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雙助力比真空助力器,可以大幅度降低制動踏板力。當腳下踏踩踏板時,隨著制動減速度的下降,踏板力的感覺會由重變輕。同時在最短時間內,提高制動輸出力滿足制動需求。在雙助力作用下,踏板力更加舒適,真空助力器反應時間更快,制動效率更高,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通改善反饋盤受力面積變化,實現雙助力效果,改善踏板感覺降低制動反應時間,提高車輛制動反應靈敏度和車輛緊急制動時的安全系數,減輕了頻繁制動過程中出現的疲勞問題。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雙助力比真空助力器
本技術涉及汽車制動系統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雙助力比真空助力器。
技術介紹
真空助力器是一種真空助力伺服裝置,與汽車制動裝置配合使用,其工作原理是當踩剎車踏板時,推動輸入桿使向前移動,使空氣閥口打開,大氣從外界進入大氣腔,而活塞外殼由于真空腔與大氣腔之間的壓力差向前移動,輸出桿推動主缸活塞,從而在主缸中產生輸出力實現汽車制動。在常規真空助力器中,助力器對輸入力按一定比率進行線性放大。在踩踏踏板時,會有一個反作用力到踏板上,此力較大時,會使得踏板力過大,失去了舒適感并存在安全風險。雙助力比的設計,車輛在初始減速階段的踏板力相對柔和,通過雙助力比結構,在0.5g(在本文中“g”代表重力加速度,約為9.8m/s2)標準化踏板力和制動減速度時,更短時間內提高制動輸出力滿足制動需求,踏板力較常規真空助力器小,有效規避了制動力不足和踏板力過大的風險,為駕駛者帶來更好的踏板感覺。常規制動時不能改變助力比,緊急制動時輸出力不能快速增加。在頻繁制動中,易造成人員疲勞風險系數增加,嚴重危及行車安全,與常規真空助力器比較,雙助力比真空助力器,在制動時,反應速度更快,制動效率更高,有效規避上述風險。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針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提供一種雙助力比真空助力器,可以大幅度降低制動踏板力。當腳下踏踩踏板時,隨著制動減速度的下降,踏板力的感覺會由重變輕。同時在最短時間內,提高制動輸出力滿足制動需求。在雙助力作用下,踏板力更加舒適,真空助力器反應時間更快,制動效率更高。本技術的目的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一種雙助力比真空助力器,包括:殼體,由前殼與后殼閉合而成;位于殼體內并可相對殼體沿軸向移動的活塞外殼;同時作用于活塞外殼前端、前殼的回位裝置;位于殼體內的模板裝置,模板裝置與活塞外殼將殼體內部空間分隔出真空腔及大氣腔;還包括位于活塞外殼內的雙助力比機構,以及對雙助力比機構進行操控的操縱桿,所述操縱桿的前端通過一止動底座與雙助力比機構連接。其中,所述雙助力比機構包括外比例盤及設置在其內部的內比例盤,還包括套設在外比例盤外側的DR彈簧以及用于固定所述DR彈簧的彈簧座。其中,所述止動底座與彈簧座連接。其中,還包括位于殼體內并可沿軸向移動的調整桿,該調整桿一端與制動主缸連接,另一端通過一反饋盤作用于雙助力比機構前端,當真空助力器被啟動時,作用在調整桿的制動反應力通過反饋盤、止動底座及操縱桿傳至車輛的制動踏板上。作為優選的,所述回位裝置為用于向后端壓迫活塞外殼的回位彈簧。其中,所述后殼與活塞外殼接口處設置有密封圈。其中,所述前殼上設置有連接前腔及車輛發動機的真空單向閥。其中,所述模板裝置包括與活塞外殼連接的模板和膜片。相對于現有技術,本技術的有益效果為:本技術的雙助力比真空助力器,可以大幅度降低制動踏板力。當腳下踏踩踏板時,隨著制動減速度的下降,踏板力的感覺會由重變輕。同時在最短時間內,提高制動輸出力滿足制動需求。在雙助力作用下,踏板力更加舒適,真空助力器反應時間更快,制動效率更高,本技術通改善反饋盤受力面積變化,實現雙助力效果,改善踏板感覺降低制動反應時間,提高車輛制動反應靈敏度和車輛緊急制動時的安全系數,減輕了頻繁制動過程中出現的疲勞問題。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的雙助力比真空助力器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中C處的放大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技術的雙助力比真空助力器的性能曲線圖。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及具體實施例對本技術進行詳細描述。實施例1。如圖1、2所示,本實施例提供一種雙助力比真空助力器,包括:殼體,由前殼1與后殼8閉合而成;位于殼體內并可相對殼體沿軸向移動的活塞外殼11;同時作用于活塞外殼11前端、前殼1的回位裝置;位于殼體內的模板裝置,模板裝置與活塞外殼11將殼體內部空間分隔出真空腔及大氣腔;還包括位于活塞外殼11內的雙助力比機構,以及對雙助力比機構進行操控的操縱桿14,所述操縱桿14的前端通過一止動底座與雙助力比機構連接。本技術的雙助力比真空助力器,可以大幅度降低制動踏板力。當腳下踏踩踏板時,隨著制動減速度的下降,踏板力的感覺會由重變輕。同時在最短時間內,提高制動輸出力滿足制動需求。在雙助力作用下,踏板力更加舒適,真空助力器反應時間更快,制動效率更高。如圖1所示,助力器前殼1和后殼8合鉚后,通過密封圈12與活塞外殼11進行密封。膜片7與膜板6將助力器分隔成兩個腔,分別為大氣腔和真空腔,所述前殼1上設置有連接前腔及車輛發動機(圖中未視出)的真空單向閥5,真空源為發動機啟動時產生。其中,所述雙助力比機構包括外比例盤26及設置在其內部的內比例盤27,還包括套設在外比例盤26外側的DR彈簧25以及用于固定所述DR彈簧25的彈簧座23,具體的:雙助力比機構的DR彈簧25裝配在彈簧座23和外比例盤26之間,彈簧座23與外比例盤26進行裝配后,擋圈24裝入外比例盤26內與彈簧座23進行鉚接,內比例盤27裝入外例盤內。其中,所述止動底座與彈簧座23連接。其中,還包括位于殼體內并可沿軸向移動的調整桿3,該調整桿3一端與制動主缸連接,另一端通過一反饋盤10作用于雙助力比機構前端,當真空助力器被啟動時,作用在調整桿3的制動反應力通過反饋盤10、止動底座及操縱桿14傳至車輛的制動踏板上。作為優選的,所述回位裝置為用于向后端壓迫活塞外殼11的回位彈簧4。其中,所述后殼8與活塞外殼11接口處設置有密封圈12。其中,所述模板裝置包括與活塞外殼11連接的模板和膜片7,膜板6、膜片7連接在活塞外殼11的外周。通過鉚壓的方式將膜片7、膜板6鉚壓固定在活塞外殼11上,將真空助力器分成前、后兩個腔,前腔為真空腔,后腔為大氣腔。目前現有的方案基本是在活塞外殼上實現,無雙助力比機構,腳感比較差,反饋盤是瞬間變形,輸出力無線性,導到踏板力瞬間很重,然后非常輕,踏板感覺的突變,易引起駕駛員的心理恐慌,存在風險。本技術的雙助力比真空助力器具有裝配便捷、可靠性強的特點,在反饋盤發生變形時,是線性的,這樣在前期制動時,踏板就顯得比較柔和,取得比較舒適的踏板感覺。此技術在第一階段的助力比時,踏板感覺表現的比較柔和,與第二階段的助力比銜接比較順暢、平緩,踏板感覺好。主要工作原理如下:當真空助力器不工作時,彈簧19將操縱桿14同大氣閥座21推至右邊極限位置,橡膠閥座20則被彈簧13壓緊在空氣閥座21上,從而關閉了空氣閥口,并開啟了真空閥口。此時加力氣室第一、第二腔經通道A,控制閥腔和通道互相連通,并與大氣隔斷。在發動機工作時,兩腔都具有一定的(相同的)真空度。當剛踏下制動跳板時,踏板力經杠桿放大作用到操縱桿14上并壓縮彈簧18,連同空氣閥座21一同向前位移,經反饋盤10和調整桿3(調整桿3在彈簧4的作用下與反饋盤10緊貼)將力傳遞到制動主缸第一活塞,使制動主缸內(前殼螺釘2處制動主缸未視出)產生一定壓力并傳到制動輪缸。與此同時,橡膠閥座20在彈簧13的作用下,隨同空氣閥座21前移,與活塞11上真空閥座接觸,并關閉真空閥口,第一腔與真空源隔開。隨著操縱桿14繼續前進,空氣閥座21離開橡膠閥座20,外界大氣通過防塵罩,經過濾綿16及控制閥腔和通道B充入第一腔,這樣氣室兩腔壓差所造成的作用力,除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1.一種雙助力比真空助力器,包括:殼體,由前殼與后殼閉合而成;位于殼體內并可相對殼體沿軸向移動的活塞外殼;同時作用于活塞外殼前端、前殼的回位裝置;位于殼體內的模板裝置,模板裝置與活塞外殼將殼體內部空間分隔出真空腔及大氣腔;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位于活塞外殼內的雙助力比機構,以及對雙助力比機構進行操控的操縱桿,所述操縱桿的前端通過一止動底座與雙助力比機構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雙助力比真空助力器,包括:殼體,由前殼與后殼閉合而成;位于殼體內并可相對殼體沿軸向移動的活塞外殼;同時作用于活塞外殼前端、前殼的回位裝置;位于殼體內的模板裝置,模板裝置與活塞外殼將殼體內部空間分隔出真空腔及大氣腔;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位于活塞外殼內的雙助力比機構,以及對雙助力比機構進行操控的操縱桿,所述操縱桿的前端通過一止動底座與雙助力比機構連接。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助力比真空助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雙助力比機構包括外比例盤及設置在其內部的內比例盤,還包括套設在外比例盤外側的DR彈簧以及用于固定所述DR彈簧的彈簧座。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雙助力比真空助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止動底座與彈簧座連接。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王軍,魏紅濤,
申請(專利權)人:廣東中博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廣東,44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