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水產養殖用喂食裝置,包括底板、第一圓筒、L型桿、出料口、第二圓筒、安裝板、轉軸、第一電機、第一齒輪、第二齒輪、氣管、攪拌桿、扇形漏網、扇形擋板、曝氣孔、撥板、第二電機和扇板,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設有第一電機、第一齒輪、第二齒輪、轉軸、撥板、第二電機和扇板,飼料通過扇形漏網落入第一圓筒內,然后再撥板的撥動下,由出料口和水一起排出,同時,第二電機帶動連接桿轉動,連接桿帶動扇板轉動,將由出料口排出的飼料均勻撥向四周更遠的地方,均勻拋灑飼料,設有氣管和曝氣孔,外部氣泵工作,空氣由氣管進入轉軸中,然后由曝氣孔噴出,這樣能夠增加水中的含氧量,有利于水產品的存活和生長,提高了產量。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水產養殖用喂食裝置
本技術涉及水產養殖設備
,具體是一種水產養殖用喂食裝置。
技術介紹
水產養殖是人為控制下繁殖、培育和收獲水生動植物的生產活動。一般包括在人工飼養管理下從苗種養成水產品的全過程。廣義上也可包括水產資源增殖。水產養殖有粗養、精養和高密度精養等方式。粗養是在中、小型天然水域中投放苗種,完全靠天然餌料養成水產品,如湖泊水庫養魚和淺海養貝等。精養是在較小水體中用投餌、施肥方法養成水產品,如池塘養魚、網箱養魚和圍欄養殖等。高密度精養采用流水、控溫、增氧和投喂優質餌料等方法,在小水體中進行高密度養殖,從而獲得高產,如流水高密度養魚、蝦等。現在水產養殖的時候,主要還是靠人工進行撒料喂食,這樣一方面人工撒料不均勻,導致魚類難以正常生長,另一方面,增加了工人的勞動強度,工作效率低。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水產養殖用喂食裝置,以解決上述
技術介紹
中提出的問題。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水產養殖用喂食裝置,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上方設有第一圓筒,第一圓筒與底板之間連接有L型桿,第一圓筒底部環向等距設有多個出料口,第一圓筒頂端通過螺絲固定有第二圓筒,第二圓筒上端開口,第二圓筒內腔上部固定有安裝板,安裝板與第二圓筒合圍成攪拌腔,安裝板中部穿設有轉軸,轉軸內部中空,轉軸通過軸承與安裝板轉動連接,轉軸另一端貫穿第二圓筒底部并通過軸承座與第一圓筒底部轉動連接,安裝板上表面位于轉軸一側安裝有第一電機,第一電機的輸出軸端部安裝有第一齒輪,轉軸位于安裝板上方的軸段上安裝有第二齒輪,第二齒輪與第一齒輪嚙合,轉軸頂端穿設有氣管,轉軸位于攪拌腔內的軸段表面等距固定有多組攪拌桿,第二圓筒底部環向等距安裝有多塊扇形漏網,轉軸上位于扇形漏網上方環向等距焊接有多塊扇形擋板,扇形擋板與扇形漏網形狀、尺寸相同,轉軸位于第一圓筒內的軸段上環向等距開設有多組曝氣孔,轉軸位于第一圓筒內的軸段下部環向等距固定有多塊撥板,撥板與轉軸相切,底板上表面中間位于第一圓筒下方設有第二電機,第二電機頂端環向固定有多根連接桿,連接桿另一端焊接有扇板,扇板位于出料口處。作為本技術進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圓筒中部環向等距固定有多根支桿,支桿向上傾斜設置,支桿端部安裝有浮子。作為本技術進一步的方案:所述安裝板上表面一側設有進料斗。作為本技術進一步的方案:所述氣管通過軸承與轉軸轉動連接,氣管另一端與氣泵連接。作為本技術進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二電機安裝于電機盒內。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本技術設有第一電機、第一齒輪、第二齒輪、轉軸、撥板、第二電機和扇板,第一電機帶動第一齒輪轉動,第一齒輪通過第二齒輪帶動轉軸轉動,轉軸帶動攪拌桿和扇形擋板轉動,攪拌桿對攪拌腔內的飼料充分攪拌,使各種飼料充分混合,扇形擋板轉動過程中,交替與扇形漏網位置重合,實現間歇下料,飼料通過扇形漏網落入第一圓筒內,然后再撥板的撥動下,由出料口和水一起排出,同時,第二電機帶動連接桿轉動,連接桿帶動扇板轉動,將由出料口排出的飼料均勻撥向四周更遠的地方,均勻拋灑飼料,便于水產動物用食,設有氣管和曝氣孔,外部氣泵工作,空氣由氣管進入轉軸中,然后由曝氣孔噴出,這樣能夠增加水中的含氧量,有利于水產品的存活和生長,提高了產量。附圖說明圖1為水產養殖用喂食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水產養殖用喂食裝置中撥板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水產養殖用喂食裝置中扇形擋板與扇形漏網的結構示意圖。圖中:1-底板、2-L型桿、3-扇板、4-連接桿、5-出料口、6-撥板、7-支桿、8-浮子、9-第一圓筒、10-第二圓筒、11-攪拌腔、12-安裝板、13-第一電機、14-第一齒輪、15-第二齒輪、16-氣管、17-進料斗、18-攪拌桿、19-轉軸、20-扇形擋板、21-曝氣孔、22-第二電機、23-扇形漏網。具體實施方式下面將結合本技術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技術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技術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技術保護的范圍。請參閱圖1~3,本技術實施例中,一種水產養殖用喂食裝置,包括底板1,所述底板1上方設有第一圓筒9,第一圓筒9與底板1之間連接有L型桿2,第一圓筒9底部環向等距設有多個出料口5,第一圓筒9中部環向等距固定有多根支桿7,支桿7向上傾斜設置,支桿7端部安裝有浮子8,避免設備在水中傾倒,第一圓筒9頂端通過螺絲固定有第二圓筒10,第二圓筒10上端開口,第二圓筒10內腔上部固定有安裝板12,安裝板12與第二圓筒10合圍成攪拌腔11,安裝板12上表面一側設有進料斗17,安裝板12中部穿設有轉軸19,轉軸19內部中空,轉軸19通過軸承與安裝板12轉動連接,轉軸19另一端貫穿第二圓筒10底部并通過軸承座與第一圓筒9底部轉動連接,安裝板12上表面位于轉軸19一側安裝有第一電機13,第一電機13的輸出軸端部安裝有第一齒輪14,轉軸19位于安裝板12上方的軸段上安裝有第二齒輪15,第二齒輪15與第一齒輪14嚙合,轉軸19頂端穿設有氣管16,氣管16通過軸承與轉軸19轉動連接,氣管16另一端與氣泵(圖中未示出)連接,轉軸19位于攪拌腔11內的軸段表面等距固定有多組攪拌桿18,第二圓筒10底部環向等距安裝有多塊扇形漏網23,轉軸19上位于扇形漏網23上方環向等距焊接有多塊扇形擋板20,扇形擋板20與扇形漏網23形狀、尺寸相同,轉軸19位于第一圓筒9內的軸段上環向等距開設有多組曝氣孔21,外部氣泵工作,空氣由氣管16進入轉軸19中,然后由曝氣孔21噴出,這樣能夠增加水中的含氧量,有利于水產品的存活和生長,提高產量,轉軸19位于第一圓筒9內的軸段下部環向等距固定有多塊撥板6,撥板6與轉軸19相切,底板1上表面中間位于第一圓筒9下方設有第二電機22,第二電機22安裝于電機盒內,第二電機22頂端環向固定有多根連接桿4,連接桿4另一端焊接有扇板3,扇板3位于出料口5處。本技術的工作原理是:本技術在使用時,由進料斗17加入各種飼料,然后啟動第一電機13、第二電機22和氣泵,第一電機13帶動第一齒輪14轉動,第一齒輪14通過第二齒輪15帶動轉軸19轉動,轉軸19帶動攪拌桿18和扇形擋板20轉動,攪拌桿18對攪拌腔11內的飼料充分攪拌,使各種飼料充分混合,扇形擋板20轉動過程中,交替與扇形漏網23位置重合,實現間歇下料,飼料通過扇形漏網23落入第一圓筒9內,然后再撥板6的撥動下,由出料口5和水一起排出,同時,第二電機22帶動連接桿4轉動,連接桿4帶動扇板3轉動,將由出料口5排出的飼料均勻撥向四周更遠的地方,均勻拋灑飼料,便于水產動物用食,同時,外部氣泵工作,空氣由氣管16進入轉軸19中,然后由曝氣孔21噴出,這樣能夠增加水中的含氧量,有利于水產品的存活和生長,提高了產量。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顯然本技術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實施例的細節,而且在不背離本技術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況下,能夠以其他的具體形式實現本技術。因此,無論從哪一點來看,均應將實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實用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1.一種水產養殖用喂食裝置,包括底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上方設有第一圓筒(9),第一圓筒(9)與底板(1)之間連接有L型桿(2),第一圓筒(9)底部環向等距設有多個出料口(5),第一圓筒(9)頂端通過螺絲固定有第二圓筒(10),第二圓筒(10)上端開口,第二圓筒(10)內腔上部固定有安裝板(12),安裝板(12)與第二圓筒(10)合圍成攪拌腔(11),安裝板(12)中部穿設有轉軸(19),轉軸(19)內部中空,轉軸(19)通過軸承與安裝板(12)轉動連接,轉軸(19)另一端貫穿第二圓筒(10)底部并通過軸承座與第一圓筒(9)底部轉動連接,安裝板(12)上表面位于轉軸(19)一側安裝有第一電機(13),第一電機(13)的輸出軸端部安裝有第一齒輪(14),轉軸(19)位于安裝板(12)上方的軸段上安裝有第二齒輪(15),第二齒輪(15)與第一齒輪(14)嚙合,轉軸(19)頂端穿設有氣管(16),轉軸(19)位于攪拌腔(11)內的軸段表面等距固定有多組攪拌桿(18),第二圓筒(10)底部環向等距安裝有多塊扇形漏網(23),轉軸(19)上位于扇形漏網(23)上方環向等距焊接有多塊扇形擋板(20),扇形擋板(20)與扇形漏網(23)形狀、尺寸相同,轉軸(19)位于第一圓筒(9)內的軸段上環向等距開設有多組曝氣孔(21),轉軸(19)位于第一圓筒(9)內的軸段下部環向等距固定有多塊撥板(6),撥板(6)與轉軸(19)相切,底板(1)上表面中間位于第一圓筒(9)下方設有第二電機(22),第二電機(22)頂端環向固定有多根連接桿(4),連接桿(4)另一端焊接有扇板(3),扇板(3)位于出料口(5)處。...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水產養殖用喂食裝置,包括底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上方設有第一圓筒(9),第一圓筒(9)與底板(1)之間連接有L型桿(2),第一圓筒(9)底部環向等距設有多個出料口(5),第一圓筒(9)頂端通過螺絲固定有第二圓筒(10),第二圓筒(10)上端開口,第二圓筒(10)內腔上部固定有安裝板(12),安裝板(12)與第二圓筒(10)合圍成攪拌腔(11),安裝板(12)中部穿設有轉軸(19),轉軸(19)內部中空,轉軸(19)通過軸承與安裝板(12)轉動連接,轉軸(19)另一端貫穿第二圓筒(10)底部并通過軸承座與第一圓筒(9)底部轉動連接,安裝板(12)上表面位于轉軸(19)一側安裝有第一電機(13),第一電機(13)的輸出軸端部安裝有第一齒輪(14),轉軸(19)位于安裝板(12)上方的軸段上安裝有第二齒輪(15),第二齒輪(15)與第一齒輪(14)嚙合,轉軸(19)頂端穿設有氣管(16),轉軸(19)位于攪拌腔(11)內的軸段表面等距固定有多組攪拌桿(18),第二圓筒(10)底部環向等距安裝有多塊扇形漏網(23),轉軸(19)上...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唐仁利,
申請(專利權)人:重慶帥馳農業開發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重慶,50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