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o6k0g"></ul>
    <ul id="o6k0g"></ul>

    終端、基站、通信方法以及集成電路技術

    技術編號:23193269 閱讀:6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24 17:05
    本公開涉及終端、基站、通信方法以及集成電路。終端包括:接收單元,接收下行線路控制信息和下行線路數據;控制單元,基于下行線路控制信息,決定用于相對于下行線路數據的響應信號的發送的上行線路控制信道資源;以及發送單元,使用正交碼序列之一與循環位移之一的組合發送響應信號,正交碼序列之一與循環位移之一的組合是根據所決定的上行線路控制信道資源和正交碼序列之一與循環位移之一的組合的關聯來決定的,關聯與相鄰的循環位移之間的差相關,相鄰的循環位移與正交碼序列之一組合,在本終端被設定為允許以跨越多個子幀的重復來發送響應信號的覆蓋增強模式的情況下使用的差獨立于在本終端未被設定為覆蓋增強模式的情況下使用的差而設定。

    Terminal, base station,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integrated circuit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終端、基站、通信方法以及集成電路本申請是申請日為2014年6月24日、申請號為201480079671.X、專利技術名稱為“終端、基站、發送方法以及接收方法”的中國專利技術專利申請的分案申請。
    本專利技術涉及終端、基站、發送方法以及接收方法。
    技術介紹
    在3GPPLTE(3GPPLTE:3rdGenerationPartnershipProjectLongTermEvolution,第三代合作伙伴計劃長期演進)中,采用正交頻分多址(OFDMA:OrthogonalFrequencyDivisionMultipleAccess)作為下行線路的通信方式。在適用了3GPPLTE的無線通信系統中,基站(有時稱為eNB)使用預先確定的通信資源發送同步信號(SCH:SynchronizationChannel)和廣播信號(BCH:BroadcastChannel)。然后,終端(以下,有時被稱為UE:UserEquipment)首先捕捉SCH,從而確保與基站之間的同步。然后,終端通過讀取BCH信息而獲取基站特定的參數(例如,頻率帶寬等)(例如,參照非專利文獻1~3)。另外,終端在獲取到基站特定的參數之后,通過對基站進行連接請求,建立與基站的通信。基站根據需要對建立了通信的終端通過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PhysicalDownlinkControlChannel)等控制信道發送控制信息。然后,終端對接收到的PDCCH信號中包含的多個控制信息分別進行“盲(blind)判定”。即,控制信息包括循環冗余校驗(CRC:CyclicRedundancyCheck)部分,該CRC部分在基站中被發送對象終端的終端ID掩蔽。因此,在終端通過本機的終端ID嘗試對接收到的控制信息的CRC部分進行解掩蔽之前,無法判定上述控制信息是否為發往本機的控制信息。在該盲判定中,如果解掩蔽的結果CRC運算為OK,那么判定為該控制信息為發往本機的控制信息。另外,在LTE中,對從基站到終端的下行線路數據適用混合自動重傳請求(HARQ:HybridAutomaticRepeatreQuest)。也就是說,終端向基站反饋表示下行線路數據的差錯檢測結果的響應信號。各終端對下行線路數據進行CRC,若CRC=OK(無差錯),則將肯定響應(ACK:Acknowledgement)作為響應信號向基站反饋,若CRC=NG(有差錯),則將否定響應(NACK:NegativeAcknowledgement)作為響應信號向基站反饋。該響應信號(即,ACK/NACK信號)的反饋使用物理上行線路控制信道(PhysicalUplinkControlChannel:PUCCH)等上行線路控制信道。這里,在從基站發送的上述控制信息中包含資源分配信息,該資源分配信息包含基站對終端分配的資源信息等。如上所述,PDCCH用于該控制信息的發送。PDCCH由一個或多個L1/L2控制信道(L1/L2CCH:L1/L2ControlChannel)構成。各L1/L2CCH由一個或多個控制信道元素(CCE:ControlChannelElement)構成。即,CCE是將控制信息映射到PDCCH時的基本單位。另外,在1個L1/L2CCH由多個CCE構成的情況下,對該L1/L2CCH分配連續的多個CCE。基站根據對資源分配對象終端的控制信息的通知所需的CCE數,對該資源分配對象終端分配L1/L2CCH。然后,基站將控制信息映射到與該L1/L2CCH的CCE對應的物理資源上而發送該控制信息。另外,各CCE與PUCCH的構成資源(以下稱為“PUCCH資源”)一對一地關聯。因此,接收到L1/L2CCH的終端確定與構成該L1/L2CCH的CCE對應的PUCCH資源,并使用該PUCCH資源向基站發送ACK/NACK信號。但是,在L1/L2CCH占用連續的多個CCE的情況下,終端利用分別與多個CCE對應的多個PUCCH資源中的一個資源(例如,與索引最小的CCE對應的PUCCH資源),將ACK/NACK信號發送到基站。另外,如圖1所示,來自終端的PUCCH中的ACK/NACK信號的發送定時為,從接收到PDCCH信號以及被該接收到的PDDCH信號分配了數據的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DSCH:PhysicalDownlinkSharedChannel)信號的子幀(圖1中為子幀n)起,為K子幀后(例如在頻分雙工(FDD:FrequencyDivisionDuplex)中K=4)的子幀(圖1中為子幀n+K)。如圖2所示,從多個終端發送的多個ACK/NACK信號使用在時間軸上具有零自相關特性的零自相關(ZAC:ZeroAutoCorrelation)序列、沃什(Walsh)序列、以及離散傅里葉變換(DFT:DiscreteFourierTransform)序列進行擴頻,在PUCCH內進行碼復用。在圖2中,[W(0),W(1),W(2),W(3)]表示序列長度為4的沃什序列,[F(0),F(1),F(2)]表示序列長度為3的DFT序列。如圖2所示,在終端中,ACK/NACK信號首先在頻率軸上通過ZAC序列(序列長度為12)被一次擴頻為與1SC-FDMA(Single-CarrierFrequencyDivisionMultipleAccess,單載波頻分多址)碼元對應的頻率分量。即,對序列長度為12的ZAC序列乘以由復數表示的ACK/NACK信號分量。接著,一次擴頻后的ACK/NACK信號以及作為參照信號的ZAC序列分別通過沃什序列(序列長度為4:W(0)~W(3))和DFT序列(序列長度為3:F(0)~F(2))進行二次擴頻。即,對序列長度為12的信號(一次擴頻后的ACK/NACK信號、或者作為參照信號的ZAC序列)的各分量,乘以正交碼序列(Orthogonalsequence:沃什序列或DFT序列)的各分量。進而,二次擴頻后的信號通過離散傅里葉逆變換(IDFT:InverseDiscreteFourierTransform、或者IFFT:InverseFastFourierTransform,快速傅里葉逆變換)轉換為時間軸上的序列長度為12的信號。進而,對IFFT后的信號的每一個附加循環前綴(CP:CyclicPrefix),形成由7個SC-FDMA碼元構成的1時隙的信號。PUCCH在頻率軸上配置于系統帶寬的兩端。另外,在PUCCH中,以子幀單位對各終端分配無線資源。另外,1子幀由2個時隙構成,PUCCH在前1個時隙和后1個時隙之間跳頻(時隙間跳頻)。來自不同終端的ACK/NACK信號彼此使用與不同循環位移量(CyclicShiftIndex:循環位移索引)對應的ZAC序列或與不同序列號(OCIndex:正交覆蓋索引)對應的正交碼序列進行擴頻。正交碼序列是沃什序列與DFT序列的組合。另外,正交碼序列有時也被稱為分塊擴頻碼(Block-wisespreadingcode)序列。因此,基站通過使用現有的解擴及相關處理,能夠分離這些進行了碼復用的多個ACK/NACK信號(例如,參照非專利文獻4)。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1.終端,其特征在于,包括:/n接收單元,接收下行線路控制信息和下行線路數據;/n控制單元,基于所述下行線路控制信息,決定用于相對于所述下行線路數據的響應信號的發送的上行線路控制信道資源;以及/n發送單元,使用正交碼序列之一與循環位移之一的組合發送所述響應信號,所述正交碼序列之一與循環位移之一的組合是根據所決定的上行線路控制信道資源和所述正交碼序列之一與循環位移之一的組合的關聯來決定的,/n所述關聯與相鄰的循環位移之間的差相關,所述相鄰的循環位移與正交碼序列之一組合,/n在本終端被設定為允許以跨越多個子幀的重復來發送所述響應信號的覆蓋增強模式的情況下使用的所述差獨立于在本終端未被設定為所述覆蓋增強模式的情況下使用的所述差而設定。/n

    【技術特征摘要】
    1.終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單元,接收下行線路控制信息和下行線路數據;
    控制單元,基于所述下行線路控制信息,決定用于相對于所述下行線路數據的響應信號的發送的上行線路控制信道資源;以及
    發送單元,使用正交碼序列之一與循環位移之一的組合發送所述響應信號,所述正交碼序列之一與循環位移之一的組合是根據所決定的上行線路控制信道資源和所述正交碼序列之一與循環位移之一的組合的關聯來決定的,
    所述關聯與相鄰的循環位移之間的差相關,所述相鄰的循環位移與正交碼序列之一組合,
    在本終端被設定為允許以跨越多個子幀的重復來發送所述響應信號的覆蓋增強模式的情況下使用的所述差獨立于在本終端未被設定為所述覆蓋增強模式的情況下使用的所述差而設定。


    2.終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單元,接收下行線路控制信息和下行線路數據;
    控制單元,基于所述下行線路控制信息,決定用于相對于所述下行線路數據的響應信號的發送的上行線路控制信道資源;以及
    發送單元,使用正交碼序列之一與循環位移之一的組合發送所述響應信號,所述正交碼序列之一與循環位移之一的組合是根據所決定的上行線路控制信道資源和所述正交碼序列之一與循環位移之一的組合的關聯來決定的,
    所述關聯與相鄰的循環位移之間的差相關,所述相鄰的循環位移與正交碼序列之一組合,
    在本終端被設定為覆蓋增強模式且所述接收單元接收到被允許以跨越多個子幀的重復來發送的所述下行線路控制信息的情況下使用的所述差獨立于在本終端未被設定為所述覆蓋增強模式的情況下使用的所述差而設定。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終端,在所述覆蓋增強模式下,所述接收單元接收以跨越多個子幀的重復來發送的所述下行線路控制信息。


    4.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終端,所述覆蓋增強模式下的所述關聯與在本終端未被設定為所述覆蓋增強模式的情況下使用的所述關聯不同。


    5.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終端,所述覆蓋增強模式下的所述差與在本終端未被設定為所述覆蓋增強模式的情況下使用的所述差不同。


    6.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終端,在所述覆蓋增強模式下,所述發送單元以跨越多個子幀的重復來發送所述響應信號。


    7.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終端,在所述覆蓋增強模式下,所述發送單元在從接收到所述下行線路數據的最后一子幀起規定個數的子幀后,發送所述響應信號。


    8.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終端,在所述覆蓋增強模式下,所述接收單元接收以跨越多個子幀的重復來發送的所述下行線路數據。


    9.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工序:
    接收工序,終端接收下行線路控制信息和下行線路數據;
    控制工序,所述終端基于所述下行線路控制信息,決定用于相對于所述下行線路數據的響應信號的發送的上行線路控制信道資源;以及
    發送工序,所述終端使用正交碼序列之一與循環位移之一的組合發送所述響應信號,所述正交碼序列之一與循環位移之一的組合是根據所決定的上行線路控制信道資源和所述正交碼序列之一與循環位移之一的組合的關聯來決定的,
    所述關聯與相鄰的循環位移之間的差相關,所述相鄰的循環位移與正交碼序列之一組合,
    在所述終端被設定為允許以跨越多個子幀的重復來發送所述響應信號的覆蓋增強模式的情況下使用的所述差獨立于在所述終端未被設定為所述覆蓋增強模式的情況下使用的所述差而設定。


    10.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工序:
    接收工序,終端接收下行線路控制信息和下行線路數據;
    控制工序,所述終端基于所述下行線路控制信息,決定用于相對于所述下行線路數據的響應信號的發送的上行線路控制信道資源;以及
    發送工序,所述終端使用正交碼序列之一與循環位移之一的組合發送所述響應信號,所述正交碼序列之一與循環位移之一的組合是根據所決定的上行線路控制信道資源和所述正交碼序列之一與循環位移之一的組合的關聯來決定的,
    所述關聯與相鄰的循環位移之間的差相關,所述相鄰的循環位移與正交碼序列之一組合,
    在所述終端被設定為覆蓋增強模式且接收到被允許以跨越多個子幀的重復來發送的所述下行線路控制信息的情況下使用的所述差獨立于在所述終端未被設定為所述覆蓋增強模式的情況下使用的所述差而設定。


    11.集成電路,其特征在于,控制以下處理:
    接收處理,接收下行線路控制信息和下行線路數據;
    控制處理,基于所述下行線路控制信息,決定用于相對于所述下行線路數據的響應信號的發送的上行線路控制信道資源;以及
    發送處理,使用正交碼序列之一與循環位移之一的組合發送所述響應信號,所述正交碼序列之一與循環位移之一的組合是根據所決定的上行線路控制信道資源和所述正交碼序列之一與循環位移之一的組合的關聯來決定的,
    所述關聯與相鄰的循環位移之間的差相關,所述相鄰的循環位移與正交碼序列之一組合,
    在終端被設定為允許以跨越多個子幀的重復來發送所述響應信號的覆蓋增強模式的情況下使用的所述差獨立于在所述終端未被設定為所述覆蓋增強模式的情況下使用的所述差而設定。


    12.集成電路,其特征在于,控制以下處理:
    接收處理,接收下行線路控制信息和下行線路數據;
    控制處理,基于所述下行線路控制信息,決定用于相對于所述下行線路數據的響應信號的發送的上行線路控制信道資源;以及
    發送處理,使用正交碼序列之一與循環位移之一的組合發送所述響應信號,所述正交碼序列之一與循環位移之一的組合是根據所決定的上行線路控制信道資源和所述正交碼序列之一與循環位移之一的組合的關聯來決定的,
    所述關聯與相鄰的循環位移之間的差相關,所述相鄰的循環位移與正交碼序列之一組合,
    在終端被設定為覆蓋增強模式且在接收到被允許以跨越多個子幀的重復來發送的所述下行線路控制信息的情況下使用的所述差獨立于在所述終端未被設定為所述覆蓋增強模式的情況下使用的所述差而設定。

    ...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山本哲矢,高馳,鈴木秀俊中尾正悟,
    申請(專利權)人:太陽專利托管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美國;US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評論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文字幕无码久久精品青草|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导航| 五月天无码在线观看| 无码粉嫩虎白一线天在线观看| 国产AV天堂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ⅴ无码大片在线看| 免费无码精品黄AV电影| 无码欧精品亚洲日韩一区| 无码综合天天久久综合网| 无码区国产区在线播放| 亚洲成A∨人片天堂网无码| 免费A级毛片无码A∨免费| 亚洲AⅤ永久无码精品AA|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无码一区二区| 国产日韩精品无码区免费专区国产|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蜜芽 | 国产午夜精华无码网站| 久久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亚洲av无码精品浪潮| 亚无码乱人伦一区二区| 人妻无码中文久久久久专区| 国产在线无码精品电影网| 亚洲无码视频在线| 毛片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亚洲一区AV无码少妇电影| 色爱无码AV综合区|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色午友在线| 成人无码精品1区2区3区免费看| 无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人av高清无码| 中文字幕日产无码| 亚洲成a∨人片在无码2023| AV大片在线无码永久免费| 精品成在人线AV无码免费看| 人妻无码第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aⅴ无码专区亚洲av| 国产精品亚韩精品无码a在线| 东京热人妻无码一区二区av| 在线观看片免费人成视频无码| 亚洲综合无码AV一区二区| 亚洲AV无码久久精品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