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葫蘆型真空保溫容器,其包括:外管身、位于外管身內側的內管體、與外管身一端焊接連接并形成外管體的外管底、位于內、外管體之間的真空層,其中所述外管體或內管體至少部分為S型。本發明專利技術內外管體呈凹凸式葫蘆結構,提升保溫效果,增加使用性;提升保溫容器外形美感度,增添生活樂趣。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葫蘆型真空保溫容器及加工方法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葫蘆型真空保溫容器及加工方法。
技術介紹
金屬真空保溫容器是人們生活中普遍使用的產品,其結構為直筒式結構,即在內管套入外管方向直上直下方向為直線式結構,反射效果相對較低,熱量損失相對會快一些,隨時代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保溫杯保溫效果需進一步提升,對保溫容器有新造型結構的需求。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目的是:提供一種葫蘆型真空保溫容器及加工方法,內弧形結構,圓弧內面熱量反射效果更好,更易保存熱量,容器保溫效果進一步提升,提升保溫容器外管美感度,提高生活樂趣。本專利技術的第一技術方案是:一種葫蘆型真空保溫容器,其包括:外管身、位于外管身內側的內管體、與外管身一端焊接連接并形成外管體的外管底、位于內、外管體之間的真空層,其中所述外管體或內管體至少部分為S型,內管凸入外管,外管凹入內管結構。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進一步包括如下附屬技術方案:所述外管底為圓柱體。所述外管身包括上外球體、下外球體、位于上外球體上方的外管口。所述內管體包括上內球體、下內球體、位于上內球體上方的內管口、以及位于下內球體下方的內管底,且所述內管體由一內管加工件加工而成并包括上圓柱體、下圓柱體、位于上圓柱體上方的內管口、以及位于下圓柱體下方的內管過渡底。所述外管身與外管底的焊接為激光焊接。所述外管底設置有與真空層相連通的真空孔、和位于真空孔外側且收容有封接材料的封材凹槽。本專利技術的第二技術方案是:一種葫蘆型真空保溫容器加工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驟:S1:提供至少兩金屬通管、兩金屬料片和軟料模型,其中一金屬通管直徑大于另一金屬通管直徑;S2:先將第一金屬通管放入第一模具內,兩端口密封,有壓力的水壓入第一金屬通管內部,第一金屬通管內部受壓力向外膨脹,至貼合模具,形成兩頭外凸中間內凹的形狀,第一模具左右分開,從第一模具中取出并再機臺旋轉壓制成型,獲得外管身;S3:同時對第二金屬通管進行加工,其加工后包括上圓柱體、下圓柱體、和位于上圓柱體上方的內管口,其中上圓柱體的直徑大于內管口的直徑并小于下圓柱體的直徑;S4:接著將兩金屬料片抽拉成型形成外管底和內管過渡底;S5:再將內管過渡底和第二金屬通管的下圓柱體進行焊接形成內管加工件;S6:然后將軟料模型放置外管身內部,其中軟料模型與產品二次成型形狀配有凸出形狀部分和內凹形狀部分;S7:跟著將內管加工件套入外管身內,再次將外管身放入第一模具內,兩端口密封,有壓力的水壓入內管加工件內部,內管加工件內部受壓力向外膨脹,至貼合軟料模型,形成兩頭外凸中間內凹的形狀;S8:再從外管身的底部開口取出軟料模型;S9:最后將外管底與外管身進行焊接;S10:將焊接好的外管底與外管身倒立放入真空爐內,封材凹槽內放入封接材料,從外管底真空孔處抽完真空,加熱隔化封接材料封堵真空孔,形成真空保溫容器。本專利技術優點是:本專利技術內外管體呈凹凸式結構,提升保溫效果,增加使用性;提升保溫容器外形美感度,增添生活樂趣。附圖說明下面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作進一步描述:圖1是本專利技術的剖視圖;圖2是本專利技術中內管體的剖視圖;圖3是本專利技術中軟膠層的示意圖;圖4是本專利技術在加工過程中第一步驟的示意圖;圖5是本專利技術在加工過程中第二步驟的示意圖;圖6是本專利技術在加工過程中第三步驟的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實施例:如圖1-6所示,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葫蘆型真空保溫容器的第一實施例,優選為金屬保溫容器,其包括外管身10、位于外管身10內側的內管體20、與外管身10一端焊接連接并形成外管體的外管底16、位于內、外管體之間的真空層30,其中外管體或內管體20至少部分為S型,內管凸入外管,外管凹入內管結構。內管體20通過內管加工件200加工形成。外管身10包括上外球體11、下外球體13、位于上外球體11上方的外管口12。內管加工件200包括上圓柱體201、下圓柱體203、位于上圓柱體201上方的內管口202、以及位于下圓柱體203下方的內管過渡底204。內管體20包括上內球體21、下內球體23、位于上內球體21上方的內管口22、以及位于下內球體23下方的內管底24。軟料模型40包括上軟料部41、下軟料部43、位于上軟料部41上方的軟料頂口42、以及位于下軟料部43下方的軟料底口44。外管身10與外管底16的焊接為激光焊接。內管體20或外管體為葫蘆形。外管底16大致呈圓柱體,且設置有與真空層30相連通的真空孔160、和位于真空孔160外側且收容有封接材料的封材凹槽162。封材凹槽162朝向內管底24凸設設置。加工時先外管身10成型,內管加工件200初步成型,再外管身10內部套裝軟料模型40,內管加工件200套入軟料模型40內部,內外管口部焊接形成連接部14,將焊接好的內外管體及軟料模型40一起放入模具,內管體20在內部水壓向外膨脹,外部在軟料模型40、外管身10及模具作用下貼合成型,使內管加工件200形成與軟料模型40、外管身10、模具相同的形狀,即兩頭凸中間凹的形狀,由此形成內管體20。外管身10由金屬通管放入模具,兩端口密封,有壓力的水從下端口壓入金屬通管內部,金屬通管內部受壓力向外膨脹,至貼合模具,形成兩頭外凸中間內凹的形狀,模具左右分開,從模具中取出外管身10,外管口部再機臺旋轉壓制成型,外管底部再機臺旋轉壓制成型,口部底部切割整齊。外管底16由金屬料片抽拉成型,口部切割整齊。內管加工件200由金屬通管放入模具,兩端口密封,有壓力的水從下端口壓入金屬管內部,金屬管內部受壓力向外膨脹,至貼合模具形狀,模具左右分開,從模具中取出內管加工件200,內管口部再機臺旋轉壓制成型,內管底部再機臺旋轉壓制成型,口部底部切割整齊。內管過渡底204由金屬料片抽拉成型,口部切割整齊。內管身與內管過渡底204對接后焊接為一體。軟料模型40從開口較大的外管下部套入外管內,模型口部低于外管口部,留置一定距離,模型緊貼外管內壁。焊接好的內管從開口較大的下部套入外管與模型組立件的內部,內管與外管口部過盈平整口部焊接。口部焊接好的內外管及軟料模型,一起放入模具,有壓力的水從內管口部壓入,內管在內壓力水作用下向外膨脹,至貼合軟料模型形狀,軟料模型外部是外管體,再外層是模具即內管體在內壓水作用下向外膨脹,在外壓力模具、外管及模型作用下,貼合成模型凹凸的形狀,模具左右分開,取出成型后的內外管體,從底部開口位置分別取出軟料模型。這樣內管體與外管身一樣兩頭凸,中間凹的形狀,再外管身與外管底對接焊接。內管體成型時,內管加工件200與外管間隙由模型填充,防止內外管接觸。本專利技術的第二實施例提供一種葫蘆型真空保溫容器加工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驟:S1:提供至少兩金屬通管、兩金屬料片和軟料模型,其中一金屬通管直徑大于另一金屬通管直徑;S2:先將第一金屬通管放入第一模具內,兩端口密封,有壓力的水壓入第一金屬通管內部,第一金屬通管內部受壓力向外膨脹,至貼合模具,形成兩頭外凸中間內凹的形狀,第一模具左右分開,從第一模具中取出并再機臺旋轉壓制成型,獲得外管身;S3:同時對第二金屬通管進行加工,其加工后包括上圓柱體、下圓柱體、和位于上圓柱體上方的內管口,其中上圓柱體的直徑大于內管口的直徑并小于下圓柱體的直徑;S4:接著將兩金屬料片抽拉成型形成外管底和內管過渡底;S5:再將內管過渡底和第二金屬通管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1.一種葫蘆型真空保溫容器,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外管身、位于外管身內側的內管體、與外管身一端焊接連接并形成外管體的外管底、位于內、外管體之間的真空層,其中所述外管體或內管體至少部分為S型。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葫蘆型真空保溫容器,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外管身、位于外管身內側的內管體、與外管身一端焊接連接并形成外管體的外管底、位于內、外管體之間的真空層,其中所述外管體或內管體至少部分為S型。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葫蘆型真空保溫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底為圓柱體。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葫蘆型真空保溫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身包括上外球體、下外球體、位于上外球體上方的外管口。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葫蘆型真空保溫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內管體包括上內球體、下內球體、位于上內球體上方的內管口、以及位于下內球體下方的內管底,且所述內管體由一內管加工件加工而成并包括上圓柱體、下圓柱體、位于上圓柱體上方的內管口、以及位于下圓柱體下方的內管過渡底。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葫蘆型真空保溫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身與外管底的焊接為激光焊接。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葫蘆型真空保溫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底設置有與真空層相連通的真空孔、和位于真空孔外側且收容有封接材料的封材凹槽。7.一種葫蘆型真空保溫容器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如下步驟:S1:提供至少兩金屬通管、兩金屬料片和軟料模型,其中一金屬通管直徑大于另一金...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劉允龍,
申請(專利權)人:劉允龍,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山東,37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