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漿砌石灰渣壩的構筑方法,其特征在于:庫內排水采用回水涵洞(1)的方式,在庫內遠離壩體(2)的山坡上修筑沿山坡向下傾斜的爬山斜井(3),爬山斜井(3)的下端通過封閉井(4)與回水涵洞(1)的入口連接,回水涵洞(1)呈向下傾斜的坡度從壩體底部穿出,將庫內積水(17)經由爬山斜井(3)、封閉井(4)、回水涵洞(1)從設在壩外的回水涵洞出口(5)排出;壩前排水采用在壩體(2)上修筑濾水孔(6)的方式,在壩體的不同高度設有濾水孔(6),使壩前浸在灰渣下面的水從濾水孔(6)排出。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筑壩方法,特別是一種漿砌石灰渣壩的構筑方法。
技術介紹
火力發電廠燒剩的灰渣不能及時利用,需要露天堆放,一般電廠是采用水力法輸送灰渣,灰渣水是以泥漿的形式排到灰渣場的,每輸送1立方米的灰渣,同時就有3~4立方米的水進入堆場,另外下雨的雨水也會流入堆場,所以需要有壩的攔截才能堆放這些排放的灰渣。灰渣壩和水壩的作用不同,灰渣壩主要是用來堆放灰渣的,所以要盡量排除壩內的積水,以減少水對壩體的壓力,從而降低筑壩的工程量和投資成本。目前庫內排水的做法是:在遠離壩體的庫內修筑若干豎式回水井,井的四周井壁從上到下開有排水孔,井的下端連接鋼管或鋼筋混凝土管將流入井中的水排出庫外,這種做法由于排水管道一般較長,往往要經過不同的地基段,隨著堆場堆積高度的增高,地基不均勻沉積會使鋼和鋼筋混凝土管斷裂。管道斷裂后灰渣會進入管中淤堵管道。由于管徑小而無法清除淤堵物和修理管道,造成排水管失效。不能及時排出庫外的水位越來越高,對壩體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另外以前的做法,隨著回水井周圍灰渣的增高,要將灰渣表面的排水孔堵上,讓水從更高的孔排出,但是,豎井式回水口周圍往往被水所包圍,運行人員需乘船才能接近回水井口將排水孔堵上,很不方便。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漿砌石灰渣壩的構筑方法,以降低筑壩的工程量和投資,并能夠有效的降低庫內水位的高度,減輕水對壩體的壓力,也可以方便對庫的管理和維護。本專利技術是這樣實現的:一種漿砌石灰渣壩的構筑方法;庫內排水采用回水涵洞1的方式,在庫內遠離壩體2的山坡上修筑沿山坡向下傾斜的爬山斜井3,爬山斜井3的下端通過封閉井4與回水涵洞1的入口連接,回水涵洞1呈向下傾斜的坡度從壩體底部穿出,將庫內積水經由爬山斜井3、封閉井4、回水涵洞1從設在壩外的回水涵洞出口5排出;壩前排水采用在壩體2上修筑濾水孔6的方式,在壩體的不同高度設有濾水孔6,使壩前浸在灰渣下面的水從濾水孔6排出。上述的漿砌石灰渣壩的構筑方法中,在回水涵洞1的頂部,沿回水涵洞1的長度方向每間隔3-7M設置一個濾水裝置7,濾水裝置7是在回水涵洞1的頂部預埋一根鋼管8,在鋼管8上放置一個下面有漏水孔9的漏斗狀的鋼花盆10,鋼花盆10中分層填充有碎石11和濾料12,使庫-->內灰渣中的水通過鋼花盆10過濾后滲到回水涵洞1中排出庫外。前述的漿砌石灰渣壩的構筑方法中,濾水孔6是在砌筑壩體時,每間隔3-7M留出一個寬0.25-0.45M,高0.4-0.6M的槽,槽內靠壩體上游1/3段填入中砂20,中間1/3段填入粒米石21,靠壩體下游1/3段填入碎石11,形成從壩體上游向壩體下游過渡的濾體。前述的漿砌石灰渣壩的構筑方法中,爬山斜井3是沿山坡修筑的供排水的鋼筋混凝土斜坡溝道,下端通過封閉井4與回水涵洞1相連;鋼筋混凝土排水溝道的側墻上部做成階梯狀,供放置蓋板13,蓋板13隨灰渣面的升高逐級封蓋,爬山斜井3是庫內排水的主要通道,它遠離壩體,更有益于壩體的安全。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專利技術的漿砌石灰渣壩的構筑方法,構筑簡單,工程量小,筑壩的投資減少約30%,由于庫內水位低,減少了水對壩體的壓力,提高了壩的利用率,不會發生排水堵塞現象,更便于庫的管理和維護。附圖說明附圖1是本專利技術的結構示意圖;附圖2是本專利技術中爬山斜井、封閉井和回水涵洞的連接示意圖;附圖3是本專利技術中回水涵洞上部的濾水裝置的結構示意圖;附圖4是本專利技術中濾水孔的結構示意圖;附圖中的標記為:1-回水涵洞,2-壩體,3-爬山斜井,4-封閉井,5-回水涵洞出口,6-濾水孔,7-濾水裝置,8-鋼管,9-漏水孔,10-鋼花盆,11-碎石,12-濾料,13-蓋板,14-浸潤線,15-壩的下游面,16-壩的上游面,17-積水,18-干灰渣,19-排水坡,20-中砂,21-米粒石。具體實施方式本專利技術的實施例:一種漿砌石灰渣壩的構筑方法,如圖1所示。一種漿砌石灰渣壩的構筑方法;庫內排水采用回水涵洞1的方式,在庫內遠離壩體2的山坡上修筑沿山坡向下傾斜的爬山斜井3,爬山斜井3的下端通過封閉井4與回水涵洞1的入口連接,回水涵洞1呈向下傾斜的坡度從壩體底部穿出,將庫內積水經由爬山斜井3、封閉井4、回水涵洞1從設在壩外的回水涵洞出口5排出;壩前排水采用在壩體2上修筑濾水孔6的方式,在壩體的不同高度設有濾水孔6,使壩前浸在灰渣下面的水從濾水孔6排出。在回水涵洞1的頂部,沿回水涵洞1的長度方向每間隔5M設置一個濾水裝置7,濾水裝置7是在回水涵洞1的頂部預埋一根鋼管8,在鋼管8上放置一個下面有漏水孔9的漏斗狀的鋼花盆10,鋼花盆10中分層填充有碎石11和濾料12,使庫內灰渣中的水通過鋼花盆10過濾后滲到回水涵洞1中排出庫外。濾水孔6是在砌筑壩體時-->,每間隔5M留出一個寬0.35M,高0.5M的槽,槽內靠壩體上游1/3段填入中砂,中間1/3段填入粒米石,靠壩體下游1/3段填入碎石,形成從壩體上游向壩體下游過渡的濾體。爬山斜井3是沿山坡修筑的供排水的鋼筋混凝土斜坡溝道,下端通過封閉井4與回水涵洞1相連;鋼筋混凝土排水溝道的側墻上部做成階梯狀,供放置蓋板13,蓋板13隨灰渣面的升高逐級封蓋,爬山斜井3是庫內排水的主要通道,它遠離壩體,更有益于壩體的安全。具體實施時,是在筑壩之前,先修筑回水涵洞1,回水涵洞1采用磚混結構過梁設計方法,取回水涵洞1上方一倍寬度的灰渣壓力和庫高2/3的水壓作為設計壓力,參照楊森壓力原理進行設計,這樣回水涵洞的壁厚不需要太大,可節約材料和工程造價,回水涵洞1的強度也能夠達到要求,這種回水涵洞已經在貴州鋁廠的聯合壩中正常運行了十幾年,得到了充分的驗證是安全可靠的。回水涵洞1從與爬山斜井3連接的封閉井4開始以1/10的水力坡降向壩外延伸。在回水涵洞1的頂部,沿長度方向每隔5M設置一個濾水裝置7,濾水裝置7是在回水涵洞1的頂部預埋一根鋼管8,在鋼管8上放置一個下面有漏水孔9的呈漏斗狀的鋼花盆10,鋼花盆10里面鋪有一層碎石11上面放有砂石濾料12。涵洞頂面以上的水經濾料12濾清后從回水涵洞1排走。使得灰渣中水的浸潤線14沿回水涵洞1不斷下降,從爬山斜井到壩前形成了1/10左右的水力坡降,極大的改善了壩前水位狀況,濾水裝置7的結構如圖3所示,回水涵洞通過封閉井與爬山斜井的連接如圖2所示。建好回水涵洞1后,在回水涵洞出口5處建筑壩體2,建造壩體時,回水涵洞出口5應伸到壩的下游面15,不能將回水涵洞出口5封住。砌石壩與堆石壩比較透水性較差,建造時為了壩體2的美觀和防止灰渣水沿漿砌石壩的砌石縫呈渾水外漏,在壩的上游面16和壩的下游面15均采取了勾縫措施。這些對于庫內干燥和降低壩前水壓力是不利的。為了降低壩前水壓力,在壩體上設置了濾水孔6,如圖4所示,在砌筑壩體時,每間隔5M左右留出一個寬0.35M,高0.5M的槽,槽內靠壩上游1/3段填入中砂,中間1/3段填入粒米石,靠下游1/3段填入碎石,形成從壩的上游面16向壩的下游面15過渡的濾體。當水作用在壩的上游面16時,污水經濾體濾清后從壩的下游面15滲出。這樣一來減低了水壓力對壩的上游面16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我們還可從根據壩的下游面15出水的情況掌握壩的上游面16灰渣中的水位位置。爬山斜井3如圖2所示:沿山坡修一可供排水的鋼筋混凝土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1.一種漿砌石灰渣壩的構筑方法,其特征在于:庫內排水采用回水
涵洞(1)的方式,在庫內遠離壩體(2)的山坡上修筑沿山坡向下傾斜的爬山斜井(3),
爬山斜井(3)的下端通過封閉井(4)與回水涵洞(1)的入口連接,回水涵洞(1)呈向下
傾斜的坡度從壩體底部穿出,將庫內積水(17)經由爬山斜井(3)、封閉井(4)、回水涵
洞(1)從設在壩外的回水涵洞出口(5)排出;壩前排水采用在壩體(2)上修筑濾水孔(6
)的方式,在壩體的不同高度設有濾水孔(6),使壩前浸在灰渣下面的水從濾水孔(6)排
出。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漿砌石灰渣壩的構筑方法,其特征在于:庫內排水采用回水涵洞(1)的方式,在庫內遠離壩體(2)的山坡上修筑沿山坡向下傾斜的爬山斜井(3),爬山斜井(3)的下端通過封閉井(4)與回水涵洞(1)的入口連接,回水涵洞(1)呈向下傾斜的坡度從壩體底部穿出,將庫內積水(17)經由爬山斜井(3)、封閉井(4)、回水涵洞(1)從設在壩外的回水涵洞出口(5)排出;壩前排水采用在壩體(2)上修筑濾水孔(6)的方式,在壩體的不同高度設有濾水孔(6),使壩前浸在灰渣下面的水從濾水孔(6)排出。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漿砌石灰渣壩的構筑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回水涵洞(1)的頂部,沿回水涵洞(1)的長度方向每間隔3-7M設置一個濾水裝置(7),濾水裝置(7)是在回水涵洞(1)的頂部預埋一根鋼管(8),在鋼管(8)上放置一個下面有漏水孔(9)的漏...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田躍,
申請(專利權)人:貴陽鋁鎂設計研究院,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