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機動車前照明裝置眩光評價方法,通過分析眩光評價區域和計算對比眩光值G、眩光值最小限值GL、眩光值最高限值GH及眩光值最佳值GO,可實現對照明裝置的眩光程度進行有效的量化分析與評價。本發明專利技術所述的一種機動車前照明裝置眩光評價方法,可實現對照明裝置的眩光程度進行有效的量化分析與評價,具有評價客觀準確,評價速度快,應用范圍廣的特點。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機動車前照明裝置眩光評價方法
本專利技術屬于汽車測試
,尤其是涉及一種機動車前照明裝置眩光評價方法。
技術介紹
夜間駕駛車輛,需要機動車照明裝置進行良好的照明,以使駕駛員看清前方路況及障礙物。但是機動車輛的照明裝置在為車輛駕駛員提供照明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為對向駕駛員帶來了炫目,嚴重的炫目是帶來潛在交通事故的直接原因。照明和眩光評價是道路照明中兩個重要的指標,一個和道路照明的直接效果相關,一個和對向駕駛員的眩光感受直接相關。而前照明裝置眩光一直是道路照明中最具爭議和最復雜的評價指標,因為眩光的效果不但和車燈的直接照明相關,而且還與人眼的主觀感受、環境的背景和亮度相關,很難復現,也很難用一個直接的物理指標來進行有效的評價。如何在提供充足的前方照明和避免對對方駕駛員的眩目,這兩方面之間進行良好的平衡和協調,是多年以來汽車界尚未解決的技術難題。因此評價一個機動車照明裝置的性能的好壞,就需要同時評價其對前方路況的照明效果,又要對照明裝置同時存在的炫目作用進行有效的評價。本技術方案在基于對50種車型汽車車燈的全面光學性能測試數據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提出了一種機動車前照明裝置眩光評價方法,可對對方駕駛員的眩光程度進行有效的量化分析和評價,具有評價客觀準確,評價速度快,應用范圍廣的特點。
技術實現思路
有鑒于此,本專利技術旨在提出一種機動車前照明裝置眩光評價方法,通過分析眩光評價區域1和計算對比眩光值G、眩光值最小限值GL、眩光值最高限值GH及眩光值最佳值GO可實現對照明裝置的眩光程度進行有效的量化分析與評價。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一種機動車前照明裝置眩光評價方法,步驟1:根據CIE88-2010《車輛前照明系統性能評價方法》的要求,確定前照明裝置測量的眩光評價區域1,把確定的眩光評價區域1等分為40個小區域,每個區域的尺寸為1.150米×0.138米,面積為0.1587m2,根據來車駕駛員眼睛在所有可能位置的概率,對步驟1中等分的40個小區域,分別賦予三檔不同的權重值;步驟2:對眩光評價區域1進行眩光值G的計算,即:首先逐一計算步驟1中任一小區域的照度值、對應面積及對應權重三者之積,然后對40個小區域的積求和,得出該眩光評價區域1的眩光值G;步驟3:根據國際標準ECER112及國家標準GB4599設定的標準測試點的位置和最低限值,對步驟1中眩光評價區域1的40個小區域分別賦予最低限值,然后對眩光評價區域1進行眩光值最小限值GL的計算,即:首先逐一計算步驟1中任一小區域的最低限值、對應面積及對應權重三者之積,然后對40個小區域的積求和再除以2,得出該眩光評價區域1的眩光值最小限值GL;步驟4:根據國際標準ECER112及國家標準GB4599設定的標準測試點的位置和最高限值,對步驟1中眩光評價區域1的40個小區域分別賦予最高限值,然后對眩光評價區域1進行眩光值最高限值GH的計算,即:首先逐一計算步驟1中任一小區域的最高限值、對應面積及對應權重三者之積,然后對40個小區域的積求和再除以2,得出該眩光評價區域1的眩光值最高限值GH;步驟5:根據國際標準ECER112及國家標準GB4599設定的標準測試點的位置和最高限值及最低限值,對步驟1中眩光評價區域1的40個小區域分別賦予最佳值,然后對眩光評價區域1進行眩光值最佳值Go的計算,即:首先逐一計算步驟1中任一小區域的眩光值最佳值、對應面積及對應權重三者之積,然后對40個小區域的積求和再除以2,得出眩光值最佳值Go。;步驟6:根據在步驟1-5中計算得出的前照明裝置的眩光評價區域1的眩光值G、眩光值最小限值GL、眩光值最高限值GH、眩光值最佳值Go,對機動車前照明裝置眩光進行有效評價,眩光值最佳值Go為基準,越靠近眩光值最佳值Go,眩光的影響越小,并且同時根據眩光值G、眩光值最小限值GL、眩光值最高限值GH的相對歸一化位置進行前照明裝置的眩光有效評價。在本專利技術的具體實施中,在步驟1中,在先按照CIE188-2010《車輛前照明系統性能評價方法》中提供的方法,測試前照明裝置的空間光分布,該眩光評價區域1下邊緣距路面0.93米高,上邊緣距地面1.62米,右邊緣在車輛縱向中心平面以右1.3米,左邊緣在車輛縱向中心平面以左7.9米。進一步的,在步驟2中,眩光值G的計算方法公式為:其中G為眩光評價區域1中眩光值,Ei為每個小區域處的照度值,Si為每個小區域的面積,Wi為每個小區域的權重系數。進一步的,在步驟3中,眩光值最小限值GL的計算方法公式為:其中GL為眩光評價區域1中眩光值最小限值,EiL為每個小區域處的照度值的最小值要求,Si為每個小區域的面積,Wi為每個小區域的權重系數。進一步的,在步驟4中,眩光值最高限值GH的計算方法公式為:其中GH為眩光評價區域1中眩光值最高限值,EiH為每個小區域處的照度值的最大允許值,Si為每個小區域的面積,Wi為每個小區域的權重系數。進一步的,在步驟5中,眩光值最佳值GO的計算方法公式為:其中GO為眩光評價區域1中眩光值最佳值,EiO為每個小區域處的照度值的最佳值,Si為每個小區域的面積,Wi為每個小區域的權重系數。相對于現有技術,本專利技術所述的一種機動車前照明裝置眩光評價方法,具有以下優勢:本專利技術所述的一種機動車前照明裝置眩光評價方法,通過分析眩光評價區域1和計算對比眩光值G、眩光值最小限值GL、眩光值最高限值GH及眩光值最佳值GO,可實現對照明裝置的眩光程度進行有效的量化分析與評價。具有評價客觀準確,評價速度快,應用范圍廣的特點。附圖說明構成本專利技術的一部分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專利技術的進一步理解,本專利技術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專利技術,并不構成對本專利技術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圖1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所述的一種機動車前照明裝置眩光評價方法眩光評價區域1道路鳥瞰示意圖;圖2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所述的一種機動車前照明裝置眩光評價方法眩光評價區域1第二示意圖;圖3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所述的一種機動車前照明裝置眩光評價方法眩光評價區域1權重示意圖;圖4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所述的一種機動車前照明裝置眩光評價方法國際標準ECER112及國家標準GB4599眩光測試點示意圖;圖5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所述的一種機動車前照明裝置眩光評價方法中標準中規定的測試點在眩光評價區域1中的相對位置示意圖;圖6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所述的一種機動車前照明裝置眩光評價方法步驟示意圖。附圖標記說明:1-眩光評價區域1;11-來車駕駛員眼睛可能位置概率曲線;13-車輛縱軸的垂直線;21-測試點1;22-測試點2;23-測試點3;24-測試點4;25-測試點5;26-測試點6;27-測試點7;28-測試點8;29-測試點B50L;3-明暗截止線。具體實施方式需要說明的是,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專利技術中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在本專利技術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中心”、“縱向”、“橫向”、“上”、“下”、“前”、“后”、“左”、“右”、“豎直”、“水平”、“頂”、“底”、“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專利技術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專利技術的限制。此外,術語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機動車前照明裝置眩光評價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1:根據CIE88?2010《車輛前照明系統性能評價方法》的要求,確定前照明裝置測量的眩光評價區域(1),把確定的眩光評價區域(1)等分為40個小區域,每個區域的尺寸為1.150米×0.138米,面積為0.1587m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機動車前照明裝置眩光評價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1:根據CIE88-2010《車輛前照明系統性能評價方法》的要求,確定前照明裝置測量的眩光評價區域(1),把確定的眩光評價區域(1)等分為40個小區域,每個區域的尺寸為1.150米×0.138米,面積為0.1587m2,根據來車駕駛員眼睛在所有可能位置的概率,對步驟1中等分的40個小區域,分別賦予三檔不同的權重值;步驟2:對眩光評價區域(1)進行眩光值G的計算,即:首先逐一計算步驟1中任一小區域的照度值、對應面積及對應權重三者之積,然后對40個小區域的積求和,得出該眩光評價區域(1)的眩光值G;步驟3:根據國際標準ECER112及國家標準GB4599設定的標準測試點的位置和最低限值,對步驟1中眩光評價區域(1)的40個小區域分別賦予最低限值,然后對眩光評價區域(1)進行眩光值最小限值GL的計算,即:首先逐一計算步驟1中任一小區域的最低限值、對應面積及對應權重三者之積,然后對40個小區域的積求和再除以2,得出該眩光評價區域(1)的眩光值最小限值GL;步驟4:根據國際標準ECER112及國家標準GB4599設定的標準測試點的位置和最高限值,對步驟1中眩光評價區域(1)的40個小區域分別賦予最高限值,然后對眩光評價區域(1)進行眩光值最高限值GH的計算,即:首先逐一計算步驟1中任一小區域的最高限值、對應面積及對應權重三者之積,然后對40個小區域的積求和再除以2,得出該眩光評價區域(1)的眩光值最高限值GH;步驟5:根據國際標準ECER112及國家標準GB4599設定的標準測試點的位置和最高限值及最低限值,對步驟1中眩光評價區域(1)的40個小區域分別賦予最佳值,然后對眩光評價區域(1)進行眩光值最佳值Go的計算,即:首先逐一計算步驟1中任一小區域的眩光值最佳值、對應面積及對應權重三者之積,然后對40個小區域的積求和再除以2,得出眩光值最佳值步驟6:根據在步驟1-5中計算得出的前照明裝置的眩光評價區域(1)的眩光值G、眩光值最小限值GL、眩光值最高限值GH、眩光值最佳值Go,對機動車前照明裝置眩...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趙斌,李海斌,趙準,王鐵城,朱瑛,張大壘,柳沛,王丹丹,
申請(專利權)人: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天津,12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