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一種適于以板式換熱器為蒸發器的氨制冷系統的自動回油裝置,供液管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液管路的底部設置有隔板,所述隔板的端部設置有堵頭,所述供液管路、隔板和堵頭共同合圍成回流腔,所述回流腔通過第一回油管路與封閉的集油容器相連,所述第一回油管路上還設置有第一電磁閥和截止止回閥,所述集油容器上還連通有氣壓管路和第二回油管路,所述氣壓管路上設置有第二電磁閥和第一截止閥,所述氣壓管路的末端則與制冷系統的高壓氣體側相連,所述第二回油管路上設置有第二截止閥,所述第二回油管路的末端則與壓縮機相連。
Automatic oil return device of ammonia refrigeration system with plate heat exchanger as evaporator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適于以板式換熱器為蒸發器的氨制冷系統的自動回油裝置
本技術涉及制冷領域,特別是一種適于以板式換熱器為蒸發器的氨制冷系統的自動回油裝置。
技術介紹
冷凍油在制冷系統中對壓縮機起到進行潤滑、冷卻、降噪、密封等作用,在制冷系統運行過程中,冷凍油會隨制冷劑一起在制冷系統中流動并逐漸沉積在制冷系統中的蒸發器中,而沉積在蒸發器中的這部分冷凍油,既影響蒸發器的換熱性能,又使壓縮機中的冷凍油減少,影響壓縮機壽命。為此,傳統的制冷系統中都要設置回油系統或裝置。目前氨制冷系統中常用的回油裝置主要分為兩類:分別為手動回油裝置和自動回油裝置。手動回油裝置需要操作人員頻繁操作并時刻觀察回油情況,人工操作成本高,不利于制冷系統自動運行;自動回油裝置則需要配有加熱器、液位計、液位報警開關、測溫測壓儀表及傳感器、電動閥門、控制中心等諸多部件,結構復雜元件繁多,導致制造成本及維護成本高昂。因此現在需要一種能夠解決上述問題的方法或裝置。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是為了解決現有技術所存在的上述不足,提出一種結構簡單,設計巧妙,布局合理,成本低廉,冷凍油流動流暢、回流效果好的適用于以板式換熱器為蒸發器的氨制冷系統的自動回油裝置。本技術的技術解決方案是:一種適于以板式換熱器為蒸發器的氨制冷系統的自動回油裝置,包括供液管路1,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液管路1的底部設置有隔板2,所述隔板2的端部設置有堵頭3,所述供液管路1、隔板2和堵頭3共同合圍成回流腔4,所述回流腔通過第一回油管路5與封閉的集油容器6相連,所述第一回油管路5上還設置有第一電磁閥7和截止止回閥8,所述集油容器6上還連通有氣壓管路9和第二回油管路10,所述氣壓管路9上設置有第二電磁閥11和第一截止閥12,所述氣壓管路9的末端則與制冷系統的高壓氣體側相連,所述第二回油管路10上設置有第二截止閥13,所述第二回油管路10的末端則與壓縮機的吸氣側相連,所述第二回油管路10位于集油容器6一端的底部距離集油容器6的底板之間為3-5mm,同時第二回油管路10的底端加工出15-25°的斜切角。本技術同現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優點:本種結構形式的自動回油裝置,通過對供液管路的獨特結構設計,在保證板式蒸發器正常供液的同時,使板式蒸發器內沉積的冷凍油能夠順利地匯集到集油容器內,再最終利用氣壓原理將集油容器中的冷凍油送回到壓縮機中。它能夠自動運行,結構簡單、操作便捷,既降低了自動回油裝置的制造成本和維護成本,又能保證制冷系統運行的穩定性和可靠性。同時它的制作工藝簡單,制造成本低廉,因此可以說它具備了多種優點,特別適合于在本領域中推廣應用,其市場前景十分廣闊。附圖說明圖1是本技術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下面將結合附圖說明本技術的具體實施方式。如圖1所示:一種適于以板式換熱器為蒸發器的氨制冷系統的自動回油裝置,包括供液管路1,所述供液管路1的底部設置有隔板2,所述隔板2的端部設置有堵頭3,所述供液管路1、隔板2和堵頭3共同合圍成回流腔4,所述回流腔通過第一回油管路5與封閉的集油容器6相連,所述第一回油管路5上還設置有第一電磁閥7和截止止回閥8,所述集油容器6上還連通有氣壓管路9和第二回油管路10,所述氣壓管路9上設置有第二電磁閥11和第一截止閥12,所述氣壓管路9的末端則與制冷系統的高壓氣體側相連,所述第二回油管路10上設置有第二截止閥13,所述第二回油管路10的末端與壓縮機的吸氣側相連,所述第二回油管路10位于集油容器6一端的底部距離集油容器6的底板之間為3-5mm,同時第二回油管路10的底端加工出15-25°的斜切角。本技術實施例的適用于以板式換熱器為蒸發器的氨制冷系統的自動回油裝置的工作過程如下:工作時,供液管路1將帶有冷凍油的液態制冷劑輸送到蒸發器中,制冷劑在蒸發器中吸收熱量,由液態變為氣態,而冷凍油則存留在換熱器中,這部分冷凍油會進入到回流腔4中,當第一電磁閥7開啟時,冷凍油便會通過第一回油管路5進入到集油容器6中,當集油容器6中存儲了一定量的冷凍油時,將第一電磁閥7關閉,開啟第二電磁閥11,并通過氣壓管路9將制冷系統中的高壓氣體引入集油容器6中,集油容器6中的氣壓上升后,利用集油容器6與壓縮機吸氣側的壓力差,將其中的冷凍油擠壓到壓縮機一側;在此過程中,由于第一回油管路5上設置有具有止回功能的截止止回閥8,可以保證冷凍油不會沿著第一回油管路5逆流到回流腔4中。這種裝置能夠將冷凍油從蒸發器中回收,并讓冷凍油重新參與到冷凍系統的工作過程之中;為了保證集油容器6中的冷凍油能夠盡可能多的排入壓縮機,所述第二回油管路10的底端與集油容器6的底板之間距離較小(僅為3-5mm),同時第二回油管路10的底端還加工有15-25°傾角的斜切角;上述的所有截止閥均選用無彈簧的結構形式,以降低各管路內冷凍油的流動阻力;本裝置的控制系統可集成在制冷系統的控制柜內,只需設定第一電磁閥7和第二電磁閥11的開啟時間(該時間的設定值可根據實際情況現場進行更改)和開啟間隔(該間隔的設定值可根據實際情況現場進行更改)即可。例如:設定第一電磁閥7的開啟時間和第二電磁11的開啟間隔為30s,設定第二電磁閥11的開啟時間和第一電磁閥7的開啟間隔為10s。即當第一電磁閥7開啟時第二電磁閥11閉,30s后第一電磁閥7關閉,第二電磁閥11開啟,10s后第一電磁閥7開啟,第二電磁閥11閉,照此循環,實現自動回油。另外也可在制冷系統的控制柜上設置回油裝置的啟動/停止按鈕,根據板式蒸發器的性能變化判斷是否需要回油,需要回油時按下回油裝置啟動按鈕,即可實現自動回油,觀察集油容器6中冷凍油的具體情況(為了便于觀察,可在集油容器6的表面開設視窗),當第一電磁閥7開啟時,流入集油容器6中的冷凍油較少時,可按下回油裝置停止按鈕停止自動回油,這樣既可節約電能,又可減少第一電磁閥7和第二電磁閥11動作次數,延長電磁閥的使用壽命。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1.一種適于以板式換熱器為蒸發器的氨制冷系統的自動回油裝置,包括供液管路(1),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液管路(1)的底部設置有隔板(2),所述隔板(2)的端部設置有堵頭(3),所述供液管路(1)、隔板(2)和堵頭(3)共同合圍成回流腔(4),所述回流腔通過第一回油管路(5)與封閉的集油容器(6)相連,所述第一回油管路(5)上還設置有第一電磁閥(7)和截止止回閥(8),所述集油容器(6)上還連通有氣壓管路(9)和第二回油管路(10),所述氣壓管路(9)上設置有第二電磁閥(11)和第一截止閥(12),所述氣壓管路(9)的末端則與制冷系統的高壓氣體側相連,所述第二回油管路(10)上設置有第二截止閥(13),所述第二回油管路(10)的末端則與壓縮機的吸氣側相連,/n所述第二回油管路(10)位于集油容器(6)一端的底部距離集油容器(6)的底板之間為3-5mm,同時第二回油管路(10)的底端加工有15-25°的斜切角。/n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適于以板式換熱器為蒸發器的氨制冷系統的自動回油裝置,包括供液管路(1),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液管路(1)的底部設置有隔板(2),所述隔板(2)的端部設置有堵頭(3),所述供液管路(1)、隔板(2)和堵頭(3)共同合圍成回流腔(4),所述回流腔通過第一回油管路(5)與封閉的集油容器(6)相連,所述第一回油管路(5)上還設置有第一電磁閥(7)和截止止回閥(8),所述集油容器(6)上還連通有氣壓管路(9)...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王煒平,高源琪,張筱萌,楊喆,李喆,慕騰飛,王帥,
申請(專利權)人:大連冷凍機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遼寧;2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