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是一種織物及其制品的免水油漬去除劑及其生產工藝。該產品在常溫下以四氯甲烷為主要原料并配制少量的四氯乙烯、醚類、醇類和作為噴霧劑用的丁烷或丙烷以及作為吸附劑用的硅藻土。本發明專利技術適用于棉、毛、麻、化纖、混紡等各類織物及其制品上沾污的新舊油漬的去除。其使用方法是,將該去除劑噴至油漬面上,數分鐘后即將油漬除盡。在紡織業服裝加工廠和日常生活中具有去油漬能力強,使用簡便快捷不損傷織物,經濟實用等優點。(*該技術在2014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織物及其制品上油漬免水去除劑和其配制生產工藝。織物在紡織和服裝加工過程以及人們在日常穿著的衣服上,經常沾上油漬,如機油、動物油及植物油等。不僅對個人帶來煩惱,而且影響紡織廠或服裝廠的產品質量,造成不應有的損失。目前,對于織物上沾污的油漬,人們往往都送到干洗店清洗,不僅不經濟而且對棉、毛、麻等衣物有損失;對于紡織廠或服裝加工廠的產品沾上油漬更無應急辦法處理而造成經濟損失。近年來有關干洗劑國內外的報導,大多以三氯乙烯和四氯乙烯等為主的幾種溶劑和表面活性劑配制的,有的制備過程還需加熱,經攪拌、靜止等較繁瑣的過程;還有的生產工藝雖然不經加熱,但所使用的吸附劑是價格昂貴的硅膠,其粒度為≥400目,這種粒度很小的硅膠易嵌在織物中,因此必須用刷子多次擦拭才能除去吸附劑的痕跡,現有的干洗劑的使用方法采用棉球或海棉沾以配制好的溶液反復擦拭油漬表面,才能達到溶解油漬清潔織物表面的目的。但是,這樣的使用方法往往在織物表面上留下痕跡造成“起圈”現象,不能達到較好的去除油漬的效果。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種去除織物表面上的油漬且不留痕跡的一噴即凈的免水去除劑。該去除劑可用于織物表面上沾污的機油、動物油、植物油和菜肴中混合油漬等去除。采用本專利技術的去除劑,不損傷織物,價格便宜,使用方便。該產品的原料易得,生產工藝簡單。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的配方主要溶劑是四氯甲烷。由于該溶劑的沸點低揮發快,不易造成溶劑擴散到無吸附劑的區域而產生“起圈”現象。由于采用四氯甲烷作為主要溶劑,它不僅是油脂的萃取劑,也是一種良好的滅火劑,保證了生產過程中的安全。另外,為加強以四氯甲烷為主的溶解效果,本專利技術配入附助原料四氯乙烯和加入少量的石油醚或乙醚。為使四氯乙烯化學性能穩定,防止發生光氣中毒,再配入更少量的乙醇。本專利技術的吸附劑采用硅藻土,它是一種自然界的沉積巖,具有質地松軟、比重量輕、無毒無腐蝕,不使織物褪色和吸附力很強的優點。本專利技術選擇硅藻土的粒度為350~380目,不易嵌滯在織物纖維之間,很容易被撣、彈或刷去。硅藻土來源易得價格便宜,其價格大約僅是硅膠的十二分之一,因此是經濟實用的吸附劑。本專利技術的配制生產工藝詳述如下首先將乙醇,石油醚或乙醚放入配制容器中,再放入無色香精,然后依次放入四氯乙烯和四氯甲烷,攪拌10分鐘使混合均勻。該混合液稱著為A溶劑。第二步將硅藻土按比例定量加入每個噴霧瓶后,再將A溶劑加入該瓶內立即封住瓶口。第三步將已封好的瓶子充入定量的噴射劑丁烷或丙烷,此時瓶內物料裝入量為瓶體積的70%左右。第四步將每個充過噴霧劑的半成品瓶倒置在50℃水中停留30秒鐘,檢驗氣密情況,當不漏氣時加上瓶蓋,包裝制得成品。以上配制過程均在室溫下實施。本專利技術各組分為(重量分數)四氯甲烷 48~52四氯乙烯 15-17石油醚或乙醚 3-6乙醇 0.5-2硅藻土 8-10丁烷或丙烷 20-22無色香精 適量用本專利技術免水去除劑及其生產工藝具有如下優點(1)本專利技術由于合理地應用“溶解-吸附”原理而得到的配方,具有良好的去油漬能力。無論對薄織物(真絲或尼龍絲)或厚織物(毛或混紡呢料等);無論是多年陳舊性的油漬或短時間的新油漬,可在兩至五分鐘內噴霧一至兩次就能除去油漬,達到良好的去油漬效果。(2)采用350-380目的硅藻土作為吸附劑是本專利技術的顯著特點,不僅吸附能力強而且成本很低。(3)生產工藝簡單,原料易得配制安全合理,不污染環境。實施例1按每瓶裝入量為120克,共裝300支瓶,以重量份數計。取2份乙醇和適量香精放入配制容器內,再在配制容器內依次放入5份石油醚或乙醚,17份四氯乙烯,48份四氯甲烷。攪拌10分鐘左右使均勻。稱為A溶劑備用。取8份硅藻土分裝在300支瓶內,再將A溶劑分裝在300支瓶中并封口,然后將20份丁烷或丙烷分別充入300支瓶中,再將每支瓶子放入50℃水中檢驗密封情況。將密封好的瓶子加上瓶蓋即制得的成品。實施例2按每瓶裝入量120克,共裝300支瓶,以重量份數計。按實施例1的配制方法,取如下配制比例。取0.8份乙醇和適量香精,6份石油醚或乙醚,15份四氯乙烯,52份四氯甲烷,10份硅藻土,22份丁烷或丙烷。檢驗密封情況,將密封好的瓶子加上瓶蓋即得成品。實施例3按每瓶裝入量120克,共裝300支瓶,以重量份數計。按實施例1的配制方法,取如下配制比例。取1份乙醇和適量香精,3份石油醚或乙醚,16份四氯乙烯,50份四氯甲烷,9份硅藻土,21份丁烷或丙烷。檢驗密封情況,將密封好的瓶子加上瓶蓋即得成品。實施例4取洋紅色尼龍絲和白色真絲女夏裝各一件,各沾有陳舊的植物油和動物脂肪混合油漬約2平方厘米數處。噴以實施例1、2、3制得的油漬去除劑,兩件衣服的油漬均在2分20秒,全部干燥發白,用食指撣去吸附劑,油漬完全除盡。洋紅色女夏裝無褪色,白色女夏裝恢復原色。實施例5取灰色滌卡男裝一件,人為地在24小時前將機油滴上多處,滲透擴散。取噴以實施例1、2、3制得的油漬去除劑。干燥發白時間約3~5分鐘,用刷子輕刷一下,油漬全部去除。實施例6人為地在簇絨地毯上滴上食油多處,任其滲透。隔一周后,在地毯正面和油漬區噴以實施例1、2、3制得的油漬去除劑。8分30秒發白干燥,用吸塵器吸去吸附劑,后又在正面噴以油漬去除劑,約5分鐘發白干燥,用吸塵器吸去吸附劑,地毯光潔如新,無變色和腐蝕發生。權利要求1.一種一噴即凈的免水油漬去除劑及其配制生產工藝,其特征在于該去除劑由下列組分(重量份數)組成四氯甲烷48~52份,四氯乙烯15~17份,石油醚或乙醚3~6份,乙醇0.5~2份,硅藻土8~10份,丁烷或丙烷20~22份,無色香精適量;其生產工藝按如下順序配制先將乙醇、石油醚或乙醚、無色香精、四氯乙烯和四氯甲烷混合均勻,再將該混合液加入裝有硅藻土的噴霧瓶中,最后在噴霧瓶中加入噴射劑丁烷或丙烷并作密封檢查即制得本產品。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去除劑,其特征在于所加入的吸附劑為硅藻土。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去除劑,其特征在于吸附劑硅藻土的粒度為350~380目。全文摘要本專利技術是一種織物及其制品的免水油漬去除劑及其生產工藝。該產品在常溫下以四氯甲烷為主要原料并配制少量的四氯乙烯、醚類、醇類和作為噴霧劑用的丁烷或丙烷以及作為吸附劑用的硅藻土。本專利技術適用于棉、毛、麻、化纖、混紡等各類織物及其制品上沾污的新舊油漬的去除。其使用方法是,將該去除劑噴至油漬面上,數分鐘后即將油漬除盡。在紡織業服裝加工廠和日常生活中具有去油漬能力強,使用簡便快捷不損傷織物,經濟實用等優點。文檔編號D06M13/08GK1111303SQ94104728公開日1995年11月8日 申請日期1994年5月4日 優先權日1994年5月4日專利技術者穆俊英 申請人:穆俊英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一噴即凈的免水油漬去除劑及其配制生產工藝,其特征在于該去除劑由下列組分(重量份數)組成:四氯甲烷48~52份,四氯乙烯15~17份,石油醚或乙醚3~6份,乙醇0. 5~2份,硅藻土8~10份,丁烷或丙烷20~22份,無色香精適量; 其生產工藝按如下順序配制:先將乙醇、石油醚或乙醚、無色香精、四氯乙烯和四氯甲烷混合均勻,再將該混合液加入裝有硅藻土的噴霧瓶中,最后在噴霧瓶中加入噴射劑丁烷或丙烷并作密封檢查即制得本產品。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穆俊英,
申請(專利權)人:穆俊英,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62[中國|甘肅]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