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的一種敞開式烘箱,包括熱風爐、風機、烘箱和熱風管道;所述熱風爐包括氣流入口、氣流出口和加熱器;所述加熱器包括電磁感應渦流發熱件和電磁線圈層,所述電磁感應渦流發熱件設置在熱風爐內部的軸心處,所述電磁線圈層設置在所述熱風爐的內壁和外壁之間,所述電磁線圈層包括繞制在內壁上的電磁線圈;所述電磁感應渦流發熱件的外表面還設有螺旋片,所述螺旋片與所述熱風爐的內壁貼合組成一個供氣流通過的螺旋通道。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的一種敞開式烘箱,由于采用電磁感應加熱空氣,相比傳統的電熱絲加熱,電能損耗小,高效節能,使用壽命長;同時增加螺旋加熱通道,對通過的氣流加熱更充分,加熱效果更好。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敞開式烘箱
本技術涉及藥材加工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敞開式烘箱。
技術介紹
電磁感應加熱的原理是感應加熱電源產生的交變電流通過感應器(即線圈)產生交變磁場,導磁性物體置于其中切割交變磁力線,從而在物體內部產生交變的電流(即渦流),渦流使物體內部的原子高速無規則運動,原子互相碰撞、摩擦而產生熱能,從而起到加熱物品的效果。即是通過把電能轉化為磁能,使被加熱鋼體感應到磁能而發熱的一種加熱方式。這種方式它從根本上解決了電熱片,電熱圈等電阻式通過熱傳導方式加熱的效率低下問題。傳統的加熱行業,普遍采用是的電阻絲和石英加熱方式,而這種傳統的加熱方式,其熱效率比較低,電阻絲和石英主要是靠通電后,自身發熱然后再把熱量傳遞到料筒上,從而起到加熱物品的效果,這種加熱效果的熱量利用率最高只有50%左右,另外的50%左右的熱量都散發到空氣中,所有傳統的電阻絲加熱方式的電能損失高達50%以上。而通過電磁感應加熱,是通過電流產生磁場,使得鐵質金屬管道自身發熱,再加上隔熱材質,防止管道熱量的散發,熱利用率高達95%以上,理論上間節電效果可達到50%以上,但考慮到不同質量的電磁感應加熱控制器的能量轉換效率是不太相同的,以及不同的生產設備和環境,所有電磁加熱節能的效果一般至少能夠達到30%,最高能夠達到70%。中藥飲片以其簡單方便的服用方式受到人們的追捧與贊賞,中藥飲片的加工工藝要求也越來越高,從而給生產設備提出了挑戰。目前,中藥飲片烘干大多采用堆放烘干,堆放烘干一般采用敞開式烘箱進行烘干,具體操作為,將中藥飲片均勻的鋪設于位于箱體中部的帶有細密小孔的孔板上,然后在箱體的底部通入干燥的熱空氣,通過熱空氣的流動將鋪設于孔板上的中藥飲片中的水分烘干。中藥飲片常用的一種烘干方式是電熱絲加熱烘干,其電能損失大。
技術實現思路
針對現有技術中的缺陷,本技術提供的一種敞開式烘箱,解決了現有的中藥飲片采用電熱絲加熱烘干的方式,電能損失大的技術問題。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通過如下技術方案來實現:一種敞開式烘箱,包括熱風爐、風機、烘箱和熱風管道;所述熱風爐包括氣流入口、氣流出口和加熱器;所述氣流入口設置在熱風爐上部;所述氣流出口設置在熱風爐下部;所述風機的出風口與氣流入口相連;所述熱風管道的一端與氣流出口相連,另一端與烘箱的入風口相連;所述加熱器包括電磁感應渦流發熱件和電磁線圈層,所述電磁感應渦流發熱件設置在熱風爐內部的軸心處,所述電磁線圈層設置在所述熱風爐的內壁和外壁之間,所述電磁線圈層包括繞制在內壁上的電磁線圈;所述電磁感應渦流發熱件的外表面還設有螺旋片,所述螺旋片與所述熱風爐的內壁貼合組成一個供氣流通過的螺旋通道。進一步,所述烘箱包括烘干板和通風室;所述烘箱的上端敞口;所述烘干板設置在烘箱的上部,所述烘干板為開孔的平板;所述通風室設置在烘箱的下部并與所述熱風管道相連。進一步,所述通風室與所述熱風管道連接的入風口處設有篩網。進一步,所述內壁朝向所述熱風爐軸心的側面上涂有一層熱反射涂層。進一步,所述內壁與電磁線圈層之間還夾設有一層保溫層。進一步,所述熱風管道上還設有風量調節開關。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本技術提供的一種敞開式烘箱,包括熱風爐、風機、烘箱和熱風管道;所述熱風爐包括氣流入口、氣流出口和加熱器;所述氣流入口設置在熱風爐上部;所述氣流出口設置在熱風爐下部;所述風機的出風口與氣流入口相連;所述熱風管道的一端與氣流出口相連,另一端與烘箱的入風口相連;所述加熱器包括電磁感應渦流發熱件和電磁線圈層,所述電磁感應渦流發熱件設置在熱風爐內部的軸心處,所述電磁線圈層設置在所述熱風爐的內壁和外壁之間,所述電磁線圈層包括繞制在內壁上的電磁線圈;所述電磁感應渦流發熱件的外表面還設有螺旋片,所述螺旋片與所述熱風爐的內壁貼合組成一個供氣流通過的螺旋通道。本技術提供的一種敞開式烘箱,由于采用電磁感應加熱空氣,相比傳統的電熱絲加熱,電能損耗小,高效節能,使用壽命長;同時增加螺旋加熱通道,對通過的氣流加熱更充分,加熱效果更好。附圖說明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技術具體實施方式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具體實施方式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在所有附圖中,類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類似的附圖標記標識。附圖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實際的比例繪制。圖1為一種敞開式烘箱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2為熱風爐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3為熱風爐的剖視圖;圖4為圖3中A處的局部放大示意圖;圖5為烘箱的剖視圖;附圖標記:1-熱風爐、2-風機、3-烘箱、4-熱風管道;11-氣流入口、12-氣流出口、13-電磁感應渦流發熱件、14-內壁、15-保溫層、16-電磁線圈層、17-外壁、31-烘干板、32-通風室、41-風量調節開關;131-螺旋片、132-螺旋通道、321-篩網。具體實施方式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技術技術方案的實施例進行詳細的描述。以下實施例僅用于更加清楚地說明本技術的技術方案,因此只作為示例,而不能以此來限制本技術的保護范圍。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說明,本申請使用的技術術語或者科學術語應當為本技術所屬領域技術人員所理解的通常意義。在本申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上部”、“下部”、“軸向”、“上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1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技術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技術的限制。請參閱圖1-5,本技術提供的一種敞開式烘箱,包括熱風爐1、風機2、烘箱3和熱風管道4;所述熱風爐1包括氣流入口11、氣流出口12和加熱器;所述氣流入口11設置在熱風爐1上部;所述氣流出口12設置在熱風爐1下部;所述風機2的出風口與氣流入口11相連;所述熱風管道4的一端與氣流出口12相連,另一端與烘箱3的入風口相連;所述加熱器包括電磁感應渦流發熱件13和電磁線圈層16,所述電磁感應渦流發熱件13設置在熱風爐1內部的軸心處,所述電磁線圈層16設置在所述熱風爐1的內壁14和外壁17之間,所述電磁線圈層16包括繞制在內壁14上的多匝電磁線圈;所述電磁感應渦流發熱件13的外表面還設有螺旋片131,所述螺旋片131與所述熱風爐1的內壁14貼合組成一個供氣流通過的螺旋通道132。具體地,所述電磁線圈與控制線路電連接。具體地,所述電磁感應渦流發熱件13為導熱性好的金屬棒。作為對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多匝電磁線圈在內壁14的外周面沿其軸向緊密纏繞。如此,接通電源后,電磁感應效果好。作為對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烘箱3包括烘干板31和通風室32;所述烘箱3的上端敞口;所述烘干板31設置在烘箱3的上部,所述烘干板31為開孔的平板;所述通風室32設置在烘箱3的下部并與所述熱風管道4相連。具體地,所述通風室32與所述熱風管道4連接的入風口處設有篩網321。當加熱后的氣流通過篩網321時,氣流被篩網321上的多個小孔分割擴散,進而均勻的散布到烘干板31的底部。作為對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內壁14朝向所述熱風爐1軸心的側面上涂有一層熱反射涂層,將散逸到外壁17方向的熱量反射回熱風爐1軸心方向,減少了熱量的損耗。作為對上述技術方案的進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1.一種敞開式烘箱,其特征在于:包括熱風爐(1)、風機(2)、烘箱(3)和熱風管道(4);所述熱風爐(1)包括氣流入口(11)、氣流出口(12)和加熱器;所述氣流入口(11)設置在熱風爐(1)上部;所述氣流出口(12)設置在熱風爐(1)下部;所述風機(2)的出風口與氣流入口(11)相連;所述熱風管道(4)的一端與氣流出口(12)相連,另一端與烘箱(3)的入風口相連;所述加熱器包括電磁感應渦流發熱件(13)和電磁線圈層(16),所述電磁感應渦流發熱件(13)設置在熱風爐(1)內部的軸心處,所述電磁線圈層(16)設置在所述熱風爐(1)的內壁(14)和外壁(17)之間,所述電磁線圈層(16)包括繞制在內壁(14)上的電磁線圈;所述電磁感應渦流發熱件(13)的外表面還設有螺旋片(131),所述螺旋片(131)與所述熱風爐(1)的內壁(14)貼合組成一個供氣流通過的螺旋通道(132)。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敞開式烘箱,其特征在于:包括熱風爐(1)、風機(2)、烘箱(3)和熱風管道(4);所述熱風爐(1)包括氣流入口(11)、氣流出口(12)和加熱器;所述氣流入口(11)設置在熱風爐(1)上部;所述氣流出口(12)設置在熱風爐(1)下部;所述風機(2)的出風口與氣流入口(11)相連;所述熱風管道(4)的一端與氣流出口(12)相連,另一端與烘箱(3)的入風口相連;所述加熱器包括電磁感應渦流發熱件(13)和電磁線圈層(16),所述電磁感應渦流發熱件(13)設置在熱風爐(1)內部的軸心處,所述電磁線圈層(16)設置在所述熱風爐(1)的內壁(14)和外壁(17)之間,所述電磁線圈層(16)包括繞制在內壁(14)上的電磁線圈;所述電磁感應渦流發熱件(13)的外表面還設有螺旋片(131),所述螺旋片(131)與所述熱風爐(1)的內壁(14)貼合組成一個供氣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盧傳政,劉功平,
申請(專利權)人:重慶芝草堂藥業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重慶,50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