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一種新型腳踏板,包括踏板本體、中心軸以及自潤滑件。所述自潤滑件轉動套設在中心軸上,所述踏板本體與自潤滑件轉動抵接,所述橡膠套套設于踏板本體外表面,所述自潤滑件采用工程塑料制成,且所述自潤滑件的表面設有自潤滑鐵氟龍涂層。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新型可有效減小腳踏板轉動時產生的摩擦力,降低制造成本,提高生產效率。
A New Kind of Pedal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新型腳踏板
本技術涉及腳踏車領域,具體涉及的是一種新型腳踏板。
技術介紹
腳踏板是自行車重要的零部件之一,在騎行過程中,為了方便騎車人的腳部更好的對腳踏板施力,腳踏板應保持與腳部相平行的水平狀態。由于與腳踏板連接的中心軸在騎行的過程中做圓周運動,因此需要腳踏板與中心軸轉動連接,最終使得在騎行中腳踏板處于實時的水平狀態。而現有的實現腳踏板與中心軸的轉動連接的方式,主要是在中心軸上套設有軸承和滾珠,腳踏板與軸承轉動連接,通過軸承繞中心軸的轉動以及腳踏板和軸承之間的相對轉動,使得腳踏板能通過不斷的轉動實現角度調節,達到始終的水平狀態。但是,現有技術中的軸承和滾珠不僅造價高,不便安裝,生產效率低,且軸承與腳踏板之間存在較大的摩擦力,使腳踏板轉動不順暢且腳踏板磨損嚴重。有鑒于此,本申請人針對上述問題進行深入研究,遂有本案產生。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新型腳踏板,可有效減小腳踏板轉動時產生的摩擦力,降低腳踏板的制造成本,提高生產效率。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技術的解決方案是:一種新型腳踏板,其中,包括踏板本體、中心軸以及自潤滑件,所述自潤滑件轉動套設在中心軸上,所述踏板本體與自潤滑件轉動抵接。進一步,所述自潤滑件采用工程塑料制成。進一步,所述自潤滑件的表面設有潤滑層。進一步,所述潤滑層為鐵氟龍涂層。進一步,所述踏板本體上設有供中心軸穿過的轉動孔,所述轉動孔包括依次連通的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的直徑和第三通孔的直徑均大于第二通孔的直徑。進一步,所述自潤滑件有兩個,兩個自潤滑件分別處于第一通孔和第三通孔內且分別與第一通孔和第三通孔的內壁轉動抵接。進一步,所述中心軸上還套設有滾珠軸承,所述滾珠軸承位于第一通孔或第三通孔內且與第一通孔或第三通孔轉動抵接,所述自潤滑件位于第三通孔或第一通孔內且與第三通孔或第一通孔轉動抵接。進一步,所述所踏板本體的外表面設置有若干個內凸起,所述內凸起呈半圓形,所述踏板本體上還設有橡膠套,所述橡膠套套設于踏板本體外表面,所述橡膠套的外表面設置有若干個外凸起,所述橡膠套內表面設置有與內凸起相匹配的內凹孔,所述內凸起匹配嵌入到橡膠套的內凹孔中。采用上述結構后,本技術涉及的一種新型腳踏板,本新型使用自潤滑件的轉動方式代替傳統的軸承加滾珠轉動方式,與現有技術相比,方便安裝,大大提高了腳踏板的生產效率,能夠減小腳踏板轉動時產生的摩擦力,使腳踏板運行更加順暢。附圖說明圖1為本新型腳踏板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新型腳踏板的另一立體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新型腳踏板的剖視結構的立體示意圖。圖4為本新型中腳踏板上具有兩個自潤滑件的局部剖面俯視圖。圖5為本新型中腳踏板上自潤滑件位于第一通孔,滾珠軸承位于第三通孔的局部剖面俯視圖。圖6為本新型中腳踏板上自潤滑件位于第三通孔,滾珠軸承位于第一通孔的局部剖面俯視圖。圖中:腳踏本體-1;轉動孔-11;第一通孔-111;第二通孔-112;第三通孔-113;內凸起-12;空腔-13;第一漏水孔-141;第二漏水孔-142;第一腳踏板-151;第二腳踏板-152;中心軸-2;定位套-21;自潤滑件-3;橡膠套-4;內凹孔-41;外凸起-42;滾珠軸承-5。具體實施方式為了進一步解釋本技術的技術方案,下面通過具體實施例來對本技術進行詳細闡述。圖中坐標X、Y分別表示本技術的前后方向和內外方向,其中坐標X指向前方向,坐標Y指向外方向。如圖1-6所示,一種新型腳踏板,包括踏板本體1、中心軸2以及自潤滑件3,所述自潤滑件3轉動套設在中心軸2上,所述踏板本體1與自潤滑件3轉動抵接,所述自潤滑件3具有光滑表面,所述自潤滑件3采用工程塑料制成,優選的,所述自潤滑件3還能由鐵或不銹鋼制成,從而代替現有技術中使用的軸承和滾珠,所述自潤滑件3的潤滑功能依靠自潤滑件3的光滑表面實現潤滑轉動.所述自潤滑件3為圓環柱筒狀,從而加工方便,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方便安裝,提高了生產效率。且所述自潤滑件3的表面設有潤滑層(圖未示),優選的,所述潤滑層為鐵氟龍涂層。所述鐵氟龍涂層具有低摩擦耐磨損的性質,腳踏本體1轉動時,可減小轉動孔11與自潤滑件3之間的摩擦力,使腳踏本體1運行更加順暢,提高腳踏板的使用壽命。優選的,所述踏板本體1上設有供中心軸2穿過的轉動孔11,所述轉動孔11包括依次連通的第一通孔111、第二通孔112和第三通孔113,所述第一通孔111的直徑和第三通孔113的直徑均大于第二通孔112的直徑。優選的,所述自潤滑件3有兩個,兩個自潤滑件3分別處于第一通孔111和第三通孔113內且分別與第一通孔111和第三通孔113的內壁轉動抵接。且位于第三通孔111內的自潤滑件3的前端面抵于第二通孔111的后壁,所述自潤滑件3的后端面由螺母固定抵接,采用上述結構可避免踏板本體1在轉動過程中向左偏移。優選的,所述中心軸2前端套設有定位套21,所述定位套21抵于踏板本體1前端面,所述定位套21前端面由螺母固定抵接,采用上述結構可避免腳踏本體1在轉動過程中向右偏移。優選的,所述所踏板本體1外表面設置有若干個內凸起12。內凸起12呈半圓形,所述踏板本體1上還設有橡膠套4,所述橡膠套4套設于踏板本體1外表面,所述橡膠套4的外表面設置有若干個外凸起42,橡膠套4內表面設置有與內凸起12相匹配的內凹孔41,所述內凸起12匹配嵌入到橡膠套4的內凹孔41中。所述外凸起42的結構起到了較好的防滑效果,避免騎行人員遇到雨天或平時騎行打滑的現象,保證鞋底與橡膠套4之間的摩擦力,增強防打滑效果。而通過內凸起12和內凹孔41的設置,則利于防止橡膠套4與腳踏本體1之間出現相對位移或打滑,方便橡膠套4的固定安裝。另一方面通過本技術的結構設置,還方便在橡膠套4磨損較嚴重時,進行更換。這種方式相對于當前傳統的腳踏板來說,其更換更加方便,更加利于腳踏板使用的耐久性保證。優選的,在雨天騎行時,腳踏本體1會被雨水淋濕,且騎行到有積水的路段,積水也將會濺到腳踏本體1上,從而進入到轉動孔11中,而為防止雨水堆積于轉動孔11,導致中心軸2生銹磨損。所述腳踏本體1通過轉動孔11對稱分為第一腳踏板151和第二腳踏板152,所述第一腳踏板151的內部設有空腔13,所述第二腳踏板152的內部設有若干個第一漏水孔14,所述第一漏水孔14與第二腳踏板152平行設置并連通外界和轉動孔11,所述橡膠4套上設有與第一漏水孔141對應的第二漏水孔142。在結束騎行時,由于所述第一腳踏板151設有空腔13,導致第一腳踏板151的重量較輕,使得第一腳踏板151和第二腳踏板152之間存在重量差。在腳踏本體1沒有外界施力時,由于第一腳踏板151和第二腳踏板152存在重量差,從而在重力的影響下發生轉動,最終呈第二腳踏板152位于中心軸2下方,第一腳踏板151位于中心軸2上方的豎直狀態。此時,轉動孔11中的堆積的雨水順著漏水孔14流出,避免中心軸2在雨水中浸泡,防止中心軸2生銹磨損。此外,如圖5-6所示,所述中心軸2上還套設有滾珠軸承5,所述滾珠軸承5位于第一通孔111或第三通孔113內且與第一通孔111或第三通孔113的內壁轉動抵接,所述自潤滑件位3于第三通孔113或第一通孔111內且與第三通孔113或第一通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1.一種新型腳踏板,其特征在于:包括踏板本體、中心軸以及自潤滑件,所述自潤滑件轉動套設在中心軸上,所述踏板本體與自潤滑件轉動抵接,所述自潤滑件采用工程塑料制成,所述自潤滑件的表面設有潤滑層。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新型腳踏板,其特征在于:包括踏板本體、中心軸以及自潤滑件,所述自潤滑件轉動套設在中心軸上,所述踏板本體與自潤滑件轉動抵接,所述自潤滑件采用工程塑料制成,所述自潤滑件的表面設有潤滑層。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新型腳踏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潤滑層為鐵氟龍涂層。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新型腳踏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踏板本體上設有供中心軸穿過的轉動孔,所述轉動孔包括依次連通的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的直徑和第三通孔的直徑均大于第二通孔的直徑。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新型腳踏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自潤滑件有兩個,兩個自潤滑件分別處于第一通孔...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趙元誠,
申請(專利權)人:漳浦瑋柏自行車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福建,35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