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耳機配件技術領域,提供一種耳機耳翼結構及耳機,耳機耳翼結構,用于與耳機的外殼相配合,包括呈中空管狀結構且具有柔性的本體。本體具有第一開口以及與第一開口相對的第二開口。本體的管壁沿軸向方向的截面呈弧形,本體的管壁的中間部分的內徑最大,并且,向第一開口處或第二開口處逐漸減小,即利用第一開口處和/或第二開口處的縮口力固定在耳機的外殼處,這樣,本體能夠更好地固定在耳機的外殼上。同時,本體沿徑向方向截面并非圓形,而是向外凸伸形成一支撐部,這樣,利用支撐部抵靠于人耳耳甲腔內,提高耳機耳翼結構在人耳耳甲腔內的填充體積,進而提高耳機的佩戴穩定性,即能夠適用不同人群的佩戴需求。
Earphone ear wing structure and earphone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耳機耳翼結構及耳機
本技術涉及耳機配件
,尤其提供一種耳機耳翼結構及具有該耳機耳翼結構的耳機。
技術介紹
耳機作為通信、學習以及音樂欣賞等用途的設備,其根據形態可分為耳塞式、入耳式以及掛耳等多種類型。然而,對于耳塞式耳機而言,其外形輪廓幾乎為統一形狀,這樣,難以適應不同人群的耳朵結構,即,請參考圖1,圖1為人耳的結構圖,其中,圖中A處為耳朵的耳甲腔區,不同的人群其耳甲腔的大小均不相同。因此,亟需解決現有的耳塞式耳機的外形輪廓無法適用大多數佩戴者的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提供一種耳機耳翼結構,旨在解決現有的耳塞式耳機的外形輪廓無法適用大多數佩戴者的問題。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耳機耳翼結構,用于與耳機的外殼相配合,包括呈中空管狀結構且具有柔性的本體,所述本體具有第一開口以及與所述第一開口相對的第二開口,所述本體的管壁沿軸向方向的截面呈弧形,并且,所述本體的內徑大小由所述第一開口處至所述第二開口處先增大后減小,所述本體的外側壁沿徑向方向向外凸伸形成一用于抵靠于人耳耳甲腔內的支撐部。優選地,所述支撐部呈月牙形,并且與所述本體的外壁圓弧過渡。具體地,所述支撐部上設有第一防滑紋路。具體地,所述本體的管壁上設有第二防滑紋路。優選地,所述本體為硅膠本體。具體地,所述第一開口處或所述第二開口處向內凹陷形成安裝缺口。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本技術的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耳機耳翼結構,其本體的管壁沿軸向方向的截面呈弧形,本體的管壁的中間部分的內徑最大,并且,向第一開口處或第二開口處逐漸減小,即利用第一開口處和/或第二開口處的縮口力固定在耳機的外殼處,這樣,本體能夠更好地固定在耳機的外殼上。同時,本體沿徑向方向截面并非圓形,而是向外凸伸形成一支撐部,這樣,利用支撐部抵靠于人耳耳甲腔內,提高耳機耳翼結構在人耳耳甲腔內的填充體積,進而提高耳機的佩戴穩定性,即能夠適用不同人群的佩戴需求。本技術還提供一種耳機,包括殼體,還包括上述所述的耳機耳翼結構,所述殼體包括相互扣合的前殼和后殼,所述耳機耳翼結構的所述本體通過所述第一開口或所述第二開口穿設于所述前殼,并且,所述本體套設于所述前殼與所述后殼的連接處。具體地,所述前殼上開設多個調音孔,各所述調音孔外露于所述本體的所述第一開口處。具體地,所述前殼向外凸伸形成出音管,所述出音管伸出至所述本體的所述第一開口的外側。具體地,所述耳機還包括耳套,所述耳套套設于所述出音管上。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本技術的耳機,在具有上述耳機耳翼結構的基礎上,使得耳機的佩戴方式能夠適應更多的人群。附圖說明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圖1為人耳的結構圖;圖2為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耳機耳翼結構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耳機耳翼結構的沿軸向方向的剖面圖。圖4為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耳機耳翼結構的沿徑向方向的剖面圖。圖5為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耳機的爆炸圖;圖6為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耳機的主視圖。圖7為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耳機的殼體的主視圖。其中,圖中各附圖標記如下:耳機耳翼結構100殼體200本體10前殼21第一開口10a后殼22第二開口10b調音孔20a支撐部11出音管23安裝缺口10c耳套24具體實施方式下面詳細描述本技術的實施例,所述實施例的示例在附圖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終相同或類似的標號表示相同或類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類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過參考附圖描述的實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釋本技術,而不能理解為對本技術的限制。在本技術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長度”、“寬度”、“上”、“下”、“前”、“后”、“左”、“右”、“豎直”、“水平”、“頂”、“底”“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技術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技術的限制。此外,術語“第一”、“第二”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或者隱含指明所指示的技術特征的數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隱含地包括一個或者更多個該特征。在本技術的描述中,“多個”的含義是兩個或兩個以上,除非另有明確具體的限定。在本技術中,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固定”等術語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成一體;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或兩個元件的相互作用關系。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根據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技術中的具體含義。請參考圖2至圖4,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耳機耳翼結構100,用于與耳機的外殼相配合,包括呈中空管狀結構且具有柔性的本體10。本體10具有第一開口10a以及與第一開口10a相對的第二開口10b,本體10的管壁沿軸向方向的截面呈弧形,并且,本體10的內徑大小由第一開口10a處至第二開口10b處先增大后減小,這里,可以理解地,本體10的管壁的中間部分的內徑最大,并且,向第一開口10a處或第二開口10b處逐漸減小,即第一開口10a處的內徑或第二開口10b處的內徑最小。本體10的外側壁沿徑向方向向外凸伸形成一用于抵靠于人耳耳甲腔內的支撐部11。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耳機耳翼結構100,其本體10的管壁沿軸向方向的截面呈弧形,本體10的管壁的中間部分的內徑最大,并且,向第一開口10a處或第二開口10b處逐漸減小,即利用第一開口10a處和/或第二開口10b處的縮口力固定在耳機的外殼處,這樣,本體10能夠更好地固定在耳機的外殼上。同時,本體10沿徑向方向截面并非圓形,而是向外凸伸形成一支撐部11,這樣,利用支撐部11抵靠于人耳耳甲腔內,提高耳機耳翼結構100在人耳耳甲腔內的填充體積,進而提高耳機的佩戴穩定性,即能夠適用不同人群的佩戴需求。具體地,在本實施例中,支撐部11的外形輪廓根據實際需要而改變,例如,支撐部11呈月牙形,并與本體10呈管狀的圓弧外壁呈圓弧過渡。或者,支撐部11呈鋸齒形,各鋸齒的齒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1.一種耳機耳翼結構,用于與耳機的外殼相配合,其特征在于:包括呈中空管狀結構且具有柔性的本體,所述本體具有第一開口以及與所述第一開口相對的第二開口,所述本體的管壁沿軸向方向的截面呈弧形,并且,所述本體的內徑大小由所述第一開口處至所述第二開口處先增大后減小,所述本體的外側壁沿徑向方向向外凸伸形成一用于抵靠于人耳耳甲腔內的支撐部。/n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耳機耳翼結構,用于與耳機的外殼相配合,其特征在于:包括呈中空管狀結構且具有柔性的本體,所述本體具有第一開口以及與所述第一開口相對的第二開口,所述本體的管壁沿軸向方向的截面呈弧形,并且,所述本體的內徑大小由所述第一開口處至所述第二開口處先增大后減小,所述本體的外側壁沿徑向方向向外凸伸形成一用于抵靠于人耳耳甲腔內的支撐部。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耳機耳翼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部呈月牙形,并且與所述本體的外壁圓弧過渡。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耳機耳翼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部上設有第一防滑紋路。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耳機耳翼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本體的管壁上設有第二防滑紋路。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耳機耳翼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本體為硅膠本體。
<...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曾炳嚴,吳海全,郭世文,余新,彭久高,師瑞文,
申請(專利權)人:深圳市冠旭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廣東;44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