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旅行箱的拉桿裝置,其是將拉桿組設于旅行箱一側的側板中,而側板周邊與旅行箱固定,下端與拉桿組末端鉸接,上部則朝向拉桿組外突控制鈕,以控制對拉桿組的鎖定;拉桿組本身包含數根可依次穿套的拉桿及提把;故于平時,拉桿組平齊側板不突出,使用時,按下控制鈕便可將拉桿組彈出,再陸續拉出各桿即成。本拉桿的特點是可使旅行箱被水平拖行,故箱內物品不會傾倒,并且拉桿組自身體積也小。(*該技術在2005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旅行箱的拉桿裝置,尤指一種旅行箱所附設的、可根據需要伸縮的拉桿裝置。由于出國旅游、出差者日益增多,使用旅行箱攜帶衣物、用品或資料幾乎已成必然。為適應需要,旅行箱的設計除了考慮外型美觀大方外,已進一步講究結構的完善;特別是針對出外時攜帶物大多多而重的特點,制箱業便推出一種具有拉桿、底部配置活動輪的旅行箱,利用拉桿供人們牽拉輪走,以減輕手部的負擔。具有拉桿的旅行箱有多種形式。例如常見的一種,箱體呈直立式,拉桿位于箱體背面并可以伸縮;它雖可借拉桿省力,但消費者大多感覺整體造型過于呆板僵硬,不適于出差或較正式場合,更不能兼作公事包,故制箱業又推出另一種款式的旅行箱。如附圖說明圖10、11所示便是兼有公事包氣派的旅行箱70。該旅行箱70為便于攜帶,在底部一端裝前、后成對的輪子71,同時底部裝有拉桿,該拉桿大約成三段式,即管狀且成對的固定桿80固定懸架于底部,固定桿80內各套入外桿82、外桿82內再套入內桿83,內桿83末端為拉把84,外桿82與固定桿80間裝控制把81與滾珠、凹槽,用來控制對外桿82的鎖定或開啟;使用時,用拉把84拉出內、外桿83、82,然后再上提旅行箱70使之呈斜立狀,令輪子71接觸于地面,旅行箱70便與地面形成夾角,此時即可用手拉著拉把84帶著旅行箱70行走;不使用時,則推動控制把81以使內桿83縮入外桿82,外桿82縮入固定桿80,使拉桿隱藏于箱體底部。但這種型式的拉桿并非理想設計,理由如下1.無論控制把81、固定桿80、內桿83、外桿82的鎖定結構如何,終究該拉桿占據旅行箱70底部大半厚度,加上固定桿80、外桿82等均為成對設置,體積加大之外,更是增加旅行箱70的重量。2.拉桿體積龐大,縱然裝在旅行箱70底部,也難掩外露的鋼質固定桿80,又,固定桿80內要容置外桿82,其外徑必然粗大,影響旅行箱的造型美觀。3.由于拉桿設于旅行箱70底部,使用時需先將旅行箱70一端抬起,才能拉出拉把84。當旅行箱70內放置物品較重時,抬起來確實費力。尤其抬起來瞬間,易使箱內物品向輪子一端傾倒,重量便集中于輪子71端,造成拉把84難以控制重心平衡,有忽上忽下的不穩定感。本技術的主要目的是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點,提供一種旅行箱的拉桿裝置。該裝置的拉桿平時可收攏于旅行箱一側,既不占空間,也不易顯露,而使用時即可拉出,無需抬起箱體一端,并可以水平的方式拖行旅行箱。本技術的目的可以下述方案實現方案1一種旅行箱的拉桿裝置,可配備在底部設有數個輪子的旅行箱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拉桿裝置包括,A.設于旅行箱一側的側板,其周邊與旅行箱固定,外露的表面下部有鉸接座,上部外突有控制鈕,且端面上固設有彈簧;B.拉桿組,由數根可依次穿套的拉桿及提把組成,其中,最外層拉桿下端與側板的鉸接座鉸接,中部處與側板端面上固設的彈簧連結,內部為貫穿狀的滑行孔,以容置第二層拉桿,而相對側板的另一端面頂緣設有轉折控緣,以對第二層拉桿往外偏轉的角度限位,最內層拉桿的上端突伸一段結合端,使總長度較其他拉桿為長,提把與最內層拉桿的結合端固接,其中央設一稍大于上述控制鈕端面形狀的通孔,通孔周壁下部,沿著弧形開設一道可與上述控制鈕卡制的卡制口。本技術的目的還可以如下方案實現方案2方案1中的側板于中央軸線上對應拉桿組形狀而開設T形的平隱槽,平隱槽相對T形水平橫向處的中央上部,為凹入更深的深槽,平隱槽底端設有成對的開口鉸接座,以對應鉸接最外層拉桿。方案3方案2中的深槽的下部突起一突柱以套固彈簧一端,最外層拉桿相對突起一孔槽以對應卡制彈簧另端。方案4方案2中的深槽近中央處突出一 形止鉤部。方案5方案4中的側板在位于止鉤部上方兩邊的深槽壁面處突設有 形塊體,塊體與深槽壁面形成空間狀的限槽,供拉桿組上端連接。方案6方案1中的控制鈕側視觀之為 形,控制鈕水平面底部突設斜塊狀的卡制鉤,藉以鉤住提把的卡制口。方案7方案1中的轉折控緣,是將最外層拉桿相對側板的另一端面的頂緣設計為較低,使第二層拉桿有可偏轉空間。方案8方案1中的最外層拉桿在管內的兩內側壁上各凹設一道滑槽,滑槽由該拉桿下端開始,至近頂部即止而不通體,藉以當第二層拉桿滑行至此,能借轉折控緣而偏轉。方案9方案2或8中的最外層拉桿其朝向側板的端面上外突有突塊,以便于與側板上的鉸接座鉸接。方案10方案5中的最外層拉桿,其朝向側板的端面上部突設有鉸接座,以鉸接一連接件,該連接件是一小板片,相對鉸接座一邊突設有空心柱,可配合軸銷穿于鉸接座間,而另外一邊則是實心柱,用以掛在側板的限槽中,同時實心柱與空心柱兩邊較為突伸,當拉桿組相對側板偏轉時,連接件以空心柱為支點,實心柱由限槽上位落至下位。方案11方案10中的連接件于中央設有讓孔,以在連接件移位時,使止鉤部勾住該讓孔。方案12方案1中的次內層拉桿內部由底下形成一貫穿狀的貫孔,在近頂部位置使端口形成 形的限止孔。方案13方案1中的第二層拉桿在相對于側板的另一端面的近頂處突起斜塊狀抵突,使第二層拉桿的抵突卡在轉折控緣上。方案14方案12中的最內層拉桿是容裝于次內層拉桿中,其對應上述限止孔形狀而有縱向突狀的卡肋,使最內層拉桿的斷面得以通過限止孔。方案15方案14中的最內層拉桿下端是斷面為長方形的防落部,其拉至限止孔該桿便停止移動。方案16方案1中的提把的卡制口為 形。方案17方案1中的提把底部突伸的肉厚向內凹入一夾槽口,以能安插鎖定結合端。本技術具有以下優點(1)由于拉桿組設于旅行箱一側,并且拉桿組為二段式往外偏轉設計,因此拉桿組拉動旅行箱,是使旅行箱呈水平輪走,物件安放如故,絕不會令箱內物品傾倒一側,因而克服了現有拉桿的缺點。(2)不占空間,拉桿組設于側板中,且與側板平齊,不外突,不象現有拉桿要占據龐大空間,此外不會增加明顯重量,十分方便。(3)拉桿組每一拉桿的定位、定向設計合理,也符合于人體用力時的力學原理。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進一步說明本技術的旅行箱的拉桿裝置的具體結構特征圖1是本技術的旅行箱的拉桿裝置結合于旅行箱后的外觀圖。圖2是本技術的旅行箱的拉桿裝置的側板立體圖。圖3是本技術的旅行箱的拉桿裝置的側板上有關控制鈕的仰視外觀圖。圖4是本技術的旅行箱的拉桿裝置的拉桿組元件分解圖。圖5是本技術的旅行箱的拉桿裝置的拉桿組結合于側板時的剖視圖。圖6是本技術的旅行箱的拉桿裝置的拉桿組彈出側板并偏轉時的剖視圖。圖7是本技術的旅行箱的拉桿裝置的拉桿組各拉桿拉出時的剖視圖。圖8是本技術的旅行箱的拉桿裝置的拉桿組的第二拉桿往外偏轉時的剖視圖。圖9是本技術的旅行箱的拉桿裝置實施例的局部平面圖。圖10是現有拉桿式旅行箱的正視圖。圖11是現有拉桿式旅行箱的使用狀態圖。本技術是一種旅行箱的拉桿裝置,請參看圖1至4,其附設在旅行箱70的一側,具體包括側板10與拉桿組200,附設時先將上述二者預先組裝好,再將側板10縫制于旅行箱70一側,并連接箱體表面的皮層即成。以下先分別說明側板10、拉桿組200的結構。側板10如圖1至3所示,是供拉桿組200鉸接并在平時予以卡制定位,以保持拉桿組200表面與側板10平齊;側板10是一板體,于中央軸線上對應拉桿組200的形狀而設T形的平隱槽11,平隱槽11相對T形水平橫向處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旅行箱的拉桿裝置,可配備在底部設有數個輪子的旅行箱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拉桿裝置包括:A.設于旅行箱一側的側板,其周邊與旅行箱固定,外露的表面下部有鉸接座,上部外突有控制鈕,且端面上固設有彈簧,B.拉桿組,由數根可依次穿套的拉桿 及提把組成,其中,最外層拉桿下端與側板的鉸接座鉸接,中部處與側板端面上固設的彈簧連結,內部為貫穿狀的滑行孔,以容置第二層拉桿,而相對側板的另一端面頂緣設有轉折控緣,以對第二層拉桿往外偏轉的角度限位,最內層拉桿的上端突伸一段結合端,使 總長度較其他拉桿為長,提把與最內層拉桿的結合端固接,其中央設一稍大于上述控制鈕端面形狀的通孔,通孔周壁下部,沿著弧形開設一道可與所述控制鈕卡制的卡制口。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陳塤,
申請(專利權)人:谷苑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71[中國|臺灣]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