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素混凝土道面板塊的裂縫處理節點,包括沿裂縫開鑿出平行于道面分塊邊的修補通道、水平架設在修補通道內的至少一層雙向單層配筋和澆筑在修補通道內的現澆混凝土,修補通道寬度小于50mm,深度不應小于100mm,修補通道的內壁為豎直斷面,斷面上涂刷有兩層界面劑;雙向單層配筋由橫向和縱向螺紋鋼筋焊接而成,螺紋鋼筋兩端分別設有向上和向下傾斜的植筋段,植筋段涂抹有植筋膠,且固定在舊混凝土斷面內的植筋孔中,相鄰螺紋鋼筋相同方向端部的植筋段傾斜方向不同。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設置的雙向單層配筋兩端呈一定角度深入到舊混凝土內,加強現澆混凝土與舊混凝土的緊固性能。
A crack treatment joint of plain concrete pavement plate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素混凝土道面板塊的裂縫處理節點
本技術涉及建筑施工領域,具體屬于一種素混凝土道面板塊的裂縫處理節點。
技術介紹
公路、城市道路、機場跑道、機場停機坪道面等過程中,廣泛采用素混凝土面層。在混凝土施工過程中,常常由于養護時間不足、模板拆除過早或不當、外力破壞等原因導致混凝土結構掉角、破損、裂縫等質量缺陷。混凝土成型后,由于成品保護不足、后續工序的要求等,對混凝土造成破損。素混凝土道面如有較大破損、裂縫后,常規的修復方法是對破損部位進行鑿除、做面、清洗、水泥砂漿修補或細石混凝土等進行修補,這樣修補后的結構與原混凝土結構之間無法完整結合,長時間后,仍然會出現破損、掉落、兩層皮等現象。對結構性能影響巨大,無法保證工程質量和后期的使用要求。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素混凝土道面板塊的裂縫處理節點,要解決現有技術的中修補后的結構無法與原混凝土道路完整結合技術問題;并解決現有技術無法保證工程質量和后期使用要求的問題。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素混凝土道面板塊的裂縫處理節點,其特征在于:包括沿裂縫開鑿出平行于道面板塊邊的修補通道、水平架設在修補通道內的至少一層雙向單層配筋和澆筑在修補通道內的現澆混凝土,所述修補通道寬度不小于50mm,深度不小于100mm,長度與裂縫長度相適應,所述修補通道的內壁為豎直斷面,所述斷面上涂刷有兩層界面劑;所述雙向單層配筋由橫向和縱向螺紋鋼筋焊接而成,所述螺紋鋼筋兩端分別設有向上和向下傾斜的植筋段,所述植筋段涂抹有植筋膠,且固定在舊混凝土斷面內的植筋孔中,相鄰螺紋鋼筋相同方向端部的植筋段傾斜方向不同。進一步優選地,相鄰所述螺紋鋼筋間距不大于100mm。進一步地,所述修補通道深不小于100mm,其內架設兩層雙向單層配筋。進一步地,所述螺紋鋼筋直徑不小于12mm。進一步地,所述螺紋鋼筋外噴涂有環氧防腐涂層。此外,所述植筋段向上或向下均傾斜45°,植筋段長度不小于50mm。更加優選地,所述現澆混凝土頂面為拉毛面或刻槽面。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具有以下特點和有益效果:本技術設置的雙向單層配筋兩端呈一定角度深入到舊混凝土內,加強現澆混凝土與舊混凝土的緊固性能,且在雙向單層配筋上噴涂環氧防腐涂層,提高鋼筋在高鹽霧地區的防腐效果,在舊混凝土界面噴涂界面劑,確保新舊結構一體化,極大程度的改善修復后混凝土結構完整性和粘結性,保證質量。本技術具有安全、適用等特點,有很好的推廣和實用價值,廣泛的推廣應用后會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一種素混凝土道面板塊的裂縫處理節點的結構示意圖;圖2本技術涉及的雙向單層配筋的結構示意圖。附圖標記:1-修補通道;2-雙向單層配筋;3-螺紋鋼筋;4-植筋段;5-植筋膠;6-現澆混凝土;7-界面劑;8-植筋孔;9-道面頂面;10-環氧防腐涂層。具體實施方式為使本技術實現的技術手段、創新特征、達成目的與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對本技術進一步說明。在此記載的實施例為本技術的特定的具體實施方式,用于說明本技術的構思,均是解釋性和示例性的,不應解釋為對本技術實施方式及本技術范圍的限制。除在此記載的實施例外,本領域技術人員還能夠基于本申請權利要求書和說明書所公開的內容采用顯而易見的其它技術方案,這些技術方案包括采用對在此記載的實施例的做出任何顯而易見的替換和修改的技術方案。實施例一一種素混凝土道面板塊的裂縫處理節點,如圖1所示,包括沿裂縫開鑿出修補通道1、水平架設在修補通道1內的至少一層雙向單層配筋2和澆筑在修補通道1內的現澆混凝土6(圖中修補通道1已澆筑有現澆混凝土6),修補通道1寬度不小于50mm,深度不小于100mm,長度與裂縫長度相適應,修補通道的內壁為豎直斷面,斷面上涂刷有兩層界面劑7;雙向單層配筋2由橫向和縱向螺紋鋼筋3焊接而成,如圖2所示,單塊雙向單層配筋2的長寬均不小于50mm,螺紋鋼筋3兩端分別設有向上和向下傾斜的植筋段4,植筋段4由原螺紋鋼筋3端部向上或向下彎折而成,或在原螺紋鋼筋3端部焊接新的鋼筋段,植筋段4涂抹有植筋膠5,且固定在舊混凝土斷面內的植筋孔8中,相鄰螺紋鋼筋3相同方向端部的植筋段4傾斜方向不同,相鄰螺紋鋼筋3間距不大于100mm。實施例二在實施例一的基礎上,當修補通道1深為100mm,其內架設兩層雙向單層配筋2,其中上層雙向單層配筋2距離道面頂面9的距離足設計要求的鋼筋保護層厚度要求,下層雙向單層配筋2距離道面頂面的距離足設計要求的鋼筋保護層厚度要求,螺紋鋼筋3直徑不小于12mm,螺紋鋼筋3外噴涂有環氧防腐涂層。實施例三在實施例一的基礎上,植筋段4向上或向下均傾斜45°,植筋段4長度不小于50mm,現澆混凝土6頂面為拉毛面或刻槽面。本技術具體實施方式如下:如果確定破損或裂縫較嚴重,需要修補,則首先對破損、裂縫處進行鑿除,切割取直,鑿出毛面,修補寬度不宜小于50mm;其次對破損部位在滿足保護層要求的情況下進行植筋,采用不小于12mm的螺紋鋼,雙向單層配筋,配筋間距不宜大于100mm;在舊混凝土結構內鉆孔、植筋(需要粘性好的植筋膠),保證植入部分與水平面成45°角度,鋼筋出舊混凝土斷面后,與結構平面保持水平,同時鋼筋間隔式上下變換植入角度,確保鋼筋完全錨固,且不易破損、拉出;鋼筋布設完成后,對連接點處采用焊接連接牢固;對舊結構面處用粘結性強的界面劑涂刷兩遍,確保新舊結構的粘結性;如果處于高鹽霧地區,可對鋼筋表面進行防腐處理,避免從結合面處腐蝕混凝土結構內部;處理完后,進行支設模板,澆筑混凝土,收面,拉毛等處理工作,并至少保證14天的養護強度,保證成型質量。以上所述僅為本技術的較佳實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技術,凡在本技術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技術的保護范圍之內。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1.一種素混凝土道面板塊的裂縫處理節點,其特征在于:包括沿裂縫開鑿出平行于道面板塊邊的修補通道(1)、水平架設在修補通道(1)內的至少一層雙向單層配筋(2)和澆筑在修補通道(1)內的現澆混凝土(6),所述修補通道(1)寬度不小于50mm,深度不小于100mm,長度與裂縫長度相適應,所述修補通道的內壁為豎直斷面,所述斷面上涂刷有兩層界面劑(7);所述雙向單層配筋(2)由橫向和縱向螺紋鋼筋(3)焊接而成,所述螺紋鋼筋(3)兩端分別設有向上和向下傾斜的植筋段(4),所述植筋段(4)涂抹有植筋膠(5),且固定在舊混凝土斷面內的植筋孔(8)中,相鄰螺紋鋼筋(3)相同方向端部的植筋段(4)傾斜方向不同。/n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素混凝土道面板塊的裂縫處理節點,其特征在于:包括沿裂縫開鑿出平行于道面板塊邊的修補通道(1)、水平架設在修補通道(1)內的至少一層雙向單層配筋(2)和澆筑在修補通道(1)內的現澆混凝土(6),所述修補通道(1)寬度不小于50mm,深度不小于100mm,長度與裂縫長度相適應,所述修補通道的內壁為豎直斷面,所述斷面上涂刷有兩層界面劑(7);所述雙向單層配筋(2)由橫向和縱向螺紋鋼筋(3)焊接而成,所述螺紋鋼筋(3)兩端分別設有向上和向下傾斜的植筋段(4),所述植筋段(4)涂抹有植筋膠(5),且固定在舊混凝土斷面內的植筋孔(8)中,相鄰螺紋鋼筋(3)相同方向端部的植筋段(4)傾斜方向不同。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素混凝土道面板塊的裂縫處理節點,其特征在于:相鄰所述螺紋鋼筋(3)間距不大于100mm。
...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竇碩,李政,王五洲,楊旭,劉霄漢,
申請(專利權)人:北京城建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北京;1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