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螢火蟲幼蟲誘捕器具,包括一容器,容器側壁設有貫通容器側壁的若干進蟲通道,進蟲通道中至少包括一段防逃通道段,防逃通道段呈底小口大的斗狀結構,斗狀結構的大進口端朝外并與容器以外的空間連通,斗狀結構的出口端與容器內部空間連通,容器底部設置有隱匿臺,隱匿臺上設置有供蟲體隱匿的凹槽,凹槽的寬度為6~9mm,凹槽的深度為8~12mm,凹槽上部放置有濕紙巾或者濕棉巾,容器的側壁設置有一側向開口,側向開口上覆蓋一蓋板。
Firefly larva trap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螢火蟲幼蟲誘捕器具
本技術涉及一種昆蟲誘捕器具,具體涉及一種螢火蟲幼蟲誘捕器具。
技術介紹
螢火蟲,屬鞘翅目螢科昆蟲,具有水生、陸生、半水生三種生活類型,其四個蟲態(卵、幼蟲、蛹、成蟲)都能發光,都具有開發利用價值。其中,穹宇螢幼蟲能發光10個月左右,成蟲能同步發光,因其尾部能發出美麗的熒光,深受人們的喜愛,在景觀設計中具有重要的觀賞價值,還可以應用于很多商業領域,其日趨突顯的商業價值使得螢火蟲的人工養殖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螢火蟲(尤其是陸生螢火蟲)幼蟲的高效誘捕,不僅對于科學研究有幫助,而且非常有利于螢火蟲產業化過程中幼蟲的誘捕售賣。目前,人們對于螢火蟲幼蟲只能在夜晚跟蹤幼蟲的熒光采取人工手捉的辦法進行捕獲,采用這種方式,存在以下的不足之處:1、夜間誘捕極不安全,尤其是螢火蟲幼蟲常常在田野草叢里,這些地方有很大的風險。2、很難發現螢火蟲幼蟲,螢火蟲幼蟲在夜晚發光較為微弱,不易發現幼蟲發亮。3、捕捉效率低,就算發現幼蟲發光,走近捕捉時又被草葉等物遮蔽,需要費時間去將幼蟲翻出。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是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螢火蟲幼蟲誘捕器具,它能夠解決傳統螢火蟲捕獲方式中作業風險高、幼蟲尋覓困難、捕獲效率低、對蟲體傷害嚴重的等問題。本技術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一種螢火蟲幼蟲誘捕器具,包括一容器,所述容器側壁設有貫通容器側壁的若干進蟲通道,所述進蟲通道中至少包括一段防逃通道段,所述防逃通道段呈底小口大的斗狀結構,所述斗狀結構的大進口端朝外并與容器以外的空間連通,所述斗狀結構的出口端與容器內部空間連通,所述容器底部設置有隱匿臺,所述隱匿臺上設置有供蟲體隱匿的凹槽,所述凹槽的寬度為6~9mm,所述凹槽的深度為8~12mm,所述凹槽上部放置有濕紙巾或者濕棉巾,所述容器的側壁設置有一側向開口,所述側向開口上覆蓋一蓋板。所述容器內腔的底部設置一放置架,所述放置架通過四個支承柱支承至少兩層放置層,每層放置層上放置濕紙巾或者濕棉巾。所述放置層呈矩形,所述放置層的為長度為120mm、寬度為80mm;所述濕紙巾或濕棉巾的長度為110mm、寬度為70mm。所述防逃通道段為錐孔段,所述錐孔對應的圓錐角度為65~115度。所述進蟲通道的上設置兩段防逃通道段,兩段防逃通道段均呈底小口大的斗狀結構,兩段防逃通道段中的第一段所述防逃通道段的大進口端朝外并與容器外部空間連通,第二段所述防逃通道段的出口端與容器內部空間連通,第一段所述防逃通道段的出口端與第二段所述防逃通道段的大進口端之間連通,所述防逃通道段的大進口端的口徑為6~9mm,所述防逃通道段的出口端的口徑為3~6mm。所述容器底部設置可扎入泥土的插腳,所述插腳的長度為10~40mm。所述容器的兩端設置通孔,所述通孔通過濾網進行封堵。所述容器側壁上設置一柔性桿,所述柔性桿的長度為500~1000mm。所述柔性桿的一端與容器側壁連接固定,所述柔性桿的自由端設置吊環。所述凹槽的橫截面呈梯形,所述梯形的下底邊設置在隱匿臺的表面。采用本技術,有益效果如下:所述側向開口上覆蓋一蓋板,由此便于打開蓋板放置食物、取出螢火蟲幼蟲,可關閉防雨,也可以防其他大型昆蟲進入裝置傷害螢火蟲幼蟲。打開蓋板,再放置適量螢火蟲幼蟲常食食物于濕紙巾或者濕棉巾上,凹槽上部有濕紙巾或者濕棉巾,濕紙巾或者濕棉巾較為柔軟,符合螢火蟲幼蟲濕潤的生存條件,有利于螢火蟲幼蟲的藏匿,保證了螢火蟲幼蟲的安全性。關閉蓋板后,整個容器內濕度大、食物氣味充足,水汽、食物氣味通過容器上的空隙向外傳播,引誘幼蟲進入容器進食,幼蟲經過所述容器側壁設有的若干進蟲通道進入容器,所述防逃通道段呈底小口大的斗狀結構,所述斗狀結構的大進口端朝外并與容器以外的空間連通,所述斗狀結構的出口端與容器內部空間連通,斗狀結構構成螢火蟲幼蟲進入防出裝置,大進口端便于螢火蟲幼蟲進入,出口端不利于螢火蟲幼蟲出來,讓螢火蟲幼蟲易進難出提高誘捕效率。所述容器底部設置有隱匿臺,所述隱匿臺上設置有供蟲體隱匿的凹槽,所述凹槽的寬度為6~9mm,所述凹槽的深度為8~12mm,與常見螢火蟲幼蟲規格符合,設置凹槽結構,符合螢火蟲幼蟲具有向下性和鉆縫的特性,螢火蟲幼蟲喜愛聚集在凹槽底部,不會向上爬出,加大了誘捕成功的幾率。采用本技術,既引誘螢火蟲幼蟲,又能隱匿螢火蟲幼蟲并供幼蟲逗留和提供活體保護,實現了螢火蟲幼蟲的高效誘捕和保存。采用本技術,夜晚進行捕獲幼蟲時只需進行放置器具施行誘捕,不需要人工主動去手動抓獲,避免了夜晚危險的捕獲作業,采取誘捕的方式,替代了傳統依靠熒光追蹤捕獲方式,效率高,本技術制作輕便,成本極低,制作工序簡便,還可重復使用多次,連續多日誘捕,減少生態破壞。本技術適用于陸生螢火蟲幼蟲的誘捕,對其它半水生螢火蟲幼蟲也適用,適用范圍廣,具有較高的推廣價值。本技術綜合考慮了螢火蟲幼蟲的誘捕率和存活率,適合野外以及人工飼養螢火蟲的有效捕獲,有利于促進螢火蟲產業化發展。所述容器內腔的底部設置一放置架,所述放置架通過四個支承柱支承至少兩層放置層,每層放置層上放置濕紙巾或者濕棉巾,設置放置架與濕紙巾或者濕棉巾能夠提高適合幼蟲的棲息的環境、提高空間的濕潤度,便于放置食物,增加誘捕的成功率。所述防逃通道段為錐孔段,所述錐孔對應的圓錐角度為65~115度,采用這種錐角結構設計,能夠最大程度方便幼蟲爬入容器,同時也能最大程度阻礙幼蟲爬出,容易使幼蟲滯留在容器類,提高誘捕效率。所述進蟲通道的上設置兩段防逃通道段,兩段防逃通道段均呈底小口大的斗狀結構,兩段防逃通道段中的第一段所述防逃通道段的大進口端朝外并與容器外部空間連通,第二段所述防逃通道段的出口端與容器內部空間連通,第一段所述防逃通道段的出口端與第二段所述防逃通道段的大進口端之間連通,設置兩段防逃通道段能夠進一步增加滯留在容器內的幼蟲數量,提高誘捕效率,所述防逃通道段的大進口端的口徑為6~9mm,所述防逃通道段的出口端的口徑為3~6mm,能適合螢火蟲幼蟲身體寬度,讓螢火蟲幼蟲易進難出提高誘捕效率。所述容器底部設置可扎入泥土的插腳,長度為10~40mm,設置插腳可防止容器在外力作用下翻倒。所述容器的兩端設置通孔,所述通孔通過濾網進行封堵,本實施立例中,所述濾網結構是由一層紗網和橡皮筋構成,有利于空氣流通,還可防止大型昆蟲進入裝置,保證螢火蟲幼蟲的安全。所述容器側壁上設置一柔性桿,所述柔性桿的長度為500~1000mm,柔性桿的長度可根據實際草叢深度控制,在放置器具時,可將柔性桿伸出草叢作為標記便于發現,使誘捕人員在誘捕時標記更加簡便。所述柔性桿的一端與容器側壁連接固定,所述柔性桿的自由端設置吊環,設置吊環方便收納以及方便對器具進行懸掛。所述凹槽的橫截面呈梯形,所述梯形的下底邊設置在隱匿臺的表面,凹槽的開口呈上大下小的結構,這個結構與幼蟲的喜歡鉆縫和避光的習性相結合,幼蟲能夠越往槽底爬行,開口越窄,最終使幼蟲聚集在槽底。采用上述技術,可以避免傳統螢火蟲捕獲方式中作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1.一種螢火蟲幼蟲誘捕器具,包括一容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1)側壁設有貫通容器(1)側壁的若干進蟲通道(11),所述進蟲通道(11)中至少包括一段防逃通道段(111),所述防逃通道段(111)呈底小口大的斗狀結構,所述斗狀結構的大進口端(111a)朝外并與容器(1)以外的空間連通,所述斗狀結構的出口端(111b)與容器(1)內部空間連通,所述容器(1)底部設置有隱匿臺(12),所述隱匿臺(12)上設置有供蟲體隱匿的凹槽(121),所述凹槽(121)的寬度為6~9mm,所述凹槽(121)的深度為8~12mm,所述凹槽(121)上部放置有濕紙巾或者濕棉巾,所述容器(1)的側壁設置有一側向開口(13),所述側向開口(13)上覆蓋一蓋板(2)。/n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螢火蟲幼蟲誘捕器具,包括一容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1)側壁設有貫通容器(1)側壁的若干進蟲通道(11),所述進蟲通道(11)中至少包括一段防逃通道段(111),所述防逃通道段(111)呈底小口大的斗狀結構,所述斗狀結構的大進口端(111a)朝外并與容器(1)以外的空間連通,所述斗狀結構的出口端(111b)與容器(1)內部空間連通,所述容器(1)底部設置有隱匿臺(12),所述隱匿臺(12)上設置有供蟲體隱匿的凹槽(121),所述凹槽(121)的寬度為6~9mm,所述凹槽(121)的深度為8~12mm,所述凹槽(121)上部放置有濕紙巾或者濕棉巾,所述容器(1)的側壁設置有一側向開口(13),所述側向開口(13)上覆蓋一蓋板(2)。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螢火蟲幼蟲誘捕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1)內腔的底部設置一放置架(4),所述放置架(4)通過四個支承柱支承至少兩層放置層(41),每層放置層(41)上放置濕紙巾或者濕棉巾。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螢火蟲幼蟲誘捕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置層(41)呈矩形,所述放置層(41)的為長度為120mm、寬度為80mm;所述濕紙巾或濕棉巾的長度為110mm、寬度為70mm。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螢火蟲幼蟲誘捕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防逃通道段(111)為錐孔段,所述錐孔對應的圓錐角度為65~115度。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螢火蟲幼蟲誘捕器具,其特征在于:所...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陳鄭偉,曹成全,童超,陳素蕓,李佳豪,陳申芝,張潔,楊亞平,
申請(專利權)人:樂山師范學院,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四川;5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