在以上過程中,通過壓塊的導向部對線材的移動軌跡進行導向,使得線材可經過壓塊的導向部,從而實現線材與線夾間隙的對應,從而實現間隙的深入繞線,減少繞線誤差,使得繞線更加穩固。進一步的方案是,導向部包括水平段和豎直段,水平段和豎直段垂直連接,導向部設置在水平段上,下壓部設置在豎直段的底面上。可見,水平段與豎直段的連接便于形成呈直角的導向部。進一步的方案是,壓塊組件包括延長塊,延長塊包括連接段與延長段,延長段垂直設置在連接段上,壓塊設置在延長段上。可見,延長段的設置使壓塊組件遠離繞線機機身,使得壓塊組件更大的轉動空間。進一步的方案是,壓塊上設置有第一滑槽,第一滑槽內配合設置有第一螺釘,壓塊通過第一螺釘設置在延長段上;連接段設置有第二滑槽,第二滑槽內配合設置有第二螺釘。可見,通過第一螺釘在第一滑槽的不同位置,來調整壓塊在延長段上的位置,從而來調整壓塊與線夾之間的相對位置,同理,通過第二螺釘在第二滑槽的位置,從而調整壓塊組件在壓線機構上的位置。進一步的方案是,壓線機構包括兩塊安裝塊和橫桿,橫桿設置在兩塊安裝塊之間,多個壓塊組件設置在橫桿上,壓塊包括支撐桿,支撐桿與延長塊連接,壓塊組件通過支撐桿設置在橫桿上。進一步的方案是,旋轉驅動機構包括第一氣缸和轉動塊,轉動塊上設置有鉸接部,第一氣缸與壓塊分別與轉動塊連接,壓塊繞鉸接部轉動。可見,當第一氣缸驅動轉動塊轉動時,壓塊繞鉸接部轉動,實現壓塊上的下壓部的轉動,便于下壓部的下壓和復位。進一步的方案是,移動驅動機構包括第二氣缸和安裝架,旋轉驅動機構和壓塊設置在安裝架上,第二氣缸驅動安裝架移動。可見,第二氣缸驅動安裝架移動,帶動旋轉驅動機構和壓塊的移動為實現上述的第二目的,本技術提供的繞線機包括如上述的壓線機構。進一步的方案是,繞線機包括繞線機構,繞線機構包括多個機械手和機械手驅動機構,機械手驅動機構驅動機械手移動,機械手用于夾緊線夾,壓塊設置在機械手的上方,下壓部壓緊線夾。為實現上述的第三目的,本技術提供的自動上料焊錫剝皮檢測生產線包括如上述的繞線機。附圖說明圖1是本技術壓線機構實施例的結構圖。圖2是本技術壓線機構實施例中壓塊組件的結構圖。圖3是圖1A處的放大圖。圖4是本技術繞線機實施例的結構圖。圖5是圖4B處的放大圖。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技術作進一步說明。具體實施方式本技術的壓線機構設置在繞線機構,實現在繞線過程中對線材的移動軌跡進行導向,便于線材與線夾上的間隙進行對應,減少繞線誤差。參見圖1,壓線機構1包括多個壓塊組件2、旋轉驅動機構3、移動驅動機構4、橫桿5和兩個安裝塊6,旋轉驅動機構3驅動多個壓塊組件2轉動,移動驅動機構4驅動壓塊組件2和旋轉驅動機構3移動。在本實施例中,橫桿5設置在兩個安裝塊6之間,多個壓塊組件2設置在橫桿5上,兩個安裝塊6上分別設置一個旋轉驅動機構3,旋轉驅動機構3驅動橫桿5轉動,從而驅動設置在橫桿5上的壓塊組件2轉動。移動驅動機構4驅動兩個安裝塊6移動,從而帶動設置在安裝塊6上的旋轉驅動機構3和橫桿5移動。參加圖2,壓塊組件2包括壓塊7、延長塊8和支撐桿9,在本實施例中,延長塊8設置在壓塊7與支撐桿9之間,支撐桿9設置在橫桿5上。延長塊8包括連接段81與延長段82,延長段82垂直設置在連接段81上,壓塊7設置在延長段82上。延長段82的設置使壓塊組件2遠離繞線機機身,使得壓塊組件2更大的轉動空間。壓塊7的水平段751上設置有第一滑槽73,第一滑槽73內配合設置有第一螺釘,壓塊7通過第一螺釘設置在延長段82上。連接段81設置有第二滑槽811,第二滑槽811內配合設置有第二螺釘,連接段81通過第二螺釘設置在支撐桿9上。通過第一螺釘在第一滑槽73的不同位置,來調整壓塊7在延長段82上的位置,從而來調整壓塊7與線夾之間的相對位置,同理,通過第二螺釘在第二滑槽811的位置,從而調整壓塊組件2在壓線機構1上的位置。壓塊7包括下壓部74以及導向部75,下壓部74用于壓緊線夾,導向部75設置在下壓部74的上方,導向部75上設置有直角753。在本實施例中,導向部75為導向塊75,導向部75包括水平段751和豎直段752,水平段751和豎直段752垂直連接,水平段751與豎直端752的連接形成有直角753。下壓部74設置在豎直段752的底面上,下壓部設置在豎直段752朝向線夾的一側上。在繞線的過程中,當線材需要進入線夾的間隙前,移動驅動機構4驅動壓塊組件2和旋轉驅動機構3移動至線夾的上方,旋轉驅動機構3驅動壓塊組件2旋轉,使得壓塊7的下壓部74壓在線夾上,對線夾的位置進行定位,貫穿有線材的線嘴在移動的過程中,沿著壓塊7的導向部75移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1.壓線機構,其特征在于,包括:多個壓塊組件、旋轉驅動機構以及移動驅動機構,所述旋轉驅動機構驅動多個所述壓塊組件轉動,所述移動驅動機構驅動所述壓塊組件和所述旋轉驅動機構移動,所述壓塊組件包括壓塊,所述壓塊包括下壓部以及導向部,所述下壓部用于壓緊線夾,所述導向部設置在所述下壓部的上方,所述導向部上設置有直角。/n
【技術特征摘要】
1.壓線機構,其特征在于,包括:多個壓塊組件、旋轉驅動機構以及移動驅動機構,所述旋轉驅動機構驅動多個所述壓塊組件轉動,所述移動驅動機構驅動所述壓塊組件和所述旋轉驅動機構移動,所述壓塊組件包括壓塊,所述壓塊包括下壓部以及導向部,所述下壓部用于壓緊線夾,所述導向部設置在所述下壓部的上方,所述導向部上設置有直角。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壓線機構,其特征在于:
所述導向部包括水平段和豎直段,所述水平段和所述豎直段垂直連接,所述下壓部設置在所述豎直段的底面上。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壓線機構,其特征在于:
所述壓塊組件包括延長塊,所述延長塊包括連接段與延長段,所述延長段垂直設置在所述連接段上,所述壓塊設置在所述延長段上。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壓線機構,其特征在于:
所述壓塊上設置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槽內配合設置有第一螺釘,所述壓塊通過所述第一螺釘設置在所述延長段上;
所述連接段設置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滑槽內配合設置有第二螺釘。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壓線機構,其特征在于:
所述壓線機構包括兩塊安裝塊和橫桿,所述橫桿設置在兩塊...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黃立波,劉佑喜,吳昊,
申請(專利權)人:珠海市艾森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廣東;44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