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改良式雙制鎖,包括外殼以及均設置于外殼內的鑰匙鎖機構、號碼鎖機構、第一、二推動件及多個壓制塊。鑰匙鎖機構的鎖心套和鎖心均具有圓弧邊及切削而成的平面部。滑設于外殼內的第一、二推動件分別接觸于鎖心套的圓弧邊(或平面部)和鎖心的圓弧邊(或平面部),每個壓制塊的一處接觸于第一推動件,另一處與第二推動件之間設有多個彈性元件,且第一推動件與外殼之間設有彈性元件。號碼鎖機構包括多個號碼輪組,每個號碼輪組的心桿在外殼內部樞接且各具有缺口部。號碼正確時,缺口部完全對應于壓制塊,第一推動件能夠受動平移而使鎖心套旋轉繼而開鎖;鑰匙正確時,由于第二推動件能隨時受動平移,從而可以旋轉鎖心而開鎖。(*該技術在2015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改良式雙制鎖,特別涉及一種兼具有鑰匙鎖機構和號碼鎖機構的改良式雙制鎖。
技術介紹
關于兼具有號碼鎖和鑰匙鎖的雙制鎖,其能利用正確的鑰匙而開鎖,也能借助正確的開鎖號碼而開鎖。如美國專利公開號(Pub.No.)US 2004/0011098 A1號(即中國臺灣專利TW525679號“雙制鎖(三)”),即為申請人所申請的相關案件,其包括殼體以及設于該殼體內的鑰匙鎖機構、號碼鎖機構、定位片和重設器,該相關案件雖能達到同時兼具號碼鎖和鑰匙鎖的目的,但為了達到雙重控制鎖具的目的,導致其構造較為復雜,相應地裝配也較為不易;另外,該相關案件雖然也能變更號碼鎖的開鎖號碼,但在變更之前,須先以正確的開鎖號碼開鎖后,才能進行變更號碼(變號),換言之,若根本不知道或不慎忘了開鎖號碼時,將再也無法進行變號,從而導致雙制鎖中的號碼鎖完全失去作用。因此,如何突破既有的窠臼,進而設計出一種結構不復雜,甚至還能利用正確鑰匙來找出開鎖號碼的雙制鎖,是本技術所要克服并加以解決的一大課題。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改良式雙制鎖,一方面在于突破既有的窠臼,使雙制鎖的構造不再復雜,并且裝配上也較為容易。本技術的改良式雙制鎖,再一方面還能利用正確的鑰匙來找出號碼鎖機構的開鎖號碼,以便于不慎忘記開鎖號碼時使用,從而不至于一旦忘記開鎖號碼就再也無法使用號碼鎖機構。本技術的改良式雙制鎖,另一方面還具有變號功能,甚至還能搭配前述的開鎖號碼找出功能,以在操作者不慎忘記開鎖號碼時,能夠利用正確的鑰匙來找出所需的開鎖號碼,再進行變號。為解決上述問題,本技術提供一種改良式雙制鎖,包括一外殼,其一側具有一穿孔,另一側具有一中空外筒;一鑰匙鎖機構,其包含一穿套于該外殼的外筒內的鎖頭,該鎖頭具有彼此穿插的一鎖心套和一鎖心,該凸出于該穿孔的鎖心套具有第一圓弧邊和第一平面部,該鎖心具有第二圓弧邊和第二平面部;一第一推動件,滑設于該外殼內,其一側抵接于該鎖心套的第一圓弧邊或第一平面部,另一側具有多個凸齒,該另一側與外殼之間設有多個第一彈性元件;一第二推動件,滑設于外殼內,其一側抵接于該鎖心的第二圓弧邊或第二平面部,另一側具有多個凹部;多個壓制塊,每個所述壓制塊的第一處抵接于該第一推動件的每個所述凸齒,第二處與該第二推動件的每個所述凹部之間則各設有一第二彈性元件;及一號碼鎖機構,其包含多個號碼輪組,每個所述號碼輪組的一端在該外殼內部被樞接,另一端則抵接于該外殼,每個所述號碼輪組與該外殼之間設有一第三彈性元件,每個所述號碼輪組還具有一能嵌卡于每個所述壓制塊的缺口部。也就是說,本技術的改良式雙制鎖包括一外殼及設于該外殼內的一鑰匙鎖機構和一號碼鎖機構,還包括一第一推動件、一第二推動件和多個壓制塊,其中該外殼的一側具有一穿孔,另一側具有一中空外筒;該鑰匙鎖機構包含一穿套于該外殼的外筒內的鎖頭,該鎖頭具有彼此穿插的一鎖心套和一鎖心,凸出于該穿孔的鎖心套具有第一圓弧邊和第一平面部,該鎖心具有第二圓弧邊和第二平面部;該第一推動件滑設于該外殼內,其一側抵接于該鎖心套的第一圓弧邊或第一平面部,另一側具有多個凸齒,該另一側與外殼之間設有多個第一彈性元件;該第二推動件滑設于外殼內,其一側抵接于該鎖心的第二圓弧邊或第二平面部,另一側具有多個凹部;每個所述壓制塊的第一處抵接于該第一推動件的每個所述凸齒,第二處與該第二推動件的每個所述凹部之間各設有一第二彈性元件;及該號碼鎖機構包含多個號碼輪組,每個所述號碼輪組的一端在該外殼內部被樞接,另一端抵接于該外殼,每個所述號碼輪組與該外殼之間設有一第三彈性元件,每個所述號碼輪組還具有一能嵌卡于每個所述壓制塊的缺口部。根據本技術的改良式雙制鎖,其中該外殼包括能彼此對合的一殼體及一基座,所述穿孔形成于該殼體,所述外筒形成于該基座。根據本技術的改良式雙制鎖,其中該外殼的另一側還罩覆有一后罩體,該鎖頭的鎖心一端凸出于該后罩體。根據本技術的改良式雙制鎖,其中該鑰匙鎖機構中的鎖頭的鎖心套套接有一凸出于該外殼之外的扭轉頭以供人手扭轉,其鎖心的一端則能通過該外筒凸出于外殼之外,該鎖心的該端設有一鎖舌。根據本技術的改良式雙制鎖,其中該第二推動件具有第一、二、三、四側,其第一側抵接于該鎖心的第二圓弧邊或第二平面部,其第二側具有所述凹部,其第三側與該第一推動件相鄰或彼此單向卡接,其第四側還形成有多個導槽,每個所述導槽連通于每個所述凹部,所述壓制塊還具有與每個所述導槽相對應的導體,每個所述壓制塊的導體嵌入在每個所述導槽內而被導引。根據本技術的改良式雙制鎖,其中該外殼形成有多組相對對接在一起的對接部,每個所述對接部各具有一半槽,各組彼此對接在一起的對接部能組合兩半槽,每個所述號碼輪組的該端樞接于該兩相對半槽之間,且每個所述壓制塊的導體自由端還倒勾于該第二推動件。根據本技術的改良式雙制鎖,其中該號碼鎖機構的每個所述號碼輪組包括一號碼輪、一定位套、一第三彈性元件及一心桿,每個所述號碼輪和定位套成串樞接于每個所述心桿,每個所述第三彈性元件穿套于每個所述心桿且彈性支撐于每個所述定位套與該外殼之間,每個所述定位套具有所述的缺口部。根據本技術的改良式雙制鎖,其中該外殼形成有多個窗口,每個所述號碼輪組的號碼輪露出于該外殼的每個所述窗口之外而供人手操作。根據本技術的改良式雙制鎖,其中每個所述號碼輪組用以抵接于該外殼的心桿的該另一端設有一端部構造,該外殼設有至少一對應于所述端部構造的孔體,并能據此進行變號。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的優點在于一、突破既有的窠臼,改用鎖心套、鎖心來與第一、二推動件和壓制塊配合作動,以此達到構造不復雜,且相對在裝配上也較為容易的功效。二、能夠利用正確的鑰匙,來找出號碼鎖機構的開鎖號碼,以便于在不慎忘記開鎖號碼時使用,而不至于如公知或如申請人的相關案件一樣,一旦忘記開鎖號碼就再也無法使用該號碼鎖機構。三、還具有變號功能,且搭配前述的“開鎖號碼找出功能”,即使操作者不慎忘記開鎖號碼,也能利用正確的鑰匙而找出開鎖號碼,再以此進行變號。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雙制鎖的詳細立體分解圖。圖2為本技術雙制鎖依據圖1的另一立體分解圖,圖中僅有部分構件以加以組合。圖3A為本技術雙制鎖在號碼正確時的動作示意前視圖(一)。圖3B為本技術雙制鎖在號碼正確時的動作示意前視圖(二)。圖4A為本技術雙制鎖在鑰匙正確時的動作示意前視圖(一)。圖4B為本技術雙制鎖在鑰匙正確時的動作示意前視圖(二)。圖5為本技術雙制鎖不包含外殼時的俯視示意圖。其中,附圖標記說明如下200鑰匙鎖機構2鎖頭 21扭轉頭22鎖心套221第一圓弧邊222第一平面部 23鎖心 231第二圓弧邊232第二平面部233鑰匙孔 234鎖舌 300號碼鎖機構3號碼輪組31號碼輪 32定位套321缺口部33第三彈性元件 34心桿 341端部構造 1殼體11穿孔 12窗口 13孔體 4基座41外筒 42對接部 421半槽 5第一推動件51凸齒 52第一彈性元件 55單向卡接部6第二推動件61凹部 62導槽 63第二彈性元件65單向卡接部 7壓制塊71導體 9后罩體 具體實施方式為了能更進一步了解本實用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改良式雙制鎖,其包括一外殼及設于該外殼內的一鑰匙鎖機構和一號碼鎖機構,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一第一推動件、一第二推動件和多個壓制塊;其中: 該外殼的一側具有一穿孔,另一側具有一中空外筒; 該鑰匙鎖機構包含一穿套于該外殼的外筒內的鎖頭,該鎖頭具有彼此穿插的一鎖心套和一鎖心,凸出于該穿孔的該鎖心套具有第一圓弧邊和第一平面部,該鎖心具有第二圓弧邊和第二平面部; 該第一推動件滑設于該外殼內,其一側抵接于該鎖心套的第一圓弧邊或第一平面部,另一側具有多個凸齒,該另一側與外殼之間設有多個第一彈性元件; 該第二推動件滑設于外殼內,其一側抵接于該鎖心的第二圓弧邊或第二平面部,另一側具有多個凹部; 每個所述壓制塊的第一處抵接于該第一推動件的每個所述凸齒,第二處與該第二推動件的每個所述凹部之間各設有一第二彈性元件;及 該號碼鎖機構包含多個號碼輪組,每個所述號碼輪組的一端在該外殼內部被樞接,另一端抵接于該外殼,每個所述號碼輪組與該外殼之間設有一第三彈性元件,每個所述號碼輪組還具有一能嵌卡于每個所述壓制塊的缺口部。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楊秉然,
申請(專利權)人:楊秉然,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71[中國|臺灣]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